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三更月是知己fficeffice\" /> 在这个快餐、速食、复制盛行的时代,仍有人坚守茫茫大海,于波诡云谲的浪潮中,顽强而固执地,一意孤行地,打捞散乱于大海深处的历史碎片,再以如椽大笔,青灯墨影中,雕塑沉湮尘土下的血性人物,唤醒沉睡的人文精神。走笔恣肆,满纸风云,其郁勃凛冽之气,令人为之低回。飒飒文字,铮铮铁言,汇成这本《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作者伍立杨。 这是一本让人肃然起敬的书,差不多一百年前,辛亥人文志士,为了“老中国疲弱颓丧变为明日东升之旭日”,为了民族生存的大义,为了自由世界的光明,明知头断血流,却义无返顾,掷笔从戎,走上不归路。他们搏击风霜,撕破黑暗,锄暴钳恶,抑凶驱魔,其种种慷慨义举,可歌可泣。当那一个个侠义文士,拨开历史迷雾向我们走来,当我们隔着时光烟尘,窥见他们诀别私己,祭身时代圣坛,不能不寸心欲断,为之动容。“凭谁说,儒雅书生,只合青衫泪沾襟?”只有备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才如此凛然决然。 伍立杨说,“英雄的气息,随烟云散尽,终于还有些许残凝在牙黄的卷轴零帙中,待有心人去激活。”作者便是这样的有心人,岂止有心,翻看那些悲惋深切、叩缶凿凿的文字,竟有呕心沥血、椎骨讴歌之感。这是讲述历史的书,但又不是纯粹的历史书。许多历史书籍,通常带有严重程式化,理性而却失关怀。伍立杨的文字,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导引,字里行间,浮现丝丝缕缕个人情绪趋向,光看标题,如“白刃可蹈,自由不可戕”、“伤逝与悲怀”、“喋血以争的革命精神”、“哀感顽艳的革命者情史”等,扑面而来是金石风骨,浩然剑气。此非文学性雕饰,实在是作者心底翻腾的自然流露。 如今历史书泛滥,若干作者甚至籍历史之名,行自由改编之乐,历史,真成了千依百顺的小姑娘,浓妆艳抹无怨言。然而,相对于于丹娱乐性解读的轻松,易中天故事会式的趣味凡俗,伍立杨新书有如一枚坚果,有坚朗笃实的外观,更有丰沛溶溶的内核,历史烟尘风干的是目迷五色的紊淆,作者笔墨如火煎销的是时代斑驳的喧杂,披沙沥金,追雷索月,沉心打捞,将一个个立体的多维的形象,拱奉于前。对于这本书,事实上有许多前尘歌哭,都无法以一己之微薄,承载磅礴的情感贲发,幸好,立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杨\">杨ersonName>先生的文字颇有中国画留白意味,每至深切处,给人留下足够思考空间,于史料的实描淡写间,催发心海悲悯宛转的波浪,渐渐还原真实、真切、真诚。越咀嚼,越有情味,越有警醒,越启人心扉。 “唯三更月是知己,此一瓣香专为春。”这是国画大师吴昌硕在一帧梅花上的题词,立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杨\">杨ersonName>先生以此梅花禀性,喻仁人志士的冷艳烂漫精神,其实,知己又何止三更月,伍立杨是,还有作为读者的我们。而今,对上世纪初辛亥革命诸种情势,很多人知之寥寥,在革命中献身的人,更埋没在深重尘埃中。不敢说,人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但不了解过去的人,“命定要重蹈覆辙”,要承受更多的苦难,也许身体,也许心灵。前辈们遗落世间的精诚傲岸,是后人的福祉,我们应该或者必须接受这种福佑,并以庇护今后。《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文字与装帧俱佳,全书格调沉郁苍厚,色彩上灰黑为主,橙红调和,古雅中颇有雄健,凝重中别具清朗,一册在手,胸有风雷,心绪邈远。 《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海南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此帖子已被 也也 在 2007-10-12 23:22:0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