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5 0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家俱樂部在曼哈頓中城舉辦首塲"新詩三人行詩歌朗誦會", |
吸引了近百名詩歌愛好者,現塲掌聲不斷,真是一塲詩的盛宴。 |
著名作家王鼎鈞高興地說:"我們需要詩,也需要詩人, |
北大筆會會長宣樹錚教授的點評,則引起人們的深思。他說:" |
之後的五四特定時代的新詩也已過去,由於形式的原因, |
沒有固定的程式和先例,需要詩人們在新詩的形式上闖出一條路.. |
她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但目前狀况令人擔憂,新詩主流日趨小眾化, |
在新詩的形式上闖出一條路"。新詩的形式,從她誕生那天起, |
就一直在進行著摸索和實踐,後來逐漸形成了三種模式: |
又有人提出音樂美、韻律美、建築美是詩歌的重要元素。我以為, |
無論何種形式,語言的精煉、流暢、鏗鏘、韻律、琅琅上口、 |
形式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我去年到北京,拜訪過"九葉" |
每一首都必須量體裁衣,根據其個性現成設計款式......" |
除了形式,內容也極為重要。近年來,受到經濟大潮的衝擊, |
整個社會文化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詩歌創作也不例外, |
有的在象牙塔中無病呻吟......當然,也有優秀的詩作, |
但就整體而言,尚缺少"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時代" |
的出色作品。白居易說得好:"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
"詩歌的主題,是否能緊扣時代的脈搏,是關繫詩歌生命力的關鍵。 |
無疑,陳九、王渝、楓雨三位是極具才華和潛力的詩人, |
希望他們能更上層樓,寫出膾炙人口的篇章。厚積薄發, 就是要多觀摩中國詩史上那些經典之作。 |
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頒發的第四屆《中坤國際詩歌奬\》, |
得奬\者是台灣詩人瘂弦先生。授奨詞稱:"以其原創性、 |
高度想像力,以及獨特詞語、句式創作,在新詩界影響深遠。" |
沒有理由讓詩流枯竭中斷。我相信,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 |
中國詩歌(包括新、舊體)也會復興、再創輝煌。關鍵在於創新, |
三人行诗歌朗诵会 前排左起:陈九、王渝、枫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