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航迹文件已存放于http://www.wikiloc.com/wikiloc/view.do?&id=761192)
(▲航迹文件已存放于谷歌地球) (感谢old5兄与剑雪兄对本航迹的开拓之功)
(▲一室一户之力创造的艺术辉煌)
(▲向往)
(▲硬山顶、凤头山墙)
(▲花心萝卜梦中的石板街)
(▲民为重,社稷为轻)
(▲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西厢墙头)
(▲百年建基)
二0一0年庚寅元宵节,与友人往江门市新会区叱石寺和蓬江区良溪村寻芳觅胜。 叱石寺 叱石寺位于新会杜阮叱石风景区之山颠,寺庙规模不大,数间大小不一、坐向不一的青砖灰瓦建筑物错落于山石和山路之间,或曰“殿”、或曰“阁”、或曰“堂”,寺庙周围还有土地庙、文武殿、黄大仙祠、三元宫等建筑物,内里各各供奉了诸路神仙,既有佛家,亦有道家,更有民间自发信奉的诸位大仙——教人觉得此处山路乱、庙堂乱、神仙乱,毫无庄严大气可言。 同行友人一路开讲,话说此寺逢某时某节便会人声鼎沸,善男信女接踵朝拜,礼仪后更有人寄宿山上,以示虔诚,每致帐篷充塞山路云云。环顾四周,寺里香火尚可,檀香烟气萦绕香炉,香客游人擦身往来。友人所言不虚,寺里盛况可期。 叱石寺,山不高,寺不大,一如众多湮灭于乡野间的寺院庙堂,每每儒释道诸家神仙罗列拱卫,照样的暮鼓晨钟,照样的出入世法。百姓略作花费,便可就近侍奉众多神仙,求得今世的庇佑和心安。神仙与凡人真是各得其所啊!心中一莞尔。 思想间,不觉至山颠处的大雄宝殿,不知是长期烟气所熏,还是材质欠佳之故,殿内佛像脸色不清,仿佛对世人世事无所关心、无所开示。正欲退出神殿,转身间,忽然瞟见大殿门槛边上有一僧人正蹲立着,徒手朝殿门外清理信众留下的香灰纸屑。僧人四十岁开外,脸色白皙红润,天庭开阔,耳垂饱满,双目垂帘,虔诚安详,始终专注于手中的香灰纸屑,不贵我、不屑小、无嗔、无怨、一本自然,一副庄严法相直直净化了身边的纷扰繁复。佛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今凡眼观之,跟前僧人几近于佛,如如来化身,不着一言,尽示法门。 叱石寺不现华丽外表而能绵延香火数百载,果真佛性不灭!我放下手中相机,心中合什,默默退出大殿。 良溪村 良溪村蜚声在外,皆因有考证言称良溪乃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罗贵率三十六姓九十七户人家避祸,从南雄珠玑巷继续南迁的落脚点,从良溪村开始,世代子孙繁衍遍及珠江三角洲甚至海外。罗贵率众南迁之举续写了南雄珠玑巷的南迁移民活动,良溪因而被称之为“后珠玑巷”。迄今为止,以上考证仅根基于文字记载,而这些文字论据又是出自明清以降的一些族谱资料或口口相传的掌故。揣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开始行走在良溪村中的石板街,思考着用眼睛进行田野考古。 良溪村东北面靠山,其余皆有护村河环卫,村西及村南缀有几眼鱼塘,村貌形如熊掌,隐含富贵之相。 从罗氏大宗祠、罗氏铭祖祠、社稷大王、进士井、贞节牌坊、良溪牌坊到五部堂,再到普通民居,所见的建筑物大率系清代岭南建筑风格,间或混有中原建筑风格。祠堂与民居清一色的青砖混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山墙。而屋脊与风火山墙或饰成龙船,或饰成凤头,或饰以彩色灰雕。为防潮祛湿和加固地基之故,良溪民居会选用花岗岩石或禇红砂石夯墙脚;为美化家居之故,良溪大户多半规划有露天的入室花园或走廊,可作赏花弄月之处所;为村中交通便利之故,良溪村道均铺设以蛮石,宽敞平整,除扣级而上之处,皆可走马驾车。良溪民居最为夺人眼球处,当属其中的雕刻艺术和水墨画艺术,灰雕、砖雕、石雕和水墨画艺术融于一体,个性显扬地铺张在各家各户门额之上、山墙之上、窗台之上和厅堂墙壁之上。传闻村中某几幢民居里,尚保存有诸多雍容华贵、巧夺天工的明清木雕,可惜因故未能登堂入室,一睹芳容。 从村东北面的古代护村墙、村中石雕碑刻到村中建筑物的建制,良溪村可以眼见的历史,最早只能溯至明清时代,无从直接考究出宋代“后珠玑巷”的出处。而且良溪村儒商结合,既富且贵之象大抵发迹于清代,此时应有人力和财力去考研诸如“祖从何处来”的人本问题,盛世修谱,“罗贵南迁”之记载或许就肇端于此。 若罗贵南迁之事为真,以下线索或可为佐证: 一为村居规划凌乱,巷陌只见曲,未见直。寻常建筑物难立数百年之久,但一村开基之时的建筑规划基本上可世代承袭,子孙得以反复在旧址上建庐筑居。良溪民居的曲折巷陌,似乎说明了当初南迁的迫切匆忙,加之众姓杂陈,难以驾御管理,各姓各户逐任意圈地相邻而筑居。 二为村中有村。现时的良溪据行政管理之便,只分良北、良中、良东三村,但史上的良溪村应包含有十数条或数十条村,各村皆以“里”命名之,如“崇仁里”、“跃龙里”、“忠华里”等等,每“里”的出入口俱设牌楼,“里”内之人显有自成一家之意,据此暂可臆测某“里”即为南迁人群当中某一姓氏之聚居地。 三为村民口语多古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多多少少保留了中原地区的古音古字古词,听村民之间的欢谈,虽不明就里,但可以感觉到流畅其间的古韵味。从言词音韵入手,或许会找到更多罗贵南迁的线索。 四为村民人心尚古。见外人进村,村民不惊不乍,不亢不卑,热情相待,予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这种礼仪教化与村规祖训应不无关系。 不过,现时良溪村中以罗姓后裔居多,谢、何二姓只占少数,每年簇拥着回村祭祖之人亦为罗氏子孙——良溪村几乎找不到其他姓氏的生活足迹。这就让人不得不发出疑问:南迁后,罗氏与其他三十五姓人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好事者考证,广东人口头禅“唔使问阿贵”当中的“阿贵”系指罗贵,意指罗贵先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关于良溪村、关于“后珠玑巷”,似乎还有诸多学术问题悬而未决,建议这回最好还是去问一问“阿贵”,不问不行!(END) [此帖子已被 陳灼華 在 2010-3-17 15:57:4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