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邻家小妹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

帖子

24

积分

工兵

积分
24
发表于 2010-1-7 0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既分析,有劳。不明就问?谢谢你!再讲就算乡下也不失礼,现在有些农村比城镇不是更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7 09: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Laotao:
事件属实。本人时任台山磷肥厂生产技术股,作案者为农药車间职工,因退伍軍人身份抽调为工宣队驻越华中学。

多谢Laotao二哥的旁证。此事以前去台师拜访谭老师时听他讲过,觉得很有戏剧性,引人入胜,主要情节现在还记得,但记不得伟申是当事人之一(差点成了受害人)了。前几天他来电邮从林老师谈到谭老师时,说到在越华的“大事件”,我才猜到就是此事,经询问被证实,并了解了一些细节。未知这个工宣队长被撤职后是否还有其他处理?看来这个“警卫员”的侦查能力还不行呀,栽倒在一个老百姓手上,这真是邪不胜正啊。此外,我们这个“地球村”真是很小,这个40年前的小故事竟然能串起一批人:我--林海--谭槐俊--朱伟申--工宣队长---LAOTAO......似乎还不止这些。LZQ4909那时不也在越华读书吗?是否有“作案现场\"的照片?如有,不就可以当作电视剧的外景啦?还可以聘陶然同学来当导演呢。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7 23:37:0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5

主题

4万

帖子

9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5757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0-1-8 15: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子哥说及到磷肥厂学工之事,我那时兼职负责接待工作,一般给学生讲技术课及硫酸、磷肥的生产流程及化学原理,我多是按排車间技术员讲解,有时我也披甲上陣讲几课,真的给你上过课也不出奇。
至于那位工宣队,调回厂后行政上设作任何处训,照样上班,工资照旧也是48元/每月,同样性质的问题己有前科!!在厂是“簕竹头”,公开场合竟多次辱骂党委书记兼厂长,不可一世。這....由于他的親戚的丈夫在县工交系统做头头,是台山磷肥厂的顶头上司!79年我出国离开磷肥厂,据悉还调上台城的机电公司,有次他出差湛江,也是因“那种事”被扣畄要单位派人去保释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7 08: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台山都称“市”了,算是“城市化”了,台城以外地区全称“镇”了,按理就没有“乡”、“四乡”和“四乡中学”了。但也不好称“四镇”呀,搞不好,人家会以为真的是指4个镇,甚至是“四大名镇”(宋代就有“四大名镇”的说法:北有朱仙镇,南有佛山镇,东有景德镇,西有汉口镇)。因此,任何概念其实都是相对的,很难滴水不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8 10: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木子哥跟帖说明。没想到此帖会惊动一村人,引来这么多直接间接当事人来跟帖。fficeffice\" />

我发此帖是为纪念已在天国的谭老师的机警冷静和对学生的关爱。在《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中我也提到(谭老师和我讲过的“令我捧腹、发人深省”的趣闻),但因此事与题目无关,多说会离题,故没有展开。后来,伟申发电邮给我,深情回忆起他和我两位班主任林老师和谭老师的交往,提到此“大事件”,我才明白原来“地球村”真小,此事竟然与他也有关,特补帖说明。因事件涉及派出工宣队的工厂,我又不是当事人,为避免弄错,此帖原本是隐去厂名写“某工厂”的。但后来想到这是在陈述事实,不是在写小说,时间、地点、事件和主角等要素应该清楚,有板有眼,经得起推敲和质疑,才能避免给人以道听途说的印象,甚至被误以为是虚妄之言,加上伟申在电邮中非常清楚地写到台山磷肥厂,他为此事去了两次工厂,工厂也派人来说明真-相并道歉,工厂名不应弄错,最后决定还是写出厂名,只隐去(听说的)军区首长名字。这当然不是为了40年后重揭工厂的“伤疤”,这里完全是“对人不对厂”的。还得借用一句套话,要把“革命领导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农民、广大工人与一小撮败类区分开来”。如无意中引起善良人物和有关方面的不快,还请多多包涵。

最后,还要多谢木子哥多年关照帮助。那张长江三峡照和天安门照片等一批访学照片,还是你义务劳动帮我放大的。不知你是否认识我的老师黄标熊教授(他的父亲是黄载华先生,在台山很有名)在美国的家属,如能告知他们浏览我怀念其亲人的文章,那真的非常感谢。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8 15:19:4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 0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感(续)

听《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感(续)

老同学,你想回到1966年的青年时代吗?点击下面的视频,听听《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的激昂旋律吧!(未到50岁的“未成年人”无法领略其中意境,不建议进入。)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23 11:29:2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 00: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感

听《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感

在一本泛黄的初中学毛著笔记本中(记于19665-8月),我看到了我以前抄录的几首革命歌曲。多数歌曲还记得,不过,有一首《中华儿女志在四方》,虽然简谱和歌词记得清清楚楚但在40多年后的今天,我已完全记不得其旋律(见下。有几个笔误:“昂着宽步”应为“昂首阔步”;“哪里...哪里...\"句式中,第一个是泛指(疑问),用“哪里”,第二个是特指,应改为“那里”。--笔者注)

fficeffice\" />

我想到,我花时间把这首歌抄在笔记本上,想必它是全班同学都唱过的“时代曲”,我不仅应该会唱,还应该比较喜欢。到底是哪一首歌?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呢?我不禁产生了好奇,很想弄清楚,回味一番。

我懒得对着简谱试唱,干脆求助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在网上查查是否有这首歌。一查,果然发现不少版本。我先试听了一首ffice:smarttags\" />0.4M的,是“刀郎”风格的唱法,唱得一“顿”一“顿”的,把好端端的一首革命歌曲,糟蹋得不成样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根本没有唱出当年的韵味。

失望之余,我再试听另一首0.7M的。嘿,好!“原装”的!原来这是以前很熟悉的一首歌,是电影《军垦战歌》里的原汁原味的插曲,而不是“刀郎”们的矫揉造作,拿腔作势。虽然其歌词现在已不时兴,但是,它使我回想起我们的年青时代,这就够了(实话说,我们在台山一中读书所熟悉的歌,除了革命歌曲以外,难道还会有“靡靡之音”吗?想到这些,我就坦然了)。那时年青一代满怀热望,满怀理想,为建设伟大祖国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跃然纸(曲)上,熟悉的旋律唤起了我的回忆,令我激动不已。我想起在台山一中读书的幸福时光,想起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林\">林ersonName>老师在班会上的谆谆教导,想起文革爆发前两个月李择槐校长和伍亨书记在全校“三好学生”颁奖大会上的殷切期望,想起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想起了有幸上大学以后的成长之路......在《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录中,看到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年轻人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甚至稚气未脱)、无忧无虑的脸庞,我不禁想道,这不就是我和我的同学们的缩影吗?如今这些同龄人应到了退休年龄了,他们在哪里呢?

就此打住吧。谨将此歌送给愿意怀念在台山一中度过青春时代的老三届同学们,虽然我们难以“青春常驻”,但并非不能保持年轻心态,其“处方”就是多听年青人的歌曲,此乃“音乐疗法”(下面还有好几首年轻人的歌曲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24 18:28:3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 1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KTV

fficeffice\" /> 龙卷风:

歌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可是,歌词似有瑕疵:一是歌名主语(革命人)与宾语(年轻)搭配似有问题:革命人-是-年轻?明显不对称。如要表示年轻状态,用形容词“年轻”做谓语,讲“革命人永远年轻”就OK了,无需加插蛇足“是”。如一定要用“是”,其后要加“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二是歌词中的主语用“它”指代不清,如指“革命人”,似应用“他”或“他们”。如是指“年轻”状态,可用“它”,但后面一串“它”违反概念同一性律:第一个“它”指年轻,第2、3、4个“它”指“大松树”。总之是语病多多。

联想起这年头流行歌曲特别港台歌无病呻吟的很多,歌词不通的更多。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你的“家”怎能“住”呢?是“人”住,是“你”住在那里的。若改成“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就可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歌曲好听就行啦,特别是怀旧歌曲,会使人通过“时间隧道”置身于已经消逝的难忘旧情景中,这就够了,不必吹毛求疵啦。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24 9:37:47 编辑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KTV

经多次摸索和失败(在已经上传的帖子里加入视频文件可能因容量不够,竟然冲掉了我已上传的帖子,只好凭着记忆重写),终于掌握了转播视频音乐文件的方法。现上传《革命人永远是年轻》KTV,送给老同学们,祝大家永远年轻。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24 18:41:1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 14: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莹 杜吉刚:《我们年轻人》(彩色KTV版)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23 14:31:19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310

帖子

1122

积分

排长

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http://w

积分
112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 13: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卷风:

其实,很多老歌令人留恋的原因不在于其歌词说什么(甚至与现在思潮对不对),而在于唱这些歌的情景,或者说它们被打下的时代烙印。读初中时,《我们年轻人》是热门歌曲之一,我记得音乐老师还指导我们高低音部联唱。歌词耳熟能详。不过这里歌词是从网络下载后修改的,网络歌词自作聪明把“革命”改成“改革”,一看就不对劲,此外,还有歌唱者的声音可以辨认,这首歌唱得最好的是http://116.28.66.253/30171837.mp3合唱)。至于网上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就比较差了,对歌词作了很多删改,听不到原汁原味了。

另一首歌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记得我班在科学馆前排练过此歌的舞蹈,我有份参加演出,由文娱委员李优甜任导演。现在看来,这首歌除了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日趋增长)一无所知,故强调到农村去有历史局限性外,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整个基调是很积极的。我也很喜欢。

还有一首歌也是很难忘的。文-革-大-串-联时期,我第一次来到广州,被安排住在广州林校接待站,是睡在课室地下的草垫上的(有棉被但没被套),每天早上,广播喇叭总是播放《战士爱读老三篇》当作morning call。故一唱此歌就想起大串-连-时期。

现在卡拉OK可以找到前两首歌怀旧,但第三首就难找了,还没听过。有谁能找到上传供怀旧,真非常感谢。

附言:本帖发表后发现,“文-革-大-串-连-时期”被改为“*****时期”,简直是岂有此理!未始作俑者是何许人?如是有关主管部门,那太无理了。谁规定不许提“上-访”、“文-革”、“大-串-联”了?这些词在中央文件里甚至在中共党章里还有呢!如是台山同学网,那太愚蠢了,这使台山同学网大为丢分!据我估计,应是网管把这些词设置为禁止出现的词造成的。估计官方网站论坛如人民网等不至于有如此低的网管水平。在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想搞“焚书坑字”太愚蠢了。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9 23:35:53 编辑过]

在网上找到这几首怀旧老歌KTVV版,现转载加入511001所说的“革命歌曲大联唱”吧。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24 21:13:09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7-20 12:28 , Processed in 0.3737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