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ndyke

FLASH欣赏: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40周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1

帖子

198

积分

工兵

积分
198
发表于 2009-1-25 05: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高兴远游客加入我们的讨论.

台城知青伍仕仪当年在蚝场当炊事员.伍祯祥当年是蚝场干部.当年各个城市的知青都是由伍祯祥带引到广东省台山海水养殖场(北陡蚝场).远游客怎么会认识上述二位人物?

春节将到,祝远游客会長,各位网友,各位老三届同学以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恭喜发财!



[此帖子已被 Conch 在 2009-1-25 9:11:0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0 09:37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440

    主题

    8585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2418

    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社区劳模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09-1-28 10: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conch前辈,你的故事听起来很感动。当年的知青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向你们致敬。我也当了两年“哎呀”知青,其艰苦程度远远不如你们。不过也确实受到锻炼。要不然,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意志和勇气完成学业。

    说到伍仕仪,他老家是台城上坑村,从小就认识。我父亲在1969-1978年间曾经在北陡中学教书,1977年底去父亲处小住一阵子,在陡门墟刚好撞上他。台城有一位黄英?祥老师也在北陡中学教书。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还有我一位小学同学陈向荣的父亲曾经在北陡当过派出所所长之类的。陈向荣中学也在北陡中学读的。现在也不知去向了。

    伍祯祥是我在汶村工作时共事过的同事。当然,他比我年长一辈,也认识我父亲,所以也就成了我的相好。当时我只知道北陡马介山的蚝忒肥、特别好吃,却没有想到过那是多少人辛勤劳作换来的。想来老伍应该有八十了,不知近况如何?有他的消息吗?

    最后恭祝老三届的学长们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1256

    帖子

    4182

    积分

    连长

    积分
    418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8 2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95

    帖子

    401

    积分

    排长

    积分
    40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2-2 12: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40年前轰动全国的反动歌曲《知青之歌》

    <div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rgb(255, 255, 255);\">本文由倍可亲网友[ Norman ] 于 2009-1-31 12:39 上贴
    原文网址: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742291 </div><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3969348\">40年前轰动全国的反动歌曲《知青之歌》

    辛雨这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

    这首歌原名《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可想而知,它的作者是南京人,而且就是当年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任毅。任毅原是南京市五中66届高中毕业生。他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小学的时候参加过南京市著名的小红花艺术团,学过唱歌。中学时又参加过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学过二胡和吉它。

    1968年年底,正好是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南京五中的一批学生坐着卡车,经过了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江浦县插队落户,任毅所在的生产队正好是公社所在地,于是他们这个知青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全公社知青聚会的地方。
    1969年夏收之际,南京知青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下乡后的失望情绪。任毅在门上贴了这样两段语录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全公社的知青都经常跑到他们这里来聚会,大家情绪都很低落,感到前途渺茫,于是弹吉它的人又多了起来,当时他们那里甚至有“吉它之乡”的称号。大家聚在一起,就唱过去的歌,有一首歌他们唱得特别动情,歌名叫《流浪人归来》:

      “流浪人归来,爱人已失去。内心无比凄凉,我活着为什么?应该怎祥活我不敢想,也不愿想,前途在哪里?”

      1969年 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又聚在任毅那个小茅屋里,又把那些歌轮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空虚。这时任毅的一个朋友唐又龙忽然站起来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他这句话给任毅的触动极大,当晚他就抱着吉它谱写了《我的家乡》,整整搞了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天色发亮的时候,这首歌终于完成了。他在歌谱上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然后又写下了“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

    这首歌原来是有个雏形的。1964年,南京五中有一批毕业生志愿去了新疆,在戈壁滩上,他们中间有人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当时听了很为之感动,任毅就在这个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节奏也搞得复杂一些,有2/4、3/4、4/4拍,使它能够更好地表达知青思乡的情绪,歌词也重新填过。

    这首歌一完成,当即就被人拿去传抄。然后它开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轮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就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的样儿倒象是个知青,怎么连这个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

    其实当初他写这首歌时并不敢称为《知青之歌》,因为这里既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它只是表述了一种思乡情绪,表述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的强烈失落感,而这种情绪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表现的。

    据说,有一伙上海知青去黑龙江的火车上,一路吟唱这首歌。江西有一个县的知青在开会前的拉歌比赛中,居然也唱起了这首歌。当时任毅的一些朋友学着列宁评价《国际歌》的口气说,“凭着这首《知青之歌》,你任毅可以到处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但是,对任毅来说,不但没有找到吃、找到住,却是——

      不幸降临,全是因为这首歌

      1969年 8月份的时候,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传来,任毅有个同学叫郑剑锋,因为身体有点残疾,驼背,所以免去了上山下乡,他们那个班上的同学大概只有他留在南京,于是他的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这些下乡知青回城时的联络点。郑剑峰的手很巧,爱装半导体收音机。有一天他在调试时,忽然听到了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任毅写的那首歌,他感到很意外,于是立刻偷偷地告诉了任毅,并约他第二天在同样的时刻再去听。

    第二天下午 4点钟,他们躲在郑家的小屋子里,偷偷地把半导体收音机拨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频率上,果然很快就听到了那首歌,他们把它称之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并采用男声小合唱的形式,配上小乐队伴奏,效果搞得很不错。当时任毅都听呆了。一来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自己这首歌正规演唱的效果,没想到它的感染力竟有这么大;二来他意识到莫斯科广播电台演唱了这首歌,实际上已经把他置于死地,他的罪名是脱不掉的。因为当时的中苏关系恶化到对立的地步。

    1970年 2月19日,阴历正月十五晚上,那是任毅永远也无法忘怀的日子。
    窗外手电筒雪亮的光柱不时射向茅屋的每个角落。任毅的箱子都被打开了,他们什么也没找到,因为不久前任毅烧完了所有的文字东西。

    “带上你的洗漱用品,跟我们走!”一个声音高叫着,插在军大衣口袋中的手正紧勾着扳机。

    任毅举起戴着手铐的手,轻轻地摘下那已经准备好的放满牙刷、牙膏、手巾和换洗衣服的书包,随手套在头上。在都是拿枪的军人的押送下,走出了房间大门。不过,这一走,却再也没回到农村,从而庄严而隆重地结束了所谓“再教育”的历史时期。他被推进一个柜台,经过严格的搜身,抽去了里里外外所有的裤带、皮带,据讲为了防止自杀。真是天知道。

    “签名”抓他的人出示了“逮捕证”。
    “按上手印,写好几点钟。”依然是那威严的声音,那无表情的脸。
    “进去!”任毅还没有弄清什么就被推了进去,随着就是关门、上锁。
    “啪”地一声,门上一个小窗打开了,把任毅吓了一跳,这小小的窗几大概只有一寸宽三寸长,以后老犯人讲这是“老虎窗”,窗外看守的小眼睛在滴溜溜地转。牢房里死一般的沉寂,像停尸房一样的地板上脚对脚地躺着十几个人,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他们都没有反响。

    带钉的皮鞋声渐渐地走远了,远了……牢房里的人都活了过来,个个地坐了起来。坐在大门边的一个人讲道:“你们挤一下,让一个位置给他。”人们自觉地挤了一下,一个2尺宽的地方便空了下来。
    于是,1970年 2月19日深夜,西29号牢房里又来了一个新犯人的消息便尽人皆知了。
    就在这一间牢房里,他整整被禁锢了 165个日日夜夜。一直到 8月 3日,全省公判大会上宣布10年刑期后,他才被押到劳改农场去服刑。

      从 2月19日被抓到 8月 3日被判决,这 5个月时间里,任毅天天被提出去审讯,而且经常是在夜里。他们逐字逐句地审查那首歌的歌词,光是一句“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他们就搞了任毅好几天,一定要逼他承认当时不是写的“深浅”而是“深陷”,任毅因为自己确实写的是“深浅”,所以拒不承认。虽然是一字之差,可在当时份量大不相同,关于“深浅”,还可以自我批判一番,因为知识青年身上还存在着没有得到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没有工农兵那种一往无前、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脚步是深深浅浅的,而“深陷”岂不是成了对上山下乡的一种污蔑吗?现在看来这些审讯以及他自己的解释都是可笑的,但在当时,审讯过程却无比严肃正经。

    为了攻下“深陷”这个堡垒,他们在任毅面前抛出了几十个版本的“知青之歌”,估计都是从全国各地搜查来的,有油印的、有打字的、有复写纸的、有手抄的,各种样式的都有,其中确实有不少都是写的“深陷”,大概在流传中人们觉得这个词更能说明知青的状况吧。

    在这五个月期间,任毅一共三次“陪绑”。当时“公判大会”气氛是很恐怖的,每个在押的人都不知道落到自己头上的将是什么命运,在没有法律保障的状况下,小百姓有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而招致杀身之祸。

    使任毅难忘的是当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个省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公判大会,当他宣读判决书,扯开嗓子高叫“判处死刑”时,全场人的心仿佛都被提了上来,大家都屏着气在等下文“立即执行”,只见那位副主任慢慢地打开茶杯盖,抿了一口茶,麦克风里传出他开盖、喝水、关盖子的声响,然后他平静地说:“缓期二年执行。拉下去。” 人们的心又给放了下来。真不明白他这种惊人的揪动人心的停顿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在审讯任毅的五个月期间,隔三差五地将他提出去批斗就算是家常便饭了,至少开了有30多场批判会,任毅是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一个典型”,专门有一个批判的小分队,将他拖来拖去地巡回批斗。

    知青们对他怀有很大的同情。有一次在开完批判会之后,很多知青都涌到前面来,有人示意他到厕所去。在那里,他们挡住了看管人员的视线,往他的上衣口袋里塞了80元钱和50斤粮票,但是知青们的同情顿时使他感到活下去也许还是有希望的。

    1970年8月3日,任毅又被拖去参加了一次全省的公判大会,这次被宣判的人中间也有他一个。当判词读到他的时候,他几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判刑10年……”在此之前,任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从死刑到无期徒刑全都想到了,惟独没有想到会给自己一个10年。

    原来,当南京市公检法军管会的判决送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同意后,又送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报批。当时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是许世友。将军一看判决,说:“一名知青,仅凭一首歌就判处死刑?岂有此理!” 任毅于是得免一死。一首歌获刑十年,比起死刑来那就要幸运得多。

      从那天起,任毅开始了长达 9年的劳改犯生活,处境自然是十分严酷,总之,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专政”的滋味任毅算是尝足了。 9年坐牢,仅仅是为了一首歌。现在看来这是多么荒谬的判决,而当年他还为自己只被判10年徒刑而感到过庆幸。任毅是1979年平反出狱的,后来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失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任毅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因此却得到了珍贵的爱情,那是在他出狱后不久,有一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去玩,于是这位同学的妹妹——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对他和他的经历都发生了兴趣,虽然她比任毅年轻许多,却执意要和他结合在一起。于是任毅在失去了很多东西之后,还是得到了一位年轻姑娘的纯真感情。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南 京 知 青 之 歌

    词曲:任毅
     
    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地球、赤遍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
    </div><script src="tag.php?action=relatetag&rtid=742291\"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发表于 2009-2-3 14: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铸金岁月,一代人用青春谱写的悲壮乐章,生命所经受的地狱之火的历练,非亲身履践是难以想像的那种情怀和感悟。真正的绝版,一段不能被拷贝的用灵魂铸就的历铸金岁月,一代人用青春谱写的悲壮乐章,生命所经受的地狱之火的历练,非亲身履践是难以想像的那种情怀和感悟。真正的绝版,一段不能被拷贝的用灵魂铸就的历史,苦难携风流并存,感动与豪壮共响,必将永远镌刻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中和共和国的史册上。 史,苦难携风流并存,感动与豪壮共响,必将永远镌刻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中和共和国的史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8

    主题

    1474

    帖子

    6428

    积分

    营长

    积分
    6428
    QQ
    发表于 2009-2-3 1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届
    原作 余秋雨〔有删节〕
    今后研究当代的学者,会不会把“老三届们”作为一个专门命题加以论述?可以预计,不管怎样的论述都很难低得住这三个字本身的沉重。
    被称之为老三届界人究竟有多少,这是不难统计出来的,但这批人波及的社会面之广却远远超过他们本身的数字。此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文革”中断了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最让人伤心、最斫及民族元气、最关乎千家万户的是无数青少年的自然成长过程的中断。、、、、、、。
    其二,他们的流浪又不是自由的,必须在豪言壮语所掩饰的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跋涉到最贫困的乡村中为最基本的生理生存而拼死劳作。、、、、、、。
    其三,当“文革”浩劫终于过去,他们可以回城的时候,老三届中很大一部分人早已身心疲惫、负载压肩。他们拾拣起多年前被剥夺的一切是那样艰难,但他们的年龄和境遇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命的起跑线。比之于弟弟妹妹和外国同龄人,他们在许多方面已经太晚,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终于战胜了历史的玩笑,成了历史的脊梁。
    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有文化的青年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是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文革的具体事端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了永久性的记载。无论如何,这群人绝不是历史的展览品,他们还是咬着牙把中国历史的断裂处连接起来了。是的,历史曾使他们的生命断裂,没想到他们在修补了自己的生命之后立即又以生命修补了断裂的历史。这是一个颇具悲壮色彩的故事。
    、、、、、、。人身的灾难和坎坷使老三届特别了解国情,特别善于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判断各种事情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可行性,因此,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已经追赶不上时代,却仍然在更多的方面成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宰。他们与上一代和下一代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他们却能充分理解这两代,于是也就成了填补代沟的中介。、、、、、、。看着现在在全国各部门成为默默无闻的业务骨干、“中层干部”的老三届人士,以及他们中一部分为国争光的杰出专家,人们不能不心情复杂地感谢这些历史的牺牲品默默地成了历史的修补者。
    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一听到“老三届”这个命题就会激动,到哪儿都会以别样的心情关注这些比我年龄小不了多少的弟弟和妹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1

    帖子

    198

    积分

    工兵

    积分
    198
    发表于 2009-2-4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長河一水,求做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主题

    2164

    帖子

    17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2-15 23: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1977》为一代人追忆青春fficeffice\" />

    故事影片《高考1977》日前完成了所有制作并进行了试映会。昨天上影集团透露,该片作为向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在今年3月登陆全国影院。这也是国内首部表现30年前恢复高考时代背景的故事片。

    曾经历1977年高考的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看完影片后泪光闪烁,他激动地说:“回顾当年真的让人很激动。感谢高考让我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称:“对於经历过1977年高考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一定会让大家有很大的心灵触动,而对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高考1977》则是了解他们父辈,认识历史的一部好作品。”一位曾随知青大军赴黑龙江军垦农场的知青看完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影片的场景令我回想起自己人生那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恢复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也给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们带来了改变人生的曙光,影片《高考1977》为当年的亲历者还原了那段历史,当年有不少一起务农的男女知青,在“广阔天地”中产生了感情,当转变自己命运的高考来临时,不少知青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究竟是要爱情还是要高考回城,《高考1977》也并没有回避这些历史细节。影片女主演周显欣在影片中饰演参加高考的女青年,为配合时代背景,周显欣身着大棉裤花棉袄,把曼妙的身材裹成了一个粽子,麻花辫加上灰头土脸的造型让生活中的她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神色,对此她毫不在意:“一个演员不会排斥自己戏中的造型,角色需要怎麽土,我就怎麽弄。能参加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我的荣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36

    帖子

    144

    积分

    工兵

    积分
    144
    发表于 2009-2-17 18: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高考是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468

    帖子

    2546

    积分

    连长

    积分
    254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2-18 02: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千堆雪 在 2009-2-18 2:51:2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9-29 16:24 , Processed in 0.3462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