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台山同学网

2016年台山同学网“我最喜欢的网文评奖”结果公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等奖作品
情牵台西路
我是从台西路开始认识台城的。在我混沌初开的幼年,记得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所逛的第一条街便是台西路,上学后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是站在台西路的骑楼下,聆听班主任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革命斗争年代革命烈士生前在此张贴传单标语,并与敌特巧妙周旋的斗争故事。自此对台西路第一印象的新鲜、庄严及崇敬便镶嵌于心,以至后来在台城初、高中的读书生涯中,每天晚饭后也都少不了到台西路去蹓跶一趟。 我记得,那时的台西路显得很静,有过的繁华也只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晚上的灯光也是幽幽的。岁月的风尘在这古旧的建筑上留下的印记,颇有些沧桑的感觉。那青石板的路面早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每根楼柱子外面悬挂着粗糙的陶制排水管,上面渗出的污水把把墙体染得污迹斑斑,并因此衍生出厚厚的苔藓;更有生命力极强的草、木本类植物,稀稀拉拉的寄生在高高的房檐下迎风摇曳。看得出,不同年代的那些蹙脚的修缮反倒留下了面目全非的感觉。倒是街的两端分别有天桥商店及北京饭店(原称“台山酒家”,今为“黄金购物城”),多少能带来些许喧闹与繁华。因此在我后来戎马祖国北疆的岁月中,曾先后有过几位战友到台山公干,我便都荐举他们下塌于台西路的北京饭店。 弹指间,天地同新。侨乡科学发展观的春风荡漾,使曾经对台城的古典建筑是拆是留的争论嘎然而止,代之而来的是谱写着古为今用的新篇章,昔日的台西路---台城街道的杰出代表,就象一张旧照片被翻了过去,新呈现在面前的台西路犹如色彩斑斓的“画廊”:清一色的大理石代替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碎砖残石,街中央与商铺之间那传统的阶梯状被彻底“革命”修成了“一抹平”,人们信步于此更显得舒心坦然;重塑的骑楼立柱与檐下的墙面浑然一体,经能工巧匠精心勾画,不仅色彩协调,线条流畅,更显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而最能吸引行人目光的,是楼眉、墙柱上那些玲珑浮凸的雕塑,既独领风骚又相映成趣。悬挂于楼面外侧的两排红灯笼,更是设计师的神来之笔,其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入夜,红灯笼散射出柔柔的光,与闪烁的霓虹灯相辉映,整条街流金溢彩,更显得美仑美奂。 我常夹杂在恬静的人流中徜徉,总是用心体味眼前这条伴我长大走向成熟的台西路那脱胎换骨、改地换天的变迁,感叹感喟中有种醉的感觉。富于戏剧性的是,前面提到的当年几位外地战友,相隔30年后竟又相继重来台山,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竟都还记得台西路及当年的北京饭店,于是我也都无一例外地带他们去台西路”寻梦”,结果,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抱怨我去错了地方,自然,他们也都没有找到北京饭店……. 其实,我是难为友人了。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熙攘的台西路人群中抬头望去,抚今追昔中亦大有恍然如梦之感,从心底里感悟到城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挥舞生花之妙笔,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如此绚丽多姿的街景文化,使典型的侨乡建筑文化的精华浓缩在遐尔闻名的台西路,使之成为台山市政建设的一朵奇葩,其功德是多么的伟大,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台城这座素有“小广州”美誉的城市的温馨与妩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荷塘畔的石凳
荷塘畔的石凳.jpg
那年夏天回乡,我专程去拍摄了这么一张照片。照片的构图并不完美,主体也不过是荷塘畔的一张石凳。 这一片碧绿的荷塘,离我在台山故乡的家居仅百步之遥。荷塘中的曲径、小桥和凉亭,是当年我与太太谈恋爱时流连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我许多甜蜜的回忆。 而照片中,这张并不起眼的用混凝土浇铸成的石凳,被我重重地摄入了镜头中。 并不是觉得这画面中的景色特别好,也不是为了寻求什么特殊的效果,只是为了留住一个沉重的记忆。 早一年,也是在这荷塘荷花盛开的夏日,我匆匆越洋归来,因为母亲病重住院了。 母亲的病情已经非常的危重,我们都已经预感到,不幸的事情即将降临。 那天,为了宽慰心情沉重的老父,我抽空陪着他出来散心,不觉间,就走到荷塘畔的这张石凳旁。 父亲慢慢停住了脚步,凝视这张石凳片刻,提出要坐一下。 我以为是父亲累了,于是陪着他坐到了这张冰凉的石凳上。 面对满塘千姿百态的荷花,沉默着坐了数分钟,父亲对我说了有关这张石凳的故事。 原来,我出国後这么多年来的几乎每一个清晨,父亲都会陪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到这荷塘边散步,而几乎每次经过这张石凳,他们都会坐下来歇一会儿,遥看荷塘对岸苍翠的牛山,俯观荷塘中嬉戏的游鱼。年复一年,路过的人们,都见惯了他们坐在这里的身影。 数十年的相濡以沫和患难与共,他们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到熬出头来的时候,父亲已是白髮苍苍,母亲更是百病缠身。 这一段荷塘畔石凳上相依隈的日子,算是他们一生中过得最惬意的日子了。 此时,母亲的病已经没希望好起来,从今以後,这一对同甘共苦大半世纪的恩爱夫妻,再也不会有机会一起来这荷塘边散步,一起坐在这石凳上了。 父亲故作轻松的诉说着往事,我的心情却越发沉重。我知道这石凳上,深刻地印记着父亲难以释怀的回忆。 由于我在美国某报社的工作不允许我在国内逗留太久,我没能陪伴母亲度过她最后的日子,回美后不到一个星期,噩耗就传来了。在对母亲无限的哀思与怀念中,这荷塘畔的石凳久久地漂浮在我的脑海。 一年後,又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我再从美国远渡重洋,回家乡探望年迈的父亲。 我独自悄悄来到这荷塘边的石凳旁,拍下这张照片。 这天,正是母亲逝世周年的日子。 我没敢约父亲来,只独自一人,呆坐在这石凳上,痴心妄想能感受到母亲十数年来留在这石凳上的余温,还想领略我的双亲暮年不渝的爱情。 听耳旁凉风习习,看荷叶随风摇动,莫道是景物依然,往年开满池塘的荷花,今年明显地稀疏零落,只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荷叶,在风中无奈地摇晃。端的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荷塘上的风景,与这一厥宋词,实实在在地表达着我的心境。 我无法知道这荷塘曾给多少人留下过难忘的回忆,我只知道,荷塘边这张并不起眼的石凳,深深地留着我双亲共同拥有的回忆,还有我无尽的感伤与欷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致蔚蓝
蔚蓝大哥你好! 自从认识同学网,就认识了你,这么多个年头过去了。自始至终,你是我的偶像。 很多人问我为何喊你做大哥? 你的年龄比我小,你的际遇有些糟糕。但我没你那般纯洁的淡然。学不了你厚道地踩着逆运前行,如履平地。毫无情绪,白碧未沾瑕。它使你成为大哥。被受敬重。 认识大哥时,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腰身挺不直,常会痛。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病叫做强直性脊柱炎。 我傻乎乎地问大哥身体是如何变成这样的,你不说,笑容暖人。 我说:想写你。 ---我们关系不一般? ---在接受病痛的经历上,比一般同学要多些。你说呢。 ---是吧。我心不定性,让你一写成大人了。其实我好简单,没想过做什么,取得什么。就是这样。平平安安过日子。胸无大志。 ---明白。但没表达好。我尝试用平静字眼,写平凡朋友。 ---我在制flash,制好后让你看。是天鹅。小乔会飞”。 我坐到阳台上,北风呼呼吹。 各种车辆从我眼前开过,车头轻烟远上白云。那时候我想起彩虹,及彩虹周遭华景。是的,在大哥的FLASH下,乔会飞。 蔚蓝,我出了一趟远门,去了黄山市。在旅行中,步履艰难时,会想到你。 我和励表妹上了木坑竹海。那里有很陡的梯级,没有扶手。上到最陡那个坡,我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我的励表妹说:“未上山前,我说除了脚外,其他的都不如你,现在,连脚算上,都不如你”。我得意地笑,明白这鼓励的意义。 蔚蓝大哥,我也不是“能持”的人,不能象平常人一样,蹬蹬蹬就冲了上去。我的左脚并不能很如常地坚定有力,我做不到更好。用手与脚爬着上山时,很专心,没想好不好看。顾不上啦。我有些傻迫地认为,相对于你来说,我还是幸运,当脚不够好用时,还有强壮的手。所以,我把脚下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了,给你看。 大哥,我说了这么多,絮絮叨叨。还好你喜欢听到它。 晚风吹来时,你种的茉莉是知道的,它会发出舒心的味道来,为你道晚安。花与心之间的感受,我们称之为香。而我对你的祝福,在想起来的时候,就能安眠,那么,我希望,这也是香。 愿我可以做到,把每朵在平淡心境里拍的小花,当做心意,织成春天,送给穿鲜色毛衣的你。 祝大哥蒙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爸爸为我梳辫子
岭南暑热,蝉噪灏明,夜炎难寐。盼得夜雨送清凉,赏一地红翠。看落英纷纷,拾岁月遗珠,百滋百味上心头。 夏至,一头烦恼丝拂脸,懊热难耐,直奔理发店,理发师剪刀铿锵作响,青丝应声纷纷落地。《孝经》,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为求清凉利落,不曾顾及“孝之始”,低头看一地头发,只愿短了头发不短见识,更愿一切烦恼也随青丝飘落。想是这么想,关于头发、辫子,和辫子缠绕的情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如星伴月。又想起当年爸爸为我梳辫子,数十年过去,爸爸驾鹤西去也已第九个年头,当年他牵拉我头发的感觉,从头顶,入心底,缅怀至今。 当年黄毛丫头,如今华发已参差,匆匆数十载,叹韶华易逝,岁月长河里点滴往事,在心底烙下深深印记…… 记得小时候,妈妈下乡、保姆回家,忙碌的爸爸带着我,他一双修长灵动的手,书写、侍弄阳台绿化、烹饪都驾轻就熟,可是为女儿梳辫子,真难为他了,我坐在他膝盖上,梳子笨拙的倒腾,我的头发不听话,他是拢住了左边,右边头发倾泻,抓住了头顶的,溜走了鬓边的发,笨拙地弄半天,黄毛丫头的头发在他手里,东拉西扯、扯疼头皮,我痛得哇哇直叫,爸爸更是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梳成,两根羊角辫却是 “前移”到耳根,爸爸还把我拨转身正对着他,一副得意样说:“很棒!”回到幼儿园被小朋友好一阵取笑,我恼恨得满眼委屈泪水,一把扯散了辫子,幼儿园黄老师轻柔熟练地给我编好了美丽的羊角辫,笑脸复又回……好多年,还记得,成年后偶尔拿来取笑爸爸,爸爸说:“我堂堂男子汉为女儿梳辫子,办公室里女同事听了不知多感动,直说铁汉柔情真难得!”那时提起,父女俩总是乐不可支。爸爸偶一为之的梳辫子,让我铭记,还真后悔那恼恨一扯,早知道,保留那双羊角辫。 九年前,痛失父亲,思及那次梳辫子,牵扯了心底的痛,牵动了悠长思念。那是爸爸唯一一次为我梳辫子,我想问女性朋友们,谁曾享受过爸爸为你梳辫子?一定珍而重之,牢牢记住。数十年前,我这前移到耳根的羊角辫,缠绕了多少如山父爱,谁能说得清?亲朋同事皆知我亲性刚直,为我梳辫子,却鲜为人知。铁汉柔情,弥足珍贵。 想我辈女性,也许都曾梳过辫子,辫子附带的丝带、小手绢,好比花间彩蝶、镜湖浮萍、柳岸一曲悠扬竹笛。数不尽的风情,说不够的美丽!梳过长长短短各式辫子,爸爸为我梳的,是最令我耿耿于心的一次!虽然,当时觉得其丑无比,数十年后回想,越想越美丽,这美丽,超越观感,只能用心灵、真挚的思念回味,血泪相和的疼痛难耐,蜕化了前所未有的美丽,为人子女的你,能否体会? 九年来的父亲节,都是疼痛不已,记得爸爸刚走一个月后的父亲节,比我更早失去爸爸的汪丽给我发信息:“父亲节……”泪奔!我回“再也不提……”她说:“打电话跟爸爸说……”她用特有的方式,排解分散我的疼痛,我知道,她当年的痛,并不比我轻。 岁月流淌不复回,生命总有终结时,我无能挽留,也难以确定,下一辈子能否再做爸爸的女儿……幸得,如山父爱藏心底、爱的记忆可永存。真希望,能向天堂打电话,告诉爸爸:“那年,你梳的辫子最美丽!真希望时光倒流,那双辫子永不扯散,留存一生。珍藏辫子编织、缠绕着的父爱,毕生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我心中的西岩路
看了慈心的“由西严寺才立西严路名”的帖子,令我回想起50年前的西岩路。西岩路虽比不上西濠路、环城南路那样好,但也是旺中帶静的好居处。西岩路由三台路光声戏院处起,穿过光兴路、通济路直到东华路止。西岩路一边的楼铺背向革新路,另一边則背后有一个约有400米跑道的运場那样大的水塘。在我矇眬的記忆中,水塘边疏疏落落有几棵木瓜树花棯树,塘边有两条 小小的木船,塘水很深、飘浮着一种有着绿色心形叶子,叶茎是半葫芦状,而花是淡紫色和粉红色绣状的水浮莲。有很多楼铺脚离塘水只有尺远,只有我们住的楼铺 后靣塘边最宽并长着一棵树干如水桶般粗的老榕树。它懒懒地躺在塘边,但它的枝叶却有力地向水塘面伸出约5、6丈远。当陣陣凉风吹来时,绿绿的小树叶,大把大把的榕树须和那大片的水浮莲摇荡着,很是动人,特别是下着毛毛细雨的时候更加迷人。 榕树下是我儿时的游乐場地,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捉迷藏、煮飯仔、过家家等游戏,顽皮时就双手揸住碗口粗的树枝来回摇晃,有时更不知天高地厚地坐在水边的榕树枝上恋水,直到大人们来责骂才怏怏不乐地各自回家。后来這个水塘随着社会的变迁,水塘变得越来越小。在我读高中时我眼中的美景己荡然无存! 在东华路至通济路这段鋪头98%都是从事竹器手工业和售賣竹器的。我们楼下的鋪头叫“炎記”炎記伯是一个开朗又健談的 中年人,他的手艺在街中也算一流,所以生意不錯,他们一家都会做竹器。在热天时,这些竹器手艺人都在騎楼底下一边工作一边拉家常。妈妈帶我上街时总是一边走一边和人打招呼,感到全条街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我有时找不到玩伴就常坐在楼梯门口看他們织竹器,看他們的手在那些竹蔑中飞舞着,用不了多长时間就看到了一个个成形的箩箩筐筐,这是百看不厌的。读小学时有一个暑假,炎记伯问我和二楼的一个小女孩能否帮他加工一些竹枝,即将一尺多长的竹片削成比牙签粗一奌的竹枝。人工约为几分錢一斤,我们当然乐意做啦。初时一天只削得一两斤,后来就快許多一个暑假好象挣了6、7元,当我将钱给妈妈时,母亲看我得意的样子就开心地說:“真的会稳銀纸噜”俗語讲家中有百万,都不相似自己赚一文。我常常觉得能健健康康地自食其力过日子,即使清茶淡饭也是快乐幸福的。 在通济路至三台路那段比我们住的那段清静奌,空气也清新奌。在以前二中男宿舍对面街有一档手推车的牛杂挡。車内有个水桶大的鍋,烧着飘香的肉湯,車子 枱上有砧板、刀、熟箩卜、生蒜卷和醬料,车子上倒掛着各种各样的牛杂。小时候哥哥常常带我去那里买小吃,哥哥爱吃肉,我则爱萝卜。外子說他读二中时也常帮 趁这档牛杂車仔,其中有个同学专爱买一鸭颈仍后点遍了那些红、黃、白、黑醬才吮着到通济河冲凉。现在我也常整萝白角吃,但总找不到昔日的味道。外子說别人 那鍋湯是日积 月累下来的精华,浸出来的萝卜才那么好吃。这奌我深信不疑。說到吃、我和哥哥都很颈吃,他常常带我去买零吃。記得在西岩路和東华路交界处有一档卖糯糍的, 那糍是一个加盐糯米飯团沾上面粉炸成的。现在我和哥哥还常想念它。另外在通济路和革新路交界处,晚上有牛杂粥 卖,粥里有黑色的牛肚牛百叶再在粥上加上葱花和葫菽粉。那味真令人垂涎欲滴。06年回台城我和外子小姑夫妇晚上到革新路和牛屎塘想寻旧梦,却盛兴而去,败 兴而回,革新路牛屎塘根本找不到吃的。只好到“旺角”飲茶。后来讲起这事,侄儿开車带我们到赤坎圩吃了黑色的牛百叶,才算解了馋。那次回去吃了很多东西, 但就只記得這黑色的牛百叶。 在三台路和西岩路交界处就可以走到人工湖。夏天的傍晚我 总和几个小女孩结伴到人工湖边玩,待 到夜幕降临时又到旧时曾是文化宫后又改为招待所的小花园玩,因为那里有着大丛大丛的茉莉花,坐在石櫈上看够了茉莉花闻够了茉莉香才摘满一裤袋各自回家。我 们总爱将花放在床头,芬芳洁白的茉莉花伴我人梦乡。我的童年虽不象孙儿們那样有着满屋的玩具,但在大自然里也有无穷的乐趣。 06年回到台城,也曾到西岩路转了一圈,楼街没什么变动,但旧了破了好象昏暗一些,抬头看看天空也好似蒙蒙的,旧地重游已找不到往日的气息!我不禁感慨起來,西岩路也和我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变老了变丑 了!我不覚想念起那素有小广州之称,又有奌乡村气息的小城鎮。也許人老了总觉得逝去的东西是最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浮石,一个连村名都有诗意的地方
浮石,十坊(村)相连成一体,是台山的名村。 说她是名村,有三点:其一是成立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1919年),其二是村人赵灼出版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1926年),其三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浮石飘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走近浮石,首先是被她优美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涌动的稻浪,静淌的溪流,繁枝茂密的古榕,高耸挺拔的红棉;远处修竹摇曳,近处野花盎然,无不一步一画,景随步转。 浮石的前门,是一座由海内外乡亲捐建的中式牌坊,红柱绿瓦,描凤雕龙,加上两旁威武的石狮子,彰显“台山第一村”的气势。顺着取名为“宗远路”的花荫大道,就会走进里面蜿蜒迂回的古老村落。 而她在西面还有一个门——浮石西门,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古旧门楼,斑驳的墙体,在高大的凤凰树的衬托下不失特有的韵味。令人奇怪的是,“浮石西门”的字样是按照古代从右到左的书写顺序,而门楼另一面的“遐光晚望”四字,则是按现代的从左到右的写法。或许,这里面还隐藏有着一段故事。 深入村巷内,更为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所迷。村中保留有古老的祠堂,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仔细观察还可以见到精致的木雕和砖雕。民国时期的青砖洋楼,飘拱而出的阳台下,“青天白日”的图案依旧清晰,保留着年代的记录。 在兰溪边,走过清代的石板小桥,迎面是一个精致的小亭,门联“园小俨然庾子赋,觞流恰似右军亭”。亭内有墨客留下《浮石小兰亭序》,介绍她的典故。亭子的穹顶,宛如展翅的蝴蝶,内绘一朵海棠花。周边溪流脉脉,花木葳蕤,清风过处暗香浮动,果真有右军(王羲之)兰亭的神韵,庾信《小园赋》的意境。 与小兰亭隔溪相望的,是北帝庙。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诞”,闻名海内外的浮石飘色巡游,就是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游历十坊,吸引成千上百人,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名片。 目光穿行在巷道中,思绪与她的神韵在交流。说她文化底蕴深厚,信手拈来一户门前的石刻“靠井就地利,近墟得人和”,刻画得入木三分;说她乡情浓郁,村头巷尾见到张贴的大红榜,上面列着某某捐款建乡的数目;说她文明和谐,大处有镇政府“保护古村”的漂亮铭牌,小处是路边简易的垃圾收集箱,还有树下屋前正聚精会神看着报刊听着粤曲的公公婆婆的身影。 这条宋朝赵氏后裔的皇族村,虽经历年的战乱和风雨洗礼,依然可以在井边、在踏步而过的石板桥,甚至在某个屋檐墙角,寻找出她的根。也就是她这条深深扎进乡土的根,养育着2万人的十坊人家,维系着故乡与海外赤子的情感,为她劳作,为她牵挂,为她骄傲。 转身回望,仔细看牌坊“浮石”的两字,书法家在“石”字的一横下添了一点。有意?还是无意?待人考究吧。但“点石成金”的成语一下子灵光在我的脑海里。 浮石,一个连村名都有诗意的地方,我会永远记得你,你可否记得这个匆匆的过客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早春的雨
也许是闰月的原因吧,今年的春节迟迟未到,但是春天的脚步却悄悄地来临了。 洛杉矶一连几天都在下雨,雨水宛如一条条银丝般从天上飘下来,落地无声,轻轻地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南加州的万物生灵。 雨停了,被雨水洗刷得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湛蓝的,白云像一团团盛开的棉花飘在天上。家家户户门前的那片草地,被雨水滋润得绿油油的,酷似一床碧绿碧绿的绒毯,随着微风此起彼伏。本来饱受久旱摧残的树木早就有点凋零,但一夜之间又重新迸出了嫩芽。 洛杉矶出了名的是阳光与海滩,常年阳光普照,难得下雨。这场早春二月的春雨,为干燥的洛杉矶带来了湿润,带来了生机。 这使我想起了故乡。 故乡在中国大陆的南方,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地方。与洛杉矶截然不同,这里的人们,每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雨天中度过。 新年伊始头一两个月,故乡还处于冬末,刺骨的寒风夹杂着毛毛细雨,既冷又湿,故乡的人们称这种雨为“微风雪水”。故乡是不下雪的,但人们将这种雨形容为雪水,可见其冰冷的程度。就连见惯了大雪的北方人遇到这种天气,也觉得难以忍受,俯首称臣。不过,小时候遇到这种天气,我是不怕的。因为不管外面的“微风雪水”是多么的寒冷,村里祠堂内却是热气腾腾的。每当这种天气来临,祠堂里大人小孩聚在一起,生火取暖,谈天说地,下棋玩牌,练拳舞剑,温暖得令人心情愉悦,全然不去理会外面那刺骨的“微风雪水”。 到了三四月份,绵绵细雨下个不停。这时候的雨,虽然没有“微风雪水”那种刺骨的冻,但是十分的潮湿,连室内的墙壁都是湿漉漉的。此时正值清明前后,故乡的人们称它为“清明雨”。清明节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了悲哀氛围的节日,“清明雨”的到来,就像天空洒下了泪水,给前往扫墓的人们增添了几分哀痛,激起了人们对祖先无尽的追忆和思念。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诗中所描述的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五六月份,端午节到了,雨水更多更猛了,还夹杂着行雷闪电。这期间,故乡的人们喜欢通过举办“划龙舟”和“吃粽子”这些活动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所以称这期间的雨为“龙舟水”。“龙舟水”多为强降水过程,动辄造成洪涝灾害。每逢遇到“龙舟水”肆虐,淌水过马路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我并不惧怕,最怕的是行雷闪电。尤其是住在十几层的高楼里,明知楼顶安装了避雷针,可是随着一道闪电划过,炸雷震耳,天空似乎被劈开两半,心里毛毛的。虽然已是几十岁的人,却常常被吓得胆战心惊,不敢往窗外望。 七至九月份,进入台风多发季节。故乡是个沿海地区,强台风一个接一个地袭来。每当台风登陆或掠过,必然带来狂风暴雨,故乡的人们称这种雨为“台风雨”。“台风雨”的特点是风雨交加,横风横水。尤其是当十二级的台风登陆时,百年老树都会连根拔起,破坏程度之巨,令人不寒而栗。如果遇到水稻收割前来一场台风,那么,当年的农作物收成就会减少,给故乡的农民造成损失。 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从十月份开始,秋天到了,北风起了,故乡的雨开始越来越少了,阳光也越来越灿烂了。 二十年前,移民来到了洛杉矶,与故乡相比较,这里又是别有一番天地。 洛杉矶的阳光是够充足的了,一年到头都是阳光普照,雨水却少的可怜。刚来时,迟迟不见下雨,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居住的时间长了,终于弄明白了,这里是一个四季不分明的地方,不太冷也不太热,只有阳光,没有雨水。我曾计算过,有些年份,一年到头下雨的时间不足十天。这样的天气,对于我这个见惯了风雨的人来说,虽然初时有点不习惯,但后来也就无所谓了,甚至越来越喜欢了。 不过问题又来了,在洛杉矶住了十年八载后,回到故乡小住,碰到连绵不断的雨天,人却烦躁得不得了,逢人就赞洛杉矶的天气好,嘴上这样说,心也是这样想的,总想立刻飞回洛杉矶。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尽管你在故乡生活了几十年,一旦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再回来,就会不习惯了,又要重新适应了。反过来,当你来到了一个新地方,尽管一开始时不适应,但是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习惯了。 (注:(本文于2015年3月30日发表在北美《世界日报》家园版),报刊有字数限制,故见报时略有删节,此处是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梦中的故乡
多年前,曾前往位于南太平洋的美丽岛国旅游。 走出机场,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热情洋溢的阳光。碧蓝如洗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这真是名符其实“白云的故乡”,真像这个国家向外推广的旅游广告词一样:百分之百纯净新西兰! 亲戚来接我们去他家小住。 车刚上高速公路,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一眨眼的功夫,小雨变成了大雨。正昏昏欲睡间,突然,听到儿子雀跃的叫声:“你们看,彩虹!”抬头望出窗外,果不然:一条绚丽的彩虹正挂在前方的天空中,远远看去,就象高速公路上的一道彩桥! 亲戚一脸的笑容:“这种彩虹,这里天天有啦!“ 正说话间,又听到儿子的欢呼声:“又有一条了! 一看,在原来的彩虹旁边,又慢慢浮现出第二条,两条彩虹几乎象粘在了一起。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呀! 汽车开得飞快,我们就象是在追赶着彩虹,儿子兴奋极了,长这么大了,从没见过这般的美丽! 亲戚家的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刚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走出阳台,想看看四周景色。 山坡下不远处有一小池塘,傍晚的夕阳下,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微风过处,池畔一棵老柳树上的垂垂柳枝,正轻佛着水面,一群快乐的鸭子正在水中游弋。 美景当前!我拿起相机冲了出门。 游罢归来,照片冲晒出来了,这一张有着美丽画面的照片被放大成十八寸,贴在办公案前的壁板上。 一天,单位分管工会的办公室主任找来,说上面要举行摄影比赛,本部门至今还没有作品送上,知我经常外出旅行,问能不能选几张,好让他交差。 其时,我桌上正摊开一大堆资料、文件,手头上正日夜赶写着一份报告,想想,哪有空闲回家选出几张底片,再跑去相馆放大呢? 灵机一动,指着壁板上的照片:“它可以吗?”主任掉头看了看:“行,就这张!”一边谢一边说:“得加个题目才好呢!”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就叫‘梦中的故乡’吧!” 其实,从看到照片那一刻起,“梦中的故乡”这句话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 我没有跟他说,其实这并不是我的故乡。虽然,小时候在故乡也常常见到美丽的彩虹,但那已经变成了遥不可及的过去了…… 可我心里,一直对故乡的今天充满着希冀,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看到她如这般的美丽! 一个多月后,主任笑盈盈地拿着一个信封和一张纸又找来。信封里装的是伍佰块钱,纸上印着的是这次摄影比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我的“梦中的故乡”荣获二等奖。 我们这个有着上千员工的单位,是一个真正的卧虎藏龙之地。曾有一次,不经意间翻阅一本上海总部出版的期刊,上面登载的一幅国画,竟然是一位经常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所作。 相信评委看上的,一定不是我的摄影技术。 相信打动评委的,一定是那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题目。 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都积存着一份对故乡的美好希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重庆火锅
是在很饿的时候扑向那火锅城的。那时重庆已是万家灯火。遍布山城的火锅店亦如灯火多得数不清。 店里塞满男女,不花钱似的围住各自的炉火唏哩哗啦地一顿猛涮。团团热气冲腾出来,人连忙宽衣解带。火锅店是寒冬里的一把火,人未落座,已给烤得软酥酥的。 “重庆火锅”近年随着南下大军在广东到处开花。我品尝过两三次,觉得不汤不水,不麻不辣,不伦不类而心有不甘。此刻,正宗的“重庆火锅”摆在眼前,岂容错过! 台即是灶,灶即是台。从台脚到台面,均用砖头砌就,贴上白瓷片,中央挖一个大洞,放一个脸盆大的不锈钢盆子。几块铁片,将盆子隔成十格八格,吃的时候就不用当打捞队长了。 毛肚、鸭肠、黄喉、菇片、肥肠、贡菜、窝笋、藕片、腰片,还有什么耗儿鱼、金针菇、鸡腿菇、海哲丝……层层叠叠堆满了台面。汤滚开了,红稠稠的,油汪汪的,花椒、七星椒的碎瓣儿在汤水上面漂着,香气四溢哩! 饥肠辘辘啦,垂涎滚滚欲滴啦。忙不迭的夹菜落菜,滚它几滚,又忙不迭地送入等不及的嘴里。我的妈呀,眼泪都快落了!看这气雾缭绕的,香味弥漫的,而一桌白瓷片台面给连滴带洒处 处都油迹斑斑。好家伙,吃得大汗淋漓,眼水直喷,鼻涕欲流,连连擦掉了三个纸球。“重庆火锅”真家伙又麻又辣,还爽脆嫩滑,色香味形俱佳! 吃着吃着,好象那盆火锅给全端进肚子里去了,“噗噗噗”在里面滚开了,一个火球似的在肠子里打滚,火烧火燎的。脸是红赤赤的,身是汗津津的,整个人儿要烧着了,我的妈哟,痛快哟。 台面渐渐空落,腹部也渐渐臃肿,就艰难的站起来,步履也有点蹒跚了,眼睛却还是离不开那“扑哧扑哧”的火锅,贪着呢。舔舔舌头,厚厚的木木的,就是切下来也不会有感觉了。 谁说广东人吃不了辣?当四川朋友夸我辣过本地辣椒,我还颇有点儿自豪哩。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广安,一大早在火车站等火车开来。 “今天还吃不吃火锅?”朋友问。 我想也不想就答:“吃!”慢了又说,“可以吃得斯文一点。心里是在偷笑。 刚说完,肚子猛地生痛,先是隐隐作痛,后是阵阵剧痛。站台上没有洗手间,只好盼火车来,像盼救星那般。冷汗一串串冒出来,却滴不下地,身子一阵阵发抖,肚子装了壶烧开的水似的翻滚,才猛然想起这是“重庆火锅”捣鬼,“重庆火锅”的后劲此刻才发作!好家伙,这个火辣辣的东西,在我的肚子、肠子里折腾着,又跳又蹦的,东拉西扯的,热热辣辣的,存心要出“格老子”的洋相。在一触即发的当儿,大救星——火车到了!跳上去,直扑洗手间。门却锁着,只好灰着脸守在门外又是跳又是蹦的,等那列车员慢腾腾打开门塞进去。 人虚脱般走出来,朋友关切地问:“好点了没有?”“没事啦。”我笑了笑。幸亏他们听不到“格老子”刚才在厕所里的一顿鬼哭狼嗥。“重庆火锅”的后劲“格老子”我算是领教啦。 总算熬过去了,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格老子”要闭目养神了,肚子却又紧急的痛起来,又是手脚发冷身子发抖冷汗直冒……“格老子”扑向洗手间,一串人在排队…… 那趟三个小时的火车,我乖乖地成了厕所的守门员。有人出来,马上跳进去,如此来回七八次…… “重庆火锅”,“格老子”对你说一声——服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1

主题

465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09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奖作品
少小离家老大回
2010年4月20日,王少英、王少芬姐妹俩怀着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回到祖籍地都斛镇南村寻根拜祖,实现了多年来回乡寻根的夙愿。 1944年,王少英出生于都斛镇南村。她1岁左右辗转广州、香港生活,后在美国定居,此后从未回过家乡。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亲想回家乡看看的心愿一直未能了却。其父亲王景猷临终时嘱托她们一定要回到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多年过去了,时间可以冲淡背井离乡游子心头那股抹不掉挥不去的乡愁,可淡薄不了子孙后代寻根的渴望。事业有成、六十多岁的王氏姐妹如今已经退休,安享晚年,但父辈的嘱托却一直挂在心头。    由于少小离家,时间久远,王氏姐妹只知道自己的家乡在都斛南村,而具体的地址却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家乡是否还有亲戚,因此王氏姐妹虽然想回祖籍地探亲拜祖,实现先辈夙愿,却一直未能成行。 少小离家.jpg 为了回乡寻根,她们每次去美国唐人街的餐馆吃饭,就向人了解是否知道都斛这个地方。但是两年多过去了,仍然没有结果。她们见到父亲留下的书报中有《都斛侨刊》,便写信将祖辈的情况寄给侨刊社,请求协助。都斛镇有关部门随即在南村进行查询。经过调查,有关部门找到了其祖居及亲戚、原南村村委会书记王兆亮,并将消息告知她们。 踏上家乡的土地,王氏姐妹受到了家乡亲人的欢迎。姐妹虽只会看简单的汉字,但受父母影响,都会讲一口标准的都斛话。当她们接过《王慎德堂家谱》,在翻阅家谱看到祖父和曾祖父的名讳时,王氏姐妹喜出望外,因为家谱就是每个人给后代留下的文字传承啊。 王家祖居是一间三层洋楼,是由其祖父王敏达背井离乡前往加拿大谋生,赚了钱回乡建成的,在乡间小有名气。王氏姐妹来到仍保存完好的祖居,开门进屋,只见里面宽敞明亮,卧室里还放着以前用过的床、梳妆台,以及祖父从外国带回来的“金山箱”。姐妹俩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祖父母、父母的合照挂在祖居的中堂,然后按照传统的仪式拜祭祖先。参观了祖居,在亲人陪同下,她们又来到祖祠……姐妹俩对在南村寻到自己的“根”非常高兴,她们在祖屋拍了许多照片。说要将照片带回去,让远在美国的家人睹物思乡,加深对家乡的感情。临别时,表姐妹与乡亲一一合照,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十分感人。 当天下午,因为听妈妈说过她是都斛白石乡人,姐妹俩又来到了白石村。可是两姐妹只知道母亲叫陈月婷,母亲的哥哥叫陈瑞棠,外婆叫陈锦杏,其他情况一概不知。当村民得知她们回乡寻根,纷纷冒着大雨找村中老人了解,结果不用很长时间,就找到了几个远房亲戚和她们母亲家保存得很好的两间祖屋。对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祖屋,姐妹俩觉得很意外,家乡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真是很难得! 回乡期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王氏姐妹还游览了桂林、西安、北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去美国后,姐妹俩发来邮件说:家乡美丽的山水和建设的成就,消除了原来国外媒体负面宣传给我们带来了错误的看法,家乡人这么热情友善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现象。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在国外长大就不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其实他们是不对的!我们作为美国华人正在成长,在异国他乡出生都非常清楚我们是谁,即使我们讲不同的语言,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现在你们不是看到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回来中国找到自己的根吗?并表示以后还要带着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孩子回来家乡探亲。 人,与生俱来,不可不知其祖,不可不知其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崇祖报德乃中华传统美德!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相信回乡寻根问祖的华侨会越来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5-6 19:07 , Processed in 0.4064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