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玫瑰花

台山名人陈宜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主题

1660

帖子

7087

积分

营长

积分
7087
发表于 2007-10-8 09: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拍于30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9

主题

1万

帖子

92万

积分

版主

天下之友无数,以投缘为佳,天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406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10-8 10: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台山有这么段历史,谢谢玫瑰、自在的相片和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宜禧铜像因为失去车站红楼的依傍,纵有如鲫之游人,繁盛之商城,仍显得很孤独。谁还我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海铁路\"雏形在江门

<!--enpcontent-->

北街站办公楼

这里曾因赶车之人而热闹

  南方网讯 记者老家在湖南,每次在湖南与江门之间穿梭时,总是不能选择火车这一交通工具,因为江门没有铁路,而这,在某些时候也成了江门人难以打开的心结。但是,上了年纪的江门人都知道,江门的历史上是有铁路的,并且一度辉煌过,它就是我国铁路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新宁铁路。

  路的尽头是终点站

  那天,天已瑟瑟,南国的树也开始飘起了落叶,我试着去寻找新宁铁路北街终点站办公楼的遗址。进入甘化集团的住宅区,一位老人认真地为我指路,

  他说:“你脚下这条路曾经是铁轨经过的地方。”我低下头,脚下的路很平,但不宽阔,直直地朝着前方延伸,两边是矮矮的单身宿舍,走廊上密密麻麻地晾满了衣服,残留的水分正在无形地蒸发着。在老人的带领下,沿着这条小路,我一直走到了那枝繁叶茂的大树下,一座古旧的建筑物已赫然入眼。

  这座主楼三层、两侧副楼二层的长方体建筑物就是当年新宁铁路北街站的办公楼,也是在江门市区惟一能够让人勾起对新宁铁路远久回忆的实物。主楼门面长约6米,呈骑楼式向前伸出约3米,其上盖呈餐面包顶状,下辟一个又大又深的拱檐;上盖上还立着一个小巧玲珑的、下呈四方体并饰有条纹的尖顶。令人惊喜的是,骑楼下的水磨地台上还描着一个古铜钱状的图案;遗憾的是,大楼的门紧紧地闭着。

  老人说,从搬来江门的第一天起,他就住在了这栋古老建筑的附近。大楼究竟兴建于何年未知。楼前生长着的木棉、大叶榕显然已高耸云天,其高大的身影可以让人肯定,树木差不多是在大楼落成的同时栽下的,照此推算,这座楼起码也有70年以上的历史。在如此悠久的历史里,北街站的办公楼经受住了岁月的摧残,但也开始慢慢地老化,红砖的颜色早已不再鲜艳,支柱、墙柱等也有些脱落,依稀看得见班驳的影子,为此,我见到的这座建筑周围被竹架子横七竖八地围上了,老人告诉我,最近这里会进行一次修葺,不久以后的大楼会比现在美丽。

  我还看到,大楼的脚底现在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打牌、闲谈的人们都躲进了树阴下,虽然已知这里马上就会大兴土木,依旧可以那么从容与放松。“你们有谁坐火车在这进站了吗?”记者问一些老人,可无人回应。

  “粤海铁路”雏形在江门

  新宁铁路曾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留下了首创,它从公益往东选择江面较窄的牛湾,采用轮渡载运列车过江,可以说是“粤海铁路”的雏形。为此,牛湾曾被著名作家巴金写进了散文《机器的诗》。

  1933年,巴金从会城到公益,“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他在文中描述着“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这里说的便是牛湾火车轮渡过江的情况。

  为了追寻这段历史,曾有同行沿着巴金的足迹,在今牛湾南岸码头乘小轮渡过江,仅20分钟左右便在斜对岸的码头登岸。同行说:“当时我们的驻足点西侧就是当年的牛湾站北岸轮渡码头,可已找不到丁点迹象,能看见的只是丛生的杂草。”其时,站在岸边,观望着达400米宽的江面及两岸的火车轮渡码头遗址,当年火车乘大铁船过江的情景只能靠想象:铁船长105.57米,宽16.45米,上铺轨道,让火车开上渡船。两岸安装往返钢缆连接两岸的卷扬机,渡江时开动卷扬机便牵引着铁船过江。

  如是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37年10月15日,日本派遣飞机袭击台山、新会,新宁铁路惨遭狂轰滥炸,陷于瘫痪状态,巴金笔下的用来运输火车的铁船,也被炸沉了。一位叫李来添的人曾详细地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和母亲慌忙走出门口向机声响处张望,只见10多架日本飞机在牛湾上空盘旋轰炸。炸了大半个钟,就见有3架日本飞机向公益埠飞来,我和母亲惊慌地跑到附近的树丛中卧下。三架日机飞到公益埠上空,轮回向机器厂投炸弹,又用机枪不断扫射,一时爆炸声和机枪声震耳欲聋,机器厂被炸得火光冲天,黑烟把半个公益埠都笼罩了。至傍晚4时许,日机才飞走,整个公益埠人声鼎沸,才知牛湾渡江铁船被炸沉,整座机器厂被炸毁。”

  “千呼万唤”“广珠”来

  “我出生于1947年,当年的新宁铁路就经过我的故乡——台山市的一个墟镇。从小我就知道那里曾经行驶过火车,并且一直怀着好奇的心情盼望着能恢复通车。有时甚至走到废弃的路基上,眼巴巴地望着、望着……”由艾水编著的《抚摸往事:新宁铁路遗址考察录》一书里有着这样一段文字,读来亲切、朴实,蕴藏着无限的爱恋与期盼。艾水曾经怀着自小而来的憧憬,骑着自行车考察了新宁铁路的全部遗址。他说:“一路走来,我心潮翻腾,夜不成眠。”像艾水这样对新宁铁路充满激情的人在江门还有着不少,五邑大学华侨历史学会的副会长梅伟强也曾多次随调查团从台山走到江门,花费大量心血实地考察新宁铁路的遗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而现在,当铁路与经济直接挂钩时,更多的江门本地或来自外地的人士开始拥有一种渴望:江门什么时候才能重建铁路、重通火车?随着修建广珠铁路的事宜再次摆上议程,无论最后确定下来的是东线、中线还是西线方案,可以肯定的是铁路会从江门穿梭而过。也难怪有网名为丝毫的人在网上骄傲地发帖:江门人民很快就能摸到铁路那散发清香的枕木,一睁眼就能看到铁路穿城过市的英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3: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box2>新宁铁路</div>
<div class=\"box2 p14\"> 新宁铁路自广东省斗山至北街,长104公里。线路分三段施工,1906年6月开工,1913年竣工,共设36个站。另修新宁至白沙支线,长29公里。这条铁路是由华侨新宁县人陈宜禧集资兴办。他自任新宁铁路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该路于1939年拆除。

【陈宜禧】(1845~1929)爱国华侨,新宁铁路的倡建人、主要投资者和集资者,总理兼工程师。乳名业富、德添,字畅庭。台山市斗山朗美村人。少年家贫,14岁便挑担串巷叫卖茶仔、灯芯、头绳等杂货。1860年10月赴美国当劳工。在美国西海岸当过淘金工、洗衣工,后给一位美国铁路工程师当勤杂工。他利用工余时间向工程师学习铁路工程技术,并进教会学校学英文。当时美国正在建太平洋铁路,这位工程师把陈宜禧推荐给筑路公司。由于他工作勤奋,又掌握筑铁路的知识和技能,很快便从工人提为管工,两年后,又提为工程师的助手。他从1865年起从事铁路工作,前后长达40年,为以后回家乡修筑新宁铁路打下了基础。1873年,陈宜禧来到西雅图,与别人一起创设“华昌号”店铺经商,还充当了劳工经纪人。1888年,与人合股经营“广德号”,开展招聘铁路劳工业务,并参与西雅图商业区和架设电缆车的承建,在事业上取得新的进展。陈宜禧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致力于维护华侨合法权益,得到华侨的拥戴。光绪三十年(1904)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先后共筹得股金365.86万银圆,并于1906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陈宜禧被推为总理兼工程师。历经14年的施工,于1920年,建成斗山至江门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干线104.4公里,于1913年全线通车;支线28.6公里,于1920年通车。后草拟开发铜鼓商埠的蓝图,未果。陈宜禧享年85岁,新宁铁路董事局特铸其铜像于台城总站,以志其功。

岭南纪事:陈宜禧和新宁铁路

最近,我国为火车再一次提速,为200公里时速周详论证及实施,铁路与高速公路、空中航线并驾齐驱。人们享受着一日千里的奇妙,是否会想到前人的“开拓”?清末,广东台山要建一条“中国人的铁路”,费尽口舌,慈禧才御笔“依议,钦此”———


那是一个世纪前的1906年。


已是清朝末年,广东江门的五邑,开始建造一条新宁铁路,它贯穿新宁(“山”之旧称)南北,与江门、新会相通,全长133公里,车站46个,途中涵洞236座,桥梁215座,这么巨大的钢铁长在古老的乡土上来回穿梭,对繁荣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条民营侨资铁路算1904年—1906年华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300万元建造的潮汕铁路,由日本公司承建;与新宁铁路同期动工的京张铁路,虽有詹天佑当总工程师,但也雇佣了外国工程师。而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组织建造的新宁铁路,宣称“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观。”给当时留长辫子、穿大襟衫的男男女女极大的惊喜。然而,才建起三十多年,铁路在连串的爆炸声中,从地球上幻影般消失了。一个后来的居民说:“新宁铁路就经过我的家乡,台山一个墟镇。从小我就知道那里行过火车,并且一直怀着好奇的心情盼着(重新)通车,有时甚至走到废弃的路基上,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望?那么就让我们望望这条铁路的创始人陈宜禧吧———





陈宜禧,在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出生。据家谱说,出生日是道光25年11月16日(即1845年12月14日)。这个六村,出过不少名人,如康熙年间广东第一名举人陈遇夫,嘉庆出了进士陈司火雚,20世纪爱群大厦的董事和监督陈卓平,中国民航奠基人陈卓林等等。陈宜禧十四岁那年,挑货郎担被顽童踢翻,他没有争执,默默拾起零散的货物准备走开。一位回国探亲的华侨陈宜道看见,“孺子可教也”。1860年,还不到16岁的少年,就跟陈宜道先生乘船过大洋彼岸。

有点幸运,他在美国没有做苦力,而在一个铁路工程师家中帮佣,细心、责任心,感动了洋人一家,夫人教他英语,男主人送他到铁路夜校。1865年,二十出头的陈宜禧,已经参加修筑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从杂工升为管工、助理工程师。有点积蓄,加入族叔陈程学在西雅图的铁路附属的公司,成了合伙人。铁路圈子里,咬着牙沉着气一干20年,到1888年,已经在西雅图开了三层楼的广德公司,专为铁路介绍劳工。在西雅图发生9次排华事件中,他没忘记维护华人,请美国律师起诉后,终使华侨获得27万美元的赔偿,全分给受害者。人们不知道,他本来垫付了近万元的律师费。

家乡落后一直是心结,陈宜禧本打算有钱回台山搞纺织业。台山建县400多年来,交通闭塞是落后的重要原因,水路靠帆船,陆路靠手车和轿子,光绪起就不断有华侨注入资金改善交通。1904年2月,62岁的陈宜禧阔别多年终于回乡了,这时恰巧发生保路运动。鉴于帝国主义不断获取我国修路的权利(路修好才能大量从中国拿钱拿物“让中国人还债”),美国开始答应5年修好粤汉路,但只修了50公里的广三(水)线就没钱,竟把2/3股票卖给比利时,引起广东、两湖人民强烈抗议,要求清政府向美国收回粤汉铁路的修筑权,运动普及到全国的绝大多数省份。陈宜禧铁了心,在家乡不再搞纺织而搞铁路。修铁路?乡亲们目瞪口呆了,广州才刚刚有那小段铁路,听说潮汕也有一条,我们一个县能行吗。积累了修路经验的陈宜禧,似乎涌出满肚子的话,向乡亲慢慢讲解那两条轨道的远景,朦胧中,大家也似乎听见了汽笛的呼啸,远景渐渐移近、明朗起来。回乡才4个月,陈宜禧邀集乡亲,成立新宁铁路筹备处,起草一系列文件,强调“不收洋股,不借洋款,工程由本县人自办。”他打过算盘———到美国、加拿大甚至香港筹集资金,县内的铁路只要五六十万元。从1905年起,白发苍苍的陈宜禧迈开双腿集资了,口号很简单:“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无数的海外华侨为此感动,为了家乡,那遥远朦胧而美丽的家乡,把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捐献出来。多年在美国、加拿大,看人家有了铁路,一年一年富强,自己家乡却像奄奄一息的老牛拉不开腿,华侨含着悲痛也怀着热情纷纷捐献,捐款达到275万8412元,超出了原计划四倍。





官方开始打主意了。1905年3月,新宁县知事(相当于台山县长)陈益,呈文两广总督岑春煊,要求将新宁铁路定为“县官倡办”,试图夺铁路管理权。可是,由于财政没有实力,且章程过于简单而无法得逞。4个月后,广东商务余干耀,草定了22条宁阳铁路的章程向上呈报立案(宁阳也是台山———编者),陈宜禧当然知道这也是为了抓权,属于“国情”之类,好吧,他干脆花钱给自己“捐”了一个官衔———正三品盐运使,于是,变成“官府里的人”在修铁路。为此他苦恼,“以海外归来之身,声名不足以动人,周旋又不能中节。脚靴手板,学官样而未工;屈膝折腰,步时趋而多折”,真是“欲骂则无声,欲哭则无泪”啊(陈宜禧语)。

1905年11月,新宁铁路的股东将陈宜禧任命为宁阳铁路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章程声明“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人,以免利权外溢。”陈宜禧知道,不少华侨也从事铁路的工作,可以邀请回来。铁轨经过哪一个村庄,就由哪一个村的村民负责土建工程,领取工价。如果村民不愿意,则由公司雇人,该村不得提出异议。

计划送审时,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提出,“无碍田园庐墓始得筑路”,更有人搬出直到今天还在热衷的“文凭论”,提出“应由领有外洋毕业文凭之人妥为办理”。而实干派未必有文凭,陈宜禧摆出自己“在金山各埠承办铁路四十年,领有造路工凭照”,清政府驻美的官员梁诚,也证实了陈宜禧的资格,慈禧太后才发出“依议,钦此”的最高指示,这已是1906年1月22日。到5月1日,铁路终于开工了。“远望巷山树色浓,条条古道透上冲;野猿渴饮三仙水,鹊鹤群栖渡头松。麦巷牧童吹玉笛,金溪寺僧撞铜钟;夜来携酒水口饮,醉到天明月上中。”在最初公益(地名—编者)段的勘察中,陈宜禧写下了这首诗。其中,三仙、渡头、麦巷、水口等都是这段路的地名,表明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原始。

开工却隐藏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愚昧的封建势力的斗争。土建工程中要划出地段,于是,作为起点的新昌(今开平)姓甄的有钱人家提出“轨道车头有碍水利祠墓”,要改道。这种先例一开,“所过通都大邑,各乡巨村,以至小里落,各姓各族,鲜有不恃其龙盘虎踞之势,严其彼疆此界之限。”“或迷信风水而起反抗有之,或恃强权而起反抗有之……工程所至,风潮迭起”,闹事的有200多起,被迫修改的弯轨达29处。也不能全说村民愚昧,没见过硕大的铁龙如何在细窄的两条轨道上飞奔。陈宜禧到老百姓中,解释铁路的功能和长处,在设计上也作一些让步。鉴于仍有无知的村民指责修路“破坏风水”,对施工人员泼粪水,打骂兼施,他决定上北京找朝廷解决。从香港先坐船到上海,住进高级的大酒店,与侍应生闲聊中,得知酒店也住了一位朝廷的亲王,他喜出望外,立即请求引见。维新运动之后,清廷贵族对修路开矿深表嘉许,所以,亲王赐他上方宝剑,如有违抗先斩后奏。陈宜禧满心高兴回到故乡,那伙人再不敢乱说乱动了。

铁路终于向前延伸了,开始公益到斗山的59公里在1908年通车,第二段公益到江门50公里在1913年通车,到1920年3月20日,台城至白沙完工,28公里,三段总长133公里。每个车站候车分男女两室,那还是清朝,男女授受不亲嘛。通车那天,牌楼高耸,彩旗飘扬,万人围观,下面各车站也挂许多贺联,如“登二十世纪舞台演吾邑民族进化精神得此铁路告成交通赤县开千万人群讲座举今日实业竞争主义为我众生说法唤醒黄魂”,在下坪站还有:“下土舆情洽平山大道成”,用鹤顶格,开头两个字就有了本地地名。人们欢天喜地,迎接科学昌明的时代。这当中开拓了两项新技术,一是斗山有个火车转盘,让车头开上去转180度转换方向,省却车头占地;另一项火车渡江,当时难以架桥,让火车乘船,今天依然在用,但台山的比琼州火车坐船过海早了90年。巴金先生在《机器的诗》中生动地描述火车过江的情景后说:“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新宁铁路还带动沿线各方面的发展。如当时黄毓堂开了马车公司,每车两马,可载6人,或货载12担,一车收费6角。到新宁铁路开通后,马车一落千丈,最终关门大吉。1909年,陈宜禧被清政府聘为四等顾问,尊称资政大夫,官阶由正三品升至正二品,而詹天佑是正四品,陈宜禧便获得当时铁路界最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当时也由于治安不太好,不时也出些问题。1916年7月,新宁火车行到汾水江站,被匪徒三百人蜂拥登上火车打劫。车头当场打死司炉二人,司机以及护车警察也被打伤。走的时候,抓去收票的职工以及百多名男女乘客。连邓本殷(湖南人,曾任广东琼崖护军使)之弟邓本雄,也被掳去。到知事(最高行政负责人,相当于市长)派来大队人马救援时,贼人已驾两艘帆船从南垣逃逸了。还是那天,火车从江门返回台城,行至汾水江站,又有匪徒百多人,乘坐一艘小艇,还有运载汽车过渡的那种大船两艘,到江边附近设伏。见火车将至,对着车头开枪,不但把司机打伤了,炉前工二人也负了伤。贼人到二等车搜劫,后也掳去一百六十人,在头等舱有三个当地的要人,也一并当了俘虏。总之,这种事传出去,多少也影响新宁铁路的营运。

1923年,孙中山以新宁铁路“不能担任军饷”为由宣布没收,经侨胞多方说项,才收回成命,允许台山实行地方自治,后来还接见陈宜禧,任命他为筹备铜鼓(地名—编者)商埠的委员,想把它建成南方第一商港。直至1926年,孙中山去世之后,铁路股东出现纷争,有人通上了官府,接管了陈宜禧全部职权。陈宜禧说:“无论何时,其有以非法相加,破坏我宁路商办之局者,宜禧一息尚存,誓死力争。”陈宜禧被“贬”回家乡后,还在想将来要把铁路修到阳江,将来再和粤汉路接通。但因心力交瘁,神经失常,终于在1929年(一说1930年)6月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84岁。出殡之日,万人送丧,有挽联曰:“遗恨弥深,铜鼓商场犹未辟;伟人已逝,阳江之路待谁成?”

1929年,铁路归回民办,财政一度好转,至1932年每年赢利20万—40万元。可是,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侨汇减少,农村经济萧条,很快就使铁路再亏损。1935年后,许多投资者都收不到股息。而日寇进入珠三角后,铁路受到日机几十次猛烈轰炸。每次都全民动员,最多两天填平路基,铺好枕木,让交通恢复。1938年12月12日,第一次接国民党第四军驻江门办事处负责人徐景唐电令,限年底前破坏铁路,于是开始拆大江桥和冲篓桥;1939年江门失守,本地人第二次再破坏铁路,沿路抽人拆铁轨藏在各乡,后更把23782根运往广西修黔桂铁路,枕木就作为工钱分掉。1940年又来命令,5天内把路基彻底破坏,结果使铁路完全被摧毁。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中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1984年9月26日,高1米80的身穿长袍马褂的陈宜禧全身铜像,在台城花坛中央落成,铜像上方,还盖有一个花岗岩的亭子为他遮挡。当年,新宁铁路董事局要为陈宜禧建铜像,陈宜禧诙谐地说:不,我怕日晒雨淋。那句话传至今天,细心的乡亲们就特地加盖一个“棚子”,让老人家安乐地看着家乡一年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吧</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3: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巴金1933年台山散文创作之旅
<div align=right>发布时间: 2006年6月5日 人气: 194 ℃ 责任编辑: cityboy </div>
<div align=right></div>
1933年6月6日至7日,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来台山县公益埠访问,创作了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这两篇散文,历久而常新,1978年以来出版的多种版本《巴金选集》和《巴金散文集》均予录入。《朋友》是巴金访问公益的感想,是友谊的乐章;《机器的诗》是侨乡大地的礼赞,是新宁铁路的颂歌,它使新宁铁路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得到永生。
  《机器的诗》记述了巴金访问公益的行程。他写道:“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一路上,秀丽迷人的侨乡大地令巴金心旷神怡,他说:“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密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轮渡载火车过江,是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的首创。巴金用浓墨重彩,描写这当时中国唯一的奇观:“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的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接着,巴金详细叙述了渡江的经过和工人的操作,他写道:“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道真正的诗。”
  关于巴金此次公益之行的情况,台山市所有的地方史著作、文史资料和新旧报刊均无记载,巴金作品集中亦无注释。经多方探查,2003年初,我才在江门市找到一位曾接待过巴金访问新会的老先生欧阳可羽(1918年生,曾任江门霹雳通迅社记者),承老先生赠送了西江师范学校校刊,我得以了解巴金公益之行的相关背景资料。
  巴金此次公益之行,为的是探访没有见过面的笔友——新会人黎健民(又名黎百强),时任设在公益火车站二楼的新宁铁路工人子弟学校校长、西江乡师校董。1922年至1927年,黎健民在会城编辑《民钟》月刊。巴金在上海求学时读了这份杂志,因为志同道合,他于1925至1927年,即21岁至23岁时,在《民钟》上发表了《俄罗斯的悲剧》、《杂感》等十多篇著述和译作,同时也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笔友。
  1933年春,新会县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赴山东、河北考察乡村教育,返程时途径上海。陈洪有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因学习世界语而认识巴金,故邀请巴金来新会参观学校。巴金应邀于5月31日抵达西江乡师所在地现江门市蓬江区环市镇篁庄村委会。巴金在学校参观三天,创作散文《庶务室的生活》。6月3日至5日,巴金由西江乡师教师陈毓就、梁朝令和叶渠均陪同,访问了会城近郊天马(“小鸟天堂”所在地)、茶坑(梁启起故里)和天禄乡,创作散文《鸟的天堂》和《农民的集会》。每一位1967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都在小学五年时学过《鸟的天堂》。
  6月6日,巴金的笔友李元燊(会城律师)、吕绍谦(新会大泽吕村学校校长)和一位工友陪同巴金去公益访问,并创作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7日下午,巴金离公益返回篁庄,继续访问西江乡师,创作散文《谈心会》,9日去广州。
  巴金访问公益时已是名满神州的作家,由于他保持低调,致使当时的记者未能采访,《台山县志》及文史资料未能录入。然而,巴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蔡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3: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的诗
阅读 21115 人次 收藏本书 告诉好友 发表评论 加入书架

□作者:巴金
<div id=googlead width=\"336px\" height=\"280px\"><i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5060932622738372&dt=1191820558350&lmt=1191820558&format=336x280_as&output=html&correlator=1191820558332&channel=2844891176&url=http%3A%2F%2Fwww.cn0123.com%2Fread.asp%3Fbookid%3D164%26id%3D6786&color_bg=D8E8F7&color_text=333333&color_link=FF0000&color_url=333333&color_border=D8E8F7&ad_type=text_image&ref=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ie%3Dgb2312%26bs%3D%25B0%25CD%25BD%25F0%25C9%25A2%25CE%25C4%26sr%3D%26z%3D%26cl%3D3%26f%3D8%26wd%3D%25B0%25CD%25BD%25F0%25C9%25A2%25CE%25C4%2B%2B%2B%2B%2B%25BB%25FA%25C6%25F7%25B5%25C4%25CA%25AB%26ct%3D0&cc=100&ga_vid=858090593.1191820558&ga_sid=1191820558&ga_hid=1730045682&flash=9&u_h=864&u_w=1152&u_ah=834&u_aw=1152&u_cd=32&u_tz=-300&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336 scrolling=no height=280 allowTransparency></iframe></div>
<script src="TXT.asp?bookid=164&id=6786&ChkCode=b78ef8e75e395bfc\"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上大约坐了三个钟头。时间长,天气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站在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铁轨上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前面,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的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船上作工的人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么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器。

  在每一副机器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器,指挥轮船前进。

  看见这些站在机器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器的工人的雄姿。机器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毒蛇。

  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正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颤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器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大得多。

  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我不是诗人,但是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器的力量,机器工作的巧妙,机器运动的优雅,机器制造的完备。机器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器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器、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火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器旁边,一面管理机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驶近岸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下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楼的修建。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有力的机器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地里去了,四周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器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1933年6月在广州
选自《旅途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4

主题

6930

帖子

3万

积分

旅长

快乐的人生,充满惊喜!

积分
34207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10-8 1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玫瑰姑娘、自在GG、楼上各位,多谢您们的图文报道。

one-one帖上的资料,也十分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2

帖子

88

积分

工兵

积分
88
发表于 2007-10-8 1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的诗
阅读 21115 人次 收藏本书 告诉好友 发表评论 加入书架

□作者:巴金
<div id=googlead width=\"336px\" height=\"280px\"><i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5060932622738372&dt=1191820558350&lmt=1191820558&format=336x280_as&output=html&correlator=1191820558332&channel=2844891176&url=http%3A%2F%2Fwww.cn0123.com%2Fread.asp%3Fbookid%3D164%26id%3D6786&color_bg=D8E8F7&color_text=333333&color_link=FF0000&color_url=333333&color_border=D8E8F7&ad_type=text_image&ref=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ie%3Dgb2312%26bs%3D%25B0%25CD%25BD%25F0%25C9%25A2%25CE%25C4%26sr%3D%26z%3D%26cl%3D3%26f%3D8%26wd%3D%25B0%25CD%25BD%25F0%25C9%25A2%25CE%25C4%2B%2B%2B%2B%2B%25BB%25FA%25C6%25F7%25B5%25C4%25CA%25AB%26ct%3D0&cc=100&ga_vid=858090593.1191820558&ga_sid=1191820558&ga_hid=1730045682&flash=9&u_h=864&u_w=1152&u_ah=834&u_aw=1152&u_cd=32&u_tz=-300&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336 scrolling=no height=280 allowTransparency></iframe></div>
<script src="TXT.asp?bookid=164&id=6786&ChkCode=b78ef8e75e395bfc\"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上大约坐了三个钟头。时间长,天气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站在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铁轨上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前面,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的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船上作工的人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么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器。

  在每一副机器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器,指挥轮船前进。

  看见这些站在机器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器的工人的雄姿。机器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毒蛇。

  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正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颤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器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大得多。

  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我不是诗人,但是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器的力量,机器工作的巧妙,机器运动的优雅,机器制造的完备。机器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器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器、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火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器旁边,一面管理机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驶近岸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下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楼的修建。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有力的机器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地里去了,四周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器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1933年6月在广州
选自《旅途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5

主题

1万

帖子

23万

积分

版主

喜欢于蓝天白云下穿行,享受在夏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28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6: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在GG,昨晚说你拍的相片有点暗,今早又去重拍,为网站提供更清晰的图片,你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再次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2-20 22:36 , Processed in 0.3599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