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
——寻找台山二中65秋(1)班刘少萍同学追踪纪实之二
6位本班同学的故去,给我们留下了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沉重思考,不由自主地增强了把失散的同学找回来的决心。同时也知道,剩下尚未找到的同学,肯定也是最难找的,剩下越少就显得越难,好在我们不幸中之所幸的这代人,坐享着当今发达的交通、先进的通讯、快捷的网络,在茫茫人海我们可以游韧有余。
眼下,包括刘少萍同学在内的没有任何音讯的这18位同学,芳踪难觅,寻找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这时,有同学提示,可上台山同学网寻找。是啊,网络无疆界,于是,现“买”现“卖”,我在学会如何发帖、复帖及简单编辑技能后,2010年4月29日,我们便以公开信的形式,在网上发出了包括刘少萍同学在内的第一个寻人启事,原文誊抄如下:
[/table] | | | 你们好!我是当年并不起眼,可能也没有给你们留下多少印象的小个子同学彭国华,现受同学们的委派寻找你们。 曾记否?1965年的初秋,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怀揣着青春梦想,踏入台山二中美丽的校园,朝夕相处了三载,当然其间也虚度了两年。是历史的缘故使我们最终梦断校园。还记得吧?毕业的那天,没有毕业典礼,没有老师的嘱咐叮咛,没有同学间相互祝福,更没有拥别的泪水与欢笑,无奈中带着怅惶、遗憾和忧伤,草草毕业,黯然离校,从此天各一方,相互间几乎无音讯。弹指间,历史竟无情地阻隔了我们42年,大家从风华正茂的少年步入了老年,其中经历回忆起来,相信人人都不乏喜怒哀乐的精彩人生故事。蓦然回首,想来不禁唏嘘。但不管如何,我们依然怀念共同的岁月,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毕竟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而不管它是悲是喜,你们说是吗? |
| 老同学,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联系,可能彼此间已经陌生,但情谊还在。我们想将被割断了的这段历史再接起来,把友谊的情缘续上,应该是很多人的共同意向。也正是基于此考虑这几年里我们苦苦追寻,可谓大海捞针,收获也不小,全班54名同学(其中 |
人已作古)中已联系到31人,加上班主任马伟儒老师共32人,你们这18位同学还没有联系上,但在我的脑海里还深藏着你们每一个人熟悉的面容,因为尽管过去了42年,全班同学的姓名我都还可以凭记忆写出来,说明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和其他31位同学非常渴望与你们重逢的那一天到来。同时也诚挚的希望其他消息灵通人士提供线索,我们将不胜感激。 |
| | | 这封公开信发出后,我便一天到晚盯住电脑,紧张地审视着每一篇回帖,生怕漏掉哪怕是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不上网的同学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消息。可是,网上的反馈多是一些声援的、支持的信息,并无多少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 |
| 时间飞快,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不知是我们心急还是网上“发 | 酵”的时间不够,结果一无所获,心里不免有些迷惘。 | 三天过后,我调整了一下思绪,然后又以“18位同学发出第二封寻找启事,在信中对18位同学逐个回忆了其少年时代的音容笑貌或性格特征等,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同学情意及期盼,希望被感召被触动被人们奔走相告。 |
| 第二封寻找启事内容摘抄如下:(此处已隐去后来陆续找到的其中14位同学的情况) |
| | 昨天,我在同学网上发贴希望能联系相隔了42年且未能谋面的你们,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我(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的经历毋忘,因为那是一段很特殊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对于你们18位同学,这么多年,你们当时的形象,你们的音容笑貌,以至举手投足和性格爱好,都时常在我的脑海浮现------ |
您这个比较时尚,又博学多才,颇具儒雅淑女风度的城里女孩 |
您还钟爱您的琵琶吗?经过岁月的煅造,您的琵琶弹奏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了吧?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学都很想念您。 |
树贞同学,您说话、办事得体有分寸有主见,不随波逐流,也可说是较严肃认真。 |
[table=100%,#ffffff] | 此贴一出,舆论哗然,纷纷赞扬我们同学之情如此深厚,记忆如此形象如此深刻,实属难得,并博得了兄弟班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随后,此帖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持续“发酵”、扩散和幅射,各个渠道的信息纷至踏来,18位同学绝大部分相继找到或有了一些基本信息,偏偏就是有关刘少萍的信息还是一片空白,感觉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