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了解一点历史。
从罗西奥广场的佩德罗四世雕像,玛丽亚二世国家剧院,到奥古斯凯旋门,何塞一世雕像,可以翻出一些不平凡的故事。
奥古斯塔凯旋门(Arco da Rua Augusta)——里斯本的历史丰碑 奥古斯塔凯旋门是里斯本商业广场(Praca do Comércio)北侧的一座宏伟建筑,连接着繁华的奥古斯塔街(Rua Augusta),是葡萄牙历史与艺术的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是里斯本从地震废墟中崛起的标志。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后,首相庞巴尔侯爵(Marquês dePombal)主导城市重建,凯旋门作为商业广场的一部分被规划。最初设计起于1759年,但工程多次停滞,到1875年才最终完工历时近一个世纪。正是在震后重建中,首相庞巴尔侯爵所首创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影响着葡萄牙以后的建筑风格,并延续至今。
其中,顶部是荣耀女神(Glória),手持桂冠和号角,象征胜利。两侧分别是葡萄牙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包括努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Nuno Álvares Pereira),14世纪军事英雄,葡萄牙独立战争的象征,庞巴尔侯爵(Marquêsde Pombal), 里斯本重建的领导者,达·伽马(Vasco da Gama),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以及维里亚托(Viriato),古代卢西塔尼亚部落英雄,抵抗罗马统治的象征。
葡萄牙国王何塞一世(D. José I)的纪念像,青铜铸造,基座为大理石,总高14米(雕像本身高7米)。雕像1770年由葡萄牙雕塑家华金·马沙多·德·卡斯特罗(Joaquim Machado deCastro)设计,历时5年完成(1775年揭幕)。它不仅是一件巴洛克艺术杰作,更是里斯本从大地震废墟中重生的象征。
何塞一世(1714–1777年在位)是葡萄牙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国王”,但其统治实权掌握在首相庞巴尔侯爵手中。1755年大地震后,庞巴尔主导里斯本重建,商业广场作为新行政中心,何塞一世的雕像被赋予王权与复兴的双重意义。在雕像下方出,有一铭文“1833年10月12日”。据传,这一日期与雕像的原始建造(1775年)无关,而是记录了葡萄牙历史上的一场关键政治变革。1828–1834年曾经发生过自由战争(Guerras Liberais,)。葡萄牙保守派(米格尔一世支持者)与自由派(玛丽亚二世支持者)爆发内战。1833年10月12日,自由派军队攻占里斯本,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铭文可能是为纪念这一胜利而后期添加的,象征王权与宪政的结合。而这次内战,有与佩德罗四世和玛丽亚二世有关,也就是前面在罗西奥广场里的两大景点,佩德罗四世雕像和玛丽亚二世国家剧院。
佩德罗四世(1798–1834年)是葡萄牙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君主,他既是葡萄牙国王(1826年),也是巴西首任皇帝(1822–1831年,称佩德罗一世)。他的一生充满政治斗争、浪漫传奇和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被称为“解放者”(O Libertador)。童年的佩德罗在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时,跟随王室逃亡巴西。里约热内卢成为葡萄牙帝国的临时首都。因此,佩德罗在巴西长大,且深受南美文化的影响。他领导了巴西的独立,并为巴西创作了国歌的主旋律。1821年,其父若昂六世返回葡萄牙,佩德罗留任巴西摄政王。在领导巴西独立中,他的名言“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成为独立运动的口号。1822年9月7日,佩德罗在圣保罗伊皮兰加河畔拔剑宣布巴西独立,加冕为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经过与葡萄牙的短暂战争,1825年巴西独立获国际承认。
然而,在1826年他父亲若昂六世去世后,佩德罗继承葡萄牙王位(称佩德罗四世)。这好像是一出政治讽刺剧。他既当巴西的皇帝,又继承葡萄牙的王位。正是这两重身份的冲突,他仅当了7天国王,便让位给幼女玛丽亚二世,由其弟米格尔摄政。1828年,米格尔篡位,废除宪法,玛丽亚流亡欧洲(英国、法国)。1831年,因巴西政局动荡,佩德罗一世在巴西退位,返回欧洲支持女儿玛丽亚二世争夺葡萄牙王位。在1832–1834年自由战争期间,他率军击败弟弟米格尔的专制势力,恢复玛丽亚二世的王位,但因肺结核于1834年9月24日去世,年仅35岁。
佩德罗四世是大西洋两岸的传奇——他撕裂了葡萄牙帝国,却缔造了巴西国家。他点燃了两个大陆的自由主义浪潮。至今,巴西人纪念他的果敢,葡萄牙人争论他的功过,而他的雕像依然矗立在里斯本最繁华的广场,沉默地见证历史。从时间上看,罗西奥广场里佩德罗四世的雕像是地震重建完成后在建造的,比何塞一世的雕像晚半个多世纪。
玛丽亚二世(D. Maria II, 1819–1853)——葡萄牙的“教育家女王”。玛丽亚二世是葡萄牙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君主,她在动荡的19世纪执掌王权,以开明政策、教育改革和对自由主义的支持闻名,被称为“教育家女王”(A Educadora)。她的统治虽短暂,却深刻影响了葡萄牙的现代化进程。她生于巴西,7岁首为王,9岁被其叔篡位。15岁才正式加冕为王。她在位期间,维护1826年《宪章》(Cartismo),平衡君主与议会权力,避免专制复辟。镇压叛乱,平息“马利亚达”起义(1846年农民暴动),但采取和解政策。她进行教育改革,创建公立学校,推动初等教育普及,建立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她支持文化艺术,资助文学、戏剧,里斯本玛丽亚二世国家剧院(1846年)以她命名。政治经济上,她废除部分封建特权,限制教会权力,推动土地改革, 并发展基础设施,修建道路、桥梁,促进贸易。玛丽亚二世的一生如同19世纪葡萄牙的缩影。葡萄牙20埃斯库多纸币(2002年前流通)曾印有她的肖像。可见玛丽亚二世在葡萄牙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