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日报
民国情书
情人节,只有玫瑰花和巧克力的消费,都说情书是消失了的艺术。
中国有许多情诗:李商隐、柳永、周邦彦,但没有什麼直接写给情人的信。不像欧洲的阿伯拉和哀绿绮丝的情书,中国没有一部情信史,情信多半是男方主动的,因为女人不识字,就无所谓情信。
直到清末,女子教育在西洋传教士的开化之下诞生了,这时开始有点情信,但还是硬绷绷的,像「林觉民与妻诀别书」,一写情信,即是遗书,他抛下至爱的人,去死了,还要成为千古文献呢,收到这种情信的女人,可怜透了。
情书民国大兴,徐志摩和闻一多的情信,都一个赛一个的肉麻,没想到会被后世公开隐私,不然,他们会收歛和经营一点。
中国情信写得最有国际水准的,反而是汪精衞。
年十七岁,谋刺摄政王事败,汪精衞被捕下狱,心想一定杀头。女友陈璧君偷偷塞他一张纸条,送了几只鸡蛋,狱卒转交,汪精衞很感动,搂着鸡蛋在牢房哭了一夜,成金缕曲一首: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襟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涉途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汪精衞这首词,题注「寄冰如」,女友是南洋华侨富商千金,那时一起抛头颅洒热血。
后来武昌起义,清朝不杀汪精衞了,释放出狱,汪氏带着新婚的陈璧君一起去法国留学。
如果从此不回,在巴黎开家咖啡店,就好了。纪念辛亥革龘命百年,眼界狭窄,没有文学的一席位,这首词中文水准高,学校还应该背诵。没有流传下来,除了政治理由,可能是汪精衞的老婆容貌实在不怎麼样。
收情书的女子,应该是美貌的,好像看文艺电影,格力哥利柏配柯德莉夏萍,才有票房,这是全世界合理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