|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7 0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有些怕他。”董温子华说,“他不怎么说话,非常严肃。一大家族的人住在同一屋簷下,但吃饭时,小辈孩子们绕着桌子跑等,是不可能的事。”董温子华回忆,一家人一起吃饭不许说话,全家人必须等到爷爷吃完起身,其他人才可以离桌,“他保留着非常传统的中国大家长风范。”尽管威严,但董温子华回忆,爷爷对移民来美、投奔自己的中国亲戚们来者不拒,热情好客,尽可能帮忙:“刚来美国的亲戚们就住在爷爷家里,在他开的洗衣店先工作。”
“爷爷从不跟我们提自己在中国时的军人生涯。”董温子华回忆。温应星三子温粤熊的儿子温子仪(Alfred Wen)印象中,祖父的形象也是个安静而严肃的老人,“他从不说自己取得过什么成就,甚至我小时候都不知道爷爷会讲英文。长大一些知道他从西点军校毕业,才恍然大悟:他当然会讲英文了!”
董温子华表示,来美后再未讲过自己戎马生涯的爷爷,也从未鼓励后辈从军。温应星共有六子一女,除了女儿温小曼(Anna Wen),五个儿子都以出生时温应星作为军人派驻的中国城市为名字中间字,分别为温京熊、温陵熊、温粤熊、温哈熊、温燕熊和温申熊,但仅有第五子温哈熊从军。温哈熊从温应星赴美留学时就读的首个学校维吉尼亚军校毕业,是抗日名将,后至台湾,军衔至陆军二级上将。他于1970年在纽约发生的“黄文雄刺蒋案”中奋不顾身护蒋经国脱身,成为蒋经国倚重将领,位至总统府国策顾问。
但晚年只字不提军旅生涯的温应星,西点军校却是他永远无法放下的挂念。董温子华回忆,到晚年体态纤瘦的爷爷,站姿、坐姿却一直保持了挺拔笔直的“西点范”,会偶尔和孙辈们谈起的,也是自己在西点军校的时光。董温子华说,“每当看到他兴奋不已,戴上帽子穿上西服时,我们就会说,‘爷爷穿得这么精神,一定是要去西点的活动吧!’”
1968年5月28日,在妻子去世后的第九天,81岁高龄的温应星也在华府过世。温应星曾一直希望叶落归根、埋葬广东台山老家,但因当时台海两岸的剑拔弩张,此心愿已是泡影。作为他视作人生第二归宿的西点军校,成为他身后事的唯一选择。
当年的6月5日,温应星追悼会在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Cemetery)举行,由他六位当年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为其抬棺。灵柩运至西点军校后,西点的乐队和礼仪队出动引导,温应星终于叶落人生第二“根”,与妻子合葬于西点军校军人公墓。高高的墓碑右以中文篆刻“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六月,显考陆军中将温公应星、妣温母黄太夫人之墓,男京熊、陵熊、粤熊、哈熊、燕熊、申熊,女小曼泣立”,左侧则以英文标注“温应星,中国陆军中将,西点军校1909年毕业,第一位亚裔毕业生”(Ying-Hsing Wen, Lt Gen Chinese Army, Class of 1909 USMA, First Asian Graduate)。这也是西点军校军人公墓中,唯一一块中英文对照的墓碑。
温应星死后葬在西点军校军人公墓,是公墓内唯一一块中英文对照的墓碑。(记者洪群超/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