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辛酸苦辣的奋斗史。尽管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获得了 成功,但谈起当初刚刚踏上这片新大陆时的迷茫、无助,事业初创阶段的艰辛、困苦,仍然是 感慨万千,心潮难平。这其中既有语言的障碍、知识技能的转换、经济实力的困顿,更多的却 是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但是,支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动力也正是中国文化中诚实、刻苦、 忍耐等传统美德。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训,往往是许多华侨、华人不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 遁词;急功近利、投资就要看到回报,造成了华人从政的短视行为。如何在保留中华五千年传 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美国文化中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勇于开创的积极因素,兼收并蓄, 在互动中传承,努力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是在美华侨华人正在面对的现实挑战。
很多华人以为自己的黄肤黑发是个障碍,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这是一座桥梁,是一个连接东 西方文化、连接中美交流的桥梁。莫先生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华人华侨的共识:打破自卑, 敢于讲话,让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走出小圈子,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团结起 来,拧成一股绳,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在遵守美国法律的前提下,争取和维护华人的合法权 益。既贡献于美国社会,也回馈华人社区,还有益于个人自身,争取一个“三赢”的结果。
据当地华人介绍,美国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到高中毕业,每人要做满60个小时的义工,而大家实 际完成数往往远远超过这一要求,做了100多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情。受孩子们潜移默化以及其 它类似情况的影响,在美华人华侨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政治活动的意识和热情与过去相比有着 明显的提升,我们在中文学校看到的从董事会到校长等所有管理人员都是在做义工,每人都有 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大多是美国各界的成功人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 响。
在希望中文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70-80%是ABC(在美出生的华人),他们的父母大多是第 一代移民,这些孩子的身上往往承载着父母厚重的梦想和希望: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出人 头地,为父母争光,为华人争光,也为遥远的祖籍国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