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四叔

論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1: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解 【原文】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荡(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荡:放荡,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原文】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解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原文】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原文】 18•8 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1)逸: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8•9 大师挚(1)适齐,亚饭(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6)入于海。 【注释】 (1)大师挚:大同“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原文】 18•10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2)施:同“弛”,怠慢、疏远。 (3)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原文】 18•11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 (1)八士:本章中所说八士已不可考。 【译文】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译解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6-1 13: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请四叔上传《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和“尧日篇第二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2-10-16 06:3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8

    主题

    6282

    帖子

    59872万

    积分

    副司令

    积分
    598727158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張第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卽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埽、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衞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2-18 15:29 , Processed in 0.4246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