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5-6 02: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童年有我们的贫穷,
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无奈.
我们有我们的欢笑,
有我们的梦想,
有我们的奋斗,
有我们的挫折,
有我们的泪水...
我们记得猪胶豉油捞饭的香,
我们尝过了木薯丸的黏。
我们玩过“纸宝蜡烛香,蒜子豆豉姜”。
在山岗上万我们用山草泥窑烤番薯,
秋收时我们在稻田里揾冇毛的老鼠仔来浸铁打酒.
我们曾滚着铁箍出去上学,
我们曾在水泥桌上打乒乓球.
我们曾在鱼塘, 河道, 或水库里游泳。
我们曾用短波收音机夜晚在稻田路基上偷听“自由中国之声”和邓丽君“靡靡之音”, 跟"美国之音"学英语.
虽然我们童年时没有经历过如下的"中国人幸福的一天":
“早晨起床穿上假名牌衣服,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被三聚氰胺污染了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在票贩子手里买张车票,准时赶到地下血泪工厂上班。九点三十分偷偷用山寨手机看股票从6124.04点跌到1240.46点,中午用地沟油炒盘避孕药喂的黄膳,再加一盘敌敌畏喷过的白菜,喝上两杯甲醇白酒,再整两瓶甲醛啤酒漱口,再来份苏丹红鸡翅,……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
千金难买少年穷。
苦难的童年是一本厚厚的书, 是一笔无价的财库。
美国纽约有一名叫 "弗朗克·麦科特" (Frank McCourt) 的高中英文老师, 把他大萧条时期生活在爱尔兰的苦难童年, 写成回忆录 " 安吉拉的骨灰" (Angela's Ashes), 获得"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后来还拍成电影.
有空可以看看.
那种日子才苦呢, 最少我们没有酗酒, 无业的父亲.
我们的童年没有电灯,
我们的少年也没有电视, 没有电话,
我们的青春更没有电脑, iPod, iPhone, 或 iPAD.
我们那时没有手机或数码相机
我们没有留下多少童年的照片,
可我们有无数快乐美好回忆,
我们有永远不老的故事。
大女读中学时要写一篇人物传记, 她写我, 老师说故事 fascinating (引人入胜)。
几年后, 小女儿也要写一篇同样的一篇文章, 我叫写她妈妈。
她说 “妈妈的故事太单调。 每天在台北坐公车上学, 读书, 考试,多无聊”。
妈妈说, 小时侯我也跟同学去西门町看电影啊。
小女 说 ”不要. 姊姊写了爸爸的故事. 真不公平 (not fair) “。
就是那时, 我对女儿说:
Life is not about fairness.
Life is about survival, about making the best of today and seeking a brighter tomorrow!
Have a Good D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