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趣 上小学时,见一老师在写标语前,在一粗糙的旧碗上倒少许水,然后拿一黝黑的圆柱状物放进去磨起来。不一会,碗里的清水就成了墨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磨墨,当时对墨锭的材料感到好奇,以为是大号干电池芯,自己试验过后,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后来才知道电池芯是碳棒,而墨锭的主要材料是一些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所余下的碳黑,并从书本上了解到制墨的过程。多年的疑问终于找到一个自认合理的答案。 我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自学书法的,九十年初买过一些松烟或油烟墨回来用过,但磨出来的墨汁并不理想,而最为恼人的是墨锭所含的杂质太多,磨起来沙沙作响,心里不舒服。用刀尖将杂质挑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些细木屑或煤屑似的东西。这几乎打消了我磨墨的兴致,直到我买回数十锭“风华轩”倒闭所余的存墨后,才重拾磨墨的兴致。 约1999年的一个傍晚,我在台城通济路闲逛,发现一间商店里摆了一些墨锭,感到好奇。上前一看,心里明白,这些墨是从“风华轩”里搬过来的。“风华轩”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张的,是当时台城唯一主营文房四宝、印石、邮票的商店。 从售货员口中证实眼前的是“风华轩”的旧物后,我追问那些印石的去向。售货员称早卖光了,倒是墨锭少人问津。我见墨锭的开价是原“风华轩”的三分之一,就花了5元钱买了两锭最便宜的。晚上一试,研磨无声,墨汁黝黑。第二天,我再去到商店,将里面所余的墨全买了回来。 这批墨有四十多锭,其中有锭是纪念墨,正面有“天下为公”及“丁卯仲冬之月公肃制于屯溪”字样,背面是“总理遗嘱”及遗嘱内容。字体为正楷,结字工稳,点划清晰精到,应是新墨模印出来的。找本历书一查,“丁卯”应指1987年(后据一网友称,天下为公这墨屯溪胡开文80年代开始一直在生产。所用的版模,是依据民国的版模翻刻的,墨上的丁卯,不是1987,而是1927年)。也就是说,这批墨应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出厂的,跟“风华轩”开张的年代相近。 墨的存放时间愈久,磨出来的墨汁所含的胶愈轻,用来进行行草书创作最佳,这是瓶装墨汁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惯用瓶装墨汁的人来说,磨墨跟在银行排队交水电费或等人那般无聊,即使不讲究磨出来的墨汁的质量,那方面积不大的石砚就迫使自己在磨墨时不能操之过急。基于这一原因,除了少数冥顽不灵的人外,绝大多数人都将墨锭当成工艺品。事实上,古墨的制作过程非常严谨,单从墨模中就可以看出来。如那方“天下为公”的纪念墨,在现代出产的墨锭中也算精美,但跟古墨相比,则逊色得多。记得数年前,一玩古董的朋友拿着一锭古墨给我,要我用它磨墨写副对联。写好后,他将那锭古墨送了给我。这锭古墨长6。5公分,宽4。9公分,厚1。1公分,外形奇特,应属赏玩墨。其正面有“品诗堂”三个烫金小字及博古图案,背面为一带石级的亭台,亭台的栏干细如发丝,清晰可数,亭台上有书案、盆栽等。图案之精美细腻,为现代所出产的墨所不及。不过,我更喜欢墨的实用一面。 实用才会有趣——我的磨墨心得。 2007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