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破烂的砂锅

岭南名家陈白沙的书法(转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白沙谈“做人”

谢常青

陈献章,明代大儒,无心仕途,垂钓江门,在白沙村执教,世人尊之为 白沙 先生。他以教书为生,亦无意著述,故无宏篇巨著传世,但他一生多写诗歌,亦撰论说、杂文。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那闪烁着匡时济世的教育思想的光芒。他倡导务实去虚, { 二爱为人,对当世和后世都很有裨益。

人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配得上人的称号 ? 他在《禽兽说》中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

寥寥百十字,就将人之为人、人与兽别,说得一清二楚。

他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就明确说出‘人'应是怎样子。他所说的“此心此理”就是人应该具有的特点。他一向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万物之主宰,他在《和柄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中说:“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 ( 《陈献章集》 279 页 ) 人有头脑,有思维,应该为人类、为社会做有益于人的事。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多为社会作奉献。他洁身自好,不追求物质享受,不慕荣华富贵,他在《随笔》六首中说,“断除嗜欲想,永撤天机障。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些都是承继了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导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以, 白沁 先生鄙弃那些‘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的人,他把这些“人”,称之为“禽兽”,真恰当之极。

白沙所处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年代,锦衣卫 ( 特务 ) 横行,到处是贪官污吏,他们鱼肉百姓,为所欲为,无恶不作;而一些人却向往仕途,希望攀上封建统治阶级行列,阿谀奉承,行贿买官,尔虞我诈,害人利己,亦无恶而不为。这种人,那里配称得上人的称号,不是禽兽又是什么? 白沙 先生之言,在明代那个黑暗的社会,真如鲁迅杂文之匕首投枪,掷向那黑漆漆的人间。即使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世界物质文明鼎盛之日,读之思之,尤能发聋振聩。

那么:什么是 陈白沙 先生所讲的“此心此理”,就是异于禽兽的为人之本,人人爱人,讲究仁义,敬老爱幼,廉洁奉公,一心做有益于人类社会之事。这样就能出现如孟夫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道德一新,百貌焕然。 白沙 先生一辈子勤检执教,洁身自好,毕生不仕,确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品德, 白沙 先生恶虚华,讲务实,他训戒晚辈,告诫世人,切莫奢靡浮夸,他将那些奢靡虚华之辈,讽喻为“大头虾”。他们的特点是“丰乎外,馁乎中”,是“人之不务实者”。这种人不务实际,不求实学,骄奢淫逸,而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就是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浚,嘴尖皮厚腹中空”之流,这种习性如不澈底改正,对社会、对人类,甚至对自己均有害无益。有“大头虾”习性之人,不论古今,都需猛击.一下.使其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立足于社会,面对实际,虚心学习,求实创新这样才能有益于人类。

白沙 先生这种朴素的教育思想,应该发扬光大。当然, 白沙 先生身在封建社会,他的学说或多或少带有封建色彩,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应当剔去其封建的色彩,发掘吸收其具有民主的精华,予以继承,予以发扬。

1990 年 12 月于面壁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议白沙思想里反传统文化愚民思想倾向

冯万光

陈白沙 (1428 — 1500) 是中国明朝中叶的一位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及书法家.他出生于广东新会县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一个普通农产家庭,少年随祖父迁居新会白沙乡 ( 今属江门市 ) 小庐山下,故称“ 白沙 先生”.当时的新会江门,文化经济不甚发达,故周围的人是不可能予他更大的帮助与教育的,“子少无师友,学不得其方”。他接受与被灌输的自然是当时朝廷钦定的《四书》,《五经》。他本来梦想走一条当时一般读书人所走的道路:从小到老,背诵《四书》、《五经》.习作八股文,考取了秀才、举人,就可以免除赋税,收容荫户;考取事进士,就有机会作官,一作了官,就可以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是,当他十九岁那年应乡试考取第九号举人后,又踌躇满志地上京参加会试时,竟两次落第,从而打碎了他的升宫梦。从此他绝意仕宦,转而师事当时著各的程朱学者吴与弼,可见,从少年到师事吴与弼, 白沙 先生所受的教育,是正宗的儒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正如他的弟子湛甘泉没有师承于他的心学法门一样,他也背叛了程朱理学。他:“受业归,讲学之暇,时与门徒于旷野习射礼。最后,才筑春阳台,静坐其中” ( 张诩《行状》 ) ,又认为,“土从事手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则不知天地之为。大,生死之为变,而况于富贵贫贱,”功利得丧、诎信予夺之间哉 ( 《白沙集·李文溪文集序》 ) 。开始了他由儒向释的过渡。正如《明史·儒林传》所说:“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这一个始,说明了白沙思想对儒学的背离,对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故白沙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不能不说是大的.陈白沙“静坐中养出端倪”及“以自然为宗”的修养方式,充满了禅学及泛神论的色彩,他企图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似“自然”的神代替人格的神,这与儒家所主张的积极入世及对偶象的崇拜是不符的,故他的同窗胡居仁及后学夏尚朴批评道,“白沙之学近禅”。就连他的学生湛若水也对他的“静坐中养出端倪”颇有微词。湛若水说:“古之论学,未有以静坐为言者……以静为言者皆禅也。” ( 《甘泉文集》卷七《答余督学》 ) 。

白沙 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横行的年代,封建统治者己把儒学变成了一种宗教一儒教。它宣扬禁欲主义、蒙味主义,歌颂愚昧。他们所说衡量事物的是非是什么呢 ? 。就是圣人的话,看看《四书》、《五经》上有没有,只要有,这就能办,只要没有就不能办;面对儒教这强大的势力, 白沙 先生不敢公然向其挑战,而是巧妙地打着他的旗号,塞进自己的思想将儒与释混同起来,从而达到以释代儒的目的。故说:“太虚师直无累于外物,无累于形骸矣。儒与释不同,其先累同也。” ( 《白沙集·与太虚书》 ) 。为达此目的,他就公然劝人学佛,如他“为贺克恭黄门许多年不悟;因书劝之读佛”, ( 《甘泉文集·天关道语言》 ) 白沙 先生为什么要以释反儒呢?是因为儒与释许多观念是水火不容的.禅学是通过强调“自觉“个性”,否认人类有通过逻辑思维,否认客观真理的可能,要从人生种种矛盾障碍的观念中,借助于悟性,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把人类“孰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易传》 ) 的心意活动,引向丰富生动错综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来,使能消受一种解放了的圆满轻快的生活。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为那些陷入种种烦恼和苦闷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其次,由于禅学耶种如丹霞“烂木佛”,云门“一棒打死给狗吃”和“者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等呵佛骂祖、打破偶象的革命精神和泛神沦的论调,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偶象崇拜的愚民思想无疑是当头一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无沦是儒家,道家或法家,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于是都不约而同地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献上愚民这一良方妙策.老了说:“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 《老子》第五十六章 ) 。法家的愚民政策更为露骨.如商鞅燔诗书而愚黔首。而儒家则采取“教之”的愚民政策,由于它带有更大的欺骗性,因而被统治者接受丁。孔于说:“小人学道则易使” ( 《论语·阳货》 ) ,这样犯上作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统治秩序就得到了维护。可见,儒家的“教之”是要使民之头脑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头脑,把民知民欲纳入统治阶级所需要的轨道.至于程朱理学提出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更是愚民思想的露骨表现。统治者最大的利益不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是碗保其统治者的统治不受威胁,于是就引诱凑书人钻入故纸堆里讨生活.唐太宗李世民看见士子走入考场时就曾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一天下英雄都落到我手里来了。不干别的,就读那么几句书,然后来考官。至于陈白沙所处的年代更加不得了,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连孟夫子都容不得.为什么 ? 因为孟夫子讲过“民贵君轻”,又有泛神论倾向。朱元璋还命刘基拟定八股程式,试八股开科取士。读书人只许读朱注《四书》和宋元人注的《五经》,考试也以此为据,不能有别的解释,念书的人一生精力都倾注在这里面了。搞得发呆、发傻,《濡林外史》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一群儒生,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中国是小生产者为主的社会。列宁曾说过,小生产者一天没有皇帝也惶惶然不可终日。是故中国的农民起义,推翻一个皇帝,又出现一个皇帝,而且还有人送女儿去给他当妃于。我们看到好多书都描写反抗,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反抗,而是如鲁迅听讲“求做奴隶而不可得。”可见通过长期的愚民思想的教育、宣传,中华民族已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接受了这股传统。可是,人们的思想毕竟是禁锢不起来的,陈白沙由于经常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 ( 张诩《 白沙 先生行状》 ) 接触,加上当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使他具有了启蒙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唯一能拿起的与儒教相抗衡的武器就是禅学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了这个武器。他首先提出一切当求诸心来否定儒教的以圣人之书为根据。他说:“为学当求:诸心,心得所谓虚明静—者为之主……此心学法门也。” ( 《书自题大唐书屋诗后》 ) 主张不要为书本所束缚,要对圣人之书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往古来今几圣贤,都从心上契心传,孟子聪明还孟子,如今日莫信人言” ( 《白沙全集》 ) 。他还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不为章句缚,千卷万卷皆糟粕。”这是何等大胆的反传统言论。至此,白沙那以禅抗儒,反偶象崇拜,反对拘泥于圣人之书的鲜明态度就表露无遗了。这不是与劝人钻进“故纸堆”“惟书本”的儒教唱对台戏吗?提倡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对传统侵民思想的有力批判。陈白沙不但在言论上与儒教的愚民论唱对台戏,在行动上亦是如此.儒家鄙视劳动,而他却实践着‘半为农者半为儒”的生活 ( 见《白沙全集·咏江门墟》 ) ,儒家宣扬积极入世,读书做宫的思想,而他却多次借故拒绝朝廷给他的封官,说:“今考绩赴天官,我只弄我江门钓” ( 《赠左明府考绩上市》 ) 。好一个“我只弄我江门钓”,这其实是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然,由 于白沙 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教他又不能与封建统治者公然对抗,心中始终有一个名路,“近苦忧病相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使,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老安能为我谋哉” ( 《与容一之·其二》 ) 。这充分体现了 白沙 先生思想的矛盾,最后还是向儒教妥协投降了。

然而, 白沙 先生的反传统文化里的思想倾向,不因为白沙的妥协而夭折,而是愈演愈烈。白沙稍后的王阳明就大胆地提出圣人圣经不足以为根据,满街满巷都是圣人的泛神论言论。这与传统文化鼓吹偶象崇拜的愚民思想实在是开了一个不敢的玩笑.到了李贽,这股泛神论的反愚民思想更是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李贽接受了掸学的泛神沦的启迪,以蔑视权威、反抗正统的无畏气慨,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他说:“童心者,真心也。”这种“童心”,是一种如孩童般天真纯朴,不受腐儒垢说污蔽的精神状态,“人人皆具生知”,“人人各具大圆镜智”。圣人与凡夫俗子并无任何差异,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还提出了“是非无定论,是非无定质”的真理规.指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些反传统、反愚民的言论,在当时是何等的具有真知灼见呵:由 白沙 先生滥觞的反传统、反愚民的泛神论思想,应是我们要继承与发扬的优秀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白沙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开学以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勤恳用功,但亦有个别沾染了酒色、浪荡和懒惰的,白沙先生就编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作为座右铭。
  《戒色歌》曰: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
  酒醉猖狂还要醒,花迷撩乱不知天。
  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
  寄语江门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
  《戒戏歌》曰:
  锣鼓喧天上翠楼,男人扮作女人头。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难变困愁。
  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
  须知光阴如过隙,莫作等闲去浪游。
  《戒懒文》曰:
  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
  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
  昔闻凿壁有匡衡,又闻车胤能囊萤。
  韩愈焚膏孙映雪,未闻懒者留其名。
  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
  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
  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
  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
  细看万事乾坤内,
  只有懒字最为害。
  诸弟子,听训诲:
  日就月将莫懒怠。
  举笔从头写一篇,
  贴向座右为警诫。
  为了教导学生重视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他又作了一首歌谣曰:
  二五八,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这些诗歌,有内容,有文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但学生深受教益,连广大群众也争相传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1466年,陈白沙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考取功名,为社稷效力。于是决定再上京师,复游太学。时年陈白沙38岁。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祭酒邢让。他原来同陈白沙一起参加戊辰(1448年)科考,陈白沙考得副榜(等于备取生),邢让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当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实录,刚刚升为国子监祭酒。邢让有意考试陈白沙的学问,让他作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杨龟山就是北宋学者杨时,进士出身,官拜龙图阁学士。他学问渊博,写过一辑题为《此日不再得》的诗,名震遐迩。陈白沙凝神冥思,不多时,挥毫而就。诗成之后,朝中一班有志学问的文臣学士,赞叹不已,争相传诵。邢让称赞白沙为真儒复出,遂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白沙到部里当司吏。后来,陈白沙果然接到任职的官谕,但却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
  陈白沙为人耿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于不屑巴结朝中的权 贵人物,触怒了当时官居礼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权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员对陈白沙无限同情和保护。挨过四年后,陈白沙已经42岁,再次参加会试,也就因奸臣弄权应考失败了。陈白沙放怀一笑,决定南归。
  陈白沙返回江门,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从此,陈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白沙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陈白沙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江门学派”亦于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陈白沙55岁了。因为得到两广总督朱英、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要上京应诏,为朝廷献力。经过半载旅程,到达北京。那时已晋升为吏部尚书的往日与陈白沙存有矛盾的权臣尹昊,还心怀仇恨,盛气凌人。陈白沙只好称病,要求延期应诏。最后,写了一份《乞修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皇帝被《乞修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白沙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
  以后,陈白沙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陈白沙在教学上诲人不倦,除讲授经史文学等课程外,力创新旨,唯务实际,课余时间,常与学生在旷野间练习骑马射箭。
  陈白沙精擅诗文,工书法,善画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留存各种体裁的诗作1977首。他的诗,格调很高。从他的诗文创作,可以证明陈白沙是一位善于运用“诗教”的名士。他的诗文著述,由他的学生辑成《白沙子全集》出版传世。
  陈白沙的书法自成一家。他惯用自制的“茅龙”笔写字。茅龙笔是以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制成,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陈白沙病逝于故土,终年72岁,谥号“文恭”。1574年(明万历二年),朝廷下诏建家祠于白沙乡,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额曰“崇正堂”,联曰:“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皇帝又诏准从祀孔庙,有“岭南一人”的荣誉。如今尚存的白沙祠、碧玉楼、白沙墓、白沙先生钓鱼台,都成了历史胜迹,供旅游者参观和景仰。如今,江门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为主体,兴建了陈白沙纪念馆,同时将该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江门市一个旅游景点。
  语录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翻译:求学问可贵在於知道有疑当问,大的疑问,便有大进步,小的疑问便有小进步。有疑而发问,已得到知识一半了。
  疑者,觉悟之机。知其可疑而思问焉,其悟自不远矣。若徒以为晓得,便竟住了,大无益。
  翻译:怀疑是觉悟的机会。知道可疑而想去问,那麼觉选的时期便不远了,假使只以为晓得,便止住了,是为学最大的阻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文/景海峰

内容提要:陈白沙是元代以后程式化的朱子学向明代的学术主流——阳明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他开启了心学重光的闸门。本文从明初学术的背景出发,着重探讨了白沙思想中的“自得”、“自然”、“主静”三个问题。认为白沙倡言“自得”是和他科场屡试不第的惨痛经历有关,由落第而悟觉,开始拒斥当时的主流学术而自处边缘,重新回到心学体认的道路。对于白沙的“学宗自然”,可以做不同的诠释,本文主要是从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朱学传统和心学同调两方面不同的反应,来证验和思考其主旨。白沙之“主静”,向来是后学争议的焦点,批评者谓之“近禅”,欣赏者往往能心领神会、启导机杼。本文从“主敬”与“主静”之纠葛、动静合一、养善端与辨人禽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白沙学说中“主静”的意义。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1428——1500)殁后,门弟子撰文述其生平,表彰其业绩,曾引发过一些有趣的争论。张诩(字廷实,号东所,1455——1514)在《白沙先生行状》中,明言自己是继承衣钵之人;强调白沙思想的超悟高远,四无傍依;又多言神迹,将白沙一生描绘的鬼气拂拂。[1]这引起了其他弟子的不满。林光(字缉熙,号南川,1439——1519)致书张诩,对《行状》及《墓表》做了毫不客气的批评:

《墓表》云:“继孔氏绝学,开万世道学之传。”则自孟子以下诸贤,皆不免见遗矣。……

《行状》中“右脸有七黑子如北斗”。此朱子相也,若云白沙亦有,何吾辈之未见也?……又云:“卓卓乎孔氏道脉之正传,而伊洛之学盖不足道也。”呜呼!斯言之过甚矣。……阁下以为伊洛之学盖不足道,仆恐白沙先生地下亦未以为然也。此启争端,添谈柄之大者,不可不思也。(《南川冰蘖全集》卷五)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1466——1560)后来也说:

常恨石翁分明知廷实之学是禅,不早与之斩截,至遗后患。翁卒后作《墓表》,全是以己学说翁……,全是禅意,奈何奈何!(《甘泉先生文集》卷四)

究竟谁人传了白沙之衣钵?后人有不同的看法。[2]这段公案至少说明,在白沙殁后,其弟子对师说的理解和言诠已阵角大乱。因白沙“绝意著述”,尝言“他年傥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著书”,所以身后留下有系统的文字不多,这就给后人的辨识造成极大困难。又,万首诗作,白沙自认寄寓无限深意,能见其心迹,但“诗无达诂”,那幽渺无定的境地又岂是常人能窥测的!所以,对白沙思想的理解,除了读他本人的著作之外,多留意那个时代的学术环境,于生平交游当中寻找蛛丝马迹,将是十分重要的。

一、倡言“自得”

明初,朱子学被定于一尊地位,随着三部《大全》的纂修和颁布,当时学子无不偃伏其旌下。[3]《明史·儒林传序》说道:“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理学大师薛瑄(号敬轩,1389——1464)主张:“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议,而折衷以义理之权衡,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读书录》卷一)这就是章懋(人称枫山先生,1436——1521)所说的“经自程朱后不必再注,只遵闻行知,于其门人语录,芟繁去芜可也”(《语要》,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五)。白沙老师吴与弼(号康斋,别称聘君,1390——1469)虽说刻苦奋励,学问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但也只是“一禀宋人成说”(黄宗羲语)。并世大儒,尚且如此,一般读书人就可想而知了。在钦定朱子学的笼罩下,元代之皇庆条制被沿用并进一步僵固化,士子奔竞于八股取士的科举之路,逐而不反。对于当时沦丧之学风,章懋(枫山)在《原学》中痛切地说道:

今之学则又异于是矣!心性之教不明而功利之私遂沦浃而不可解,传训诂以为名,夸记诵以为博,侈辞章以为靡,相矜以智,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身心性命竟不知为何物。……然要其所为,不过为假仁袭义之事,终不足以胜其功利之心,其去圣学也远矣。(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五)

白沙可以说是这一体制的典型受害者。他20岁“中乡试第九”(《年谱》),其后“凡四入京师”,三次会试不第,直到40出头才作罢。虽其间游太学,以一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五言古诗倾动京城,被誉为“真儒复出”,从游者众。但随后仍不免科场落败的结局。[4]出众才华、学术声誉和屡试不第的失败者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以至“群公往慰之,先生大笑”(《年谱》)。这笑,是内心苦楚无言以诉的倾泻,也是由戚转狂的悟觉之音。先生与人书曰:“仆自己丑得病,五、六年间,自汗时发,母氏加老,是以不出门。”(《复赵提学佥宪》,《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7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仆自己丑得病以来,人事十废八九,齿发都耗,精力浸衰。”(《与张宪副廷学》,第149页)当是此时心境真实写照。

因有如此痛切的经历,白沙于科举制度的害人戕性体会甚深。其诗云:“古称有志士,读书万卷破。如何百年内,能者无一个?”(《景旸读书潮连,赋此勖之》,第313页)眼见得孟子“充是心也”、程子“切脉体仁”的一段儒家真精神丧失殆尽,学风日陋,“今人为学,多在声价上做”(胡居仁语);白沙深切反省,力诋章句之学对儒学道统的极端危害,他说:

由斯道也,希贤亦贤,希圣亦圣,希天亦天。立吾诚以往,无不可也。此先王之所以为教也。舍是而训诂已焉,汉以来陋也。舍是而辞章已焉,隋唐以来又陋也。舍是而科第之文已焉,唐始滥觞,宋不能改,而波荡于元,至今又陋之余也。(《古蒙州学记》,第28页)

与白沙最为相得的朋友庄昶(字孔旸,号定山,1437——1499),在此问题上,两人可谓声同气求,他有一段话说得更酣畅淋漓: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过于杨、墨。科举之学,其害甚于杨、墨、佛、老。为我、兼爱、虚无、寂灭,盖足辟矣。至于富贵利达,患得患失,谋之终身,而不知反者,则又杨、墨、佛、老之所无也。属联比对,点缀纷华,某题立某新说,某题立某程文,皮肤口耳,媚合有司……。呜呼!此何学也?富贵而已,利达而已,觊觎剽窃而已。(《语要》,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五)

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和厌离,进而反省与批判由它造成的学风,构成了白沙倡言“自得”之学的前提与基础。

“我始惭名羁,长揖归故里”。“高人谢名利,良马罢羁鞅”(《归田园》,第292页)。为科举所苦的白沙,一旦幡然醒悟,不仅于学术上痛加自省,而且在行动上远离时流,自处边缘。他56岁时,推拒不过,被荐于朝,“仰思君命,俯念亲情,展转郁结,终夜不寐”,上《乞终养疏》,终于以孝撼动了忠,逃脱牢笼。他说:“自念二三十年所守进退之节,一旦由此而变,不能不少踧踖也。”(《与朱都宪》,第123页)以平民燕居为乐的白沙,不但拒仕,不为利禄所惑,而且厌恶官场应酬文字,为文“不以施于当道者”,“嫌于上交”,“守此戒来三十余年矣”(《复林府尊》,第195页)。所以黄宗羲说:“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之所激,远矣。”(《明儒学案》卷五)白沙还与诸友相互砥厉,形成一种拒仕的风气。罗伦(人称一峰先生,1431——1478)因疏奏落职,“寻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章懋(枫山)力辞官职,“林居二十年,讲学枫木庵中”。庄昶 (定山)亦“二十年不出”(上引均见《明儒学案》之,〈诸儒学案〉上三)。一峰、枫山为学虽与白沙有异,但俱为“石交”,可见这一班人在当时均是清流品格。白沙《复赵提学佥宪》之第三书,驳斥时人加在他头上的三项罪名,最重一项为“妄人,率人于伪者”。白沙虽据事实力予抗辨,并有“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行状》)的说法,但拒仕之心志可鉴,所受压力之大也能由此推想。庄昶(定山)为利害所怵,家贫无以为养,“又其亲命之仕,便不得自遂其志”,白沙深以为憾,多所念叨。[5]弟子林光(缉熙)“晚以贫就平湖教谕”,白沙更斥之以“因升斗之禄以求便养”,“商量几日求活”,“胸中不皎洁磊落也”(《与张廷实主事》,第160页;又《与林郡博》,第214页)。

反科举,拒仕进,是白沙对明初主流学术整体性拒斥的表征。由寻求边缘化而将自己的身心、情志、思虑定格在若有若无之间、若存若亡之际,远离中心,彻底抛弃俗陋不堪的科第之学,重新回到自我,找还学问的真精神。厥是“贵疑”,此谓“自得”。白沙云: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闻见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道学传序》,第20页)

即其所谓“圣人与天本无作,六经之言天注脚。百氏区区赘疣若,汗水充栋故可削。……读书不为章句缚,千卷万卷皆糟粕”(《题梁先生芸阁》,第323页)。“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的陈白沙描绘其“自得”之境是:“卓乎有以自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盈着“华落实存”的浩然之气(《李文溪文集序》,第8页)。“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赠彭惠安别言》,转引自《明儒学案》卷五)。在与林光(缉熙)的信中,白沙将为学分为“养善端”和“求义理”两途,前者依靠“静坐”,后者系于书册,而所谓“自得”是和“养善端”联系在一起的。他说:

终始一意,不厌不倦,优游厌饫,勿助勿忘,气象将日进,造诣将日深,所谓“至近而神”、“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始自此迸出体面来也。到此境界,愈闻则愈大,愈定则愈明,愈逸则愈得,愈易则愈长。存存默默,不离顷刻,亦不着一物,亦不舍一物,无有内外,无有大小,无有隐显,无有精粗,一以贯之矣。此之谓自得。(《南川冰蘖全集》卷末附〈师友丽泽外集〉)

这样,白沙就以截断众流的手段,直将源头通贯孟子,复活周、程,接续陆九渊,为明代学术别开一新境。北山四先生之一的王柏(号鲁斋,1197——1274)有云:“孟子之所谓自得,欲自然得于深造之余,而无强探力索之病,非有脱落先儒之说,必有超然独立之见也。”(《鲁斋要语》,转引自《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衡诸斯言,元明之际儒者,唯有白沙能当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士不居官终爱国的陈白沙 文/吴悠然



  江门市蓬江区白沙村面临蓬江,后枕小庐山,村前村后,青葵翠竹,随风摇曳,风光旖旎。小村依傍天沙河,河里的沙子晶莹雪白,白沙村因此而得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陈白沙就出生在这里。

  陈白沙(公元1428—1500年),原名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晚年自称石翁。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因居白沙村,故学者以乡名尊称他为“白沙先生”,其享年73岁。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神宗皇帝下诏建白沙祠,特赐额、联、祭文和肖像。公元1585年(万历十三年)皇帝又下诏,让陈白沙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入祀孔庙,陈白沙成为了岭南唯一享有这一殊荣的人。

  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强调“立诚以为始”、“致虚以立本”、“自得以为验”、“自然以为宗”,在当时独树一帜,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但是陈白沙的理学思想,没有专著传世,只有其文牍诗卷等遗存,由后人辑录成《白沙子全集》十卷传世。白沙先生的道德文章名闻遐遂,士子从学问道者达数千之众,形成在全国也极具影响的哲学流派——“江门学派”,极一时之盛。白沙先生长于写诗,他的诗一如其人,力求合于自然,在明代诗史上,他被视为性理诗代表,现流传下来的诗作达2000多首。白沙先生还是一位极富创意的书法家,他将“虚静”、“自得”、“自然”的哲学思想融人作书之道,言其作书的目的是“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尤其是他独创以茅草为笔,进行书法创作,笔法苍劲老到,气概雄强。白沙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但始终爱国忧时,恪守“士不居官终爱国”之志,他的德行和思想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江门学派,还影响了岭南后人,“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所激远矣。”

  陈白沙是遗腹子,家境贫寒,童年的家庭教育得自年仅24岁年青守寡的母亲林氏。但他自幼警敏,勤奋好学,苦读不倦,熟读《四书》、《五经》,且一览成诵。据他自述:“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逐日图生资。折薪与我代灯烛,鬻衣与我买诗书,朝夕俾我苦勤学,戒我勿似庸常儿”。

  陈白沙身处明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人民思想禁锢极深的时期,帝室昏庸,奸臣当道,宦官弄权、“八股”取仕、特务(东厂)横行的政治社会现实,逼迫着读书人或身附权贵,与之狼狈为奸;或放荡形骸,归隐田园;或热心功名利禄,追逐声色。他早年在这样的时势的影响下,也曾一度热衷于科举,有志于声名利禄。

陈白沙一生中曾三次参加科举。第一次是公元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20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第二次是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24岁参加进士考试,下第。科场的失意,使陈白沙绝意于科举,于是前往江西临川从吴与弼游学,半年后归家,讲学于乡中,不复有意科举。

  在此期间,陈白沙先是闭门读书,后又筑春阳台,静坐其中,数年不出户外,从而使其思想发生了一种转机,即由读书穷理而转向求之本心,提出了“惟”在静坐,然后见吾心之体的修养方法,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心学思想风貌。其人生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了新的人生追求。

  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38岁的陈白沙,因钱溥劝他赴考以慰老母,于是他从广东来到北京,复入国子监准备赴试,国子监祭酒邢让有意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为题试验其才学,于是陈白沙作《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诗中有叙有论,夹叙夹论,表述自己的身世,回顾所走过的成才之路,申述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学术宗旨和渊源。邢让看到他的和诗后,大叹曰:“龟山不如也。”由于邢让的宣传,一时间京师以为“真儒复出”,于是陈白沙“名震京师”。京师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等人,欣然与之交友、与之同游。其中贺钦还辞官,给陈白沙行拜跪礼,事之为师,至恭至敬地为陈白沙捧砚磨墨。

  公元1469年(成化五年),41岁的陈白沙,参加最后一次会试。可惜,又名落孙山。于是南归杜门,潜心于学,四方学者慕名而至。公元1482年(成化十八年),广东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力荐,陈白沙应召赴京,令就试吏部。陈白沙称病未就,稍后又以体弱多病和老母年迈为由上疏,请求归家终养。明宪宗援以翰林检讨而放归。自此便居乡讲学,屡荐不起。

  晚年,陈白沙在家乡设帐讲学,专心于教育,逍遥于自然,“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领略湖光山色,怡养浩然自得之性,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及不离日用、于时事处现“本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理论。其心学的思想体系至此就臻于完成。

  陈白沙最初一心走仕途科举的道路,借以报效国家,但参加三次科举考试落第后,从此认识到八股取仕的科举考试的弊病,因而尽弃举业、办学舍,决定采取以教学的方式来“大济天下”。其目的是通过作圣之功,使“人人皆可做尧舜”。他认为教育具有传道、育才、治天下的功能,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造就人才,因此,国家要以教育为本,“自古有国家者,未始不以兴学育才为务”。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地方办学,热情为地方办学摇旗呐喊,先后撰写了《古蒙州学记》、《程乡县社学记》、《程乡县儒学记》、《重修梧州学记》、《龙冈书院记》、《恩平县学记》、《新迁电白县儒学记》等。他对岭南一批学宫、书院的兴建或重修,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地方教育的开展、地方官员兴学的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陈白沙辞官归故里后,过着耕教并举的生活。他家有良田二倾,委托自己的学生耕种代管,自己只提取三成收成。正如他在《咏江门好》一诗中所写:“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陈白沙从教,品学并重。不仅传授知识,且注重学生品德修养。他不作空泛说教,而是有的放矢。下录《戒子弟》、《戒戏歌》、《戒懒文》三首诗,便是针对当时现实社会中“花”、“酒”、“懒”等对青年危害最烈的不良气习,告诫学生不要沾染:

《戒子弟》曰: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

  酒醉猖狂还有醒,花迷撩乱不知天。

  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

  寄语江门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

  《戒戏歌》曰:

  锣鼓喧天上翠楼,男人扮作女人头。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难变困愁。

  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

  须知光阴如过隙,莫作等闲去浪游。

  《戒懒文》曰:

  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

  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

  昔闻凿壁有匡衡,又闻车胤能囊萤。

  韩愈焚膏孙映雪,未闻懒者留其名。

  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

  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

  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

  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

  细看万事乾坤内,

  只有懒字最为害。

  诸弟子,听训诲:

  日就月将莫懒怠。

  举笔从头写一篇,

  贴向座右为警诫。

  在教育对象上,陈白沙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教育对庶民应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不择贤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陈白沙居乡几十年,设馆授徒,来者不论身世,一概不拒。据《陈献章集》记载:“至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甚重。”“今翕然以顺,无远近,无贵贱,咸来问学,先生怡然随问而答,初不强括之,亦未尝轻拒人也。”陈白沙对卑贱者、贫苦子弟,关怀备至,解囊相助,甚至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正因如此,各方来学者络绎不绝,其弟子足迹遍及岭南岭北。

  陈白沙从青年开始教育至授徒终老,从小庐山设帐至嘉会楼会友研学,数十年来,弟子、文友难以统计。据记载,陈白沙的弟子不少人成了社会的栋梁,有的担任朝廷要职,有的成为文学家、教育家,湛若水堪为其中的代表者,曾官至南京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这使陈白沙在世时已名扬天下。

  陈白沙的岭南学说也远播海外,在东瀛,被奉为“圣书”——日本文久三年,即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日本学者桑原忱编了一本《陈白沙文粹》,收录白沙文章143篇,由浪华书林篱山堂梓印。该书出版后,被官方列为“御用书肆”(即皇家指定读本),由“和汉洋书籍发兑处”供应给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第一高等学校、学习院、帝国图书馆等使用。

  经过陈白沙的苦心经营,珠江三角洲一带,成了明清时期岭南教育中心之一。正是陈白沙开拓的书院教育,在岭南培养了一代代的人才,为这块趋利重商的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白沙为人清廉,淡薄名利,其道德风范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世人作出了榜样,成为当时人们的道德楷模,其白沙精神潜移默化了整个社会,使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

  他一生乡居,人生际遇坎坷,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但他对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在他文章中有记:“灯残四壁漏痕斜,老屋回风落细沙,乾坤更有晴明日,为报家人莫怨磋”。白沙精神所倡导的个人自我价值就是个体人格的完善,它突出表现为人生的“为己”而“无累”。“为己”就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无累”即不受外在的名利、权势的束缚,不受世俗物欲的诱惑。在白沙先生看来,自我独立人格的保持首先是人生志向的确立。他讲:“甚矣,人不可无志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侯亦无所不愿学,而切于救民,急先务也。”在这种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鼓舞下,白沙先生锤炼着自己的人生。以下几件小事足以证明白沙先生为人清廉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早岁白沙先生自京师返乡时,曾经和族弟一起同舟遇盗,当贼人在船上大掠财物之际,这时白沙先生坐于船尾,大声呼唤道“我的财物行李在此,不如快来拿走我的物件就是了!”(其内心是希望贼人拿了他的物件,就不会再拿别人的)。这时船上贼人怪而问他:你是何人!?白沙先生从容答以真名实姓。群贼听罢,尽皆拱手为礼,连声请罪道:“我等小人不知,惊动君子,幸勿见怪。舟中人皆先生友也忍剥其财乎!”说罢这帮绿林海盗便把抢掠的物品全部放下而去……。

  在张诩《白沙先生行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陈白沙曾经过某一山村,因天气炎热想买生菜。恰逢当地百姓种植不多,且在白沙先生经过此地之前有人用高价购买都未买到。当老百姓听说陈白沙经过此地并想买生菜时,却纷纷前来奉献。

  陈白沙为人清廉。由于他当时声望很高,一些官员出于各自种种的目的给他送钱、物、土地、房产,他多婉言谢绝,或受之而转赠他人,或暂时收下事后退还。如当时有一知县赵莹,为官不太清廉,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因怕陈白沙揭露其丑行,曾趁白沙先生母亲生日时送白金数铤(铤,即“锭”,古代重五两或十两的金银货币单位)作为寿礼。陈白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份贺礼,但告诉家人不能动用。后来,赵莹因贪污案发而丢官去职。这时陈白沙派人奉还其先前送来的礼金,使赵莹感慨流泪。

  从陈白沙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有两次担任官职的体验。第一次是在陈白沙第二次参加会试之前,陈白沙担任了他一生中唯一到任的官职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第二次是公元1482年,时年55岁。这年,时任广东布政使的彭韶以陈白沙为“醇儒”向朝廷上疏举荐,疏中称陈白沙“心术正大,识见高明,涵养在素,德性坚定,立志愿学于古人,荣辱不足以介意”,对这样的人不加以任用的话,将使“国家坐失为贤之宝”。宪宗皇帝用乃命有司以礼劝驾,陈白沙起初以母亲年事已高,自己久病未愈为由而辞谢,后经多方催促,才应召入京,后被朝廷授予翰林院检讨而归。这是陈白沙一生中所得到的最高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陈白沙始终未就任。

  陈白沙尽管没有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但他不论居官还是在野,都体现出了特有的政治热情、抱负和主张。

  爱国,是陈白沙基本的政治态度。他认为“士不居官终爱国”,作为士人,为官固然要为国效忠尽责,即使“不居官”,一片爱国之心也不可无。他幼年之时,就常被南宋抗元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打动,“掩卷流涕”,后来即使隐居后,对自己祖国深厚的眷恋、热爱之情也始终不变,而且他还把这种对祖国热爱的感情传递给自己的孙子,希望自己的孙子陈田也像自己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士不居官终爱国,孙当从祖是名田。”对于历史上的爱国志士,陈白沙不仅内心无限崇敬,而且还作诗属文表彰他们的民族气节和优秀品质,建祠立碑颂扬他们的丰功伟绩,使其名垂青史、光照千秋。陈白沙曾多次亲临崖门凭吊文天祥、陆秀夫、张世忠等英雄人物,提议建造慈元庙、大忠祠来纪念他们,并亲自在这些建筑物上刻字作诗以示表彰,“宋有中流柱,三人吾所钦。青山遗此庙,终古厌人心。月到崖门白,神游海雾深。兴亡谁复道,猿鸟莫哀吟。”

  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于每个人,就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展现。陈白沙以“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责任感自勉,要求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以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陈白沙看来,尽管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也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社会职业来说,有的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楷模形象来教化社会、感化他人;有的人以自己的文章言论来鼓舞社会、启发人们;还有些人以自己的丰功伟绩直接造福社会和人民。“夫士能立于一世,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事功,各以其所长。其出处语默、进退去就不能皆同,亦不期于同也。”从社会地位来说,对于那些身居高位,担负很需要责任的高官,陈白沙认为应该从社会全局着眼,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把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进步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伏惟大贤为政,务实而行,庶几能顺复人情,为国家树立长治久安之根本。”各级地方官吏,陈白沙认为他们应该忠于自己的职守,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勤政廉洁,为当地人民真正做些有益之事,“郡,大封也;太守,大官也。……不敢怠于其职,夜以继日,孳孳犹恐弗及。如此者,今之所谓贤守也。”除此之外,他们还应该加强社会法治,推行道德教化,改善地方上不良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普通的老百姓虽然不居其位,不受其禄,也应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为国分忧,为民出力,为社会作贡献,“天下有任大责重而禄位不与者,……此其分内也。”

  对于国家政治,陈白沙主张政治清明。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坏,国家的兴衰,君臣首当其责,这也是实现政治清明的根本,他说:“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责者,君臣者也。”对于君主而言,必须讲究仁道,而讲究仁道的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任务就是“正风俗,得贤才”,而要得到真正的治国之才,就必须要对人才进行辩识。辩识人才的根本方法就是“审”“用”合一。所谓“审”,就是观其道德品行,所谓“用”,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其真实才能;其次要重视刑罚,“树公道,明赏罚”。“恒人之情,刑之则惧,不近则刑忽”。刑罚对人虽然具有威慑力,但使用者千万不可滥用刑法,必须赏罚分明,处事公道,因为法关系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死存亡,“刑赏行一郡之政,邦之安危,民之休戚,无不系也。”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陈白沙能如此重视法治,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为了保证政治的清明,陈白沙认为对于官吏不能只有任用,还必须加强管理,尤其是对贪官污吏,必须坚决惩黜。在陈白沙看来,官吏贪赃枉法是政治不清明的表现。对于贪官污吏,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此辈不除,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窃谓徭法虽更,必痛惩一二贪黩,然后法行之可久也。”贪官污吏是社会的毒瘤,它对老百姓的危害程度比强盗有过之无不及,不消除这样的毒瘤,整个社会肌体就会腐烂,不铲除这样的社会败类,即使有再好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也无法推行,“去故即新”,更除旧制的改革,也将落空。因此,陈白沙反复告诫各级官员,“知贪得之为害,绝祸于未然,上策也。”更进一步,陈白沙要求人人自律,洁身自好,反贪人人有责,这样政治清廉的局面才能形成,正所谓“瓦砾视黄金,贪泉也清。”人能自清则无愧于鬼神,视黄金如瓦砾则贪泉亦化为清。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规范化,法具有更高的尊严和更大的威力,如不严惩“贪黩”,则法不可行。因此,对“反贪”的理解应该比陈白沙更深刻,惩贪的决心也应更大。

  为官之人,是国家形象的代言者,是百姓利益的直接实现者,因此,任何官员必须时刻想着百姓的利益,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第一要务,一切以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和利益为准则。符合老百姓利益的事就做,违背百姓利益的事就不做。对百姓要宽厚,对自己要严厉。尤其重要的是要使百姓得到实惠,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人人尽力于所事而民被实惠。”考察官吏的标准是以能否为老百姓做实事,能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排难,而自己却能保持廉洁、简朴,只有这样的官吏才是好官,“诸公果解忧民极,肯算腰金不镂花。”

  总之,做为官员一定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以人民之好恶为标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得民之要道也。”也只有真心为民的官吏,才是尽职守责的官吏,才是奉公守法,为官清廉的贤官。

  对那些庸庸碌碌、毫无社会责任感和政绩的官吏,陈白沙称之为俗吏,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俗吏,其所用心者,惟薄书期会,取办于目前而已。”在陈白沙看来,这些俗吏孜孜以求的是“薄书期会”之类的不切实用的东西,他们只为眼前的利益打算,对于关切民生实用的实际政务不甚注意,因而这些人不会也不可能为社会、为老百姓作出较大的贡献。“今令之所急者,薄书期会而已。政教不修,何以为邑?徒食七品之禄,以在民上,安能使阴阳和,风雨时乎?”那些整天为自己的俸禄和官阶着想的人,又怎么能为老百姓经营创造出一个安定团结、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环境呢?

  陈白沙是明朝一代大儒,他那种求实求变革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廉明政治的主张和高尚的情操,对今天的现实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04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到江门市进行考察,在参观白沙祠后,他提出了“文在悟、德在守、道在行、志在坚”的富有哲理性、内涵深刻的重要思想观点。我们应该充分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和利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会商会陈白沙纪念中学校训“诚正”释义

陈炳星

(甲 ) 陈白沙 先生上承儒家道统

“先生之学何学也?古圣贤相傅之正学也”.

( 白沙 先生全集序张诩 )

“乎生昧慎独,即事甘掣肘,孔于万世师,天地共高厚,颜渊称庶几;好学古未有,我才虽鲁莽,服应亦云久”。 ( 冬夜 )

“贤圣久寂寞,六籍无光辉……男儿生其间,独往安可辞,邈哉舜与颜,梦寐或见之,其人天下法,其言万世师”。。 ( 自策示诸生 )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

( 和扬龟山此日不再得诗 )

“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障佛所名,吾儒宁有此”。 ( 随笔 )

( 乙 ) 有关‘诚'的释义:

诚,信也,实也,周礼乐记:“著诚去伪”,故诚有真实无妄的意思,中庸:“天命之谓诚。又谓“诚者,天之道也'。故诚为吾人灵昭不昧与生俱—来之天性,亦即大学之所谓“明德”,人之所以能叨事明理,实为其本性之发动,故“自诚明。谓之性” ( 中庸 ) ;惟由“明”之功夫而发挥显露“诚”圆满本质',则为后天修养之功能,故曰:“自明诚,谓之教” ( 中庸 ) 亦即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意,故中庸一再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君子一心足以开万世,小人百惑足以丧邦家,何者?心存与不存也。夫此心存则一,一则诚。不存则惑,惑则伪。所以开万世丧邦家者不在多,诚伪之间而足耳。” ( 无后论 )

“圣人之学,惟求尽性。性即理也,尽性至命。理由化迁,化以理定。守之在敬,有一其中,养吾德.性。” ( 与民泽 ) ,

“ 白沙 先生之学,从精一之功而来者也。书曰,惟精惟一,言精则纯,纯则不杂,不杂则心便一”。

( 读白沙先生全集林会春 )

“君子之安于以其所,岂真泰然而无所事哉,盖命兢兢业业,惟恐一息之或闲,一念之或差,而不敢以自暇矣'。 ( 安土敦乎仁论 )

( 丙 ) 有关“正”的释义:

说文,“正,是也”.礼玉藻琉,“正,谓不邪也;直而不邪,谓之正,方而不邪亦谓之正”.是则“正”为合乎义理,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之意。 郑玄注 君子中庸句:“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程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素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陈耀南 先生曰:“释以今语,则中庸者,正常之别称”,“鬼道显,人道晦,古今有识所忧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者谓: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天地之气亦顺”.

( 肇庆府城隍庙记 )

“言有章,章而畅者,文也;言之有音,音而律者,诗也,皆心之声也。是.散心正者,其言淳;其心和者,其言顺。淳和生于心而达于言,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忠信之人,其言确,如也”。 ( 重刻 白沙 先生全集序湛若水 )

“行圣人之功有二术:内之曰心,外之曰权。无其心,则权为挟私妄作矣,无其权,虽有其心将安施哉” !

( 新会县辅城记 )

“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日又新,百世终堂堂”.

( 梦作洗心诗 )

( 丁 ) 总结

“惟夫子学本乎中正,中正故自然,自然故有诚,有诚故动物。夫道知语默动静,而不失其正焉”.

( 改葬白沙先生墓志铭湛若水 )

“先生语水曰:千古惟有孟子勿助勿忘,不犯手段,是谓无在而无所不在,以自然为宗者也,天地中正之矩也,……夫心也者,天地之心,道也者,天地之理也。天地之理非他,即吾心中正而纯粹精焉者也。是故曰中、曰极、曰一贯、曰仁义礼智……尧舜禹汤文武之所谓惟精惟一,所谓无偏无党,即孔子之所谓经也”。

( 粤秀山白沙书院记湛若水 )

在过去之毕业典礼中,冯秉芬爵士在勉励学生“尽其在我”之余,又谓:“教育之目的,在为社会创自立之个人,又为个人创相互之社会”,黄颂民校监亦训示,“学生除爱护自己外,更要尊重别人,承。担责任,知错认错。爱秩序、恶捣乱,在校严守纪律,出外自能守法律”;前校董 利铭泽 博士更阐释校训‘诚正'二字而谓:“诚,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也负责;正,就是不偏不倚,认清目标,率道而行,义无反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7: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影响深远或思想水平,陈白沙远不及慧能。

以上文章多转自于五邑图书馆网站,虽然多属纸上谈兵之论,但能给外人感受到江门人对陈白沙的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5-15 13:48 , Processed in 0.3626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