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网上转贴.供养大众. 贪心不可有
对于世间的金钱、名利、夫妻间的感情,乃至世间一切缘起法的假相,都不可贪著。
嗔恚心不可有
如果对于别人善意的建议、好意的规劝,无法接受而大发雷霆,或有事没事就动怒,以后谁也不敢对你说真心话。朋友、同参道友也会日渐远离,成为点头之交而已,你将无法听到真心话,只会听到一些赞叹,如同麻醉药,让你甜蜜的死亡。如果是正知正见者的赞叹还无所谓,若是一个居心叵测者的赞叹,只会让你的心性麻醉而沾沾自喜。所以,人生一定要有逆境才会成长,有赞叹也要有诽谤;有人顺从你,也要有人忤逆你,我们才会长大成人。否则,只一味想听好话,谁该讲好话给我们听呢?而且,未必在我们面前讲好话的,就是好人。有时讲好话的,其实是坏人,有时说坏话的,反成了好人,因为他可能会因此而救了我们。
有时发完脾气,冷静下来想想,对方说的的确没错,我们为了自尊而心生抗拒,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对方伤害了我们,诽谤了我们,但运用智慧,冷静细思,对方所言亦不无道理。所以,不想改变自己的人,就没有救了,面前是死路一条。要记住,不要嗔恨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心中不可有恨
如果心中有恨,会很凄惨,无法往生。恨就像被钢索绑住。一般人对于不幸的事情会耿耿于怀,对于忤逆的众生,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恶而怀恨在心。这种念头若不及时修正,会障碍我们修行道业。既名之为娑婆世界,不可能每个人所说的都遂你的意,不可能每个人都让你看得顺眼。想骗你钱的比比皆是,想霸占你财产的处处都有,因为,我们是活在这业力所感的世间,无明所感的世间。
一个知名的作家很感慨地说:‘记者没来访问我,我甚至没和记者交谈过,杂志刊载的却有问有答。’他感到非常痛恨。世间人被冤枉,通常都会受不了。事实上,世上被冤枉的例子太多了,否则何以会有‘枉死城’?冤狱的情形太多了,不是他杀的却被栽赃,乃至被判死刑。我们要了解,世间这种事比比皆是,内心不要有恨,慢慢观照这个世间,慢慢放下。
嫉妒心态不可有
千万不要去嫉妒任何一个人。这世间能人愈多愈好;富人愈多愈好;美女愈多愈好;俊男愈多愈好,你不用去嫉妒别人。内心的美更胜过外貌的美。心无嫉妒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心美。即使相貌平庸,但没有嫉妒心,就胜过别人很多了。
“害”的心态不可有
‘害’即是残害众生。也就是说,我们遇事不可屡思报复,不可有这种心。任何是非、恩怨到我们这里,就让它消失于无形,当作浑然无事,任由它去。相信因果,因果自会有所定夺。就算有委屈,因果也会帮我们伸张。虽然现在黑白颠倒,亦终有水清鱼现的一日。这样,人家会更敬佩我们。
不可太过敏感
太过神经质(也就是太过敏感),是很难医治的心病。别人在讲话,就趋前去听人家在讲什么,这也是许多众生的通病。人家丧父丧母,他走过去和对方打招呼,人家正在思考治丧的问题,没注意到,他就起烦恼,疑神疑鬼,误以为别人故意不搭理他。太过敏感,事情尚未搞清楚就发怒,嗔恨众生。这种人没有救,别想要往生,本来很单纯的事情,被他一想,变得很复杂,这样没办法修行。遇到任何事就愤懑于心,被绑死了,至死都难以修行成就。所以,不可太过神经质、敏感。
不可有攻击性
攻击性意即报复。例如:你在报上披露我的事,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遇事就上法院,诉讼不断,只要有人对不起他,他就一定让对方死无葬身之地。攻击性太强,发这种恶愿极为不妥。因为在我们八识田中,会种下这种不清净的种子。这种恶念一定要斩草除根。我们要怜悯众生,伤害我者,不必恨他,要同情他、可怜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