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6-30 21: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曼德利”
葛正乐
上海市东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路上,坐落着许多百年老厂,其中要数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城堡建筑——杨树浦水厂最为壮观和典雅。
这座由英商建造于1881年,1883年由时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剪彩,开闸、放水的水厂,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迄今还在为上海市民提供清洁的自来水。
杨树浦路把水厂分隔离成南厂、北厂独立园区,南北厂大门相对,各设门卫。
南部厂区占地面积100多亩,主要是大小各种车间,过滤池和办公楼,是工厂的主体。
在水厂对外开放的 《上海自来水展示馆》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水厂的百年历史。透过大门的铁栅栏,南厂内的景色可见一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马路对面曾经是杨树浦路855号的北厂,现由红砖砌起的、约两米高的围墙里隐匿着一块神秘的地方,这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居住地。
北部厂区东起怀德路,西至许昌路,北接龙江路,由古堡式高低相间的墙头的红砖墙围起,形成与外界封闭隔绝的园林,好似苏州拙政园般大,据说这可能是当年英商圈地之计。
在这庄园般的园区里,建造了十多只像两个游泳池那般大的慢滤水池,通过地下管道与南厂相通,还有就是当时的高管生活区了。
整个园区里有五处哥特式的建筑群,水厂英国大班和经理、董事分别住园林西北部的三处独立的别墅群楼,就是后来的“医生间”、“管线所”以及“龙江路派出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住北厂大门边上,紧挨着杨树浦路的一幢小楼以及东北部、近龙江路的一排联体花园洋房,外界称之为“九间头”,或叫“英国公房”。
沿着杨树浦路大门进去大约百来米,就是一条分叉的林荫大道,往左拐、过了第一栋小楼后约五六十米的水池边,就是一个高出地面约一米高的大草坪;沿着大草坪右拐斜插进入两边都是草坪的主道,不久就可看到那幢十分气派的英国大班住的“宫殿”。
中央庭院构筑了两侧建筑——主殿和副楼,面对着斜坡式的大草坪,草坪上有对半人高的足球门;门前草坪边上是两棵高大无比的白玉兰树,夏天很远处就可闻到浓烈的香味。
主殿正门拾阶而上、进入大厅,大厅的两边是客厅和起居室;二楼有个开放式的大阳台以及数间卧房;顶部有钟楼式的八边楼;整个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
密、协调,西端与副楼相衔接。
从副楼往西走二三百米就是另外一栋高管别墅楼。它也有专门车道直接到达大门,这就是原来龙江派出所的驻地。
进厂大门后往右拐经过厂区、通向九间头。大道两旁是高高的、一棵棵紧挨着的冬青树和等距间隔的梧桐树,与南厂大门进去用城门式楼房做隔断形成对应,犹如一排天然屏风,阻挡了外界向厂区观望的视野,从而使园内愈发显得神秘,宛若英伦的“曼德利庄园”。
生活区里有:网球场、篮球场、小型草坪足球场、儿童游乐区、游泳池,还有花圃和草坪,整个园区绿化由水厂专职花匠和园艺工人打理。园内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水池点缀在斜坡式的草坪中,被修剪整齐的冬青和梧桐树环绕,园区林木葱郁,水色茫茫,除了大道小径,有泥土的地面都被丝绒般的草坪覆盖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美丽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生态园;一幅水、草、花、树、屋完美合一的画卷,堪称都市里的伊甸园。
九间头门牌号原为杨树浦路855号内4号至12号,为什么从4号开始的呢?据说当年英商设计时是1到12号的,后因1至3号部分靠近马路一角的原住家不愿搬迁,最终只造了9栋楼。
房屋建筑呈英式哥特式形制,斜坡式带壁炉烟囱的顶层结构,黄墙红瓦,镶嵌在高大的白玉兰和苍翠松柏之间,二、三楼朝南的窗外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整个园区的景色,远处南厂城堡般的厂房以及黄浦江上行走的船。
房子的底楼分成南北两间,中间由很厚重的移动木门隔开,房门外是南北贯穿的走廊,打开走廊前门是一个朝南的独立花园,走廊北端是厨房,钢窗铁栏外正对着北面马路。厨房里配置煤气灶头,还有一个小锅炉,供应整栋楼的热水。出了厨房门就是一个大大的后天井,天井里有堆物小间和配置了抽水马桶的底楼卫生间,打开后门,就是龙江路,当时后门是不用的。二楼住房,同底楼一样,分南北两间,中间有一扇门可以相通,底楼的厨房顶上还有两间亭子间,三楼是南北通风的一大间,俗称假三层,二楼三楼都有带抽水马桶和浴缸的卫生间。
花园门外是一条车道,直通厂区。厂区的水池间有条半米多宽、长长的石板路,为下井换沙、运沙和用网打捞水面上漂浮杂物的工人走动而建,居民称之为“苏堤”、“白堤”。
春寒料峭,一群孩子在水池边的大道上放飞风筝:有尾巴的三角鹞子,无尾的老鹰……有时将纸做的小风车借着风力沿绳线向上传递,蓝天白云下的雄鹰在风筝边盘旋,还以为是自己的伙伴。天气转暖,花园的篱笆上开满了喇叭花、蔷薇花,篱笆边上一排排玫瑰花和蝴蝶花争奇斗艳。花园中间是块草坪,小道边上是无花果、白玉兰树和翠柏,这些花、草、树都是花圃老伯伯精心种植的。
夏天清晨,白头翁鸟在歌唱,晨曦中弥漫着各种花草香,清澈池水能一眼看到池底的黄沙。这时各式各样的蜻蜓在水上或草地上呈现:有红的、蓝的、绿的、
黄的小蜻蜓和中蜻蜓,有色彩斑斓的“野猫渔捞”和黑绿相间的“老虎”大蜻蜓;有单飞的、双叠板、甚至三叠板飞行的;他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在池边的矮树上歇息,有的挂在油葫芦草上,还有的则竖在水中漂浮的树枝上。煞似“蜻蜓世界大观”。
记得有一次,可能是水厂的过滤网破了,一时江里的鱼虾被吸入到水池里来。有个水池的水不是很深,满池都是尺把长的白鱼,居家大人、小孩们,提着脸盆、水桶,卷起裤脚下河捞鱼,有的竹竿上绑上了钉子来叉鱼,忙得不亦乐乎。
仲夏之夜,江风阵阵吹来,小孩子们或玩着躲猫猫,或躺在水边的草坪上乘凉、聊天;有的围坐在池边闸口转盘的石桌和长凳上,听邻居大哥大姐们讲故事和唱歌;远处楼里传来了钢琴和提琴声,印象最深的是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的邻家姐姐,唱着那首《我们的田野》……。
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月光投射在一个个水池里,形成了“多潭映月”奇景。
寒冬腊月,水池上结上了冰。大雪后,园里白雪皑皑,好似北国风光,小伙伴们纷纷做雪人、打雪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九间头的花园被缩小封闭了,篱笆变成了冷冰冰的水泥墙,土地被造上了厂房。如今的园林已面目全非:英国大班的别墅和大门边上的独栋楼已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了,所有水池被填平,变成了一栋栋住宅和办公楼。“曼德利庄园”只剩下了这九间头和原龙江路派出所的那幢楼。
海上最后的曼德利已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作者简介】
葛正乐 1958年生 (就是网友“lele”)。祖籍江苏吴县。1976年入伍,为海军南海舰队导弹艇发射兵。1980年退伍回上海,在上海化纤国企任职、工程师。现为上海某外资公司执行总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