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443|回复: 59

[分享]台山姓氏源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0 18: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鉴于村里有一些同学对姓氏源流,溯源念祖颇有兴趣,于是引用了陈日生等达人的著文,陆续传上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喜欢。

从<台山姓氏源流>说到南雄珠玑巷
陈日生

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关于编印<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设想提出来之后,大家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追本溯源、数典念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对繁荣侨乡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会产生良好作用,成书之后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建议要多印一些。为此,我们召开了一次有十七人参加的研讨会,对如何编好该书,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共识。早在1984年,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就指出:“家谱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等方面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1998年1月19日,(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向学术界提倡加强社会史的研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由人各自所属的家庭、团体、宗族、行业、阶层等大大小小的圈子所构成;研究社会史,就包括研究人口增长、迁徙和活动规律的人口史,以及家史、宗族史等史学分支;因此,大家认为,我们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研究台山:的历史提供资料,为遍布世界的台山籍华人、华侨寻根问祖提供线索,籍此加强家乡同他们的联系,鼓舞他们发扬传统为家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对(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稿件提出三点要求:一、写出各个姓氏的来源、繁衍及迁徙情况;二、基本上反映出各个姓氏在台山居住分布及人臼之现状;三、前途谪姓氏(着重台山籍的)对祖国对家乡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代(含当代)知名人物。对于第三点要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历史悠久,人物众多,而自己占有资料有限,因此而造成的遗漏,特别是对一些当代人物,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不容易摆平关系,会使人产生厚此薄彼的错觉,还是以不写为宜。最后,会议认为,允许保留个人意见,这一条写或不写、写多写少悉阱尊便。
台山人究竟有多少姓氏呢?最近出版的<台山市志)说是150个,而根据1994年版的(台山市电话号簿)统计,则是180个。’要按上述三点要求写出这180(或150)个姓氏的文章,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能一下完成。为此,我们决定先易后难—,第一册写出多少算多少,以后,步千步走下去,陆陆续续的出·,相信终须会有完成的时日。而今。第一册总算能同读者见面了,在此仅向各位撰稿人和为本书提供资料的群众以及支持本书出版的有关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收编了24篇文章,34个姓氏,其中包括马、邓;方、邝、叶、冯、关、阮、朱、刘、伍、何、陈、李、余、杨、赵、粱、曹、黄、梅、龚、雷、谭,共约14万宇。
以上台山各姓谱牒记载,大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且多与胡妃(或说苏妃)有关。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发现避胡妃之难与97户33姓的南迁,其实是发生于不同年代的两回事,其发生的时间,前后相差竞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是前人在修谱时不加细察,而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了。
让我们举铡先看看各谱的记录:
曹氏谱载:先祖曹汝端于宋宁宗期间(1195-t224)因苏妃之乱,偕同罗贵等97户33姓,由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
六村陈氏谱记载:先祖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因避胡妃之乱由南雄珠玑巷首迁新会石头后,再迁台山;·
冲泮陈氏谱记载:陈谟在宋乾道九年(1173)生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柘壬寅年(1242),因胡妃之乱,由南雄迁来古冈州新会杜阮,后由杜阮迁德行里(即今台山冲泮)。
刘氏谱载:卤胡妃之乱………乃随罗贵祖等97户于宋开禧元年(1205)三月十六日南迁………
以上四谱载的时间都在开禧年间。
而谢氏谱记载的却是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麦氏谱和汶村陈氏谱记载的则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
这样,胡妃之祸发生的时间就有三个:高宗绍兴元年(1131)、宁宗开禧元年(1205)和度宗咸淳八年(1272)。这使我产生疑问:胡妃之祸是否实有其事?它究竟发生在哪一年?97户33姓南迁,是否真的同它有关?,
胡妃故事梗概;各谱的记载一样,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其主要人物的名字略有出入,有的把胡妃写成苏妃,把黄贮万写成张贮万,把罗贵祖写成罗贵或贵祖。且举谢氏谱为例:
宋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已。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季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引者注:另有一说苏妃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自度不可复人,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漂泊,所遇辄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醐福。时有妇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见女貌美;稍有意挑之,女即卞船与万言堤蝇不已,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已改姓,贮万已纳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其地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等事。
时贵祖(引者注:即珠玑巷贡生罗贵)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
那么,胡妃(或苏妃)之乱,是否真有其事,其发生的年代究竟如何?查《宋史·后妃列传》,从高宗到度宗130多年间,均无胡妃(或苏妃)其人,更无后妃逃出宫禁的记录。而据<宋史·贾似道列传》则载:“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宋季三朝政要卷四记作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荤还宫,帝曰平章云云。显祖绐曰,平章已允乘逍遥辇矣,,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始还。”这里的胡贵嫔,是否就是各谱中记载的胡贵妃?若据此,则贵妃出宫确有其事。胡贵嫔出家为尼之后,再从寺庙中逃出然后为黄贮万所得,这虽然是传说,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再来看麦氏谱的记载,就更为明白了:“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日:平章己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嫔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乞食,衣虽褴褛,而艳异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
这里的记载与朵史记载相符,由此可见,胡妃实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出宫,因避胡妃之祸丽南迁的事,应发生在度宗咸淳九年(1273)。这样,因此事而南迁的当另有其人,丽不是那97户33姓了。
所谓“罗贵等97户33姓集体南迁。”则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或更早些的高宗绍兴元年(1131)的事。它早于胡妃出宫67年乃至141年。据谢氏谱记录的97户33姓南迁“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和南雄知府钟文达批文及南雄府引文所记,是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而我市六村陈氏(提领月刊)所载则是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同一件事,这两姓的记载相差竞达74年。
为便于探讨,我们看看两谱所载的呈文及批文:谢氏谱呈文“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早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因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引文,经渡夹津岸陆,庶众生早得路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
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
知府钟文达批准文
查得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引行,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违。
吏房文吏黄英茂行本府文引
岭南道南雄府为逃难给行早救生灵事。本年正月十三日据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贡生罗贵等连名呈称前事内开:为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明旨颁行,筑土设寨,因思近处无地堪迁,远阐南方烟瘴地广人稀,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等情到府,据此案查民贡生罗贵等九十七名,非恶孳民氏。为此合就行给文引,批限起程,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立案定籍,缴报文引,以凭造册,转报施行。
绍兴元年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口缴,吏房书吏黄英茂行。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呈文是:
具呈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户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居南雄珠玑巷,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税,别无亏损,别无违法,向系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将里作寨,覆限批引,不敢有违。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便迁行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上呈。
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陈文达批道
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南雄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丁之忧,非干遗禁之例,准案给引。
从以上两例可见,97户33姓集体大规模南迁,是发生于绍兴元年(1131)或开禧元年(1205)的事;而其南迁的原因主要是逃避兵燹,即引文中的“筑土设寨”或“将里作寨”。所谓将里作寨是将民居改作营房,朝廷要在这里驻军了,老百姓是奉旨南迁的。为此,我们可以断言:发生于70乃至100多年之后的胡妃之难,怎么可能成为此次南迁的原因呢!
其实,珠玑巷人南迁,自北宋开宝元年(968)就开始了当时中原大地“五代十国”战乱频盈,北人大量南迁。珠玑巷在南雄城北11公里,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32公里,旁靠浈江,土地开阔肥沃,物产丰富,是北人人粤的必经之路,而南雄城当年很小,占地只在0.2平方公里左右,被称为斗城,不可能容纳蜂拥而来的人群,南迁者只好在离城不远的珠玑巷择地而栖,条件较好者成为永久居民,条件较差者则稍事歇息即继续南迁c后来人口增多,连部分在此世居者都加入了南迁行列,珠玑巷于是成为人群迁徙的中转站。如此迁来又迁去,进进出出经历了200多年c这样看,各姓族谱记载的南迁时间各不相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二百多年间,有资料可查的迁徙达130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人们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即靖康之耻(1127年)前后。金兀术掳走徽、钦二帝之后,又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率兵渡江南进。岳飞领军抗击,收复了健康(南京)之后,又于绍兴三年(1133年)领军镇压江西省的农民起义。谢氏谱记载的97户33姓的南迁,刚好发生在这两次战役之间的绍兴元年(1131),处在北人南迁的大高潮之中。当时南宋初建,朝廷忙于对付外敌与农民起义,大局未稳,即使发生了妃子外逃也是小事一件,哪顾得上化大力气去追查。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是开禧元年1205),离此已78年,当时全国局势已相对稳定,南宋偏安一隅,呈现出繁华景象,人群大规模迁徙的事已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此时发生妃子外逃而引起追查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史籍的记载恰恰不是这一年,.而是67年之后的度宗八年(1272)处在另一次大规模南迁的前夕。第二次,人们为了逃避元兵追杀的南迁,发生在南宋灭亡前后,史载宋恭帝(赵显)德枯二年,亦即端宗景炎一年(1276),元兵攻陷了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台山海宴沙栏通亨村人巫岫云就是在这一年弃官逃回家乡隐居的。发生在此前三年的逃胡妃之难,难道其中不夹杂着一点战争的因素吗?
关于此次南迁南海鹤园陈氏谱载:“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岁(1273),怀王妃胡氏,逃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溺水,至次年引文查访,民虑及难,各携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牌,顺水漂流,乃狂风大作,牌散溺死甚多。”这里没有提到97户33姓,可见是别一次南迁无疑。后人修谱时已是元朝,可能是出于对朝廷的避讳,或者是其他因素所致,大家竟把前后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发生的事扯在一起,把各姓各有原因的南迁,都结到了胡妃的账上,真是冤哉枉也。
过,莫论是集体南迁还是个别南迁,也莫论时间远近,来自南雄珠玑巷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毫无疑问的。据(南雄文史)载,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有六十六姓,包括: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谭、赵、伍、曹、区、李、梁、霍、吴、胡、冯、蔡、阮、郭、廖、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表、丁、庞、林、任、缪、又15、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潘、叶、韩、魏、侯、姚等等。南迁后裔而今散居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乃至海外。大家都回到珠玑巷探寻本族迁出的源头,即使未能回去寻根,亦在心中对它作深深的怀念。为此,南雄成立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绝非偶然。
人口的迁徙流动是永不停息的。中华民族是个勇于开拓的民族,不说别的,单说我们台山人吧,从珠玑巷(包括其他地方)南迁而来,把原来的烟瘴荒芜之地,建设成为今日繁荣兴旺的侨乡,不少人又从台山迁出,到全世界各地去谋生、繁衍,而今踪迹遍及83个国家和地区,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还有自身的优良品质,融入了当地的人群,为当地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这种开拓精神的有力证明。
勇于开拓,四海为家。这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之一。黄氏族谱有—首认宗涛说得好:
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我们的祖先从珠玑巷迁来,如今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了。有资料表明,新加坡国内人口,户,华裔占丁将近七成,其中台山人占的比例不小。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华裔是不是已把居住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我不敢断定。但是各国华裔为了寻根,总会不远万里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仔细地看看自己生命的源头。正如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却还要经常讲起珠玑巷一样。美国华盛顿州长骆家辉在去年回到台山水步镇寻根问祖,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而已。“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人口流动的一种趋势,是历史向前延伸的必然。但人们也总在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明白了这—点,就会认同我们今天来编印这本<台山姓氏源流)(第一册),决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了。
本文作者简介
陈日生,1939年2月出生,斗山镇六村大湾村人。自小读书,1959年毕业于昆明农校文山分校,先后当过农业局干部、教师、农民、文化站干部、大队主管会计和市政协干部。喜爱文学,现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台山市文联副主席、台山丈学会副会长、市政协副科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复苏》、诗集《大沙田放歌》、<望香港)、《金翅》(以上与人合作,笔名谭日超)和诗集《远航)。个人资料已收入《广东省作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诗歌辞典》、《中国诗家诗话辞典》。

[此帖子已被 old5 在 2007-8-20 21:39:30 编辑过]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收起 理由
jenjen + 2 好帖,值得顶!
芳草 + 3 源远流长!功德无量!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295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07-8-20 18: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赌兔,丐死长个,如果专职系从事研究研究个就最岩K哟!不过,好似可老婆巧,有的人中意坭大坎个,有的人喜欢坭苗条个,毕竟系一样米养百样人,长有长个睇头,短有短个精粹,各取所需、求其所爱啦。辛苦细,多谢句,老伍兄,你丐个帖真是源远流长哩、、、、、、

[此帖子已被 哇哈哈 在 2007-8-20 19:43:0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0 09:37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437

    主题

    8521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1615

    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社区劳模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07-8-20 20: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话题,台山历史出现在“畅所欲言”。慢慢阅读,慢慢欣赏,谢谢老伍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21: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哈哈:嫌长可以挑红色的字看(不过你不是说过很多人还是喜欢长吗?)。据我所知,“哇”姓是后来才随父辈迁入台山的,不过也可能是来自南雄珠玑巷。

    谢谢你!远游客。慢慢我会上齐34个姓氏的族谱源流供网友选择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991

    帖子

    3890

    积分

    连长

    积分
    389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1 0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的结果,岂容儿戏,追本溯源,以正视听,文章自然较长,你估系\"哇哈哈\"啊.对姓氏族谱的源流颇有兴趣,首先谢谢作者呕心沥血的力作,再谢老伍辛劳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6: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氏
    马作林
    马氏世族一本相承源于赵氏。战国时期的赵奢,因其战功赫赫,被赵武灵王(一说赵惠文王)赐封为马服君,从此,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马的姓氏。马服君时为六国豪杰,是当时三十六郡中的扶风郡郡主,自朝庭赐姓赢氏后,以马为姓诏徙安居于陇西(即今陕西省扶风县茂陵一带)。马服君是我国马氏的鼻祖,“扶风”是我国马氏的发祥地。
    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驷随西汉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关,驷人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驷的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阳,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临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马公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南渡入粤,定居古冈(即今新会市会城镇北门)。马直北公一门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议大夫持国公、三世祖朝议大夫唏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国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乡贤(二世祖郡邑乡贤持国公、三世祖广州府新会县二学乡贤唏骥公)。直北马公宗传八代后,其裔孙已遍及新会的会城和东亭、江门市的潮莲和高沙及麻园、台山的白沙和横山、番禺的谢村和植村、从化的马村、四会的高要、顺德的水藤、广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镇等地,尔后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于汕头、潮洲、阳江、高鹤、吴川、广西、海南等地。直北马公实为我岭南马氏开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马公名门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国公与三世祖唏骥公受封),故直北马公祖居地称为金紫街(今新会市会城镇人民大会堂前)。现岭南各地马氏及海外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这一名称就是这个缘故。
    从岭南马氏始祖直北公宗传八代至台山马氏的直系血缘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国、三世祖唏骥、四世祖绍龙、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逊,七世祖循善传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尧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横山潦冲)。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会麻园下朗迁居横山宗支,因此时此地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乱骚挠,康定后裔大部份迁居潮州、汕头和新会。
    八世祖康平无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为田波)承继。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与继:子田波由新会麻园迁居白沙马洞。田波公羡慕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门振朝,因而积休垂兴,大振宗传。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长子渔隐、次子樵隐、三子耕隐、四子牧隐、五子炼隐、六子植隐,族内堪称其为有功不祧之祖。(附:台LU马氏直系血缘宗传表)作者是田波公第十九传裔孙(即岭南马氏二十八世),于1995年、1997年两次与几位马氏宗长对居住在台山的马氏分居和人口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台山马氏宗支分居比较集中的有白沙镇、三合镇、四九镇、横山镇、汶村镇等。(附台LU马氏宗支各镇分居表)台山马氏现已宗传32代,据调查,常驻市内人口近5万人。旅外宗亲及分居在市外国内的新会、恩平、高州、吴川、阳江、鹤山等地的宗亲,据不完全统计,在8万人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6: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氏
    邓有源邓茂荣
    一、邓氏之起源及繁衍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氏本姓姬,始于殷朝邓密侯吴离曼之国,属河南省风阳府府虹县。春秋时,有侯吴离,后楚并之,楚文王第十六子封于邓国,后以国为姓。历周而秦至汉,太高祖邓禹,字伯华翁,淑配邵氏,追随光武皇帝复兴基业成功,敕封高密侯,名著云台二十八宿至首,越至五代及宋两秀名郎,三登世第,五代邓佑擢科童第,邓吉擢三礼科乡名两秀里,邓戡博通经学,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子登皇佑进土,孙登元佑进士。
    ,邓族之先祖鸿猷伟绩,后人之所钦宜承者电,但世数之遥远,支派星列,不能详悉。由庸而宋参诸大宗祠谱,断以经源公为广东邓氏之始祖。宋朝讳焘翁,字经源,河南省南阳人,父延之翁,终淮江节度使,焘翁登武进士,为御前都指挥签事,升锦衣卫御使,淑配姚氏,生子(—·世祖)林乔,字玉卿,讳清江,淑配黄氏,林乔翁嘉定五年公元1213年登进土,皇宋钦点谏院御使,原居河南省府虹县,未任忤旨,谪居广东南雄府,生子(二世祖)英甫,号—一元,名带湖,别字拱宸,字杰夫,淑配陈氏,由居南雄府保昌县,庠贡授南海县教授。英甫翁公元1272年由南雄珠玑巷徙至古冈州(今新会市),生子九个,长子玑祖、次子荣祖、三子宥祖、四子昌祖、五子仑祖、六子胜祖、七子恪祖、八子严祖、九子谅祖。
    二、台山邓氏源流及居住分布现状
    三世祖长房玑祖、字作新,号文远,任浙江绍兴府推官,生子岭叟,字健康,生子有余、有盛、有庆、有德。有余祖居滑头,有盛祖居岭头,有庆祖居新会,后迁徙至开平迳头,生晚荣、晚景,晚景公居开平护龙,晚荣公生于1365年,后由开平护龙迁居台山冲蒌坭涌,公元1385年再迁徙至斗山上阁陈冲村;三世祖二房瑞祖,至贡生任至广信太:午,生子文虎、文豹、文鹿、文敬;三世祖三房宥祖登宋进士隐居不仕,学道龙山;三世祖四房昌祖,生子公甫,公甫生子善山,居新兴三合村;三世祖五房仑祖,名嵩山,号乐田,生子宥祖、宗祖、荣祖。宥祖生子松叟、筠叟、梅叟。松叟,名善庆,古冈教授,生子琨玉、文瑗,琨玉生四子,长子彦宏,居新会小篁村,二子彦昌,居新会吉水乡,三子彦升,居云合乡,四子彦良。彦宏之裔孙十世祖永壹公居斗山上阁陈冲村,彦良之裔孙居冲蒌安仁里;三世祖六房胜祖,生子源源,源源翁生子奕宸,居云南;三世祖七房恪祖,生子忠忠,忠忠翁生子梦松,居豪山;三世祖八房严祖,生子元甫,元甫翁生子衡隐,居处不详;三世祖九房谅祖,生子阮叟,阮叟翁生子九个,大郎君泽,字祥乡,居开平白石头,后徙至冲蒌白岗里;二郎君宜,字祯乡,居开平长沙塘;三郎君卓,字邦乡,居新会南水;四郎君庆,字泰乡,居西乡;五郎君达,字朝乡,居钱岗;六郎君勇,字国乡,居南安;七郎君玉,字光乡,居开平龙尾;八郎君爵,字灵乡,居开平白石头;九郎君山,字天乡,居庙前帮冲,即今鹤山龙湾。
    台山邓氏子孙繁衍昌盛,枝繁叶茂。邓氏在台山开族600多年,现居住人口约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条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2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刃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三、邓氏历代重要人物
    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春秋时代有法家邓折,晋代有尚书右仆射邓攸,汉代有大司徒邓禹和常山太守邓晨,三国时魏国有大将邓艾,西蜀有车骑将军邓芝,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清代有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近代有民主革命家邓演达、邓泽如,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发、邓中夏、邓子恢、邓小平(邓希贤),有著名学者邓拓、著名篆刻家邓石如等等。其中邓小平是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
    台山邓氏比较著名的邓振翼,据<台山县志)记载,邓振翼生而好学,少年时家境贫寒,他一边放牛,…边读书。他十七岁那年,在县试中名列第一名,成为广东罕见的瑶族秀才,是清朝乾隆年间台山县的名儒。他为人敦厚正直,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信宜教谕,其著作不少,有<五经辑义)、(四书辑义)。他以其家乡地名写成的骈体文<大隆洞序),情景交融,绘声绘色,为世人所传颂。
    邓树椿(1915一)是近年来为台山建设作出贡献的邓氏族人,他祖籍三合镇黎洞管区泮洋里,是香港知名实业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少怀大志,1930年赴香港创业,现以建筑业、饮食业为主,是香港广基有限公司、邓氏父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台山商会顾问。邓树椿先生桑梓情深,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竭诚奉献。改革开放以来,捐巨资支持家乡办多个项目,1991年捐资100多万元兴建三合康和中学科学馆,1994年又捐1500万元兴建邓树椿中学,另捐建三合华侨自来水厂、泮洋村文化楼、黎洞管区行政楼、兴修水坭路、设立教育基金,实行奖教奖学。其爱国爱乡的德行,深受乡亲的敬仰和称赞,被台山市人民政府和江门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台山市荣誉市民”和“江门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本文作者简介
    邓有源,中共党员,足台山市冲蒌镇新屋管区人,出生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初中文化程度,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九年在海军南海舰队服兵役,一九六九年起在台山人民广播站、台山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任记者、编辑、台长,现任台山市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总编室主任。
    邓茂荣,1932年出生,斗山镇五福管理区陈冲村人。半生勤于财会行业,晚年爱好文史考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6: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
    冯蔼廷冯艺儒
    一、冯氏之起源及繁衍
    据<尚书)载:(冯氏)“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邑冯城,因而命氏。”
    考冯氏之始源,姓出于姬,是周文王之后代。周文王是黄帝轩辕氏之后也。
    周文王姓姬名昌,建立周朝,开姓氏。
    文王之第十三子毕公高,奉命守冯城,司郡始平,因以冯为姓。冯城是北平龙城之旧地,即今河北省以北一带。
    自毕公高开创冯姓,以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未能详细考查,但有些后代仍以毕为姓,如魏封有大夫名毕万,今香港有毕氏宗亲会等。
    由于世次渐远,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未能详尽记载。但有众所周知的冯姓人物:晋时有冯妇者,善于搏虎;战国时,有<冯媛客孟君)的故事;汉有冯唐,语曰:“冯唐有济邦之才,一生未遇”之叹;东汉有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辅助光武帝建立东汉,被封为“大树将军”、“武津侯”。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卫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历史上称北燕)。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公元402年),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立国共二十八年)。冯宏公奔高丽(今朝鲜)。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
    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
    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即冈州)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阳春、电白一带)。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摘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
    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
    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
    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摘割据,惟我敢违?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
    传至十五代有冯元者,字道宗,谥章靖,北宋祥符戊申年赐进仕,官居户部侍郎;赠尚书。因他忠孝节义,被选人广东乡贤。冯元公生子漓,漓公生二子,长大郎;次二郎。大郎生二子,长玄英,次玄雄,皆迁古冈州(新会)开族;二郎在鹤山开族,从此分房,另立族谱。
    十八世祖玄英是大郎公之长子,生四子:长畿,次黼,三宣,四乔。乔祖即宁邦公,明朝进仕。玄雄是大郎公之次子,生子槐,字树德,号台生。槐公生五子:长锦,次铨,三统,四奇,五翼。二十世祖铨,是槐公之次子,字南达,享世袭。生五子,长仲朔,次仲明,三仲瑜,……铨公定居新会古劳里。
    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

    是冯业始祖浮海人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828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
    二、台山冯氏来源及迁徙情况
    台山冯氏由冯业人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1914年改为台山)、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
    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
    自宋亡后,志仁公(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1660年),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卜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1680年),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
    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
    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街故居不迁。
    乾隆年问,石栏村有三房迁出: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
    犀江房分迁:
    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
    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其中冯姓有八人)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c
    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c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来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
    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
    本文作者简介
    冯璃廷,男,1921年出生于广海镇大洋村一个四代教师的家庭。其祖父以古语“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作为家训;又以“春树山房”之名为藏书之处,因几代藏书,各类书和卷帙艮多,为其后来写作及编书提供很好的条件。作者从事教学工作40年,1982年退休。退休后从事编著著作,计有<教学心得)、<蔼廷丈存)、<蔼廷诗联集)、(简明帖式)等书。一九九O年以后,撰写(台山掌故纪略)、(台山平匪录),在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出版了,供不应求。今又著有《陈祝三匪帮覆灭记》一书,将于近期出版。此外,还有文章在加拿大和新加坡发表。一切著作,以史实为本旨,至于荒诞无稽之谈则不写。
    冯艺儒,男,广海镇大洋村人,生于1954年。高中毕业后,干过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三年。后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业余时间酷爱文学创作,喜赋诗联。近年拜台山市离休干部、美国华侨自由作者陈中美先生为师,继续研究文学。从1992年开始,向报刊投稿。已在江门市、台山市的报刊、侨刊、文艺杂志发表作品,达10万字。1994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二等奖;1995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三等奖;1996年,获“黄浩川文艺基金”三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氏
    叶敬文
    一、源流及其繁衍
    叶姓,第一世乃始自成语“叶公好龙”的那位,即距今已2500多年的叶公。
    遗憾得很,汉朝刘向,可谓极尽虚构之能事,把叶公写成并不真的爱好龙,他所爱好的不过是似龙非龙那种东西而已。这个故事含有讽刺的意味。
    据史册载,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父亲是楚桓王朝代被封为司马的沈尹戍,因平白公胜之乱,有功于楚,得封南阳(今河南叶“县南,又称“叶”地),赐爵为公。后来沈诸梁继承了其父的封地“叶”,乃称为叶公,并以封地“n1·”为姓,称作叶沈诸梁。自此,其后人均改沈姓为叶姓(其他沈姓的仍保留以沈为姓)。如今,河南叶县仍有叶公陵园存在,海内外叶姓人土寻根问祖者相继频频到此观瞻云。
    又据史称,叶公为官之时,——生忠国爱民,他曾率领民众修筑了两个水库,引方城之山涌泉和澧河之水灌溉农田。他智力过人,声望显著,甚得民心,而这样一位正人君子,不知什么原因,比叶公迟出生3m年的刘向给世人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笑话。也罢,仅凭文学家的一个虚构故事,绝不会有损堂堂正正的叶公的形象。
    叶公沈诸梁自继承其父职之后,一心治国安邦,关心子民,其后裔在叶地代代相传,绵绵不绝。直至其第六十二代裔孙叶一琅,仕职后唐,清泰年间任朝奉大夫,乃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丰县。
    后,又传至叶公第六十四代裔孙,即一琅之孙叶延庆,由信丰县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又其后,传至叶公第六十六代裔孙,亦即延庆之孙叶颐,字子昂,号清介,别字诚美,卒谥正简,生于大观元年,进土出身,任广东南海主簿,捕盗有功,官拜兵部尚书,又擢观文殿大学士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后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叶颐,乃广东叶姓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此乃是广东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起建的。
    宋朝年间,时沈诸梁之第七十代裔孙,叶颐之第五代孙叶琼枝,字陵阳,号王宇,任宋朝知府,诰封朝政大夫,其后裔由南海分别迁新会、花县、鹤山。其中裔孙如琛、松寿、椿寿、柏寿(叶沈诸梁的第七十三代)由新会迁台山独冈坑尾村和松山村;后,又有琼枝之五代孙(叶沈诸梁之第七十五代)叶有兴由新会迁至台山独冈珠岭村,再有琼枝之六代孙(叶沈诸梁之第七十六代)叶松兴由新会迁至台山群厚地区。
    一般来说,台山除群厚和都斛居点外,独冈坑尾、松山、珠岭三村是台山叶姓最早之发源地,故此,素有台山叶姓“万年根本在独冈”之称。其他如附城光明和大坑、三合君子坑和横塘、端芬墩寨叶屋、斗山、冈宁、三八、上川茶湾等地的叶姓者,基本上是由独冈迁出或间接迁出的。尽管台山叶姓有三个班派称谓,即“达、君、崇、建、业”(坑尾、松山及后由此迁出的);“近、悦、远、来”(珠岭及后由此迁出的);“兰、芳、桂、茂”(群厚及后由此迁出的),但台山各地叶姓者(除后来外省叶姓迁入者)均尊奉叶琼枝为台山叶姓太始祖。女口今冈宁(旧属独冈)之光华学校还有“叶
    二、知名人士简述
    叶氏南迁台山已六百多年,历代知名人土不少,但由于材料掌握不多,现仅就一己所知,略述如下,(疏漏所及,望有识之土见谅):
    叶树蕃——蚀冈(冈宁)塘步村人。清光绪年问举人。如今,冈宁塘步村仍留下其举人屋两间。
    叶观盛——台山赤溪北门乡人(1846——1901)。是马来亚最末一位华人甲必丹(当地华人领袖),他做了许多造福侨胞的事,深得侨胞爱戴。当地中外人土为了纪念其功绩,在吉隆坡以他的名字及用其开办的“新就记”商行命街名为纪念,据说至今仍然保留。
    叶少毅——台山水步冈宁乡西潮村人。是我国早期十大飞行家之一。受其叔父叶远相在美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品格所影响,毅然参加援闽粤飞行队,中华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八日,以侦察遇雨机损殒命漳州,年仅二十有四,遇难后卜葬于黄花岗,与七十二烈士同其不朽。当时国府主席林森为其撰写墓铭。
    叶卓林——台山附城筋坑人。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归国,投身抗日战争,是中国早期名机械师,设计制造坦克武器,为国立下殊勋。·
    叶家熠——台山水步南溪村人。又名叶熠,五十年代我国著名排球队员,后任国家队教练,曾率队赴欧州十余个国家进行比赛,为国争光作过较大的贡献。
    叶咏诗——台山附城筋坑人。三十五届法国贝桑松匡际青年指挥大赛冠军以及“金竖琴”奖的获得者,香港著名女指挥家,曾任香港管弦乐团指挥,现任广州乐团首席指挥。
    叶国强——台山水步冈宁塘步村人。先后攻读天津南开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现任广州体育学院总党委副书记,曾撰写和出版过很有价值的体育理论专著,先后曾应邀到香港、美国和日本,进行考察和访问。
    叶培初——台山附城筋坑顺水村人。曾任过两广医院院长,广州名医,广州培正中学始创人。
    叶程勋——台山水步群厚人。黄埔军校六期骑科毕业生,后迁升上校团长,是一位抗击日寇宁死保卫南京而牺牲的烈士。
    叶因泉——(1903—1969)台山墩寨叶屋村人。旅美著名漫画家,其代表作<抗战流民图》102幅极具艺术感染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甚大。
    叶奕明——台山三合横塘升平村人。五十年代居广州,六十年代赴港,七十年代赴美,白手起家,奋斗—卜八年后在纽约繁华区办起八间大餐馆,名成利就后热心乡族公益事业。
    叶乾钦——台山水步独冈坑尾村人。贫寒出身,十三岁赴港,十四岁赴菲,后任马尼拉东庆堂(华人侨社)主席达六十年之久。其人热心助人,乐于捐施。
    叶松晃——台山水步冈宁联安村人。三十年代赴美,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加入空军行列,历任重型空中堡垒领航员,战绩辉煌,美国空军总部誉其为空军战斗英雄。
    叶永禄——台山附城筋坑人。曾任佛山行署副署长及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
    叶锦芳——台山冈宁联安村人。六十年代大学毕业,著名画家。从赵少昂教授深造中·国画,继承和发挥了岭南派之独特风格,应聘为美国岭南画会顾问、国际艺术协会顾问、香港美术研究会连任副主席及香港漫会学院国画导师。
    叶荣光——台山水步冈宁南溪村人。画家。得岭南画派黎雄才画师的直接传艺和点化,曾任广州工人美术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协会广东分会会员。
    三、居点分布之现状
    台山叶氏在国内仅有五千余人(在海外约七千人)。以台山百万之众的大县市来说,仅占全县市的5--6%(全国叶姓排序第五十),戏言之,堪称是“少数民族”。按居点之分布,略述如下:
    水步潭江东岸之冈宁管区,是台山叶氏之居点,这里计有南溪(四条自然村)、塘步、西潮、联安、白庙共8村,约1300人;
    附城光明居点,叶姓约有800人;
    水步群青(又称群厚)居点,约有700人;
    坑尾、松山居点,约有600人;
    三合君子坑居点,约有400人;
    端芬墩寨居点,约有300人;
    三合横塘居点,约有200人;
    余昔,附城大坑、三八、斗山、都斛、挪扶、澄溪、大江陈边及散居小市镇统计约lO00人。
    以』:合计总数约为5300人左右。
    叶姓各居点之居民,均以农耕及出洋谋生者为多。但冈宁管区,在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个时期,曾是台山首屈…‘指的发达地区,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仍保持发展势头的出色私营企业家有叫叶杜斯、叶艺斯、叶威强、叶超森、叶艺科等;另外,附城筋坑之)匕明五金厂的总经理叶仲儒,他经营的五金厂年产值达数千万.对发展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
    叶敬文,1931年生,台山水步冈宁塘步村人,大专文科毕业。历任台山培育侨中、台山一中、更开纪念中学教师三十余年。1985年,被评为台山县先进教师,期间兼任台山光大刊主编。喜好文学,诗文散章每见于省、市报章,晚年还喜古典诗词,,与友人互为唱酬,为人信诚,亦重交往,不少素昧平生者仅凭诗文结缘,神交如故。1989年3月退休后,受聘担任致公党台山县(市)委员会主办的台山致华文化技术学校校长至今,同时兼任台城地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台山光大季刊副社长兼总编辑及水步侨刊诗词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主题

    768

    帖子

    3498

    积分

    连长

    积分
    349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1 1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敬文老师是我们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4-25 11:48 , Processed in 0.5069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