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战神之神

小心越南这个朋友加兄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主题

9983

帖子

56万

积分

版主

骑士相册 http://photo.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157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5 0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两只蟑螂,让人觉得不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51

帖子

636

积分

排长

积分
63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5 11: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粒老鼠屎搅了一锅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220

帖子

928

积分

排长

积分
928
发表于 2009-6-5 13: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马王子\"767837040兄弟:这帮是贪官,讲道理怎明?

你应该是“白狗”不会是白马

你越早消失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主题

194

帖子

647

积分

排长

积分
64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5 13: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A含辉四照A 在 2009-6-12 14:50:1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5 13: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谣:和谐在哪里? <ZT>

忙碌的公仆在包厢里,
重要的工作在宴会里,
干部的任免在交易里,
工程的发包在暗箱里,
该抓的工作在口号里,
须办的急事在会议里,
妥善的计划在柜子里,
应刹的歪风在通知里,
扶贫的项目在虚构里,
扶贫的资金在吃喝里,
扶贫的干部在麻将里,
扶贫的县长在奥迪里,
宝贵的人才在悼词里,
优质的商品在广告里,
破烂的危房在学校里,
豪华的大楼在机关里,
动听的词汇在汇报里,
辉煌的数字在总结里,
巨大的成绩在水分里,
可喜的进步在创作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220

帖子

928

积分

排长

积分
928
发表于 2009-6-5 13: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Bonjour\"洁不洁看过节:粽子披上黄金甲,官场腐败花样新 <ZT>


继中秋节出现豪华月饼后,天价子于端午节期间在各地闪亮登场。这些子以鲍鱼、海参、瑶柱等高级食材做馅料,选用的糯米和叶亦非常考究,而且多数都有价值不菲的附加礼品盒,内有精致工艺品、中药香囊,还有紫砂茶壶;盒子的夹层中还会有金蛋、金锤,有的附送体检卡,有的则送“神农领地卡”,持卡可在一年内领取八百至一千斤有机蔬菜。

天价子被标榜为“浓郁的乡土气息激荡起文化的共鸣”,然而价格却不菲,动辄二、三千元一盒,相当于一个下岗工人几个月的生活费,普通人家根本无缘问津。有打油诗直言:“子穿上黄金甲,几只飞入百姓家?奢侈浪费已不妥,暗藏腐败更可怕。”一针见血揭示了天价子背后的官场腐败现象。

近年内地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节日腐败”。“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大小节日都成为贪官敛财的大好时机,无论跑官买官的、还是争取工程项目的,都利用节日请客送礼拉关系,官场上下、官商之间,银弹穿梭,天价“应节礼品”纷至沓来。觥筹交错之间,一宗宗肮脏交易顺利成交,甚么人民的利益、甚么公务员的行为准则,统统抛诸脑后。

洁不洁看过节

曾有传媒随机抽取北京市法院由○五至○七年三年内审理过的一百宗官员受贿案,在所涉及的一百名贪官中,有多达七十八人曾在节假日受贿。他们所收受的赃物中,小至高级礼品盒,大至房车与楼房,包罗万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贪官被双规交代罪行时,多数没有把节日所收礼物列入赃物范围。很明显,节日收礼已成了贪官受贿合法化的手段。
无数事实证明,豪华月饼、天价子等高级礼品已成为官场腐败的腐蚀剂,内地民众对此极为反感。在舆论压力下,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不久前推出《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明文规定销售月饼不得使用豪华包装和搭售其他商品。但正如有内地学者指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管得住月饼却管不住子,也管不住其他豪华包装食品。要解决问题,只能从源头上堵截。首先严禁用公款采购高级礼品,还有就是彻查官员利用节日收受贿赂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中纪委日前在北京举行全国市县纪委书记学习班,要求全国各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纪委负责人在会上告诫各级党政干部,一定要“干干净净地工作”。岂料言犹在耳,天价子就满天飞,官场腐败再次暴露无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目前社会分化日趋加深,一方面是各种天价礼品充斥官场,贪官奸商醉生梦死;另一方面却有大批贫穷人士生活无着,三餐不继,有病无钱医,子女无钱上学。这种情况如不尽快改善,必然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所谓和谐、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朋友你腐败不腐败以本帖无关,你最好看清楚主题才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914

帖子

3616

积分

连长

积分
361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6 09: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Bonjourfficeffice\" />

亲历者的疑惑与纪念:30年前那场20天的战斗 <转贴>

骆玉涛/ffice:smarttags\" />2009-2-18

  

  30年前的这一天清晨0625分,在中越边境经过整整一个半月战斗准备的我军,东西线同时向越方境内的军事目标开始了持续15分钟的猛烈炮击(着实要比央视今年元宵夜礼花炮猛烈上万倍,那家伙!,才叫真正的震耳欲聋。历史有时也象写文章一样,给你来点前后照应),0640分准时发起全线总攻。  

  

  这场战斗(为什么叫战斗而不称为战争,看下文说明),我部从19781210日受领向中越边境开进命令起,到312日撤回二线止,前后历时3个月零两天。其中在边境的战前准备47天,真正的战斗从217日始,至38日我军从越南境内撤军止,历时20天。这20天中,除一天半时间随师长和一名副政委前往进攻受挫的某团,协助其收拢被打散的部队,调整部署,重新组织进攻,不在师指挥所外,其余时间,包括从开进到战前准备,以直到最后从广西撤回广东驻地的整个过程,我都没有离开过师指挥所。  

  

  可以说,我是这场战斗的一个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当时是一名作战参谋,战后,受到晋升,并作为战斗骨干的一分子,送往南京陆军学院学习两年。学习结束后,学校希望我和另一名学员留校担任防御战役战术教员,但我因留恋老部队而婉言谢绝了。  

  

  这场战斗,空军、海军都有备战,完全进入了战争状态,但最终都未投入战斗。是一场标准的山地和城镇的步、炮、坦合同作战。尽管协同常常脱节。  

  

  这些年来,我会经常地想起那场战争,尤其到了217日这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时的情景,想起那些长眠于中越边境位于高山半腰墓地的烈士们,想起这场战争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  

  

  昨日,我看到了康复网友的文章,其中有他节录的刘亚州将军某次演讲中的一段话: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很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要从政治角度上去看。战争的意义往往在战争之外。小平同志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两个人看的,一个是中国华国锋,一个是美国佬……从政治上讲,这一仗非打不可。为什么呢?小平同志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邓,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第二个是美国佬,这个意义就更大了……小平同志的伟大越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他领着我们把整个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你看,这场仗是在1979年打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小平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这场仗也是为美国人打的,也就是说为美国人出气。有证据吗?有。小平同志前一天访问白宫出来,第二天就开打。为什么要为美国人出气?……其实这不是为美国,还是为我们,为改革开放。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是关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的意义的。刘亚洲将军讲的基本是实话。其深意只有长期研究政治的人才可能完全领会。  

  

  这段话勾起了我对于自己亲历的这场战争的一些片段的回忆。  

  

  多年来已经不看我当时的日记了。但今天早晨我又打开了我这段时间的日记。  

  

  片断一:我部接到上级关于向广西中越边境实施摩托化开进的部署方案是19781210日深夜:230011日开始制定具体开进方案。13日下午接到军司令部书面开进命令。  

  

  1213日至23日,进行开进准备。  

  

  此时,中央正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很重要。  

  

  1223日下午从广东驻地出发,乘车向广西开进。历经7天长途开进,1231日抵达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开始了一个多月的战斗准备。  

  

  从临时驻地到我们要现场勘查的国境线地段,当时还没有公路,甚至没有一条大道。全是高山间崎岖小径。边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人扛马驼。我们12日就开始了战场阵地勘察。在与当地边防站的同志交谈中得知,他们于197810月份还同越南边防站的人员开过联欢会。前不久还在往来,只是到最近才接上级通知不许往来了。而且他们很诚实地说他们并不赞成打这一仗。这大概是当时边境军民的真实思想。他们说,中越边境军民长期往来,双方有很多人都是亲戚。你们打完仗走了,而留给我们的是长时间的零星炮击的危险。  

  

  这里看出,从边防站和处于基层的人们的视角往往是看不到政治意义的。实际上,我在听了他们的陈述之后,对于这场战斗的实际意义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但是,这与小说人物梁三喜陈述“为什么要打那一仗?”的理由中所说的情况大相径庭。我没有看小说,这里把康复网友的摘录转载如下:  

  

  “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片断二:213日凌晨,传达军的作战命令。要求一律不许记录,不许留下一个字,只能口头传达。传达完命令后,政治委员将一页从军带回的记录纸当众烧掉。而且说这是总部要求。实际上,我玩了点小动作,在作战记录簿上作了纪录。战后,我向领导做了报告。但也没有被销毁。就作为战时作战资料保留了下来。  

  

  本来,战时的一切作战命令都非常强调原始记录,以便存档备查。而这次一反常态,对此,我又有些疑惑。  

  

  片断三:42日上午,随师长给到前方慰问演出的上海京剧一团报告作战经过情况。休息时,一男演员指着挂着的大地图问各种图标表示什么,哪里是国境线等等。看到一些大箭头越过了国境线,甚至过了凉山的奇琼河,然后“啊”了一声说:“难怪人们说是侵略呢”。  

  

  此时,我才知道外界对于这场战斗有不同评价。  

  

  片断四:凉山一片狼藉。我军撤回国内后,从电视里看到,越南曾多次访问过中国的范文同总理到凉山视察,痛哭失声。  

  

  片断五:从越南境内撤回国后,我抽空去了中越边境著名的友谊关。站在友谊关门外回望,我看见了由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三个丰满遒劲的大字,刻在拱型关门上方。历史记载,此前这里叫做睦南关。尽管用词不同,但大意基本一致。  

  

  此时,我很惆怅。  

  

  这场战斗,当时的西线(云南方向)总指挥是杨得志将军。东线(广西方向)总指挥是许世友将军。总参谋长是耿飚将军。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是华国锋。国防部长叶剑英。而邓是副总理。但据说邓在战斗进行过程中一直在总部的作战室。部队还以此来鼓舞过战士们。  

  

  战斗打响前,邓小平去了美国访问。美国有意识地透露说,据卫星观测,中国北部边境没有调整军事部署的动向。这是个很明确的信号:苏军没有动静……。  

  

  就在这次访问中,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情。200712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来中国宣读他那时的笔记,陈述了美对台售武的理由,是经过邓小平先生那次访问时私下同意的。并要求对此保密。(这是题外话了)  

  

  还是回到我的题目上来。从战斗经过看,我方东线进攻(西线主要战斗发生在老街和高平),大多似未遇对方正规军强有力的抵抗,除了在凉山正面的同登有过反复争夺,和某师为配合西线攻打高平的战斗,在大穿插中由于缺少战争经验损失较大外。对方很少是主力,往往是一打就逃。据说是他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结果。其实他们的主力此时几乎都在柬埔寨的金边市周围。而我们则如临大敌,打的是堂堂的阵地战,搞得动静非常之大。花了很大代价,吃了不少亏。造成我军大量伤亡的主要不是对方的炮火和直接交火,而是地雷。这次战斗给我的整个感觉是用牛刀割鸡。  

  

  后据内部通报说,这次20天的战斗,花了当时价值的40余亿人民币,用完了国家十多年的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储备。在当时,我并不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能力很弱,完全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用于一场这样的战斗。但后来据说那时是“经济崩溃的边缘”时期,我才怀疑当时哪来这么多钱?尤其是这又使我联想到战斗过程中缴获的大量物品,很多是中国以前援助的。如山洞里印有“中粮”字样麻包装的大批量大米;中国制造的“56式”冲锋枪,地雷,85加农炮,三七高炮,大量子弹炮弹等等。

  

  战斗耗费和战斗缴获的实际情况,与小说中梁三喜给妻子信中说的“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的情况又是大相径庭。  

  

  根据实战经过,我的题目用的是“战斗”,而不是战争。就因为只是动静很大的牛刀割鸡似的战斗的原因。尽管这于参加这场战斗的英勇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们的艰难奋战,尤其是那些战斗功臣们(我也是一个)和牺牲了生命的烈士们太不公平。  

  

  这次战斗,一方面实现了邓政治上的意义。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锻炼了军队。但从国际意义看,我国政治上的损失是非常之大的。研究国际政治和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经济损失和给边民留下的灾难就不用说了。一个意外的意义是,在当时几十天内轻松地一次性拿出巨额经费打那么一仗,证明了那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是反动精英们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仅这次战斗,就重重地扇了那些造谣的反动精英们一嘴巴。何况还有30年前陈云同志用毛泽东时期的积累购买的600吨黄金这个铁证呢。  

  

  后来有人问我说:“毛主席在,会打这样一仗吗?”。我总是保持沉默。特别是当我联想起那些缴获的中国援越抗美的大量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时。  

  

  康复网友的评论我认为很到位。大家不妨再看一看他的文章:“《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除了“这次也是为美国人打的”(刘将军语)战斗,还有将中国30年前积累的600吨黄金运往美国这件事,说明了些什么呢?  

  

  我的那些长眠于中越边境高山半腰的战友们,永远安息吧!  

  

  (关于这次战斗还有很多片断,就不一一写在这里了)  

  

  2009217日星期二 骆玉涛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2009-5-30 8:34:2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914

帖子

3616

积分

连长

积分
361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6 09: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Bonjourfficeffice\" />

<转贴>: 《高山下的花环》随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祭

作者:康复

中国有个“逢十”纪念或者庆祝的习惯,就是某件事的发生时间或人的生死之日在其10的倍数年的时候要隆重的表示一下。去年年初,国家宣布要在2008年要办好两件大事,其中之一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到了年底,按照部署,果然祭祀办的是轰轰烈烈,更有精英学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把197812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这天定为纪念日,但似乎大家正忙于处理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无人回应此事,也就无疾而终了。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我原以为2008年除了这件事外,也就没什么别的什么可纪念的了,大半年过去了,一直是这么个感觉。但到年末,突然发现还有很多纪念活动也在隆重的办着,我在官方媒体上还看到了什么济南战役、辽沈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非官方那就更多,什么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XX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转过年来到了2009年,凭直觉感到今年该“逢十”纪念的重大日子之比去年只多不少,淮海平津过大江这都是一般性的纪念了,其他的90周年纪念,60周年纪念,30周年纪念,20周年纪念,10周年纪念更具现实意义。

明天是217日,30年前的这天,我们和一个不久前还是“同志加兄弟”的邻国兵戎相见,大打出手了1个月,即“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了,应该“祭念”一下。

不过关于这场战争,我和我周围的人中没有一个直接参加的人,但是两位有着作家背景的将军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一个是李存葆少将,一个是刘亚洲中将。

27年前,军队作家李存葆写了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发表在《十月》上,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230连播,轰动一时;著名导演谢晋还据此拍摄了同名电影,也获奖卖座广受好评。我当时也被这部小说所感动,并多次阅读,甚至连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印象竟然多数是来自这部不是以描写这场战争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大约是在7年前,刘亚洲将军任成空政委时,有一篇内部讲话,在网上广为流传。和李存葆的小说一样,并不是专门讲对越作战的,讲的是信念和道德问题,演讲中顺便提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战斗”(即1984年与越军在老山和者阴山的战斗)。感觉刘将军的演讲简直就是李将军小说的补充和续篇,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连贯性,从79年到84年这5年中前线将士的一幅长卷素描。很多人物事件极有对比性,甚至都能对得上。请看:

李将军小说中79年连长梁三喜战斗中英勇牺牲,留下一张带血的欠帐单;刘将军演讲中84年某部指导员战死沙场,最后一个月留给妻子的工资因还欠款只有5分钱。

小说中79年连指导员赵蒙生到前线后收到他的老婆军医大学学生柳岚的家信,讥笑丈夫是想当什么英雄。她,还有她身边大学生们,宁肯信奉纽约伯德罗埃岛上的铜像( 自由女神),也决不崇拜斯巴达克斯;演讲中84年某部副指导员带突击队攻击敌阵地时阵亡,战后连长集合全连在烈士遗体旁追悼时,副指导员未婚妻的信到了,什么信?绝交信。

小说中79年副连长靳开来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但因违反纪律牺牲后没被授予任何奖励,赵蒙生拿出自己的一等功奖章以“连”的名义交给了烈士遗孀;演讲中84年某部副连职参谋王仁先战前违反军纪被撤职,战斗中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战后开始没有获得任何嘉奖,在作家们强烈的要求下,被追记一等功。

小说中79年梁三喜的妻子为他圆坟;演讲中84年王仁先的情人为他祭烟。

小说中79年基层指战员求战心切,群情激昂;演讲中84年战前,参战部队驻地一片死寂,干部都躲得远远的。

小说中79年雷军长被部下称为“我们的巴顿”,对部队中负责宣传的干部讲在有关纪念他的独子牺牲的文章中,不要出现他的名字,半点都不要借烈士来吹捧他;演讲中84年有个师长自称要当“中国的巴顿”,要作家把他写到书里去。

还是先回顾一下李将军的小说:军人高干家庭出身的机关干部赵蒙生想要进一步“发展”,在其母亲的安排下从机关“曲线”到了基层连队某部9连,因动机不纯,所以也没把连队建设放在心里,和连里其他干部包括连长梁三喜和排长靳开来等关系疙疙瘩瘩,正在联系调转的时候,中越关系紧张公开化。调令下来的当天,部队接到了“换防”也就是上前线的命令,尚存军人良知的赵蒙生没敢离职而是随部队南下。在周围激昂的备战气氛中,和来自包括军长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不至于身败名裂,最后定下决心,留下来参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战斗中赵蒙生表现英勇,战后荣立一等功,但9连伤亡惨重,连长梁三喜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靳开来为了砍甘蔗给部队解渴被地雷炸死,来自北京部队的战斗骨干“北京”因“八二无”炮弹臭弹被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还有战士在穿插时活活累死。

小说的高潮在战后,梁三喜的母亲竟然是赵蒙生的乳母,战争年代我军的堡垒户,抗战时期就是烈属,和赵蒙生的父母关系曾极为密切;烈士“北京”的父亲竟然是军长。梁母在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后,没有向国家和部队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还拿出了儿子的抚恤金来还清了儿子的欠款。

小说结尾赵蒙生因战争中对部队有了新的感情,决定在基层部队继续工作,和母亲老婆产生了巨大分歧,母亲不能把儿子咋样,但和老婆却已行将分手。

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其实写的就是当时的军队内部高干丧失信仰,以权谋私;高干子女骄奢淫逸,贪生怕死;基层官兵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为国献身的信念支撑下流血牺牲,军属烈属深明大义,无私奉献,这么个小说。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但是李存葆情节安排得好,他在赵蒙生的身边一方面安排了一个主旋律形象群包括平民阶层的梁三喜一家三口和靳开来等,高干阶层的雷军长及其儿子,另一方面又安排了一个非主旋律的负面形象群包括他母亲和他老婆。赵蒙生游走于这两方面之间最后归宿于主旋律这条线上,使小说情节变得很生动,结构也丰满,很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数人看了都可以接受,所以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小说发表27年后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环》,仍然被感动,仍然对作者当时对国家对军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性表示钦佩,读着小说,有一种回到从前的那种亲切地感觉,当然也对一些情节有自己的看法。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一:战士“北京”在用“82无”炸碉堡时,因臭弹没炸成碉堡反倒瞬间被碉堡中的越军用高射机枪打死。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我是亲眼见过那个年代的高射机枪实弹射击的,机枪很大且较长,需要特制的支架,双手握住枪身后方的托手射击,要有较大的射击视野,同时高射机枪的震动也是很大的,所以很难想象在越军会在地堡中使用高射机枪,并且透过地堡狭小的射击孔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按照小说的描述,“北京”从隐蔽部位站起后身中七弹,越军射击手的水平到奥运会上拿金牌都绰绰有余了。

情节二:战士“北京”连着使用“批林批孔”时期的臭弹,结果被打死。梁三喜说弹药手要负责任,弹药手自我感觉很委屈。但我从情节上看,弹药手都应该枪毙,委屈什么?从他的辩解中看,他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仍然连续给“北京”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其实他身上还是有没问题的炮弹的,只是不给“北京”。我认为弹药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给炮手没有问题的炮弹,全部“好的”炮弹打光以后,没办法了,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时候,再给炮手提供可能有问题的炮弹,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上面这两个情节,大概是小说的缘故吧,如同作者开篇所引用别林斯基的话“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我们就把它当作纯粹小说情节好了。但这“戏剧性”事件的背景,却不容我们戏剧性去看待。作者认为“批林批孔”时期生产臭弹的原因是由于“批林批孔”。这就是作家所处时代的烙印和结果,大概现今的作家们已经“克服”了这种定式思维,就事论事了。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那是不是可以以此类推什么年代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可以归结为这个年代造成的呢?现如今发生的“假冒伪劣毒”我都不用举例子了,要过多少人的命?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运载火箭接连发生意外,甚至发生了横着飞出来的特大事故,就没有人为此联系到“第二个春天”有问题嘛!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三:林彪垮台,赵蒙生的父亲“华野山头黑干将”的问题澄清了,又恢复了职务。他妈妈的“外交才华”,更是熠熠生辉……我作为读者就在想既然他父亲和他母亲以及雷军长都是林彪倒台的受益者,他们在批林批孔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林彪没倒台时期生产的炮弹没问题,批林批孔之后生产的炮弹没问题,但恰恰是那么一批老干部被解放了,“又恢复了职务”的批林批孔时期,生产出来的炮弹就有问题,这是什么问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情节四:梁三喜的欠帐单。这是小说中描写军人最感人的细节了。据谢导演回忆,1984年他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曾和当时的总参谋长杨得志同时观看此片,发现杨总长在影片播放中亦被此情节感动而泪流满面。我当时认为身经百战的杨总长完全是被5年前那场他亲自指挥过的战争中我军忠勇的基层官兵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所打动而流泪,直到过了20年后我在网上读到了另一位也是作家出身的将军刘亚洲的一次内部演讲之后,我似乎觉得上将流泪另有原委。

那么刘将军在演讲中说了些什么呢?

刘将军讲已经到了1984年,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5年后,我军仍然有大量的基层官兵家庭生活困难,这里引用刘将军的话如下:

“部队官兵不仅面临生死考验,还都有生活负担。尤其是基层干部,几乎家庭都很困难。当时我去看十四军的一个指导员,他已经牺牲了,他妻子见了我,跟我讲,作战前这个指导员是有欠债的,临开赴前线时发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结果七扣八扣,工资袋在拿到手上的时候里面只剩下五分钱了。最后她拿出这个单子给我看,就五分钱,我真是觉得心酸。有些战士家里很贫穷,他们的遗书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烈士在遗书里面说,如果我要死了,请公社给我家一头牛;一个人讲,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军装脱下来送到我家乡去。我的兄弟都穿不起衣服。这些东西看了以后,真是让人难受...

五年过去了,“梁三喜”的账单问题,还是普遍问题,触景生情,杨总长能不为之落泪吗?

顺便再扯一句题外话,不久前,新浪网报道,2009年为国庆60周年,我国将在国庆节当天举办阅兵式。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1984年,是国庆35周年,不是什么“逢十”,我军却搞了一次建国以来最大型的国庆阅兵,我当时看了电视直播,主要军兵种及相当一部分主战兵器都亮相了,方阵整齐,步伐坚定,男兵豪迈,女兵飒爽。感觉真是振奋啊!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还有就是阅兵后的群众游行,一片莺歌燕舞万民同庆的盛世景象,大学中的知识分子自发用床单做成标语向总设计师问好,更是锦上添花。

刘将军在演讲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1984年,收复老山的时候,到十四军,我去了...当时到参战的部队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特别是“两山”作战的时候,后方是歌舞升平啊...我从后方到前方,前后方反差之大,不可言!”

当然,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基层官兵的家庭和生活负担已经大大改善了呢,我前几天在人民网上看到了一个帖子,标题就叫《孩子当兵,我花了40000元!——一位小食摊主的倾诉》,链接如下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0625596&boardId=2

大家有空的话,也看看,尤其是文章的跟贴,现在的老百姓似乎已经是和淮海战役时期的山东老乡觉悟不相上下了,倾家荡产支援咱部队哈。

扯远了,还是回到小说里来吧,

情节五:为什么要打那一仗?梁三喜给他妻子的信中是这样回答的:越南鬼子实在欺人太甚,常常入侵我领土,时时惨杀我边民!我们国家十年动乱刚结束,实在腾不出人力、物力来打仗,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别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这里看看也会觉得,如再不干越南小霸一家伙,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脸是会没处放的!

当年我等平头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和梁三喜是一样的。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感觉到好像有什么地方和从前不一样,时间愈久感觉愈不对。终于从刘将军那里得到了答案: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很多同志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要从政治角度上去看。战争的意义往往在战争之外。XX同志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两个人看的,一个是中国XXX,一个是美国佬...从政治上讲,这一仗非打不可。为什么呢?XX同志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X,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第二个是美国佬,这个意义就更大了...XX同志的伟大越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他领着我们把整个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你看,这场仗是在1979年打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XX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这场仗也是为美国人打的,也就是说为美国人出气。有证据吗?有。XX同志前一天访问白宫出来,第二天就开打。为什么要为美国人出气?...其实这不是为美国,还是为我们,为改革开放。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说得何其正确啊!

(刘将军的这篇演讲,我看过多遍,很受启发,建议大家都好好读一读。因为刘将军说的比较实在,虽然在引经据典时有些偏差,但能感觉到在说他自己的话,如其所言,不像有的人的报告又是“高举”,又是“深入”的。特别是思想偏左的朋友们,一定要从演讲的主题“信念和道德”去看这篇演讲,这样就比较好看了,不至于拘泥于细节而一触就跳了。)

简而言之,这场战争,一箭双雕。对内,这里就不谈了;对外,归纳一下,就三个字:投名状!就是水浒中的林冲想要上梁山,王伦要他杀个人以明心志,那么个玩意。

说到水浒,就不能不想起毛主席那句名言: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何其震撼!!

初读水浒的时候,也不太明白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怎么就被招安并豁出性命去剿杀其他“好汉”,很久才明白。

刘将军是作家出身,讲话中有一个字用的极其传神,就是“把中国的方向拧过来了”的“拧”字。大家慢慢体会吧!

30年过去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梁三喜们,安息吧!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2009-5-30 8:31:5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914

帖子

3616

积分

连长

积分
361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6 10: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香港人眼中的七十年代的中国 转载)fficeffice\" />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从小事看中国大陆

松涛(香港留美物理学教授)

    我于一九七三年七月初经香港进入中国大陆,至八月底离开。在国内逗留约两个月。曾经访问过大都市,也曾去过小地方;做过有接待人员陪同参观的“贵宾”,也曾与国内一般人民一样地住在自己家中,天天与邻居及朋友、同学聊天,到处闲逛。虽属走马看花,到底是亲身经历。所以把个人对国内的一般情形观察所得的印象写出来,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对中国的了解。

  我所谈的都是我看到的小事,我希望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努力的方向和政策的精神。当然,一个旅行者所能看到的事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虽然我十分忠实地写下我的所见所闻,但是对这些见闻的想法可能并不都正确,那只是我自己的推断力问题,无伤于我看到的事实。

   一、地狱或天堂

  许多年来,我所接触到的一般报章杂志总在强调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别人去解救。虽然近两年来已有亲身经历的报道,在海外流浪多年的人总难免心有所疑,我自己也是如此。在我两个月的国内旅程中,到过许多城市,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们。我觉得国内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只是另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类社会,人们有足够的衣食,大街上熙熙攘攘。如果一定要问与从前的旧社会或者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则最显著的就是既看不到纸醉金迷的销金窝,也看不到流离失所的流浪汉。人民在非常安定的环境中埋头工作,努力建设国家。

  过去许多报道都说共产党当政以后,国内人民富的变穷了,穷的更穷了。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富与穷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从前所谓的穷是能不能活命的问题,即使没有被饿死也有被冻死的可能,现在很难使我想象还会有人被冻死或饿死了,因为我从未看到过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人;至于说富人变穷了,我是相信的,因为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要铲除不劳而获的观念,使全国人民能平均分享全国财富。也许有人会以为这不过只是高调而已,多半是做不到的,事实上我相信任何到过国内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情形的确是如此。所有的人不管他是从事何等工作,基本上生活水平是一致的。自然,中国这么大,要说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相同是绝不可能的。譬如说江南鱼米之乡,生活总要比西北或西南贫瘠地区舒服些,这在国内叫做地区差别。一定要消除这些地区差别,恐怕还得一段时间,除了全国性的交通运输问题外,还得有现代化的冷冻设备。不过比起维持八亿人口的温饱,这只不过是枝节问题,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自然会逐步解决,不必要付很大代价去强求的。

  二、社会与人情

  在国外常常听说台湾、香港或海外华侨社会的人情味如何浓厚,言下之意外国人社会便缺乏人情味了。其实,打开窗子说亮话,人情味是否越浓厚越好也很难说。有道是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能够亲身领略到人情味浓厚的若不是“富贵中人”也一定是“有办法”的人,从未听说有达官贵人天天请穷途潦倒的人吃饭。倒不如外国人,除极少数外,一般人都是把个人困难隐藏起来,见人笑脸相迎,大家相处都淡如水,既没有所谓“浓厚”的人情味,自然也较少有世态炎凉之叹了。

  国内的情形怎么样呢?没有回去过的人也许会以为共产党统治下的社会哪儿还有人情味可言。最近被招待回去参观过的人自然会觉得人情味极浓,我说说我个人经历。我是以私人身份申请回国探亲的,除了父母亲与弟妹外,在申请时我并未提到任何其他亲戚要看望。另一方面许多人都以为回国访问者一入国门便会有人陪着,无法自由活动。我在申请时既未说到我的职位,也没有提研究专业,一到广州,便大致由我个人行动。

先说入境检查,这是我二十六年来首次与国内官方人员接触。在罗湖下车,有人领着过了小木桥进入深圳国境,解放军同志看一看护照便通过了。到了海关被领进休息室,一杯清茶招待等候检查行李。几分钟后便有人来领我进入一小房间,全部行李都在,两位海关人员与我寒暄几句以后便开始工作。他们工作很仔细,差不多每件物品都看了一下,但他们的态度却是非常和善,和我问答时就象闲话家常。

   从广州开始,我便是自己行动。火车售票员的态度并不可亲,但也不算不好。

  从株洲到杭州,车中与我同房的是解放军高级干部,他为人豪爽,和我很谈得来,我请他抽一支美国烟,他欣然接受,并以湖南特产的一种高级茶叶为我泡了一杯茶以为报。他告诉我在一九四九年解放战争中他当新四军的一个营长,我问他当初怎么打的,那么快就席卷全国。他微笑着说,在长江以北是打的,渡过长江以后就不打了,差不多半个中国都是靠两条腿跑来的。我问什么意思,他说国民党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跑,就这样从南京、上海一直跑到广州。言毕我们相对大笑。这一路火车上与他同住一晚不仅是一种享受,也很象是新生训练,他给我简略地介绍了解放后的社会,也使我熟悉了一些国内常用的字汇。

  我问他政府对人民结婚与生育是否有所限制?他说有的,不过是完全站在防止人口过度膨胀的立场。规定是男女年龄之和满五十才可结婚。

  生儿育女以两个小孩为准。组织上要运用各种方式劝导,国家并免费供应避孕丸。我不知道这些办法的执行情形如何,但很容易想象其困难的程度,因为中国农村人民的传统思想是多福多寿多子孙,再说若生了两个女儿总想有个儿子,或者生了两个儿子的总想有个女儿,所以配合国家政策而劝导人民节育的确是极端困难的思想工作。但是成果如何呢?据我所知中国目前每年人口增加率已在百分之二以下,这其中还包括了近年来人口死亡率的大幅降低。我想若没有物资供应的限制,显然是不容易成功的。

  三、表面与实际

  初入国境,第一站便是广州。我在广州独自逛了几条街,也坐了一段三轮车。广州市街给我的印象是清洁但陈旧,路面很好但建筑物看来象是几十年未经粉刷,霓虹灯彩可说是找不到了。街上行人面色红润但是衣着却很随便,可以说不论男女全部是白色衬衫深色长裤,而且几乎看不到有人穿的衣服是经过熨烫的。曾经有人根据国内都市的市面与人民的衣着判断国内人民生活单调而贫苦,经过了两个月的旅行以后,我觉得这种判断如果不是别有用心也不免失之肤浅。无可讳言,中国是比较穷的,但若是政府重视表面工作,只要把几个外国人来往较多的城市装饰一下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人民政府不这样做,因为表面工作对人民并无重大意义。我是第一次到广州,无法与从前比较,但是我曾经在许多地方读到过珠江上有许多水上人家,其生活环境恰如从前的上海苏州河或现在的香港仔。今日的珠江,宁静而清洁,政府开辟了几个新村供这些在河上生活的人们居住,并为他们安排工作。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类似的情形随处可见,任何对解放前的中国有点了解的人现在去看看,一定会同意中国政府至少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忽视表面工作而全力在为绝大多数的人民改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在我回到家乡后,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我的家乡是有四万人口的小县城,全城的面积扩大了许多。我的两个弟弟陪我在旧的城区几乎每一大街小巷走了一遍。许多小河被填成道路,使环境卫生条件改善了。从前全靠这些小河供水的,现在有了自来水了。想起从前从小河挑水来,还要在水缸中用明矾使其洁净,水缸底每天有几寸厚的污泥要倒掉。从前煮饭前要劈柴,或者烧干草,现在每家都烧煤球。要知道从前只有大都市或产煤地区才有煤球烧的。

  医疗制度是另一较突出的例子,足以说明政府之重实际而不做表面工作。国内没有医药广告,没有医学博士,但是到处遍布医院与诊所,小县城中有几百张病床的大医院。从前生孩子时,穷人找邻居帮忙,高一等的可以请接生婆,再高一等的请现代化的助产士,最有钱的人才进医院。今日生孩子,都要在医院中住几天。我的一位邻居生孩子,我特地到医院中探望她,既没有人陪我去,也没有事先通知医院。那是一所有九十张病床的小医院,每一房间三、四张床不等。设备当然不算好,但重要的是其普遍性。小医院只能应付日常需要,若有特殊病症,无法应付,便转送大城市中的大医院。我在杭州华侨饭店遇到一位女同志,饭后闲聊,才知道她是一位医生,苏州人,二十年前,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便去新疆乌鲁木齐服务,这次到杭州就是护送一位病人来治疗的。

  四、做与说

  我们常常说有些人是只做不说的,有些是边说边做的,也有些是只说不做的。在回国以前,我从多种不同的传播媒介中看到过或听到过一些特殊建设,如大寨的农田开辟,红旗渠的修筑,大庆油田的开发,黄河淮河的治理及长江大桥的修建等;但是对于小地方的实际建设情形究竟如何毫无所知。这次在国内的旅行使我看到二十五年来国内确实是脚踏实地的在埋头建设。而尤其重要的是其普遍性。火车从广东过金鸡岭进入湖南,以后,我不时看到高架水泥钢筋建筑,既不是桥梁也不是高速公路。几经观察才知道是灌溉用的引水渠道。这种渠道可以说是高架河流,可见其规模之大。回想当年刚到美国加州看到农田果园中大规模由地下水管向上喷水灌溉,曾经大大地慨叹中国农民之辛劳,以为只有美国的工业基础才会有这种节省人力的设施。但是我却从未想到会在中国看到另一型式的大规模灌溉工程。当然这些建设都是万千人民劳动的成果,但是中外古今又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若是美国的先民也象现代美国人一样只愿意按一下电钮,怎会有今日的美国?

  一直到我回到家乡,沿途竟从未看到从前常见的木制水车人工踩水灌溉,我二弟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做事,当我问起水车的事,他只是笑笑说现在我们用电泵抽水了。他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使我吃惊的程度却不下于在湖南看到的架空天河,因为农村到处用电泵抽水表示电力供应面之广,我很自然地就问电力哪儿来的,原来国内除了有名的大型水坝外,小型水坝不计其数,到处都是小型发电厂,穷乡僻壤也不例外。就我记忆所及,几处有小瀑布的风景区都变成了小水坝,也许这是工业化的代价吧!

  我提到这些普遍性的建设,只是因为我自己觉得海外知道这种情形的人不多,而人民政府也没有把这些工作加以宣传,我想共产党政府虽然不算是只做不说的一类,至少他们做的远比说的要多。

  五、政治与教育

大约二十年前,在台湾到处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公共场所不谈国事”。当时据说理由是保密防谍。时至今日,政治是开明了许多,这种标语在台湾是再也找不到了,但是流风所及,一般人民多多少少仍然避免讨论国家大事,为的是避免找麻烦。在我未回到国内以前,我以为这种情形在国内一定更为严重,岂料事实正好相反,国内人民不论男女老幼,也不必问他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关心国事。

  我与许多人谈到外交问题,中苏边界问题,台湾问题,以及国内生产建设,医疗制度,人口政策等问题,就没有遇到一位不愿或不能交谈的人。对我而言这是崭新的经验,想想从前除了所谓知识分子外,有几个关心国事的老百姓?说得不客气一点,就连在战场上打仗的兵士都闹不清究竟是为什么要打仗的。曾几何时,居然进步到不仅每个人都知道国家的政策而且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他对问题的看法。听起来这现象好象是奇迹,说穿了其实只是教育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教育不是狭义的学校教育。在国内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单位,国家的政策与政令就是经由这些单位传达到每一人民。在国内一个常常听到的名词就是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使国家政令彻底下达,也使基层意见向上传递。

  另一方面,这种全民教育的存在并不表示学校教育的不受重视。正好相反,国内普及教育相当于台湾的义务教育到初中毕业。全国学童入学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当然学校的设立就变得十分普遍。我的故乡从前全县只有城区有一所中学,现在每一公社有一中学,可见其发展,而中国政府却从来也不曾为推行普及教育对外大事宣传。

  说起公社,我想海外多数人都不清楚究竟什么叫人民公社。我到广州的第一天,就在与人闲聊时听到一个笑话:一位美国访客被领去参观人民公社时,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公社没有围墙,象我们从未到过国内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可笑,但是国内的人便忍不住要笑了。原来人民公社只是一个行政单位,相当于从前的乡公所;公社下面有大队,相当于从前的保;大队下面还有生产队,便是从前的甲。所以每一乡都有一所中学。

  六、国民收入与物资供应

  任何在解放前的中国住过的人都记得抗战胜利以后通货膨胀的可怕情形。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九四八年六月到上海时以十七万元法币买了一本四用辞典,第二天到杭州吃一碗面要付二十万。这还是在金元券发行以前,至于金元券出现以后乃至后来的银元券,贬值之快已非现在所能想象。

  今日国内物价之平稳,也不是不曾亲身经历的人所能想象的。据说基本上二十五年来物价从未改变,反之,工资却因为国家生产力增强而经过几次小幅调整。一般说来,国民收入足够维持生活。我见到许多幼年同学,他们从初小毕业到大学毕业都有,也有在大学教书的,经济情形最差的一位是专科毕业的同学,他的妻子半身不遂,卧病经年,但有两个孩子。以他一人的收入来支付四口之家包括一位病人,自然吃力,但也没有冻馁之虞。其他亲戚朋友每家至少都有两人工作,所以都有银行存款。一般说来国内人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完全由劳动力的多寡来决定,如果夫妇两人工作,生活已可有余,若有成年子女工作,则情形更好。我所认得的所有亲戚朋友,家家都有积蓄。现在的问题是存了钱做什么?在乡下,许多人在设法盖房子,在都市则大家都想买较贵重的东西,如手表、自行车、照相机等,这牵涉到物资供应的问题了。

  国内一切物资几乎都由国家统筹分配,自由市场到处都有,但规模极小,可以不计。如所周知,国内棉织品与粮食是配给的,必须要有配给券才能买。我在北京友谊商店买了两双布鞋还问老同学要了几尺布票。但是丝织品、毛织品及其他人造纤维产品便可以随便买。只是供应量仍然有限。我在杭州花了十元人民币买了条的确凉(一种人造纤维品,穿起来其实很热)的裤子,在家乡花了二十四元人民币做了一件丝棉袄,料子与手工都属上乘。

  我在华侨饭店或其他旅馆吃饭,自然不需要粮票,但我喜欢自己与朋友亲戚上馆子吃,所以就要了些粮票带着,上饭馆叫了菜以后还得告诉服务员要几两饭,原来一碗饭要二两粮票。

  至于其他工业品如手表或自行车,就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了。其原因实在非常简单,供不应求而已。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是自力更生,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的物品尽量少从国外进口,即使在国内生产的手表,质与量都在迅速提高,还是无法普遍供应。另一方面人人都希望有个手表而许多人都有钱等着买,所以一批手表分配到一个单位,随时就会被抢光。手表如此,其他工业品的情形也大同小异。说到非工业产品的供应,如蔬菜鱼肉等,据我的观察,虽然也不算富裕,却已足够维持全国人民的生活所需。对旧中国缺乏普遍了解的人,也许不容易明白这有什么了不起。不说从前全国有多少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单看今日中国人口超过七亿,而耕地面积增加得很有限,所以除了尽量利用科学方法增进单位面积产量外,还得有现代化的贮藏及运输设备。举个小例子,我的家乡每到夏季盛产海味,鱼虾满街,价格极廉,因为当天若卖不出去便成废物。至于渔民们靠这一短期的微薄收入如何能维持一年生计便没有人去管了。另一方面短短数天的渔获量供过于求,事实上造成不可避免的浪费。现在由国家统筹分配运销,渔民的收入有保障了,浪费物资的现象绝对杜绝了,更重要的是本来不产鱼的地方也可以有机会吃到鱼了。由于产品由国家分配供应全国,产地的供应量当然已不如从前充分,但是谁能说这是不合理的现象呢?其他如甚至木材、煤炭等的生产与供应,情形莫不与此类似。

一般说来,今日国内市场的物资供应情形与过去大不相同,从前大致是集中生产地和几个大都市,而且还向国外大量进口日用品。现在则全国各地差距不大,象北京和上海可以看得出来比较容易买到东西,但仍然不象从前的上海,洋货充斥比起小地方的物资供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若有人在国内任何地方看到市场上物资不象从前充分,应该先想一想全国人口的分布及其所需再下结论。

   

 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一九七四年十月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220

帖子

928

积分

排长

积分
928
发表于 2009-6-6 11: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中国心
张明敏

河山只在我梦里fficeffice\" />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 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清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清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此帖子已被 摄影师 在 2009-6-6 18:38:3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1-8 13:11 , Processed in 0.5195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