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國人社會,父親是家庭支柱,早出晚歸,儿女們會怯于父親的威嚴,卻忘記父親對這個家的付出.又因為尊嚴的原故,父親很少主动和儿女交談,缺乏良好的溝通和交談,關係就較疏遠,子女有事多數是同母親商量.子女對父親的感覺大多是敬畏,而畏比敬的多.同時中國傳統禮教令父親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會盡其能力去撫養子女成人,直到他們成家立室,從而得到尊重. 在西方社會,父親与子女的角色和中國傳統截然不同.父子或父女的關係像朋友一樣,無所不談,父親會對子女表達內心的情感,子女也會無懼地向父親訴說感受,因為知道父親不會擺出無上權威的架子教訓他們,反而會顧及他們的感受.同時正因這像朋友的關係,父親并沒有太強烈的責任感,去照顧子女到成年,或甚至成家立室為止.當子女有一定照顧自己的能力時,父親養育的責任就好像同時完了.西方社會子女和父親的關係是親密的,但欲少了一些尊敬,責任和管教.有很多作為子女者直呼父親的名字,這一點最令我不能接受. 父親真的不容昜做,中西社會各有長短處.如能取長補短,父親既可与子女以朋友關係相處,又能受到子女的尊重,這就最為理想. [此帖子已被 悠閑一族 在 2008-6-18 11:11:4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