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6356
1万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使用道具 举报
水关口: 谢谢楼上两位版主,侦察兵兄,乡里网友们的详细介绍报道,小弟也添加一点林氏族史,不便之处或错失希请原谅指正,谢谢! 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146万,居排列在第+六位,南方排在第四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位,广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最高为闽南,粤东。林氏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田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金林,宋九牧等。姓氏源流,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享誉中华的姓氏。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谢谢楼上两位版主,侦察兵兄,乡里网友们的详细介绍报道,小弟也添加一点林氏族史,不便之处或错失希请原谅指正,谢谢!
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146万,居排列在第+六位,南方排在第四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位,广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人口,人口密度最高为闽南,粤东。
林氏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田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金林,宋九牧等。姓氏源流,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享誉中华的姓氏。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谢谢宗兄!
3
70
289
排长
24
1596
6347
1
46
187
工兵
肥同学好:
冠宇咁劲学唔来,肥同学都唔错喟,把我个名都串错阻,哈哈哈
第五章 长盛不衰的九牧林氏与阙下林氏分为九支,各自发展,形成许多林姓大族,彪炳于史册。林披九个儿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葭,其后裔产生了许多著名支系及人物,现择其要略分别述之于后。九牧一房林苇后裔开基海南琼州林氏、福建莆田前埭林氏、广东揭东锡场林氏等林姓分支,产生了林环,林文等著名林姓名人林苇生三子:林恕、林应、林惠。林恕生林逢、林通。林逢的孙子林永在唐昭宗大顺年间迁往莆田前埭,其后裔称为前埭林氏。奉林永为前埭林的开基祖。林通迁居福清,其第四子林裕因为做官迁居琼州,开基琼州林氏。林永十六世孙林南陇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迁居广东揭东锡场,开基锡场林氏。今揭东锡场镇现有林姓人口三万多人,加上历代分布在揭阳、揭东、潮安、潮阳以及江苏、江西乃至海外的泰国等地的宗亲,总人口约在十万人左右。锡场林氏以林南陇之父林梅轩为太始祖,以林南陇为始祖。林梅轩字潜夫,林南陇字焯以,从林潜夫始,锡场林氏制定了十分押韵的48字的字辈谱: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盏道隆士乃贤。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光绪元年(1875年),揭阳林氏合建了八房祠堂,并在辈序上作了调整,从德盛二字起统一调整为:德蛊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元绳祖武,光宗显朝廷。这个20字的字辈谱表达了林姓德耀海内、西河源流、光宗显祖等多方面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林苇后裔唐宋时期默默无闻,到明代前期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得状元,一取探花。林苇后裔在唐宋时期发展很快,但并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出现,到了明代,这支林氏出了一对兄弟进士,一位高中状元,一位取得探花,令人不得不为之侧目,这对兄弟进士就是林环、林文。林环,字崇璧,明代莆田人。唐代九牧林苇后裔。自幼聪敏睿智,读书数遍即能背诵,孩提时代即下笔成章。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取得进士,在廷对中名列第一,高中状元。初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侍讲,参与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作为会试考官,所录取的考生多称其才。40岁时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卒于北方。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理学家,著有《徊斋集》。林文,字恒简,是林环的弟弟。与哥哥林环相比,林文可谓大器晚成。他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廷对中取得第三名,考中探花,初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预修《宣宗实录》成,转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年)修《历代君鉴》成,正统七年(1442年)修《天下郡志》成,都得到了袭衣文绮的赏赐。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拜学士。天顺四年(1460年),林文请老退休,英宗对内阁李贤说:\"林文忠厚老成,不能放他而去。\"留朝供职。明宪宗即位后,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请求致仕,得准归家,时已年过古稀。林文虽年过七十,仍神清气朗,应对无滞。他待人以礼,来访者无论年龄大小,皆诚意相待。朝野士大夫经常登门求取诗文,林文慷慨赠与毫无倦色。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被缙绅推为醇儒。林文还工于书法,所题《张氏手泽记》,文翰皆至化境。高寿87岁,卒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林环、林文之后,唐九牧林苇后裔渐趋沉寂。唐九牧二房林藻后裔开基厦门林氏、石狮玉山林氏、石狮东圆林氏、漳浦路下林氏等林姓分支唐九牧中,以二房林藻和六房林蕴的后裔最为昌盛。林藻并无子嗣,过继长房林苇第三子林惠为子,其后家世繁昌,迁衍甚广。林惠生六子:林俪、林翊、林翘、林翱、林翔、林翊。林翘生林知,林知生林搏,林搏生林文英,林文英生林伟,林伟生林悖,林悖生林励,为厦门林氏始祖,这是福建厦门一支林氏家族所记载的厦门林氏开基以前的世系。但这个谱系存在严重问题,林知为宋神宗熙宁年问人,而从林披到林知仅隔四代,时间跨度却有三百多年,显见中间缺环甚多。虽然这支林氏先祖世系不太连贯,但其为林藻后裔应无问题,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先祖传承的具体情况已不甚可知罢了。石狮玉山林氏族谱把玉山林氏列为林藻后裔,其开基始祖是林翘的十九世孙林天锡。玉山林氏从十二世起,开列了16字的字辈排行: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名讳排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辈排行)可以看出,这个字辈谱的讳行和字行对仗较为工整,正如一个人的名和字一样,一般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石狮东圆林氏创建予明代初年,奉林藻后裔林道惠为东圆林氏始祖,而从林藻到林道惠的远祖世系则已失其详。石狮东圆林氏从十三世起,字辈排行为: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后又续字辈谱为: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孙贤。福建漳浦路下林氏也奉林披、林藻为先祖。据《漳浦县路下林氏族谱》与《平和县五寨埔坪族谱》记载,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后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为一世祖,奉林藻为二世祖。林藻生二子:林爱、林戴。林爱生三子:林振阳、林珍谋、林朝阳。林朝阳的十四世孙林万一开基漳浦路下林氏。林万一有三子:大兴、大用、大梁。林大用有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林子亨后裔居漳浦县各地。林子贵后裔居漳浦、龙溪、澄海等地。林子贤后裔居漳浦县各地。林子慕迁居平和县五寨埔坪社,其后裔有移居广东饶平县者。林子华、林子德、林子渊后裔居漳浦县各地。另据《唐九牧林氏族谱》记载,林藻无子,故收兄林苇之子林惠为继子,此已为九牧后裔所公认,而漳浦路下林氏族谱载路下林氏出自林藻之子林爱,显见有明显错误。或为路下林氏冒认林藻为先祖,近是。林藻后裔福建平和崎岭林氏,家世繁茂,至今仍昌盛不衰在今天的福建平和崎岭,林氏为当地著姓。据族谱记载,平和崎岭林氏系林藻后裔,先祖由晋江马平迁入南靖。崎岭林氏的开基始祖是林文甫,系晋安林氏三十七世孙、林藻派下林惠二十世孙。明代洪武年间,林文甫带领他的四个儿子林宗兴、林宗荣、林宗茂、林宗昌,由福建南靖南迁距此数十里的平和县,居于崎岭。林文甫长子林宗兴,从崎岭迁居长乐,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烈、丕显。长子林丕盛于明代洪武末年迁居广东惠来县荷田社,生二子:实、辅。其中,次子林辅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惠来回迁福建漳浦县境内定居。长子林实生三子:真、宽、蕉,其中长子林真、三子林蕉由惠来回迁福建。林宗兴后裔,从八世起,排辈字序为: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林实次子林宽一直定居惠来,至今已传十余世。从林宽之孙林德起,所排辈序谱为:吾苍歧硕,自启名燕。奕世兹成,大缵乃弘。林德的十世孙林世铿,为广东惠来著名实业家。林文甫次子林宗荣,从崎岭移居饶平。其孙林大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福建平和县。林文甫第三子林宗茂。列崎岭一世。他先后娶妻三人,共生六子,并收养一子。原配杜氏,生二子:志聪、志惠。志聪生六子:怀质、怀钦、怀政、怀忠、怀旺、怀兴。其中,怀兴移居广东惠来县。怀旺生三子,钦德、钦育、钦哲。钦哲移居广东惠州。十一世孙林介高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移居台湾,十二世有多人迁居台湾,十九世孙林永安移居马来西亚。以林宗茂为崎岭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聪分支的排辈次序为: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林宗茂二房曾氏,生二子:大荣、大华。大荣后裔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林宗茂继配曾氏生二子:大俊、大隆。所收养子为大辉。林宗茂后裔,大荣、大华、大俊分支排辈字序,自八世起,与林宗兴后裔八世起的辈序相同,即: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林大华生三子:时宽、时渊、时大。林时宽生二子:林岩山、林西湖。林岩山生林松。林松生二子:鸣凤、鸣鸾。林呜凤为林姓追远堂始祖。林呜鸾为林姓崇本堂始祖。林文甫第四子林宗昌,列崎岭一世,生子六人,其中长子、次子于明代迁居广东惠来县,失名。第三至第六子分别名叫林隆、林明、林文、林宁。林隆的八世孙忠虾、忠厚移居台湾台北市。林明生二子:育、时。林育生四子:胜邻、胜佐、胜俊、胜杰,其中胜邻移居广东惠来,胜佐迁居广东潮州。林文生四子:阳、随、澄、承,其中老二、老三、老四迁居广东惠来县。林宁迁居福建平和,生二子:长、盛。林宗昌第三子林隆和第五子林文,其后裔排辈字序相同,从十一世起为: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林宗昌第四子林明后裔排辈字序从十二世起为: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载礼乐振,万岁经书颚。林藻后裔虽支派众多,然自宋至清名人寥寥,有案可稽之最有名的人物为宋初的林绪,谱称林藻六世孙,比干一百零四世孙。他在五代末避门杜世,非常羡慕陶潜、严光淡泊名利的处世方法,穷究古典,无心仕进,颇有时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下诏,荐举草泽隐士,州郡以林绪应举。诏书云:朕网罗遗逸,崇奖风化,苟一善之可称,俾释巾而筮仕,以尔居闽越之俗,为邹鲁之儒,颇伤行藏,闻于乡党覃丽,泽往教州庠。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唐九牧三房林著后裔开基横州林氏等林姓分支林著在任横州刺史时,一心为民,结果病死于任上。据莆田九牧宗谱记载,林著原配夫人方氏,无子嗣。林著死后,夫人方氏迁栖隐寺院居住,并将全部房产与土地舍施给寺院。但后来有人在续修族谱时,修改了原来的族谱,称:\"著公终横州刺史,以田园舍入栖隐寺。夫人方氏生一子名患,移居横州。\"看来,后世尊林著为横州林氏始祖者,当为林著从莆田赴横州任上随行的同宗人员后裔,为纪念林著而以其为横州林氏始祖。唐九牧四房林荐后裔迁居福州、德化、龙岩等地林荐任韶州刺史,从莆田迁居广东韶关,生二子:林凭、林总。其中林总迁居石亭。林凭生林辟。林辟生林嵩、林文。其中林文迁居福州。林文的十世孙林震迁居沙县,林德迁居德化。林德的曾孙千一郎移居漳州,千四郎移居龙岩。到千四郎的曾孙揆二、揆三时,林姓在龙岩已成为望族。唐九牧五房林晔后裔在四川繁衍发展林哗到四川任职,由莆田迁居四川达县,生二子:林悫、林志。林悫生五子:林辟、林庄、林兰、林蔼、林菁。长子林辟生二子:林元载、林超勇。五子林菁生林俨,迁居平阳。林哗次子林志生林政。林哗后裔,从四世后即沦为平民,加之当时处于五代乱世,五代至宋400年间族谱失修,林哗后裔遂昭穆失序,明清以来林姓家谱自称为林晔后裔者多不可考实。唐九牧六房林蕴后裔开基山东荣成林氏、山东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等林姓分支,出现了林尚清、林钦、林时、林积仁、林长懋等林姓名人林蕴后裔首先在莆田成为望族,兹简列林蕴后裔莆田世系(第一世至第二十一世)如下:第一世林蕴第二世林愿第三世林邕、林同第四世林文范、林文回(林邕子);林皓、林曼(林同子)第五世林八及(文范子);林宗(文回子);林子年、林子羽、林子美(皓子);林尚素、林尚清、林尚闻(曼子)第六世林元穹(尚清子)第七世林坤第八世林涣之第九世林世彰第十世林昆 第十一世林欣、林钦、林凯第十二世林敏(林钦子)第十三世林干、林离、林净第十四世林辅(林干子)、林博(林离子)第十五世林续(林辅子)、林时(林博子)第十六世林盘、林釜、林鋈、林鋈、林墨(林时子)第十七世林雅(鋈子);林玉(鋈子);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器子)第十八世林伟(雅子);林显、林成(玉子);林子为、林子立(仪子)第十九世林福(伟子);林进祜、林荣厚(显子);林过、林恭、林政(成子)第二十世林迪(福子)第二十一世林文德、林文亨早在唐代时,林蕴后裔就有人渡海到达朝鲜半鸟,开基韩国海东林氏,奉林八及为开基始祖。林蕴后裔在国内的迁徙和传衍在林姓的发展过程中更值得称道。在林蕴后裔莆田世系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过程中,林时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林蕴的玄孙林尚清,曾在五代时任提刑按察使之职。他去世后,家境逐渐衰落,到他的十一世孙林时,才重振家声。林时是林蕴十五世孙,比干一百一十三世孙,在南宋时曾任朝奉郎,是山东荣成林氏、文登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湾淡水林氏的共同祖先,另在福建莆田、晋江、福清、宁化、永定,广东惠来、茂名,辽宁大连等地也有分支。在林时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林盘继父职任朝奉郎,次子林釜曾任资政大夫,其余三子皆以打渔为生。林鋈的五世孙林迪迁居福建福清。林鋈的七世孙林一郎、林二郎、林三郎、林四郎迁居福建宁化,形成宁化林氏。林鋈十世孙林千一(林五郎曾孙)迁居湖北黄冈,形成黄冈林氏;林千三,迁居广东茂名;林千四、林千六迁居永定,开基永定林氏。林千一的儿子林万一迁居河南商城。林千一的玄孙(林万二的曾孙)迁居安徽金寨,形成金寨林氏。黄冈林氏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金寨林氏亦尊林千一为一世祖,自林千一开始,28字的排辈字序为:千万兆,正世子端伯。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启之。应景昌维英,承志兴作庭。林鋈生林玉,迁居山东荣成,被荣成林氏奉为一世祖。林玉的八世孙林风毛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南宋时期,林蕴十六世孙、与林盘同辈的林直可(林于之子),始居广东的海丰、陆丰一带,生二子:长子林慎居于海丰,次子林严居:亍二陆丰。林严后裔从二十一世起,排辈字序为: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林墨生林伦、林仪、林备、林倡,大约二十代以后,林仪的后裔林厚敦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莆田迁居晋江。林厚敦亲自订立了从自己开始的林氏分支字辈谱: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谋。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仕,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林厚敦的八世孙林文进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晋江迁居台湾淡水,林文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居台湾淡水,后在台湾淡水发展成为望族,被称为台湾淡水林氏。林蕴后裔还形成有福建浦城林氏、永春枣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林蕴的十世孙林雪始居福建浦城,开基浦城林氏。至于枣岭林氏则奉林蕴后裔林陈保为开基祖。林陈保生林静轩,又称林氏长孙。长孙生有四子,各房分散,其后裔各自排序。到枣岭林氏十五世,为成字辈序。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订立字辈谱,成字辈后按下列20字排辈接序: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林蕴后裔山东荣成林氏与文登林氏,自开基后多人名留史册,成为北方不多见的林姓大族林蕴十七世孙林玉(林时之孙),本以打渔为生。约在12世纪初,由于南方战乱,林玉携妻带子由莆田北螺村驾舟沿海北上,来到东海之滨(今胶东半岛荣成市成山角龙须岛)停靠定居,在这里建立了莆田林氏迁入荣成的第一个村庄,称为林屯。成山角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水流湍急。林玉初来时带有二子五孙,由于生活所迫,五孙中只有林荣厚一人得以婚配,其余均未娶妻。荣厚生一子,名叫林禄,曾任顺天芦沟桥巡检,家族渐有起色,其后便步入发展轨道。林禄有五个孙子,其中二人曾任知县,一人曾任户部清吏司主事。林禄玄孙林凤毛(林玉八世孙)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迁居山东文登,开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为一世祖。林凤毛之长子林节高,字仰宸,号培吾,在明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参议,晋封通奉大夫。林节高之子林起宗,字长岩,清世宗顺治三年(1645年)进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尘不染,民赖以安。擢江南道监察御史,足迹几遍江南,所访贫士豪强不可胜计。在访查过程中,每观士大夫之家,有异乡而称同族者,展阅卷宗,周知昭穆,心中十分羡慕。后又任湖广布政使参议,以病致仕。决心编修族谱,惜未能如愿。其子林淇,继承先:延遗愿,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完成了编修族谱的功业..并从文登林氏第十二世起,拟定20字为双名之上一字排辈字序: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清末,林玉十七世孙林懋以再续族谱,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19年始成,将文登林氏分散在整个胶东半岛的各分支全部编入,共分八卷,并接续20字辈序:桂煜垣铨浚,楷烧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文登林氏经过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族人分散全县各个乡镇,并进而扩展到牟平、乳山、栖霞、威海、烟台、海阳、福山等地,在胶东半岛上建立了许多林姓村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甚至海参崴、西伯利亚等地,也有文登林氏播迁去的林姓族人。莆田国清林氏亦是林蕴后裔,出现了林国钧、林光朝、林衡等林姓名人据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国清林氏所写《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记载,国清林氏也是林蕴后裔。旧莆田县东20里有一座小山,名叫谷城。这里冈峦秀丽挺拔,林木苍润,山下汇为巨大的水面,号国清湖。国清湖最壮观时,一望渺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实在是胜绝之境地。唐代忠臣、邵州刺史林蕴后裔,大理评事林元始自长城(今浙江长城)掐丝珐琅鱼藻纹商足碗。掐丝珐琅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底,色泽晶莹,又被称为\"景泰蓝\"。徙居湖上,五传为林睦庵,又再传为承奉郎林国钧。林国钧,字公秉,宋代人。自三舍法罢,不再有仕进之意。宋高宗以其子曾任迪功郎、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致仕。为人乐善好施,以积阴德为心,听到乡邻有贫乏者,取资财派人送去而不让告知自己姓名。曾于东井建红泉义学,请本族子弟林光朝为师,置义田以赡四方从学之士。\"东井之学,遂闻于天下\"。年九十牙齿落后复生,因作亭名叫\"回年\"。有子二人,林充曾任南安军司户参军,林褒曾任建宁府司法参军。林光朝,是宋代林姓大儒,字谦之,号艾轩。曾从陆子正为学,专心致志,通贯六经与诸子百家之学。一言一行必合于礼。自林国钧请其为东井义斋教师后,四方子弟从之学者纷至沓来,达数百人之众。史书上说,\"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而他未尝著述,惟口授学生,使之心通理解.还说:\"六经发明之后,后世注解已经太多了,若再增加,便离真正的道愈来愈远了。\"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举朝不往祝贺,被出为广西提点刑狱,又移广东。时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广东,光朝自将郡兵,分统要害。朝廷迁其为转运副使,光朝以贼寇未平,留屯不去,连败贼寇。孝宗闻报大喜,说:\"林光朝为一儒生,还懂得用兵呀!\"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讲授《中庸》,结果孝宗大为称善,当面赐金紫光禄大夫,几天后,又除中书舍人。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疾致仕,年65岁卒。林国钧以后,宗族渐大。原先所建宗祠在浣锦社,以林睦庵为宗。睦庵有三子,长子叫林锡,为鼻头房;次子叫林旃,为追远房;三子叫林迁,为白沙房。到南宋末期,仅这三房后裔已发展到十三世(林睦庵为第一世),共二百余人,遂重建宗祠,立林元、林睦庵、林锡、林旃、林迁等五人牌位,高四尺,宽一尺八寸,下设趺座。凡三房后裔卒者皆立较小牌位。夏至时,全族合祭于此。族人婚礼、冠礼及做官、游学、出入都来此祷告。林迁九世孙林衡,字士衡,通达经书而有文采,曾在明初任比部主事,以宗祠规模狭小,与从子林厚建议宗长林伯济,重建宗祠。遂在林元故居建屋三楹,明代洪武初年建成。宋代林睦庵时,宗族已置祭田,后屡增至二千余亩。元代战乱以后,始陷于窘境。林衡为不使宗族散乱无闻,既建宗祠之后,又特请名士宋濂写文以昭于后世。林蕴后裔名人辈出。北宋中期的林积仁,革故鼎新,惠政于民,是林姓人值得骄傲的人物林蕴后裔、五代时人林尚清,官至提刑按察使,为林蕴五世孙。林尚清生林元穹。林元穹生林坤。林坤生林涣之。林涣之生林世彰。林世彰生林昆,在北宋时为宣德郎,为林蕴十世孙,比下一百零八世孙。林昆生林欣、林钦。长子林欣,北宋时钦点翰林。二子林钦,曾任参议之职。林蕴之后,从林尚清到林钦,所任官职轻微,至林积仁,始家声大振,余波至于南宋。林积仁,字允美,林蕴后裔。他小时候就显出与别人的不同,长大后,身高七尺,宽额骈齿,声如洪钟。中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瓯宁知县。瓯宁县境内,山高林深,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百姓稍有不满则入山为盗。林积仁到任后,晓以人情。三年之间,瓯宁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户。当时朝廷考课官吏,有\"四最六善\"之法,按此标准,瓯宁名列第一。徙为北海知县,河堤年年决口,积仁凿石挡水,自此以后,河患解除。任职期满后,北宋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图为\"交子\"钞版拓本。改提举河东路。河东经常遭灾,积仁发粮赈灾,救济饥民与流民,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特转中奉大夫,旋知平阳府,上任十几天时间,即革去弊病。后来转任京畿提点刑狱,平阳百姓都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相送。靖康初年,以中大夫直秘阁再领平阳,百姓望着林积仁的马首而拜者纷至沓来,许多百姓画了林积仁的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家中。后积仁进直龙图阁,充秘阁修撰,不久以病乞休致仕。林积仁去世后,这支林氏复趋沉寂,到南宋末年,再度中兴,出现了林以辨这样的饱学大儒和林以顺那样的廉洁之士林积仁死后,林蕴后裔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迁衍,到了宋末元初,林积仁的后裔家声重振,有林以辨、林以顺这两位著名人物得到时人的推举和崇敬。林以辨,字子泉。史载为北宋秘阁修撰林积仁之后。他的祖父林应成,字汝大,曾受学于理学名宿黄绩,并得到潘柄、陈宓的真传。林应成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宋度宗成淳中期(约1270年)与长子林栋同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林应成历官宗正寺簿、宣抚司机宜,赵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享年72岁。林以辨的父亲叫林栖,赠曲陶郡伯。林以辨通《易经》与《春秋》,尤精于《诗》。元仁宗皇庆年间朝廷下诏科举取士,以辨不求苟合,一心钻研程朱理学:福州、泉州一带的士人,争着聘他为师。时以辨方在泉山,一天急忙回归,未及一旬病卒,享年62岁。理学家朱方霆对他评价甚高,称他\"明死生之际\"等等。林以顺,字子睦,《八闽通志》称其为林积仁之后,活动年代与林以辨同时。二人名中都有\"以\"字,字中都有\"子\"字,应是同辈堂兄弟无疑。林以顺在元代至治初年进士及第,任庆元尹。在以顺任职前,庆元发生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把哥哥杀死并用钱收买了官府,未被法办。庆元到任后,重审此案,依法诛杀了杀人凶手。全县百姓拍手称快。改任浦江县尹,又改任台州路推官,在司法实践中均有所建树。后又任江西儒学提举、福清州知州,除福州路同知,致仕。享年81岁而卒。历经元代,至明永乐年问,林蕴后裔林长懋又一次兴盛,重振家声林长懋,字景时,莆田人,唐九牧林蕴后裔。其父林献中,曾任泉州府训导。长懋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举乡试,任南昌教谕,升青州府教授。永乐十八年(1420年)任翰林编修,侍奉皇太孙(即位后为宣宗)读书。以谏狩猎,为太孙所恨。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林长懋升任郁林州(今广西玉林)知州。长懋是个大孝子,他的两个弟弟一为部属,一为临生,母亲孤独无依,因此以郁林州路途遥远,要求回京任职。仁宗以长懋曾为宫中同僚,超迁提拔,任其为中允。但仁宗在位一年即卒。宣宗继位后,长懋以正直无忌得罪权贵,被锦衣卫逮捕人狱,在狱中一呆就是十年,仍温习不辍。明英宗登基后,长懋遇赦出狱。调平乐通判,迁知沪州,清廉勤政,尤着意于学校,以贤能著称。奉敕升鹤庆军民府知府,后因母亲去世解官归丧。无子,年60岁卒于家。长懋居官,以恩信抚属下,自奉清俭。早晨和晚上,只吃盐菜,得\"林盐菜\"之号。为人刚正严明,豪气干云,没有共同语言的不与交往。与同僚、朋友问稍有不合,当面指斥其过,可谓正人君子。性格乐观,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所作文章,质而有味。从各方面来说,林长懋称得上是做人的典范。林长懋以后,唐九牧六房后裔逐渐衰落,再无特别有名的人物辉映于世,直到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的出现,才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是20世纪最有名望的林姓人物在湖北黄冈县(今黄州市)白云山下的林氏家族,出现了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湖北黄冈林氏是林蕴后裔,奉林蕴二十二世孙林千一为开基祖。据林氏家谱载,黄冈林氏十九世林大生二子:林时西、林时朗。林时西生林焱臣,林焱臣生林育英,为黄冈林氏第:二十二世,是林氏三英之一。林时朗生林文卿、林俊卿、林协甫、林明卿。林协甫生林育南,是林氏三英之一。林明卿生林宝珠、林庆佛、林育容、林育菊、林向荣,其中林育容为林氏三英之一。林育英.(1897-1942),又名毓英、仲丹,曾化名林武、张浩、张植三、张至善、李福生、陈子真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等职。1930年任中国满洲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后因叛徒告密被日军逮捕,不畏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32年初,被组织营救出狱。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后赴苏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2年后,任全国总工会党委常委、海员总工会书记等职。1936年任中共白区委员会副书记。1937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援西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林育英任政委。8月,援西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林育英仍任政委并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1938年1月,林育英调回延安养病,改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2年3月5日病逝于延安,葬于桃花岭,终年45岁。林育南(1898--1931),又名毓兰、相拂,号湘浦、香浦,别名铁峦,笔名林根、若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于1917年10月加入互助社,不久,发起组织黄社,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3月,与胡业裕等创办《新声》半月刊,抨击时政。5月,与恽代英等领导武汉\"五四\"爱国运动,为学联负责人之一。192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1923年2月,与项英等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6月,被派往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又出席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委员。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任国民党执行部青年部干事,旋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等职。1927年1月,当选为湖北省总工会宣传主任,同年中共五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党委常委兼秘书长。曾与刘少奇等领导了汉口英租界工人斗争。后转入地下,曾代理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八七\"会议后,领导湖北秋收起义。1929年任总工会代理秘书长。1930年化名李敬塘,到上海工作,曾与李立三、王明的错误作坚决斗争。1931年1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押送南京,2月7日被害于龙华。临终前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林育容(1907-1971),原名林祚大,又名林育容,后以林彪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1925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历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等职,与聂荣臻等指挥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到苏联就医,1942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等职,是辽沈战役的主要军事指挥者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后野心膨胀,阴谋发动武装政变,篡夺中共中央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携妻叶群、子林立果乘飞机仓惶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唐九牧七房林蒙后裔分迁闽县、尤溪、福清、永福、德化等地,出现了林从世等名噪一时的人物唐九牧林蒙后裔也播迁到了许多地方,以林蒙为第一世,其后裔主要支系有:第二世林逊迁居闽县,为林姓居闽县之祖;第十七世林至英迁居尤溪;第二十三世林宣扬迁居福清,林宣进迁居永福,林三迁居德化等。林蒙后裔最有名者,为北宋中期人林从世。林从世为福建长乐人,是林蒙九世孙,比于一百零七世孙。他乐善好施,因携家资远游,宋英宗治平年间至祖籍福建莆田,见本地钱氏女子在将军岩前修筑堤坝,没有成功,遂到附近考察溪水流向,选择在上杭温泉水口修筑堤坝,并捐资10万缗(一缗为1000文钱),时人称他为\"林十万\",而称这个堤坝为\"林十万陂\"。堤坝将要建成时因不胜潮水冲击而浸水。水至侯官,李宏筑木兰陂,才最终获得成功。当地人以堤坝之成,钱氏与林从世功不可没,故在陂上所立之祠,奉有钱氏、林从世与李宏三人的牌位,每年春秋时祭祀。唐九牧八房林迈后裔开基厦门锦里林氏、锦园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出现了林简言等林姓名人谱载,林迈任雷州刺史,由莆田迁居广东雷州。其妻李氏,生子林愈,为福建长乐林氏始祖,闽县、龙溪都有分支。林愈生五子:林有滋、林有慎、林有嵩、林简言、林以贤。长子林有滋居于长乐,次子林有慎居于安溪,三子林有嵩居于广东雷州,四子林简言居于福清,五子林以贤居于诏安。林迈十八世孙林天福迁居福建厦门锦里,开基锦里林氏,奉林天福为一世祖。林天福十八世孙林振盛,曾在明代时任员外郎,迁居厦门锦园,成为锦园林氏始祖。其后裔在厦门锦园、寨内、后英三村以及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分布,也有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的。现锦园林氏已发展到一万多人。自林振盛开始,锦园林氏的排辈字序为:振佛添敏华,乾恒岱仕启。尔世景君升,友笃衍荣宗。延庆扬祖德,祥徵奉福长。方显天培厚,锦褒奕祺昌。林迈后裔林简言才情并茂,得免一族徭役林简言,字欲纳,唐代福清人。谱称为林迈之孙。他在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时罗让为廉州主帅,简言奏记,请免除一家的徭役。罗让对他十分器重,说:\"过去盈州的徐公以相国免除一乡的徭役,今福清林公以进士及第免除一族的徭役,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后林简言累官至漳州刺史。林简言之后,林迈后裔史迹不显,渐次衰落。唐九牧九房林蕺后裔昌盛,分迁仙游、永春、安溪、潮阳、惠来等地第二世:林思迁居仙游,为仙游林氏始祖。第三世:林保流始居永春。第九世:林常春迁居安溪。第十一世:林薄迁居广东新会。第十六世:林珠迁居莆田澄渚,林成迁居饶平,林盛迁居潮阳。第十七世:林绍迁居潮州。第二十世:林震迁居尤溪,林文质迁居澄海,林文形迁居海丰。第二十一世:林棣迁居惠来。第二十二世:林良其迁居潮阳。第二十三世:林希孙、林文彬迁居惠来。林兢十六世孙林盛迁居潮阳后,支裔渐盛,形成广东惠来林氏。林盛在南宋嘉熙年间,曾任潮阳县尉主簿,遂迁潮阳。后林盛后裔成为潮州大族。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从潮阳县地域划出惠来县,林盛后裔遂为惠来人。嘉靖七年(1528年),盛公后裔修建了惠来林氏祠堂,编修了林姓氏族谱,订立了字辈谱。所定32字辈序如下:崇政明衍,文敬廷宗。仲永孔伯,朝邦国家。嘉熙登荐,官上左丞。绵延祜启,福寿康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汕头林氏大宗祠续修林盛后裔林氏族谱,并续后32字辈序诗如下:仁才秉尉,科甲发祥。忠贞垂裕,曾献传芳。诗书则远,来源潮长。孝德有庆,统绪克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传统信仰中的海神\"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就是北宋初年莆田人林默,传为林蕴之后。随着宋代航海业的兴起,从福建莆田地区开始并逐渐蔓衍开来一种信仰--妈祖信仰,把妈祖奉为海神,烧香祭拜,求子求安。明清以后,妈祖甚至冲出国界,远涉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各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神之一。关于她的出生、经历、升天等等,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妈祖的出生地在福建莆田,但具体出生地点却有不同说法妈祖林默,福建莆田人。生年有多种说法,前后相差三百多年,一般认为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年也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逝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妈祖林默在莆田的具体出生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莆田县湄州屿,一种是莆田县贤良港。宋代的妈祖记载都一致认为妈祖生于莆田县湄州屿。如李俊甫《莆田比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刘克庄《白湖庙题诗》等等。这些记载都没有谈到妈祖父林默像。林默即妈祖,福建莆田人。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神奇的传说,为林姓人之骄做。母的名字及妈祖世系。明清以后的妈祖记载,许多也认为妈祖出生于莆田湄州屿,如阳思谦《泉州府志》:\"神本姓林,世居莆田之湄州。\"吕一静《兴化府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田之湄州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田之湄州屿。\"王礼《台湾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州屿。\"同时,湄州岛居民也认为当地是妈祖的故乡,各地的妈祖神像是由湄州妈祖\"分灵\"或\"分身\"出来的。至于妈祖生于莆田贤良港之说,主要依据是莆田九牧林氏族谱。九牧林氏族谱在明代以前者均无存,现存九牧林氏族谱是明代乃至明代以后撰修的,且互相矛盾。因此,妈祖出生于莆田湄州屿应是不易之论。比较一下各个时代的妈祖世系,便可以了解一些记载中妈祖出生地转移的过程。宋、元时期记载中的妈祖,生于湄州屿林姓一般渔民之家,先祖世系不明,与唐九牧并无关系。元、明时期记载中的妈祖,有的认为林默的父亲为林愿,曾在五代闽地任莆田都巡检,林默为其第六女。明、清以后的妈祖记载,特别是林姓家谱中的妈祖记载,多认为林默为唐九牧林蕴后裔,具体传承关系如下: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同、林圉、林赋。林邕生林文范、林文回,林同生林皓、林曼,林圉生林保吉、林保安,林赋生林崇、林嵩。林保吉生林孚。林孚生林惟悫。林惟悫生林洪毅、林默。这样算下来,妈祖林默为林蕴七世孙。各种史书中,妈祖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林氏女\"、\"神女\"、\"默\"、\"默娘\"、 \"妈祖\"、\"婆祖\"、\"妈祖婆\"、\"灵女\"、\"林夫人\"、\"天妃\"、\"天后\"等等,这些名字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妇女无名,可谓通例。妈祖亦不例外。所以开始时一般都称她为\"湄州林氏女\"。林默之名,明代始产生。按照闽南的风俗,在女孩名字后加\"娘\"以示尊称,故有\"林默娘\"、\"默娘\"之称,当然这种称呼也只能是明代以后才有的事。妈祖这个称呼也出现较晚,是民间的一种尊称。《陔余丛考》卷三:\"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闽南方言中,\"妈\"是对女性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的最高尊称。妈祖死时虽不到30岁,称其为\"妈祖\"是表达对她的无比虔诚和敬重。至于\"夫人\"、\"后妃\"、\"天后\"等称呼,则是统治阶级对她的加封。按照中国古代的天神信仰,天称皇,地称后,海次于地。地神与海神同嫁于天,故同为天后,或称地为天后,海为天妃,这其中也渗透着男尊女卑的观念。由于妈祖主宰雨水,又称其为\"雨妈\"、 \"过水妈\"。从妈祖的各种名称来看,也可知妈祖神通广大,深入人心。妈祖的出世、生平到仙逝,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据史书和林姓族谱记载:林愿乐善好施,四十多岁仅生有一子,经常祈求得生。一次,他的夫人陈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南海观音给她一朵优钵花,花香四溢,陈氏忍不住就把花吞吃了。谁知不久就怀了孕,14个月以后,生下一名女婴。《莆田县志》记载: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有的资料记载:林默出生时正是傍晚,\"红光射室,异香氤氲\"。这种奇异的香味一里外都能闻到,而且经旬不散。《台湾民俗大观》中有一个与上述记载颇为相近的妈祖诞生传说:妈祖是莆田湄州屿人,姓林。祖籍河南,世代任高官。其父林愿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人都称其为\"林善人\"。一天夜间,林愿的妻子梦见观音出示一枚药丸,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护你家,吞此药,可得一女,济度天下苍生。\"林妻服药丸后身体有感,怀孕,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晚,忽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光彩夺目,香气不散,林妻俄而分娩,生一女。此女生后一个月内不曾哭叫,故称默娘。传说中,妈祖自幼不凡。她天性灵异,不满周岁时,在褓中见到大堂上诸神的塑像,竞叉手作欲拜状。7岁就能独立生活。8岁入私塾,过目不忘。10岁梦香成佛,朝夕诵经。林默13岁那年,有一老道士玄通,全身脏兮兮的,经常去林家化缘。默娘不厌其脏,每次都献以香茗,乐于施舍,玄通大为感动,传她秘法以超度世人。16岁那年,妈祖与几个姐妹到野外游玩,发现一座古井,井水明净如镜,忽然从井中出来一个神人,手捧铜符,其他女伴吓得四散而逃,惟有林默镇静如常,从容接过铜符,自此法力无边。民间还有与此相似的传说:默娘小时候常到街上玩,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负母讨吃,非常可怜。默娘心善,常给老乞丐一些银子。后来老乞丐送给默娘一个小木人,嘱咐她遇到危难时,用烟熏木人之背,便有解救之法。后来默娘母亲病了,她按照老乞丐所说的方法,以烟熏木人背,木人背上立即出现了\"寻南山玄通道士\"一行小字。她独自来到南山,碰到一尊酷似道士的石像,遂跪拜祷告,石像在其真诚祷告下变成真人,与之相见,赠以灵丹妙药。默娘回家后救了母亲。事后又从道士处学以天文星占、医学卜筮之法,于是巫法无边。许多妈祖记载中都提到了妈祖在年轻时,就有一种游魂救父的能力。默娘有四个哥哥,往来海岛间为商。一日,默娘似若有所失,继而闭上双目,好久没有睁开。她的父母以为是风太大的缘故,急忙叫醒了她。默娘醒后,后悔地说:\"为什么不让我保全哥哥们的性命呢?\"父母不解其意,但并没有深问。三天之后,三兄弟回到家中,哭诉海上遇难经过: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滔天,四兄弟在不同的船只上,最后长兄的船沉没水中。还说,当风初起之时,有一女子牵着大船桅索而行,渡波涛如履平地,可惜只救出三条船,随即离海升空而去,眼看着大哥的船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这时父母才明白,几天前默娘闭目而睡,是出元神救四兄长,其大哥不得救,是由于被母亲叫醒而没来得及救出的缘故。另外一个传说与此稍有不同:默娘自小温文尔雅,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姑娘。有一天她帮助母亲织布,忽觉困倦,伏机而眠。在梦中看见,海涛汹涌,巨浪接天,突然发现有一只船摇摇欲坠,船上水手已经翻船落水,正处于危急之中。她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和两个哥哥。默娘急忙跳人海中,用嘴咬住父亲的衣服,两只手各抓住两个哥哥的手,奋力向岸边游去。途中忽然听到母亲的呼叫声,默娘回应,不想因开口而将父亲掉进海里,默娘也从梦中惊醒。醒后向母亲叙述梦中所见,母亲说梦情不足为信,但心中老为出海的丈夫及两个儿子担心。不久,默娘的两个哥哥归来,痛楚地述说了遇难的经过,父亲不幸身亡。默娘听后痛哭失声,自恨未能及时救出父亲。传说中,许多人得到过默娘的恩惠。一次,默娘正在海边玩耍,忽然听到一个孩子尖利的呼救声。她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孩子正在海浪中挣扎,于是随手从海滩上捡起一片破竹席抛人海中,腾身席上,向出事地点急驰而去,终于挽救了小孩的性命。闻讯赶来的人们都被这惊人的一幕看果了,默娘\"神女\"的美名遂不胫而走。又有一次,人们出海打渔,到天快要黑下来时驾舟返航。这时海面上忽然狂风大作,顿时乌云翻滚,海浪滔天,方向莫辨。正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忽见海面上出现一道亮光。人们奋力向亮光划去,所有的船都安全靠岸。上岸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默娘正站在自己家里的屋顶上,高举着明亮的火把。从此,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默娘便奋不顾身驾舟出海,抢救遇难的商船和渔民。而每当海雾弥漫或乌云密布时,她便站在屋顶上,高举灯笼或者火把,给人们指引航向。在平常的时候,她便为人治病。妈祖终生未嫁,而且寿命较为短促。她28岁那年九月初八,对家人说:\"明日重阳,我欲登高,暂离喧扰尘寰,特先告别。\"次日,默娘盛装,辞别家人。姐妹想一块去,默娘拒绝说:\"此次登高,云程万里,诸位姊妹,请勿同行。\"在和家人依依惜别后,默娘独自登上湄峰,如履平地,眨眼间升入云端,此时恍闻空中丝管韵协,八音齐奏,默娘在诸多仙神的迎接下奔往天际。俄而彩云复合,不见了默娘踪迹。山是妈祖通天的神梯,至今在莆田湄州屿的山上还有她的\"升天遗迹\"。妈祖死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被加封\"天妃\"、\"天后\"等称号从妈祖短促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出,她出生于一个平民之家,但自小聪明伶俐,后接受巫教影响,成为一名民间巫女,又从道教、佛教中吸收了不少教义和法术,成为当地著名的占卜者。最后因在海上抢救遇难船民,被龙卷风吹走,年轻夭折。妈祖死后,常显灵异,降福于民。乡民相率立祠祭祀,称其为\"通贤灵女\"。后来,随着妈祖地位的提高,妈祖信仰及于朝廷。从北宋开始,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先后有14个皇帝对妈祖进行了26次册封。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云迪乘舟出使高丽途中遭遇风暴,八艘大船刮沉了七艘,独路云迪之舟未沉,急向天祷告,忽见一位红衣神女端坐于桅杆之上。慌忙叩头请求庇护。刹眼间,风平浪静。路云迪从高丽回国后,备述途中所遇,认为神女对自己有\"再生之赐\"。复命于朝,奉旨赐妈祖庙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自徽宗之后,历代皇帝加封妈祖变得频繁起来。宋高宗、宋孝宗、宗光宗、宋宁宗、宋理宗等连续五位皇帝对妈祖加封十多次,其中宋理宗宝裙二年(1254年),莆田与泉州一带大旱,谷价猛涨,男女老少早晚都到妈祖祠祷告,夜间梦见神女托梦说:\"你们不要着急,米船就要到了。\"本来广东一带的商贾,准备装米到浙江贩卖,忽然夜间神于梦中说:泉州一带缺米,米价昂贵,速往可得利。客商醒后十分高兴,认为有神女的指示定可获利数倍,遂满载谷米前往泉州。以至泉州粮船辐凑,百姓得以渡过饥荒,米价反平。百姓高兴,商贾闷闷不乐,说神女托的梦没有应验。百姓问其得梦之由,方才明白神女是为了拯救泉、莆二地的饥荒,不禁感叹神女的再造之功,纷纷烧香拜谢。宋理宗得知这件事后,诏褒封妈祖为\"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当时渔民每造一船,必造一船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以求神灵保佑,航行平安。如山东长岛的海神娘娘庙,原来就供有几百艘船模,其中有许多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的重要材料。元代,漕运改为海路,风险大为增加,海难频频发生。:勾了防止海难发生,只能求助于海神,这为妈祖信仰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妈祖保佑漕运畅通的场面时有传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海神对海运的保佑之功,加封妈祖\"护国明著天妃\",元成祖大德三年(1299年),妈祖加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从此妈祖有了\"天妃\"的称号。当时,对妈祖的祭祀已成为国家祀典之一。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妈祖的加封条目更长。明成祖在位时,三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都把妈祖供奉在船上。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还曾奉圣旨亲到湄州妈祖庙致祭。明成祖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传旨派官祭祀,岁以为常。还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功德。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妈祖显灵,助清军收复台湾,奏闻于朝,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从此妈祖有了\"天后\"的称号。妈祖封号最长的是乾隆年间的一次加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礼部尚书周煌奉命册封琉球。行至海中,飓风大作,船上绳索皆断,舟走龙骨触礁而折,船体进水,呼求天后保佑。忽然桅杆顶上亮起神火,水面上亦红灯万点,船上之人喜极而泣,大呼日:娘娘至矣!果有高髻而金环的美丽女子,指挥空中,随即风平浪静,似有人拽舟而行,不久,大船靠岸,舟人复生。周煌于次年请加妈祖封号,朝廷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比孔圣人的封号还长。妈祖信仰自宋代起源于东南沿海地区后,不但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远播海外妈祖死后不久,由于人们的推崇,很快完成了由人变成神的过程,于是,人类社会的阶级臣属关系也带到妈祖信仰中来了。妈祖有不少臣属,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如在台湾大甲镇的妈祖庙,正殿内供有两丈多高的妈祖像,在主神两侧一面供有金精将军,即顺风耳,红面红衣;一侧供有银精将军,即千里眼,绿面绿衣。至于妈祖为何以这两个小鬼作为配神,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殷纣王有两个神武的兄弟,哥哥叫高明,眼观千里,故名千里眼;弟弟叫高览,耳听八方,故称顺风耳。当周朝与商朝开战时,周人乱敲金鼓,顺风耳无可奈何。周人又在地上洒狗血,运用巫术消除了千里眼的法力。最后终于把高明、高览收拾了。但两人灵魂未死,又游荡于桃花山上,兴风作浪,无恶不作,后来经妈祖降妖,高明、高览看见妈祖美丽动人欲娶她为妻,彼此斗法之后,两兄弟败北,心甘情愿降为妈祖的男仆,充当助手和护卫。大陆上最早的妈祖庙都是在莆田建立的。见于记载的妈祖庙最早的是宋代咸平二年(999年)所建的平海天妃宫,称\"通灵神女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水师驻扎平海,缺乏饮水,后附近的泉水上涌,解救了军士之渴,施琅亲书\"师泉\"二字,竖立石碑,使此井成为该地重要的名胜古迹。自通灵神女庙建立之后,莆田各地妈祖庙如雨后春笋,并很快波及周围地区。妈祖信仰遂后来居上,取代了四海龙王等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当地普遍供奉的海神。元代漕运兴起之后,妈祖由地方上的海神逐渐发展为我国古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海神。从辽宁沿海向南一直到广西沿海,妈祖庙随处可见,有的还建在了内地,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安徽的宿松、江西的景德镇,甚至贵州的镇远等内陆地区也建有天后宫。台湾岛内的天后宫不计其数。而且天后妈祖的职责也多了起来,不仅能够护海航、助漕运,也成为雨水之神、生育之神和战神等等。澳门的得名与妈祖信仰有关。500年以前,澳门就建立了天妃庙。当地称为\"妈阁\"、 \"妈祖阁\"。人们直呼澳门为妈港,西人以此定名澳门。妈祖在向国外的传播中,最早到了日本的琉球群岛。15世纪初,琉球群岛上已经有了妈祖庙。不久,长崎、神户,甚至北海道等地都建立了妈祖庙。这些妈祖庙除渡海到日本的华侨建立者之外,不少是日本人建立的,说明这些日本人也接受了妈祖信仰,而且具有特殊性和变异性,具有异国的特色。中国不少侨民还把妈祖信仰带到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从明代开始以后,还传到了欧美一些国家。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古今林姓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他出自文峰林氏,也是九牧林氏开基始祖,唐代人林披后裔,但因资料或缺,林则徐出自九牧中的几房,今已不得其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下面,铭刻着10幅大型浮雕,记录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雄事迹。其中第一幅是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而主持虎门销烟的伟大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出自文峰林氏,是唐代人林披的后裔,由于资料或缺,林则徐具体出自九牧中的几房,现已难以弄清。文峰林氏大约在宋末由林高德开基。林高德曾中进士,其后家世衰微。至文峰林氏第十五世时,林榕山迁居福州,为福州支系始祖。林榕山之孙林学韬等居榕城,成为榕城支系始祖。林则徐为榕城第六世、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鸦片战争中抗战派领袖。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埃村老人,又号埃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他自幼聪慧,12岁即在府试中取得第一名。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1805年进京会试落选。回家后曾为私塾先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27岁的林则徐考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任翰林编修。在京期间,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出仕浙江,任杭嘉湖道员。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东河河道总督。次年升任江苏巡抚,兴修了白茆河、浏河等水利工程。1837年任湖广总督,时英帝国主义者疯狂向中国贩卖鸦片,危害极大。林则徐提出禁烟的主张,并在管辖区内采取了许多禁烟措施,卓有成效。1838年,林则徐多次上奏道光皇帝,重申禁烟主张,指出如不立即禁食鸦片,将使中国出现\"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危急局面。道光帝于12月召林则徐进京,商讨禁烟事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表达了坚决禁烟的决心。4月至5月,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共收缴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林则徐的亲自监督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所缴获的全部鸦片,史称\"虎门销烟\"。同时林则徐积极筹备海防,招募义勇5000人,屡败英军。1840年1月接替邓廷桢任两广总督,同年6月,英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乘隙攻占定海,北犯大沽。10月,因受投降派攻击被革职。1841年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1842年道光帝以广东战败,被追究责任,流放到新疆伊犁,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垦农田。1845年起用为陕甘总督。次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升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家。1950年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农民起义,11月12日病逝于途中(今广东普宁),享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不但勤政爱民,而且著述不辍。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林则徐日记》、《俄罗斯国纪要》等,并曾主修《湖北通志》,撰《大定府志序》。所遗奏稿、日记、诗文、公牍、书札等,后辑为《林则狳集》。林则徐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一面旗帜。当年虎门的销烟池遗址,至今仍然保存着,供人们凭吊。人们为了纪念林则徐,还在销烟池附近修建了林则徐纪念馆,陈列着林则徐的政书、事迹和图片,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由林攒开基的阙下林氏与九牧林氏并列为莆田林氏的两个最大支系。在这两大支系中,阙下林氏虽没有九牧林氏迁衍广泛,但阙下林氏同样名人辈出,足可与九牧林氏相比肩北宋末年,林攒八世孙林杞,生子九人,皆为知州,被称为\"宋九牧\"。林攒开基阙下林氏以后,到北宋中期,才渐次中兴。北宋仁宗时的林杞是阙下林氏开基后名垂青史的最早人物。谱载,林攒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林延鲁生林彝谏。林彝谏生五子:惟恭、惟正、惟肃、惟乾、惟宁。林惟正生林智吉。林智吉生林渥。林渥生七子:林放、林僖、林侗、林召、林先、林及、林尔。林及生三子:林杞、林朴、林植。林杞为林攒八世孙,生九子:景渊、景祜、景默、景辉、景大、景元、景贞、景亨、景瑞。据《泉州府志》,林杞,字卿材,南安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所任皆有德政。尤其在泰州时,修筑海堤,保护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在淄州时,圭田每年收入之外按例输缣600匹,林杞说:\"田地种植五谷,绢如何从地中产出?\"却而不受。以光禄卿致仕。卒年90岁。林杞所生九子皆为知州,史称\"宋九牧\"。林杞长子林景渊,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知惠州。招捕当地地寇,得到降诏奖谕。不久,请求致仕。晚年梦神人赠诗。一日,言于家人说:\"我将朝真去矣。\"邻居折简来说:\"释老之道与孔子并无不同。\"景渊打开竹简视之,整齐衣冠而卒。林杞次子林景韦占,曾任泗州知州。三子林景默,曾任寿州知州。四子林景辉,曾任瓜州知州。五子林景大,曾任徐州知州。六子林景元,曾任邳州知州。七子林景贞,曾任宿州知州。八子林景亨,曾任华州知州。九子林景瑞,曾任常州知州。在福建林氏宗祠内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下联歌颂的就是林杞及其九个儿子。家谱中多称林景渊为林杞长子,但《泉州府志》则说林景渊是林杞的侄子。所以家谱中所载林杞九子或为林杞兄弟三人所生,后以林杞功名最著而把这兄弟九人全归为林杞之子。林景渊七世孙林发旺,在南宋理宗年间由大田迁入安溪柏叶,形成安溪柏叶林氏,奉林景渊为一世祖。林景渊九世孙林则祖迁居广东揭阳,形成揭阳林氏。阙下林氏各个支派都有自己的字辈排行,如阙下林氏福建莲峰祖系32字辈序诗为:乔木以若,其子尔毓。世序侯伯,邦国永长。贤良登进,鸿猷允升。天朝旌表,百代和平。再如,阙下林氏福建按察祖系28字辈序诗为:圣朝隆佥宪特恩,执法宽平传太史。祖德溥臬司遗爱,追思骏惠盛文孙。林姓南安郡望的形成,林杞家族的昌盛是其主要原因南安(今福建南安)是宋代的一个县,因南安江而得名.在宋代时是林姓望族所居:艺地。郑樵《通志·氏族略》、王氏《姓纂》、张澍《姓氏寻源》等姓氏书籍把南安列为林姓的惟一郡望,查宋代以前南安林姓名人,只有林杞家族。因此,是林杞家族的昌盛才造就了林姓的南安郡望。与林杞同时或略晚的林姓名人林伸、林孝泽、林孝渊等,也是阙下林攒后裔据《万姓通谱》载,林伸,字伸之,为林攒后裔。宋仁宗嘉袼年间中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调永静幕官。内侍程防进屯田实边之策。朝议开旧河、新葫芦河于孟家口,遂以林伸为都水使者。沧、棣、景、德四州俱为工程所害。林伸开列工程利害上报朝廷,被追究连带责任,免职。但却受到百姓称赞。林孝渊,字全一,《万姓通谱》称其为林攒八世孙,是林孝泽之兄。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建州通判,又任泉州通判,清廉公正。军卒屡为乱,而信林孝渊之言,不敢胡为。提举市舶,曾按收舶货,主管官员按惯例取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说:\"公则为官物,私则为商货,何例之有?\"斥之,把货物重入舶库。林孝泽,宋徽宗崇宁年间登第,提举广东市舶司。有番妇拿了许多琼州特产,为子求官,得之。孝泽日:\"我为朝廷使者,岂能以一商贾妇女,.而使朝廷废了二百多年互市形成的一贯成法。\"上书力争,固持不遗。林孝泽家族在两宋之交可谓林氏大族,其子林析亦有名于时。林析,字子方,为林孝泽之子。宋高宗绍兴年间登第。孝宗时知信州,裁骄兵,斥公帑,代输物力钱,百姓都十分感谢他。再调为江西运判。明朝时期,林杞后裔数度辉煌,出现了林士敏、林大猷等林姓名人林士敏,名懋以(一说名世懋),以字行,莆田人,谱称为林析五世孙。其父林善同,字舜与,少好学,工于词赋,元末在钱山收院任职。院长(又称山长)按例在明朝初年赴京师,林善同以祖母年老辞,不久复上京,卒于途中。林士敏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由乡贡人太学,一年之后署大理寺少卿,除刑部郎中,以上书言事被谪为南丹州吏。永乐初年起为南康府知府,一意损己厚人,以至于衣服都取之于家。后改为淮安府知府,比以前更加清廉。后以不防水患受到牵连,贬为南宁府镆铘巡检,辟为常州宜兴县教授。著有《芹边集》、《匡庐小稿》。关于林士敏的先祖,有的资料称其为林耕五世孙,而林耕与林桥显非一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林士敏为林耕五世孙。林耕,在宋朝景定初年摄惠州事。为政慈祥。曾有盗贼为人所获,送于官府。林耕问明原因,知贼为追于饥寒而盗,遂慢慢开导他,送给小偷钱三缗,并且放走了他。自此境内无盗贼之患。查林桥与林耕的生活年代,林耕活动于l3世纪中叶,林析活动于12世纪中叶,二人相差一百年左右。而林士敏活动于14世纪中后期,他与五世祖中间相差四代,理论上似为林析后裔更为合适。至于林耕和林栅的关系,可能是同宗,由于年代久远,后辈世系有所混乱。林士敏数代之后,又有名人显于世,即林士敏的曾孙林大猷。林大猷,字子道,少有俊声。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举乡荐第七,授新建教谕。善于启发学生,对待诸生尤有恩义。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国子监学录。关洛晋鲁的士人慕其学问和德行,执经从其游者达数百人,以至于斋舍都容纳不下。大猷给他们编了次序,以便轮番听讲。成化十六年(1480年)进监丞,尽剔旧弊,各种制NN2_--N。而大猷为学生讲学,越发勤勉,学生需按次允问。学生贫者给他们衣服,病者给他们医药,死者则亲自哭吊。丧事,或属其乡人扶之而归,或捐出俸禄为其买地,葬于京师。后又任翰林检讨,仍掌监丞事。年六十病逝。大猷士行端厚,学问广博,一时惊动京师,卒之日在朝士大夫及六馆学生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林大猷之子林夔亦有名当时。他进士及第,拜户部主事。林夔之后,这一家族逐渐衰落。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自称为阙下林氏后裔,出现了林仲麟.林仲虎等林姓名人据福建安溪林氏族谱记载,福建安溪、同安金紫林氏为阙下林氏后裔,奉金紫光禄大:矢林二二郎之父林一郎为一世祖。谱称林一郎为闽林始祖林禄二十七世孙,在唐末时由福建永春迁至安溪,开基安溪金紫林氏。林一郎的七世孙林仲麟、林仲虎是南宋中期著名的林姓人物。林仲麟之子林美宗移居福建同安,形成同安金紫林氏,亦奉林一郎为一世祖。后来,安溪、同安金紫林氏还播迁到福建的晋江、福州、连江以及江西,浙江,广东,台湾等地。林仲麟,字景仲,宁德(今福建宁德)人,倜傥有大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试太学第一。宋宁宗庆元年间与杨宏中等六人上疏救赵汝愚,权臣韩伲胄大怒,送毗陵编管,仲麟毅然不少拙。时有\"庆元六君子\"之称。林仲虎,字景瞻,是仲麟的弟弟。宋宁宗庆元年间中武举,廷试第二,嘉定初年检详林桷出使北国,辟仲虎为部属。金人相邀与其单独会见,仲麟力辩不屈。在金人赐宴之日,正好是宣仁后忌日,仲虎秉礼坚决推辞,金人也没有办法。后上书言攻守之计,认为兵进则必成,触怒了当权者。后来宰相与执政复荐举仲虎,作为使者与金人议和,除右骑尉中郎将,充通谢副使,到了潍阳,听说淮西失守,遂未再北上。仲虎善为文,尤长于诗,所写有《百将诗》、《杂诗》行于世。宋、元、明、清时期,除九牧林氏与阙下林氏之外,游洋林氏、濂江林氏、陶江林氏等各支林姓,亦盛况空前,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南方林姓的辉煌。
侦察兵: Guanyu你好: 二十年前看過林氏族譜,後來也看過修改版本.今日重溫三千年林氏人文歷史,倍感任務與使命之艱巨.多謝你提供這寶貴的文史資料.謹謝!
宗兄有冇我们的族谱?
第六章 南方林姓的空前繁荣由林披之弟林昌开基的游洋林氏在宋代以后,也有大的发展,形成了台湾雾峰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林披之弟林昌,为游洋林氏一世祖。今福建平和、福安、漳浦路下都有奉林昌为先祖的林姓支系。平和县林氏族谱记载,林昌生林萍,始居漳浦。林萍生林廷玉。林廷玉生三子:和忠、和孝、和义。林和忠为平和林氏一世祖。到平和林氏第十五世时,林有信渡海入台定居,生二子:林武将、林武元。林武将生五子:瑞南、义传、瑞持、瑞朝、瑞明。其中林义传移居台湾雾峰。这个谱系存在严重问题,林和忠生活的年代在宋末元初,与林昌间隔三代,时间却相差近五百年,显然不合情理。综合各种家谱考虑,林廷玉与林和忠之间应有十数代的缺环。林和义生林大用,迁居漳浦路下,时在宋末元初。后来漳浦路下林氏分衍于平和、饶平、南靖、漳州、澄海、东山、台湾等地,人数众多,分布相当广泛。又有族谱记载,林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其中林子慕后裔是最为繁盛的一支,先后建有平和绥丰堂、培远堂和漳州宫保第,尤以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台湾雾峰林氏最为显赫。其间的传承关系如下:林子慕开基平和县,为林姓平和分支一世祖,生二子:伯元、伯山。林伯元生林宗嗣。林宗嗣生四子:允椿、允槐、允贞、允器。林允贞生二子:逊明、逊畴。林逊明生四子:景绍、景澄、景珍、景武。林景武生三子:文强、文耀、文饰。林文饰生三子:汝支、汝科、汝贤。林汝支生四子:时春、时振、时隆、时享。林时春生三子:弘绍、弘绵、弘结。林弘结生六子:奇早、奇炅、奇昂、奇晃、奇杲、奇鼎。林奇昂生三子:可楫、可梁、可相。林可相生三子:名深、名洪、名江。林名江生三子:林石、林寿、林总。林石为林子慕十四世孙,迁往台湾雾峰,为雾峰林氏开基祖。林总则迁往台湾台中。林石生六子:林逊、林水、林濑、林棣、林大、林陆。林逊生二子:琼瑶、甲寅。林甲寅生四子:定邦、奠国、振祥、四吉。林定邦生三子:文察、文明、文彩。林文察生三子:朝栋、朝雍、朝宗。林朝栋生三子:祖密、子佩、瑞腾。据雾峰林氏族谱载,林文察时,清同治皇帝钦赐雾峰林氏20字辈序诗,从林文察起为: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雾峰林氏光大于台湾,出现了林文察、林朝栋等林姓名人林石开基雾峰林氏之后,起初几代均未能大光家声。经数代发展之后,到林石的玄孙林文察,始家声渐振。林文察,字密卿,台湾漳化人。清代同治年间中第,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后死于瑞香亭之战。谥号刚愍。同治皇帝为彰其功,特赠太子少保衔,准建专祠,赏骑都尉世职。到林文察之子林朝栋时,家世更为兴隆。林朝栋,字荫堂,台湾漳化人。为文察长子。以文功起为兵部郎中,加道台衔。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进犯台湾鸡笼(今基隆),林朝栋回到台湾,率雾峰乡勇两千余人,守卫鸡笼,奔赴台北,参加保卫台湾的战斗,大败法军,立下战功。钦加二品衔,擢为抚垦局局长,招募山民开荒,成绩突出。清廷赐劲勇巴鲁图徽号,命其统领全台营务,并获全台樟脑专卖业务。光绪十四年(1888年),又以军功赏赐黄马褂。1904年死后,光绪帝赐在漳州建立拜祭林文察、林朝栋父子的专祠\"宫保第\"。林祖密(1878-1925),名资铿,字季商,台湾彰化人,为林朝栋第三子。1904年,他乘为父奔丧之机,举家从台湾迁居厦门鼓浪屿,其在台湾产业均被日军所吞并。他在福建等地创办了许多公司,所得多用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及赈济灾民。1918年被孙中山委任为陆军少将、闽南军司令。1921年调任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后又调任大本营参议。曾两次被捕,1925年被军阀杀害,年仅48岁。梅鹤林氏由后周时的林克己开基,到宋代时出了一位在林姓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林逋。林逋创建林姓梅鹤堂,成为林姓的重要支派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林姓人南迁,其中有迁往钱塘(今浙江杭州)的林姓人,到五代时始留名史册。据《十国春秋》记载,钱塘潮。浙江出才子,钱塘才子更风流,从各朝代的史书记载可以看出,林姓名人辈出,英雄辈出。五代后周时,吴越国有一个叫林克己的,是钱塘人,曾在忠懿王时任通儒院学士,见闻广博,善写文章。他的孙子林逋在北宋初年声名显赫,成为林姓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林逋(967--1028),《宋史》有传,是林姓人中的佼佼者。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很小就成为孤儿,但他坚持学习,努力不辍,不喜章句之学,而善诗词。性情恬淡好古,对名誉和利益没有什么兴趣。家贫,衣食不足,但从不感到自卑。曾纵情畅游江、淮间,后来回到杭州,在西湖之孤山结庐而居,种梅养鹤,20年问足迹没有踏入城市~步。他才高于世,声名逐渐传开。真宗听说他的所作所为后,赐粟米和布帛以示慰问,还下诏让地方官吏每年慰劳和探访。当时名士薛映、李及在杭州,经常到林逋的茅庐,终日清谈而去。他曾经在所居茅庐旁自己挖了坟墓,临终所作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林逋仙逝之后,州官上报朝廷,宋仁宗听到林逋死亡的消息后哀叹不已,亲赐谥号为和靖先生,并赐粟米与钱帛等物帮助林逋的家人办理丧事。林逋工于书法,尤善行书,喜欢作诗,诗词十分有名,清崎相间,风格淡远,多奇句,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有《林和靖诗集》。《山园小梅》中有\"疏影梅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为古今传颂的著名佳句。每次完稿之后,都随手弃之,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写下来以示后世呢?\"林逋回答说:\"我隐身林壑之中,尚且不欲以诗名显一时,何况到后世呢?\"但由于他的诗名闻于当世,有些人偷偷记了下来,到元代时尚流传三百余篇。他的词赋也十分有名,代表作有《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抒发了婚事受到阻碍的沮丧心情。林逋曾经到临江游历,时李谘刚考中进士,尚无人留意于他,林逋见李谘,知为非常人,对别人说:\"这个人以后必为公辅之器。\"到林逋卒时,李谘三司使之职适罢而为杭州郡守,以林逋有相知之遇,素服临丧,与林逋门人守丧七日,埋葬了林逋,还在墓内留有祭诗。林逋没有娶妻,无子,由于他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曾称\"世界间事皆能为之,独不能担粪与下棋\"。林逋把自己的所学传于哥哥的儿子林宥,后林宥中进士甲科。林宥之子林大年,宋英宗治平年间曾任侍御史之职。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回笼中。林宥承林逋宗支,其后裔以\"梅鹤风标\"作为堂号。林姓梅鹤堂宗祠大门上,多有\"抚摩白鹤翔霄汉,植养梅花喷异香\"的堂联。南宋中期,泉州人林洪自称为林逋七世孙。林洪,字龙发,号可山。理宗淳韦占年间以诗闻名。曾经收集南宋以来有名人物的诗作,成《大雅复古集》。所著有《茹草纪事》、《山家情供》、《西湖衣钵》等。林可山不知林逋未娶,自称为林逋之后,遭到一些人的讽刺,姜石帚嘲之曰:\"和靖当年不曾娶,因何七世有孙儿?若非鹤种并梅种,定是瓜皮搭李皮。\"北宋中期,晋安林氏后裔林悦,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宋仁宗阅其家谱,在谱首御书\"忠孝\"二字,金紫忠义林氏由此得名隋代人林元次,为比干九十一世孙。他有三个儿子:林既、林茂、林诜,其中林茂的后裔最为昌盛,已如前述。林既的后裔到宋代中期也出现了一支林姓大族。林既生林辜、林律。林律生林文慎。林文慎生林铙。林铙生林仕融。林仕融生林仁侍。林仁侍生林大谅、林大谋、林大谌。林大谌生林法幔。林法幔生林沙。林沙生林昌、林宝、林曼。林曼生林宪孙、林贵孙、林德孙。林贵孙生林晖。林晖生林谊、林谠、林读。林谠生林琨、林琼、林镉、林璩、林琥。林琨生林慎徽、林慎福。林慎福生林悦、林监。林悦(1025-1106),原名林英,莆田人。谱称为比干一百零六世孙(有的家谱称其为比干一百零三世孙,也有称其为比干一百零四世孙的)。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考中进士,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嘉韦占六年(1061年)林悦任侍御史时,乞归故里祭扫祖墓,宋仁宗问他说:\"卿为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悦呈谱以进。宋仁宗阅后,盛赞比干忠烈,侍御史林悦尽孝,随即在家谱开头御书\"忠孝\"二字,并以御宝相盖,又赐诗二章,敕日:\"卿珍重到家,可即回京。\"宋仁宗赐林悦御制诗二首如下:其一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芝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千年。其二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节,报国常怀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林悦后裔称为金紫忠义林氏,以\"忠孝\"作为堂号,而且以御制诗中\"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作为堂联。金紫忠义林氏在莆田一带有多支,其中有犁岭林氏、英田林氏等。犁岭林氏从闽林二十世起,排辈字序为: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克良。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谱系。英田林氏中的一支,从闽林二十世起,排辈字序为:思永居继,先伯叔孟,仲季木百,巽念位文。原明朝邦,希士君志,元霸建初,宇斯起进。仁义礼智,忠孝传芳,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还有一支英田林氏,从闽林三十八世起,排辈字序为:邦世希士,君廷元伯,建初公太,仁孟仲季,万宝朝宗,奕世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金紫忠义林氏人才辈出,林深之、林冲之、林雾、林郁、林霆、林震等都是林姓翘楚据林姓族谱记载,林悦生林深之、林冲之。林深之生林雾。林冲之生林郁、林霖、林霈。林悦的弟弟林监生林泽之、林洙之、林涣之、林汉之。林泽之生林霆。林涣之生林震、林霄。林深之,字原叔,莆田人,《万姓统谱》称其为林谠五世孙。熙宁九年(1076年)考中进士,初任松溪县尉,后任南剑州录事参军。侍御史张汝贤察访闽部,见建州、剑州诉讼文牒堆积如山,委托林深之处理。当时其他郡连起大狱,道路上追捕犯人的公差相属于道。惟建、剑二州赖林深之得以免灾。改知下邳县,期满之后以朝奉郎知开封府都厢。致仕后,朝廷赠为通议大夫。林冲之,字和叔,兴化军莆田人,是金紫忠义林氏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进士。任都官金部郎,出为临江、南康太守。靖康初,召为主客郎中。时在北宋末年,宋朝领土日益遭到金朝侵削,都城开封岌岌可危。金人第二次入侵开封,林冲之佐中书侍郎陈过庭出使金国,一同被拘。陈过庭卒,金人逼林冲之在伪齐政权中任职,林冲之宁死不屈。金人把他拘捕至上京,仍不屈。金人又把他带到显州,关进佛寺之中十余年。这里靠近北极圈,寒冷异常。林冲之在此呆的时间长了,逐渐饮食如常,义命自安,头发和胡须竟然由白返黑。后来病重,对一同遇难的人说:\"我已经活了72岁,怀着对国家的忠心入土,也没有什么遗憾。所恨的是国仇家难未报耳。\"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遂面朝南跪下,一恸而气绝。寺僧把林冲之的尸体挪到角落里。后洪皓还朝,林冲之的事迹才为人所知。朝廷下诏与其二子官职以示表彰。林雾,为林深之子。以父任补官,历任明州刑曹掾等职,明州太守毛友治尚严峻,以林雾无所屈从,推荐他任别职。林雾先后任钱塘、安吉二县知县,升宗正寺卿、福州通判。正逢朝廷统计僧人口数而给食,把剩余财物统归户部掌管。当时僧寺掌握着大量土地等资源,是社会财富较为集中的地方。地方官府财力不足,往往从当地寺院得到补充。现在朝廷把寺院余财上交国库,一些贫穷地方的宫府难以维持日常开支。福州在当时也是较为贫瘠之地,官府开支多取给于寺院。林勇把这种情况向府帅张澄作了汇报,认为寺院余财上交,地方官府必取之于民。张澄把这种利害关系奏之于朝,朝廷只要求上报余财数目而不征收,闽人得免横征暴敛之难。最后林雾累官至朝奉郎。林郁,《宋史·林冲之传》记载为林冲之子,字袭休,中宣和三年(1120年)进±。任福建茶司干官,建州勤王军自京师还,要求得到解甲钱。郡守逃匿,士卒取府库兵器为乱,杀转运使毛奎、转运判官曾仔、主管文字沈异。林郁闻听变乱,急忙人府告谕乱卒,被乱卒所害。林霆,《宋史·林冲之传》记载为林冲之从子,字时隐,中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敕令所删定官。时投降派秦桧专权,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林霆认为不应该置徽宗、钦宗二帝于万里之外而不通问,遂挂冠出都门而去。这可惹恼了权臣秦桧等人。投降派把林霆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最后林霆含冤而死。莆田人称林霆为\"忠义林氏\"。金紫忠义林氏的由来,林霆被称为\"忠义林氏\"是其原因之一。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朝廷为林霆平反昭雪,在其所居立祠表彰。宝裙年间,又给田百亩,供祭祀所需,以劝勉忠义之士。林震,《宋史·林冲之传》记载为林冲之从子,字时薯,中崇宁元年(1102年)进士。累官至秘书少监。时蔡京专权,其子亦任要职。林震不媚权贵,正直无私,以不附\"二蔡\"在崇宁、大观年间甚负盛名。林冲之、林霆这两代人之后,金紫忠义林氏在史册上衰落不显,再无著名人物留迹史册。林慎思是唐代的双料进士,后因不任黄巢官职而英勇就义,唐天子旌其闾为\"儒英忠义\",其后裔世称\"忠义林家\"在林姓南迁的过程中,较早地迁到了福建长乐一带。长乐县在唐代时已有林姓名人著称于世,林慎思即是其中之一。据林姓家谱记载,南朝宋代晋安林氏林遁民(比干八十九世孙)生七子:玉童、玉质、玉琦、玉器、玉钟、玉象、玉珍。林玉器生四子:声、类、凯、瑾。林声生六子:翮、翔、翻、翱、哲、礼。林哲生五子:智达、智通、智遍、智逞、智迥。林智通生二子:仲尉、仲济。林仲济生二子:仁、善。林善生二子:凝、景。林凝生二子:萼、芷。林萼生林升。林升生五子:进思、景思、勤思、普思、慎思。林慎思,字虔中,唐代长乐人。谱称为比干九十九世孙。懿宗咸通年间进士及第,后又中宏词科,历任校书郎、水部郎中、万年县令。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迫其任大齐官职,他决不屈服,大骂而死。所著有《续孟子书》二卷、《伸蒙子集》三卷,议论明切,成一家之言,郡中乡贤庙中立像祭祀。黄巢起义失败后,林慎思归葬长乐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间日:\"儒英忠义\",诏立忠贤祠。其后裔世称\"忠义林家\"。林慎思后裔由于较早在福建长乐繁衍和发展,成为长乐第一大族,分支极为广泛,福建的福州、连江、福清、莆田、宁德、漳浦、古田、建宁、泉州、福安等地以及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台湾等省都有林慎思后裔。长乐忠义林氏到宋代出现了林安上、林安等林姓名人林慎思生四子:徽、尧、徵、遁。林徽生二子:琼、城。林城生二子:仁宪、仁用。林仁用生三子:坦、厚、庆安。林厚生林甫。林甫生林芳。林芳生林安上,是林慎思八世孙、比干一百零六世孙。林安上,字民瞻,宋徽宗大观年间中释褐,历任国子博士、江东路监察御史、吏部考功员外郎、左史起居郎、秘阁修撰、福建路兵马钤辖安抚使、直龙图阁、毫州明道宫、广东路经略使等职,公正廉明,后因弹劾丞相汪伯彦、黄潜善弄权误国,不被朝廷所用,遂致仕,卒后家乡立庙祭祀。林安上的四世孙林安,南宋末年景定年间由福州乌石山迁居漳浦乌石,成为漳浦乌石林开基祖,后发展成为漳浦著族。林安生进,为乌石林二世祖。林进生惠英,为乌石林三世祖。林惠英生七子\"仙隐、仁益、义益、道益、德成、文祖、文杰,为乌石林四世祖。从第四世开始,乌石林排辈字序为: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乌石林除在福建漳浦县各乡镇繁衍发展外,还播迁到福建的漳州、龙海、石狮、龙岩、宁德、平和、惠安等地,另外,广东的海丰、陆丰、惠州、潮州、普宁、东莞、惠东、惠来、博罗,江苏的南京,以及海南和台湾等地都有乌石林氏后裔。自南宋至清末,华亭林家厍有一个林姓名门望族,其后裔称为松江林氏,出现了林景肠、林有麟等林姓名人南宋时期,华亭林家厍(今上海市松江县潴港镇)有一支林姓名显当世,被称为松江林氏,奉林至为开基始祖。林至是理学大家朱熹的门人,有很高的学问。他的儿子林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考中进士。到明代以后,这支林氏仍昌盛不衰。明代成化年间,林至裔孙林济明曾任知州。林济明的曾孙林景呖,在明代万历年间累官至太仆寺卿。林景呖之子林有麟时,松江林氏臻于极盛。林有麟,字仁甫,号衷斋,以任子授通政司经历,迁刑部郎中,出为四川龙安知府。为松江派著名画家之一。工于山水,妍雅茂密,有宋人风格。著有《素园石谱》。另有《山水册》、《溪亭图》轴。林景饧、林有麟之后,松江林氏持续发展,其辉煌一直延续到清末。北宋时期,福建福清有一支名闻天下的林姓家族,林概、林希、林旦是这个家族杰出的代表人物与福建莆田一样,福建福清也是林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地林姓大族林立,其中宋代的有名世族就有好几支,尤以林概家族为盛。林概,字瑞文,福清人。其父林高,曾任太常博士。林幼警悟,举进士,以秘书省校书郎知长兴县。逢饥荒,林概带头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赈济饥民。后历任连州知州、知淮安军,累官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著有《史论》百篇、《辨国语》40篇。林概有两个儿子:林希、林旦,在历史上颇有名声,与其父林概在《宋史》上俱单独立传。绍圣初年,进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到朝廷告别,正值哲宗亲政,章悖得到重用。章悖曾说:\"元柘初年,司马光为相,任用苏轼掌制书,所以能够鼓动四方,安得此人而用之?\"有人建议林希可以任用。章悖欲让林希掌管书命,并且以执政(副宰相)之职相许诺,以与司马光等元桔党人相对抗。林希以久不得志,遂留朝任职,复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兼侍读。林希的学问相当渊博。有一次,哲宗问:\"神宗时有殿名叫宣光,前代有此名吗?\"林希回答说:\"南北朝石勒曾用此作为殿名。\"哲宗遂更殿名为显承。时章悖弄权,尽黜元祜旧臣,林希大都参预了这些密谋。贬黜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苏轼、苏辙等人的制书,都是林希一手炮制的,用词极其不雅,遭到广大读者叹愤。林希也自感面上无光,一天草制完毕,掷笔于地说:\"坏了名节矣!\"神宗时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到哲宗时变法成为党人相争的借口。林希升任礼部、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擢同知枢密院。随着官职的增长,与章悖的予盾日益显露。章悖与曾布争权,怀疑曾布在枢府离间自己,所以以林希为贰,以便伺机侦察。林:希为曾布所诱,而且怨恨章悖不引为执政,遂叛章悖。会邢恕疏沧林希之罪,章悖趁机罢斥林希,知毫州,又移杭州,旋以端明殿学士知太原府,被排斥在中央政府之外。徽宗即位后,林希徙为大名知府,上河东边计三策,朝廷以其先前制书之失,贬为扬州知州,又徙舒州知州。不久卒,年67岁。追赠资政殿学士,谥曰文节。林旦,字士明,是林概第二子。林旦是一个非常正直之人,平生嫉恶如仇,与其兄林希完全不同。林旦考中进士后,在熙宁年间由著作佐郎主管淮南常平仓,后又历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工部考功员外郎等职。元裙元年(1086年),任殿中侍御史,尚未任职,即上书日:\"广言路然后知得失,达民情然后知利病。去年五月,下诏求言,士民争相献言。等到仔细看了诏语,名虽求谏,实欲拒言。于是人人相戒,言将出而复止。以至于再行谕告,下情才得上闻。闻初诏乃蔡确、章悖所制,其词尽出于章悖。今二人既罢,其余党常怀丑正恶直之心,愿密切留意,以折邪谋。\"任职后,屡次上书,所弹劾的吕惠著、邓绾、王中正、石得一、崔台府、贾种民等,皆被贬斥。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历右司郎中、秘书少监、太仆卿,最后做到河东转运使的高官。林旦之子林虑也是当时名士。林虑,字祖德,号大云翁,寓居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小颖悟过人,能传父祖之业。伯父林希曾得到二枚古镜,镜背有\"龙翔\"二字,林虑站在旁边,说:\"镜子是不是大唐时期的遗物?\"林希感到十分惊奇,说:\"此儿眉过于目,当复以文学致名,可以继承祖业了。\"遂以祖德为他的字。宋神宗元丰年间中试太学第一。哲宗绍圣年间中进士,为太学录,从其学者很多,朝廷赐诏曰\"进贤\"。大观年间教授常州,后迁宣德郎,任徐州知州、申州知州,于州学南立\"进贤坊\"、\"荣赐亭\"。累官至开封府左司录,以不乐府尹所为,引疾辞官。著述颇丰,有《易说》、《礼记解》、《西汉诏令》、《大云集》等。福建福清的林公遇家族亦是北宋巨族,此族累世通显,多人任职于朝福建福清林公遇家族的兴盛是从公遇的曾祖父林通开始的。林通,字述中,中元符三年(1100年)甲科第三名(探花)。建炎二年(1128年),自起居郎特进中书舍人。建炎三年(1129年),以中大夫徽猷阁待制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进宝文阁待制。后累官至龙图阁学士、开国子。卒赠少师、金紫光禄大夫。著有《妙峰集》。林遥之子林埏曾任杭州知州。林埏之子林豫,字景长,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教授鄂州,三次任为转运干办,后除吏部架阁。嘉定初年,除国子正,改国子博士,请求到外任职,任兴化知县。后朝廷任其为泉州知州、袁州知州,俱称病不赴。宝庆初,再召其任要职,仍辞。除宝章阁予祠。到林公遇时,这支家族趋于极盛。林公遇为林璩之子,其曾祖林遥、祖父林埏与父亲林璩都无意高官厚禄,在仕途中半道引退。林公遇性情孝顺,不追求名利,初以父荫补宁化县尉,不忍离父在外任职,早晚到南岳祠烧香,为父亲祷告。父卒,守孝期满后,调任建州户曹,仍辞不就。自己建造精致的屋舍而居,门上挂着\"寒斋\"的碑匾。研思道理,考论古今,合家雍睦,赡给宗族,隐居山水之间20年。当时著名公卿李韶、方大琮、赵以夫、杜范等都极力荐引,均没有打动他的归隐之心。后来李韶又荐其于朝,实在推辞不掉,就担任了主管仙都观的闲职。到公遇卒后,学者们私谥日\"文隐\",可谓其一生的概括。林公遇之子林同,字子真,号空斋,举进士,历知县,解官家居。性情慷慨,乐善好施。宋朝行将灭亡,林同以其先祖累世事宋,耻于元朝为臣,聚众起兵,复取福州、兴化、南剑三郡。不久,三郡降元,元兵至,林同盛服坐于正堂之上,咬破指头血书于壁云:\"生为忠义臣,死为忠义鬼。草间虽可活,吾不忍为尔。诸君何为者,自古皆有死。\"旋被执,不屈而死。林同死后,这支林姓的辉煌随着改朝换代而戛然中止了。林公遇有个女儿,嫁于刘仝子为妻。刘仝子为福建招讨使,起义兵反元失败而死,元军抓到林氏,说她谋反,林氏大声喝斥道:\"林、刘二族,世为宋朝臣子,欲以忠义报国,起事不成,乃是天意,何为造反?你们知道去年有一个以血书壁而死的人吗?他是我的兄长。我与兄长,对国家的忠义之心是同样的,就是死了也要惩治你们于地下,难道活着让你等凌辱吗?\"遂遇害,可谓忠贞烈女。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林公遇家族有中榜眼的,有中探花的,有专心学问的,有宁死不屈的,而且这个家族还有一个特点,即视名利如粪土,这也是林姓人较他姓比较突出的美德之一。南宋福清人林栗,曾任太常博士、秘阁修撰、兵部侍郎等职,是二十四史中列传最长的林姓人物林栗,字黄中,南宋初年福清人。《宋史》有传,长达三四千言,是二十四史中列传字数最多的林姓名人。他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进士,任崇仁县尉,教授南安军。得宰相陈康伯赏识,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孝宗即位后,迁屯田员外郎。时金人请和,约为叔侄之国,上书要求朝廷不要俱怕金人。孝宗揽权,林粟以为权柄应所在得人,不能让近臣任意胡为。执政诉于孝宗,说\"林栗谓臣等指鹿为马,臣不愿与之同朝\",遂出知江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后兼皇子庆王府直讲。除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辨正太庙昭穆之位。除直宝文阁,知湖州,又知兴化军、南剑州,除夔路提点刑狱,改知夔州,加直敷文阁,曾平定当地少数族人为乱。因被诬受贿,削职罢归。后朝廷以林栗累更其职,清介有闻,复直敷文阁、广西南路转运判官,改提点刑狱,又改知潭州。除秘阁修撰,知隆兴府。后除兵部侍郎。时朱熹召为兵部郎官,二人相见,论《易》等意见不合。林栗上言朱熹\"本无学术\"、 \"妄自推尊\",要求将朱熹罢职。孝宗认为其言过当,而大臣畏林栗之强,莫敢深论,惟太常博士叶适上书辩正。又遭侍御史胡晋臣弹劾,出知泉州,又知明州。卒谥简肃。林栗精明强干,才能突出,但性格急躁。论起事来,雄辩可观,然晚年攻击朱熹,为其人生一大污点。福建仙游也是林姓较早播迁的地方,宋代中期,仙游出现了一个名闻天下的林姓大族,林豫.林师说、林师益都是这支林姓史册留名的人物福建仙游也是林姓人聚集之地,早在宋代,仙游就出现了许多林姓名人,其中林豫家族名人辈出,是仙游林氏的杰出代表。林豫,字顺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曾知通利军,与苏轼兄弟友善,后苏辙被贬,赠以诗赋,中有\"怒发冲冠,壮心比石\"之语。先后在七个郡中任职,皆勤政爱民,后受苏轼牵连入元韦占党籍。林豫家族当时在仙游的地位为林姓之冠。林豫之子中,有两个儿子林师说、林师益,他们一文一武,俱名垂青史。林师说,字箕仲,为林豫第三子,少举进士知名,以父荫屡应补官,但因逊于从兄师文及弟弟师龙,所以入仕最晚。初试铨曹第一,任严州司士,因功迁德化知县。上任途经桐庐,逢强盗为乱,许多百姓不肯让林师说到德化去。郡长上报朝廷,改任建德知县。曾率十余骑,临敌不乱斩为首者于市。累迁兵部员外郎、建昌军丞相。在丞相赵鼎的举荐下,除浙东提点刑狱。浙江山阴县在王畿之内,富贵者多巧取豪夺,百姓遭殃。师说把豪强一绳于法,得罪了不少权贵。不得已力请祠归,居九年卒。甚得朝臣推许,在朝重臣林光朝称他\"表里只是一个人\"。林师益,为林豫第二:子。以父任奏补三班借职,累迁阁门宣赞舍人,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司、后军统制。金人入侵京师开封,差充京畿第一副将,训练马步军,驻扎于陈留县。朝廷:定臣奏林师益通达军政,授京畿第一正将,守御郑州原武。金人再犯京师,诸将皆逃,惟师益率孤军守原武不动,并领命入援京师。行至封丘,遇敌,迎战,大破敌军。次日,敌兵大批赶至,师益对他的副将说:敌众我寡,确实难敌,然而此时是我们为国拼命的时候,还有什么可顾虑呢?遂奋勇力战,最后壮烈捐躯。济南林氏陇西分支后裔林闾,在元朝末年迁居泉州,其后此族渐大,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林闾(1328--1384),字君和,号睦斋,本为济南林氏陇西分支后裔,在元朝末年由海上入闽,迁居福建泉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为人敦厚寡言,用先辈创造的资财,常扬帆远航海外经商。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商人来到东土经商,福建泉州就聚集了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林闾由于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和泉州的伊斯兰教徒往来非常密切。据族谱记载,许多外国人到福建泉州淘金,碰上年景饥荒,往往聚众滋事。林闾曾散粟救济外国人,活人无数。夷人畏其恩德,不敢为暴。林闾远航海外诸国,比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还早近半个世纪。他是中国民间与各国交往的友好使者,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林闾家族数世并显,其长子林驽,号东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州有名的富商。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奉命远航海外诸国。其子孙继续经商,经常往来于琉球以及日本等国,并做过通事官,引琉球、日本诸国使节入贡京城,还曾奉简书使外国,不辱朝廷使命,被钦赐冠带。明代,林闾后裔屡有李贽像。李贽即林载贽,为避祸而改姓。李贽在其所著《明灯道古录》一书中称。林李两姓,实为一家\"。任要职者。林奇材,号丰瀛,为林闾八世孙。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累官广西平乐知府。林奇材之孙林而廷,号天咫,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任刑部郎中。林奇菜,为林闾八孙,曾任云南曲靖知府,其后裔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一带。林闾后裔形成的林姓李氏,产生了一位在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人物李贽元代航海家林闾是泉州和南安榕桥林李两姓的共同祖先。他的后代,出现了林李两姓的局面。李林是因避祸而产生的,改林为李的时间为明代。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猜忌之心日重,死于其手的功臣数不胜数。在死难者当中,有一个福建泉州的林姓人叫林广齐。他被杀以后,其族人为避免受到株连,部分人改林姓为李姓。其中有名的林载贽即改名为李贽,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林广齐为李贽的三世祖叔。李贽所著《明灯道古录》一书称\"林李两姓,实为一家\"。在晋江清源山麓老君祠右畔,有林间与夫人等九世合葬墓,墓前望柱上有林闻八世孙李贽撰写的对联:\"九世同坟,历代明獯光俎豆;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过去,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林闾的忌日,明代开始盛行珠算。明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珠算在商品经济中发展日趋完善。当地林李两姓子孙都集中到宗祠里祭祖。每年清明节,两姓后裔都派族人到清源山扫墓,缅怀他们共同的祖先。林间的后裔林载贽是林姓人中最为出名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杰出的人物。林载贽(1527一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林奇材的堂弟,林闾八世孙。他7岁开始读书,改名李贽。到林载贽时,家道已经中衰,其父以教书为业。林载贽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20岁中举。30岁到河南辉县任教谕。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总共做了二十余年的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万历八年(1580年)毅然辞官,居湖北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专事著述和讲学,写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说书》、《明灯道古录》、《初潭集》、《孙子参同》、《九正易因》等书,加上手录及所评点的,多达数百种。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反封建礼教的先驱。他在76岁高龄,被明政府以\"慨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下狱,在通州的监狱中迫害致死。著作也被列为禁书。明代中叶,在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林载贽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较为发达的泉州地区,而且做十余年的封建官吏,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有深刻了解,形成了其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林载贽的进步思想,集中表现在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他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著名理论,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非但不是\"百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大胆的议论,充分表现出敢于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林载贽的批判锋芒,还触及到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划分\"高下贵贱\"是不符合\"致一之理\"的。他激烈反对用\"德礼\"、\"政刑\"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行动,认为这是造成天下不安的根源。他主张\"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各人的才能和个性。在文学创作上,他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也即真实的思想感情,反对\"文假文\"、\"言假事\"的文风。他还针对当时复古派拟古摹古的风气,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把传奇、杂剧、《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偏见。林载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代。他这种反对封建束缚,朦胧地要求平等和发展个性的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当代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也是林闾后裔林闾后裔在当代最为著名的人物是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李远哲(1936),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南安,为元代航海家林闾后裔。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后赴美深造,获柏克利加州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由于在分子束实验上的突破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之后,第四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至今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惟一的华人科学家。濂江林氏自五代开基以后,一直在默默发展,明代中期,这支林氏一飞冲天,形成名闻天下的林姓巨族,所谓\"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都是这支林氏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五代时期,济南林氏后裔由山东迁居河南光州固始,然后又迁到福建,居于闽侯县林浦村,其后裔称为濂江林氏。这支林姓一直默默无闻地发展,到南宋时始成望族,其代表人物是林翰,其子孙三代出了五名尚书、八名迸士,创造了林姓家族史上的奇迹。林翰(1434--1519),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人。其父林元美,永乐末年中进士,曾任抚州知府。林翰中明宪宗成化二二年(1466年)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后又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主管国学十年,把省吃俭用的钱都存起来,以次营立署舍。教师和儒生免予僦居,白林翰始。又任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宣德元年(1426年)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林翰宽宏大度,与人无怨,而乐善好施。一生未曾言别人过失,也不曾有一言欺骗别人。太监刘瑾专权,林翰以正直遭到排挤,被指为奸党,谪降为浙江参政,致仕。林翰处之泰然,直到刘瑾伏诛才得以恢复尚书之职。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著有《文安公集》。林翰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所书似虞世南而自成一家。林翰家族兴盛,多人任职于朝。他有九个儿子,其中林庭柳、林庭机最为知名。林庭柳(1472--1541),字利瞻,号小泉,是林翰长子。中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得吏部尚书赏识,出知苏州,擢云南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年),以父老乞回家侍养。时其子林炫已中进士,官吏部主事,也请假回家。三世一堂,乡人称为盛事。嘉靖初年起,迁湖广布政使,因政绩卓著,擢右副都御史。再任工部右侍郎,时南城、西苑等大规模工程相继兴作,请以俭约为先。进工部左侍郎,拜为尚书,加太子太保。他为人恬雅,所任有治声。尤善清淡,风流为一时之冠。累官至部尚书,以病乞归。卒赠少保,谥康懿。他在任江西布政使参政时与周广同撰有37卷的《江西通志》,内容详核,并仿照《史记》,列奸臣与酷吏列传,破方志隐恶扬善这一惯例。创奸宄一门,载一方之大恶,以使后人引以为戒。另著有《小泉集》、《康懿公集》。其子林炫累官至通政司参议。林庭机,字利仁,林翰季子。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擢南京祭酒。累迁至工部尚书。穆宗即位后,改为官部尚书。时其子林燎已任祭酒,遂致仕归家。万历九年(1581年)卒,年76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僖。其子林燎、林烃俱至高位。林燎,字贞恒,为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严嵩专权,不依附。三迁国子祭酒。他与祖父林翰、父亲林庭机,三世为祭酒,为明代以来所未有。隆庆初,擢礼部右侍郎,充日讲官。后调南京吏部,署礼部事。万历元年(1573年)进工部尚书,旋改礼部尚书,仍居南京。当时他的名位与其父庭机相等。母丧去官,后以父庭机年老在家侍养,家居七年,先于其父庭机而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明代三世为尚书,并且均得谥为\"文\",仅林氏一家有此殊荣。林蠊之子林世勤,性情笃孝。在世勤孝心的感召下,灵芝三次出现,枯死的篁台复青。御史把此事上报朝廷,林家因此被旌表。林烃,字贞耀,为庭机次子。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广西副使。其兄林燎先于其父而死后,急归家照顾父亲。后任太仆少卿,极力陈述矿税之害。累官南京工部尚书致仕。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从林翰家族数代人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这一林姓家族是林姓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林姓家族之一。这一家族祖孙三代出了五位尚书(林翰、林庭柙、林庭机、林燎、林烃),八位进士,三位国子祭酒(林翰、林庭机、林燎),一向有\"七科八进士\"、\"三世祭酒\"、\"三代五尚书\"的美誉。在福州林浦村宫保祠大门两旁,有一幅楹联,上写着:进士难,进士不难,难在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不责,贵在三代五尚书。这是林翰家族光辉业绩的生动写照。唐末开基的陶江林氏,到南宋时家族勃兴,出现了林姓史上第一个状元林壮行唐末乾宁元年(894年),林穆(字然佑)随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父子开辟漳州,其后裔世居福建尚干镇,傍淘江而居,开基淘江林氏。清末,把淘字改为陶,故称陶江林氏。自从科举制度在隋朝确立之后,朝廷选拔官吏的标准逐步由户调门荫转为依靠文学才能。天下士大夫除特别的功臣之家外,必须在科举中获得功名后才能步入仕途,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由于林姓有重视教育的特点,在科举考试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科举制度下的著名姓族。唐代时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容易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以至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所以,古人把\"金榜题名\"作为与\"洞房花烛\"并称的人生两:美事。宋代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所谓\"太祖皇帝振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林姓也在这种条件下步入了其鼎盛时期。宋代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上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科举考试的程序大至如下:由各州县生员(秀才)首先到省里参加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各省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选者即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由于进士考试一般三年一科,所以中国科举考试中的状元仅有数百人。据资料记载,林姓在唐代出了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三十多名进士。而林姓高中状元是从南宋开始的。陶江林氏成员林壮行在南宋理宗时考中状元,是林姓史古代科举考试图。陶江林氏林壮行在宋理宗时考中状元,是林姓史上有据可依最早考中状元的林姓人士。上有据可依最早考中状元的林姓人士。林壮行,字君用,闽县人。年十二举神童科,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考中进士第一名,钦赐状元,授迪功郎之职。自林壮行开林氏中状元的先河后,林姓在以后又有九人中状元。他们是:元代仙游人林济孙、林亨,明代莆田人林环、长泰人林震、潮州人林大钦和林宣德、漳浦人林士章,清代广东吴川人林召棠、福建侯官人林鸿年。这十位林姓状元,除林大钦、林宣德、林召棠为广东人外,其余都是福建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林姓在分布上的特点。在林姓十位状元当中,明代人林大钦声名最著,清代人林鸿年任职最显林大钦(1510-1545),字敬夫,潮州海阳人。明世宗嘉靖年间,他21岁时以一篇洋洋数千字的策问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皇帝特赐他御制诗一首: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鸟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御制诗中提到的三位状元,指的是明朝初年到嘉靖年间林姓出的林环、林震和林大钦:这三位状元。林鸿年,字勿村,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23岁中状元。原拟第三名,道光皇帝看了他的文章后十分赞赏,亲擢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琉球国正使、山东乡试副主考、文渊阁校理、琼州知府、云南布政使等,累迁云南巡抚。公正廉明,所至有声。后因属下捏造募饷檄文被革职。回到福建后,掌鳌峰书院十余年,造就颇深。光绪八年(1882年)钦赐赏还三品官衔。著有《使琉球国录》、《松凤山馆诗草》。陶江林氏在现代史上重铸辉煌,有名的工人领袖林祥谦。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都是陶江林氏后裔自南宋状元林壮行之后,陶江林氏在元明清时期趋于沉寂,直到现代,这支林氏才重铸辉煌,出现了林祥谦、林森等风云人物。林祥谦(1889--1923),名元德,字祥谦。福建闽侯人。他于1911年进入京汉铁路江岸机器厂做工,积极维护工人利益,深受工友爱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该厂成立工会后,积极参加工会工作,被选为京汉铁路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受到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即回江岸机器厂领导工人举行罢工以示抗议。2月7日,被湖北督军府逮捕,绑在江岸东站电线杆上,威胁他下令工人复工。他斩钉截铁地说:\"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最后英勇牺牲。林森(1867--1943),字子超,号长仁,又号天波,福建闽侯人。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其父林道举把他过继给叔父林道柄为嗣子。1870年随养父迁居福州。幼读经书。后入美国教会学校学习,1884年毕业后,在台北电报局任职。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工作,参与组织福建学生会,被选为主席。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起义爆发后,发动九江新军起义,光复九江,当选为九江军政府民政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长。1913年留学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1914年赴美,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国。1917年任广东非常国会议员,同年8月,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部长。1922年11月,任福建省省长。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与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集会,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8年1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31年5月,兼任立法院长,12月任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2月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坚决反对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路线。1943年5月10日在重庆因车祸受伤,8月1日逝世,享年75岁。林森,追随孙中山革命。蒋介石统治时期,担任南京政府元首,被称为民国奇才怪人。林森一生有许多感人事迹。他前半生追随孙中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追随蒋介石,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担任南京政府元首长达12年之久,被称为民国奇才怪人。1890年,林森与郑氏结婚,两年后郑氏病故,林森不曾续弦,无子嗣,收三弟长礼之子林京为养子。林京在1937年保卫战中牺牲,当时他的上司与同事都不知道他是国民政府主席的养子。1914年冬,林森受命到美国主持筹款,募集大量捐款,但他自己生活十分困难,也不肯从捐款中提取一分钱,日常吃住都得靠同志们接济,经常给华侨子弟教授汉语以维持生计。后来孙中山知道情况后,下令美洲支部一次赠予林森3000元的生活费。1934年4月,林森曾派林修、林越、林一觉代表他从南京来到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市)比干墓祭祖,并将新加坡轩文堂印刷的一部赠予比干庙道长。1939年3月,林森将其生平积蓄及国民政府发给他的\"特别费\",合并设立\"林森奖学基金\",作为到欧美留学研习自然科学的经费资助。林森自称其一生有\"三好\"与\"三不\"。\"三好\"是好佛,好古瓷、古玩,好客; \"三不\"是不再娶,不治私产,不杀生,食素。当今,陶江林氏后裔在印度尼西亚是林姓大族,印尼著名富豪林绍良、林文镜等都是陶江林氏后裔林绍良,又名苏托诺·沙林,是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被列为东盟国家50位富豪之首。林绍良于1916年7月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有兄弟姐妹八人。7岁入本村林氏祠堂私塾。1938年为逃避政府抓壮丁,随同乡到了印尼爪哇岛突土镇,投奔叔父林金载和长兄林绍喜,在叔父的土产店里当了四年学徒。1940年其弟林绍根也从家乡来到印尼突土镇。1942年日本占领爪哇,林绍良兄弟做一些小本生意。1945年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林绍良积极支持和参加印尼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并结识了后来曾任印尼总统的苏哈托,为其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底印尼独立后,开始了新的经济建设时期。1952年,林绍良为了以后的发展,把贸易总部迁到了首都雅加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今林绍良企业集团属下的各种分集团、分公司、工厂等发展到400家左右,涉及70种行业,财团总资产达70亿美元。林绍良个人财富约有60亿美元,被列为东南亚国家50位最大富豪之首。中国是林绍良投资的主要地区,总金额超过15亿美元,仅在其家乡福清就有3亿美元。他还和林文镜合作与新加坡财团在福建兴建工业园,吸引外来投资。林绍良生活节俭,乐善好施,在救助老幼、兴办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林文镜也是印尼的富豪之一,祖籍福建福清,为陶江林氏后裔。爱好运动,曾印尼国家排球队。从60年代中期与林绍良等人组成林氏集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个人财富已超过20亿美元,并投巨资到福清等地,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有宋一代,林姓有六人在朝为相,极大地提升了林姓的地位宋代,为了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还把枢密使作为常设官员,以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汉宰相的财政大权。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是宰相、参知政事的官署;枢密院是枢密使、副使的官署,二者合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使、三司使的权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有宋一代,林姓共有六人任上述职务,北宋除前面提到的林希外,还有林特、林摅等二人,南宋有林大中、林安宅、林略等三人。这六位宋代林姓宰相除林略为浙江永嘉人外,其他瓦人都是福建人。北宋初年的林特,任职四朝,曾任三司使、尚书右丞,有杰出的理财能力,特为真宗所倚重林特,字士奇。祖父林揆,仕闽为南剑州顺昌令,因此迁居顺昌(今福建顺昌),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林姓家族。林特:少时聪颖慧悟,10岁时,拜谒江南李景,献上所写文章,李景大为惊奇,命他作诗赋,林特一会儿便成,被授予兰台校书郎。赵宋平江南后,南唐官吏入见宋王,林特怀揣文章上见,被宋太宗任为长葛县尉,后改遂州录事参军。名将田重进镇永兴,太宗认为重进为一介武夫,以林特与杨覃并为通判,每人赐白金200两。他在宋军讨伐李继迁的军事行动中,督所部转运粮草有功。吕蒙正为相,荐其为判三司户部勾院。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为户部副使,诏赴内朝。有宋一代,三司副使参预内朝事务,自林特始。后林特又任盐铁副使、司封员外郎、祠部郎中、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修玉清昭应宫副使、给事中、尚书工部侍郎、三司使等职。枢密使寇准上言林特心术不正,又多次与自己相争,真宗为了林特任职方便,把寇准任为外职,而林特任职如故,可见皇帝对他的倚重。后又相继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右丞。时天下富庶,权臣丁谓以符瑞及大兴土木迎合帝意,而以林特有心计,使其掌管财政大权。林特善于附会,得到丁谓善待,当时与陈彭年等号称\"五鬼\"。后丁谓想让林特任枢密副使,李迪坚以为不可。仁宗即位,林特进刑部尚书、翰林侍传读学士。丁谓被贬职后,林特亦降为许州知州。林特虽有缺点,但其为政之才能突出,不久还朝,以户部尚书知通进银台司、判尚书都省、勾当三班院。林特体质赢弱,但从未向皇帝报告过,得病以后,五而卒。赠尚书左仆射,太后特派人参加了他的祀奠。林特十分精敏,善于吏职,伏于办公桌上办公,终日不倦,可以称为:£作狂。真宗多次造访,问以朝廷大事。曾奉诏撰《会计录》30卷。林特先后在南唐李景,赵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四朝任职,为真宗皇帝所倚重,其杰出的理财能力为朝廷增加了不少收入。因有为皇帝敛财、大兴土木之嫌,为朝议所非。然其工作勤恳,习于吏治,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林特有两个儿子:林潍、林洙。林潍也有吏治才能,历官至三司盐铁副使,以秘书监致仕。林洙官至司农卿、奉州知州。北宋末年的林摅,曾任同知枢密院.尚书左丞等职,一生宁折不弯,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只是文化水平稍有欠缺,可谓美中之不足林摅,字彦振,福州人,后徙江苏苏州。其父林邵,曾为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荫至敕令检讨官,蔡京为相,引以为属,迁屯田、右司员外郎。时遣朝士监察诸道,林摅使河北,提出许多建议,如西山林木不宜采伐、遏绝钱货及文书出境等,得到徽宗极力称赞,赐进士第,擢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不久直学士院,特命为翰林学士。当时宋朝多次夺取西夏土地,夏求援于辽,辽向宋问罪。林摅使辽以平息祸端。入辽国境后,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侍奉的辽人,稍不如意,便大加训斥。等到见了辽主,始跪着授书,遂即历数夏人的罪过,认为北朝不责备夏国而为之请命,实属不该。辽人没想到宋朝使者敢这样说话,君臣不知所答。到林摅告别,辽人让他附奏,要求归还宋朝在夏地所筑城栅。林摅答语不逊,辽人大怒,断绝林摅所住客馆水食及烟火,以至于在屋子外泼上屎尿,使林摅又饥又渴亦无所得。如此三天后,才放他归宋,连按惯例送给来使的礼品也没有给他。林摅复命,有人说他惹怒北国,平生事端,徽宗仍任其为礼部尚书。不久辽使来宋,抗议林摅的失礼行为,朝廷出林摅为颍州知州。旋召为开封尹。驴马经纪人欠商人钱,很久没有偿还。一天,尽按原先价格还钱,商人却不同意,被经纪人告到官府。林摅急忙找到蔡京,问:\"钱法变了吗?\"蔡京一时神色有异,说:\"正在讨论,还没有最后苏州留园中部山池。苏州地处江南,山明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景色优美,自古为富饶繁华之地。林摅罢职后回到故里苏州,不久病卒。决定。\"林摅说:\"现在没有公布而商人已经知道,必然有与他们串通的人。\"回到官衙后认真审查,查到了透漏消息的吏员,依法处理。后又任兵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尚书左丞、中书侍郎。自大观元年(1107年)春至二年(1108年)正月,由朝散大夫九迁至右光禄大夫。集英殿唱贡士,林摅当传贡士姓名,不识\"甄盎\"二字,徽宗笑着说:\"爱卿念错了。\"林摅不但不称谢,还对同僚出言不逊。御史论其寡于学问,倨傲不恭,失人臣之礼,黜为滁州知州。后拜端明殿学士,知扬州,为政清明,污吏一绳于法。有行商寓于旅馆,早晨出去没有回来,旅馆经营者告知官府,林摅说:\"那人出行当不远,或许有人贪占财物把他杀了。\"遂派人查访,在水沟中得一死尸,果然是城内人张氏谋财害命。徙为大名知府,任职途中经过京城,对徽宗说:\"前些时出使辽国,见其国中大臣不和,如果兼而有之,其势没有不合适的。\"林摅的目的是与皇帝修好关系,但却引起徽宗北伐辽国之心。史书上说,\"其后北伐,盖兆于此\"。加观文殿学士,拜庆远军节度使。遭言官弹劾,罢职,还姑苏(今江苏苏州),头上生疡而卒,时年59岁。徽宗念其多次出使,赠开府仪同三司,录其子林伟为直秘阁,几个月后林伟死,嗣绝。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以林摅为蔡京死党,追贬节度副使。南宋初年的林大中,曾任殿中侍御史、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等职,与权臣韩健胄针锋相对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举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后任主太常寺簿等职。光宗即位后,除监察御史,认为御史应\"抗直敢言,乃为称职\"。迁殿中侍御史,上书言:录取人才,应观其趋向之大礼而不拘小节。绍熙二年(1191年)春,雷电交作,大中以事多由中官所出,上书言事。时江、淮、荆、襄为国家屏障,而任官权力颇轻,大中认为应\"久其任,重其权,则边防立而国势张\"。理学大家朱熹对林大中十分赞赏,送书朝士日:\"闻林和叔入台,无一事不中的,去国一节,风义凛然,当于古人中求之。\"可谓评价甚高。宁宗即位,由赣州知州还京,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寻兼侍讲。知阁门事韩惋胄来谒见,大中接待。韩健胄没说什么话,阴请内交,大中笑而却之,由此与韩惋胄结怨。不久,韩伲胄专权,排斥异己,吏部侍郎彭龟年抗论健胄被降职,大中上书呜不平,不为朝廷采纳,再上书申议,也没有结果。改吏部侍郎,不拜,以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城南民田,潮湿不可耕,大中捐公钱整治,民得其利。郡讹言夜中有妖,大中认为谣言一定是黠贼放出来的,立即逮捕审问,民情遂安。韩伲胄同党构罪大中,被罢职。在家闲居12年,未尝把得失放在心上,客人到来,撷菊茶,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完全不挂在口上。有客人劝大中给伲胄通信以疏通关系,大中说:\"我当初为郎官时,如有一言承其意,难道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吗?\"客人说:\"纵不求福,也可免祸。\"大中说:\"福不可得而求,祸可惧而免吗?\"健胄北伐,开启战事,大中预见说:\"今日欲安民,非息兵不可;欲息兵,非去偏胄不可。\"果然言中。宋军北伐失败,金人追究责任,宋廷砍下健胄的头送给金人。大中即被皇帝召见,试吏部尚书,要求朝廷为受迫害的吕祖谦、彭龟年、朱熹等人平反昭雪。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嘉定初年,兼太子宾客,时大中早已年过古稀,常对亲人讲:\"我年近八十,岂堪劳累,只以和议未成,思体承圣意,以革除积弊为长久之计。若此志稍有实现,即乞身而退。\"旋卒,享年78岁。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正惠。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然不可犯。自小力学,志向不凡。所著有奏议、外制、文集30卷。林安宅、林略曾分别在孝宗和理宗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俱以公正廉明为时所称林安宅,福建侯官人。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曾任新昌知县、户部郎中等职。孝宗即位后,擢右司郎中,试右谏议大夫,迁同知枢密院一事,兼权参知政事。为人刚毅有守,直谅多闻,凛然立朝,有古诤臣之直敏,在从政方面为当时良吏之师。林略,字孔英,浙江永嘉人。少立学,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登第,历饶州大宁监教授,辟干办四川茶马司公事,崔与之为蜀帅,见到林略,认为其为台阁之选,前途无量。遂荐为博士,出知衢州,召为大府卿。时相乔行简又荐之,理宗说:\"朕知其为名儒。\"由此一帆风顺,除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嘉熙三年(1239年)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曾对理宗说:\"虚心为从谏之本,人谏:勾求治之本。\"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明代,莆田林姓仍是名人辈出,除前面提到的林光朝等人外,林俊、林润、林尧俞等人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人物有宋一代,莆田林姓名人济济。宋代以后,莆田林姓之盛仍为全国之冠,仅以明代论,除前面提到的林光朝等人外,林俊、林润、林尧俞等人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人物。林俊,字待用,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情直爽,不与世俗相浮沉。凡事涉及权贵,刑部尚书林聪都委托林俊处理。因上书请斩妖僧继晓,得罪了当红宦官梁芳而入狱,经后府经历张黻等人疏救,降为姚州判官。时言路堵塞已久,林俊与张黻:二人名声震京都,当时人们为他们作语日:\"御史在刑曹,黄门出后府。\"不久天上星变,宪宗皇帝感悟,复林俊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弘治元年(1488年),升为云南副使,鹤庆玄化寺称有活佛,经常聚集士女万人,争相以金粉涂佛像之面。林俊命焚烧活佛,得到的金子都用来偿还民债。又焚毁淫祠360处,都撤其木材修建学宫。进按察使。五年(1492年),调为湖广按察使,多次上书言事,要求境内新建王府一切从简。九年(1496年)引疾归。后起为广西右布政使,不拜。起南京右佥都御史。十四年(1501年),上书要求减除宦官、罢去织造、裁汰冗员、远离奸佞、亲近贤人。江西河昌人王武为盗贼,巡抚韩邦问不能治,朝廷命林俊巡视江西。林俊只身人敌巢,王武请求自首,尽擒贼党。诏即以林俊代邦问为江西巡抚,社会治安为之一新。王府岁禄,取于民数倍,在林俊治理下大为减省。江西人民都很感激他。后以母病归养。武宗即位后,在朝的江西人合疏要求朝廷任用林俊到江西。遂进右副都御史,再抚江西,逢父丧未成行。正德四年(1509年),巡抚四川,进剿土民之乱有功,进右都御史。御史俞缁遇敌逃走,委罪于林俊。林俊乞辞官归田,士民号哭追送。世宗即位,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时林俊已年近七十,朝有大政,必侃侃而论,中朝外朝之官皆想望其风采。屡抑权贵不法之事,持正不避嫌,数被阻后,乞致仕。诏加太子太保。年七十六卒。林俊历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抗辞敢谏,以礼进退,始终一节。穆宗隆庆初年,赠少保,谥贞肃。其子林达,中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工篆、籀,能古文。林润,字若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授临川知县。征授南京御史,权臣严世蕃置酒相请林润,林润谈笑风生,世蕃自位于江西省贵溪县的龙虎山,是道教正一道的发源地。内心十分忌惮。酒罢,世蕃属人对林润说:\"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到官后,屡劾权贵不法之事。嘉靖四十三年冬,按巡江防,查知严世蕃不赴戍所,与罗龙文多为不法事,驰疏劾奏,奉诏捕二人,械至京城伏诛。不久擢为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1567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属吏慑其威名,咸心震身抖。林润至官,所持宽平,多惠政,吏民心悦诚服。未及三年,卒于官,时尚不满四十岁。林润家乡兴化郡陷于倭寇,林润曾疏请免三年徭役,并发钱赈困,得乡民感激。林润归丧,乡民遮道40里,立牌位哭祭三日。林尧俞,字咨伯。万历年间进士。勤奋好学,雅负时望。初任庶吉士等官。曾杜门十四载究心学问。熹宗即位,起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任礼部尚书,多次忤魏忠贤党。加太子太保。后党祸起,以病归。卒赠少保,谥文简,赐祭九坛。有诗集。林尧俞家族在当时的莆田是有名的世族,他的三个弟弟尧光、尧英、尧华俱负时名。林尧光,字观伯。顺治中以选拔贡生,任行人司行人。几兄弟中以他的诗最为秀丽。有《涑亭诗略》。林尧英,字蜚伯,号澹亭。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授江西饶阳县知县,转刑部郎中,累官至河南学政。性好学,工诗赋,为燕台十才子之一。有《澹亭诗略》。林尧华,字开伯。顺治间举人,知榆次县。其诗才气隽爽,有《浣亭诗略》、《浣亭归来吟》。明清时期,林姓昌盛如昔,但林姓在中央王朝所占地位较宋代略逊,就丞相而论,明、清仅各有一人为王朝之相明初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实掌相权。林姓人在明代仅有一人为相,即林钎曾任东阁大学士。林钎,字实甫,福建同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累官祭酒。时魏忠贤专权,国子生请立魏忠贤祠于太学旁,林钎极力阻止,后称病而去,被削籍。崇祯帝继位后,起为少詹事,陈用人、理财、靖寇宁边四策。崇祯九年(1636年)升礼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人内阁。卒谥文穆。清代,内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林姓在清代中央王朝为相,仅有林佶一人,曾任内阁中书。林佶(1600一?),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康熙年间进士。累官内阁中书。工于书法,篆、隶、楷书均佳,尤精小楷。著有《朴学斋集》。林佶家族时为侯官大族,其兄林侗,其子林正青、林在义亦有名于时。林侗(1627-1714),字同人。喜录金石文字。所撰《来斋金石考》三卷,总录历代碑刻,皆据目见者书之,价值颇高。林正青,字洙云,号苍岩,曾官淮南小海盐场大使。能诗文,工书法。著有《瓣香堂集》、《榕城旧闻》、《榕梅诗话》、《小海场志》。林在义,字涪云。善写意竹石花卉。精于行、楷,好古文辞。著有《陶舫集》、《砚史》。清代,总督和巡抚被称为\"封疆大吏\",权力很大,林姓入在清代任督抚者除前面提到的林则徐,林鸿年外,还有林寿图、林肇元、林绍年等人。清初共设置18个行省,后又增加台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个行省。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有的是总督兼),掌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被称为\"封疆大吏\",都是皇帝的心腹,握有很大的权力。林姓在清代任各省督抚者有五人,除前面提到的林则飞、林鸿年外,还有林寿图、林肇元、林绍年等人。林寿图,福建闽县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署巡抚。林肇元(?一1886),字贞伯,广西贺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署贵州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年)授贵州布政使,光绪七年(1881年)任贵州巡抚。任职期间,设立学校,劝民种桑,又请寓兵于农,组织军队就附近山林种植桐漆、桑、棉、麻等,发展多种经营。林绍年(1848--1916),字赞虞,晚号健斋,福建侯官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光绪中期曾任御史,慈禧太后营建颐和园,绍年上疏请罢,授云南昭通府知府。因办事下练,调云南按察使兼布政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云南巡抚,署云贵总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广西巡抚。次年入京,任侍郎、军机大臣,后任邮传部尚格,补度支右侍郎。后因得罪慈禧太后,出任河南巡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京为仓场侍郎,宣统初年迁民政部右侍郎,后又转学部右侍郎等职,以病辞职。清帝退位后避居天津,后回故里隐居。宋、元,明、清时期的北方林姓,远没有南方林姓那样的辉煌与荣耀。这一时期北方林姓大族,除前面提及的林蕴后裔山东荣成林氏和文登林氏之外,还有河南睢阳林氏和洛阳林氏。而北方林姓名人在这一时期仅有林广名震天下林姓在西周初年发源于河南,其后曾在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形成望族,但自两晋林姓望族南迁后,在南方发扬光大,而北方的林姓却大为衰落了。综观宋、元、明、清时期的北方林姓,除山东荣成林氏、文登林氏与河南睢阳林氏、洛阳林氏外,罕见累世显宦的林姓大族。这一时期的北方林姓名人,除宋代莱州人林广外,也罕见著名人物列名正史纪传。山东文登林氏与荣成林氏是唐九牧六房林蕴后裔,上篇已述。而河南睢阳林氏尽管也自称是从福建迁来,但事实上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才确立与\"晋安林\"的关系的。明太祖洪武年问,林起任御前冠带总旗校尉,后调屯睢阳卫,居于睢州(治今睢州,在河南商丘南),成为林氏入睢阳之始祖,被尊称为\"福来公\"。清朝光绪年间,睢阳林氏族人林澄,将福建闽县商人所带《林氏族谱》一书转抄考校后,续入了睢阳林氏族谱。这样,睢阳林氏便成为晋安林氏后裔中的一支。河南睢阳林氏世系在明朝确定了20字辈谱:守一邦国嘉,忠春维玉思;立家传孝友,德泽义兆慈。民国初年睢阳林氏接续20字辈谱序:泰和自致福,广厚克培基;奕世循世道,昌明光裕时。河南睢阳林氏繁衍于河南商丘一带,除较集中届于商丘外,还散处开封、杞县、兰考、柘城、淮阳、项城、南阳等地。洛阳林氏的先祖也是福建林氏回迁洛阳而形成的。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林姓经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洛阳西郊定居,传至十世林殿魁创修族谱,并拟20字作为排辈字序,但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后族人续修族谱,并拟定后20字世序。为了统一世序,前20字仅用前五字止,从第六字起按新谱字序,用后20字。洛阳林氏前后各20字排辈字序为: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尚书崇文章,振兴新中华。宋元明清北方林氏还有河南光山林氏(繁衍于今河南光山、固始、潢川、罗山一带)等,惜资料或缺,兹不一一赘述。宋元明清时期,北方林氏名人寥若晨星,与南方林氏名人群星荟萃比起来要逊色得多。而宋代山东莱州人林广算得上这一时期林姓最为杰出的人物。林广(1035-1082),宋代莱州胶水人,字公远。少以材勇为捧日军卒,累擢勾管环庆路巡检军司马。西夏主李谅祚攻大顺城,被广射伤。屡与西夏战,以功为环庆路将。入朝,神宗以其所立金汤、石门之功,赏赐甚厚,迁钤辖使。攻踏白城,立下首功,迁皇城使。迁本路都监、副都总管,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擢为英州刺史,转步军都虞侯,代韩存宝讨伐乞弟的叛乱,抄远路,出其不意地打垮叛军一部,又经数战,大败叛军。拜卫州防御使、马军都虞侯。入见仁宗,认为韩存宝虽有罪,但亦有功,罪不至死。还环庆路旧任,在半路上病卒。林广为人有风义,轻财好施,学通《左氏春秋》。临事老成持重,长于料敌,曾以自己的才智增损八阵图,又列百余条注意事项于图上,在边地流行颇广。其名闻于西夏。西夏秉常母梁氏将内侵,论宋朝将帅,惟独害怕林广,后闻林广南征,乃敢举兵侵宋。当然,除林广外,宋元明清时期北方的林姓人,还有不少人在朝为官,如清代洛阳人林东郊曾任广西桂林府知府,但他们所任大多职位较低,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远不能与南方林氏相比。但是,北方林姓作为林姓的组成部分,也为林姓总体地位的提升作出了或大或小的奉献,其历史功绩也是不能磨灭的。林姓子孙在历史上到处播迁,富有开拓精神。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仅传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更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拥有帐号并登录即可获得此勋章.
连续登录20天即可获得此勋章.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2 18:10 , Processed in 0.6318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