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8|回复: 0

[转贴]龙舟竞渡-粽子飘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459

帖子

1881

积分

连长

开心每一天!

积分
188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6-5-31 1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沸腾的汨罗江:龙舟竞渡(组图)

三湘都市报

  在赶往汨罗江途中,不时掠过一队队跟我们同一个方向行进的摩托车队伍。到汨罗江边看龙舟赛,应该是这十里八乡还有更远的乡民们在这个节日里特有的庆贺吧。每逢岔路口,停下车想找坐在路边摆摊的乡民问问路,话未开口,他们的手势已准确打出,碰得多了,车上就有人笑言:“这是组委会安排的活路标。”

  30万人齐聚汨罗江观赏龙舟竞渡,是这个端午节的高潮。信号弹划过汨罗江上空,龙舟如箭起航。霎时间,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连成一片,这样的场景由不得你不热血沸腾。

  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如今,这项活动遍及大江南北,赛龙舟五花八门,可要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必须来一趟汨罗,看看这里的龙舟竞渡。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

观者如云

  这是端阳赛龙舟起源的生动记载。也许是屈原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情操,打动了被山河破碎的悲哀笼罩的楚人的内心,为了营救流放的诗人,更是为了拯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水中的屈原。虽然,当人们追至洞庭湖时,屈原早已不见踪迹,然而,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汨罗人龙舟竞渡的风俗却逐渐盛行于湘沅流域,甚至远播日本、韩国,延续至今。

  1984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盛传于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在江中游弋的龙舟,是根据国家体委制订的龙舟标准制作的,龙头的形状、色彩也千篇一律。在汨罗民俗专家刘石林眼中,民间的龙舟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姿态,说起造龙舟也是妙趣横生:

  成立龙舟会。解放前,造龙舟以家族、村落为单位。谁有造龙舟的打算,就要召集族中、村里有威望的人成立龙舟会,筹资金,备木料,请师傅。

  龙舟的底筋木要偷。龙舟舟身以杉树为料,最底下那根底筋木却必须以偷的方式取得,这样才跑得快。被偷的人家知道是拿去造龙舟的,也就不好追究了。

  龙头千姿百态。要看雕匠的手艺,就去看龙头的雕工。龙头以樟木为料,师傅们无不铆足了劲一展身手,花样百出。

一“龙”当先

  “点睛”仪式不可少。龙舟造好了,龙头也雕好了,摆在村里祠堂的神龛前了,要请礼生举行一个简短的祭祀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头“点睛”。“点睛”后的龙头安在龙身上,掌木的师傅完成特意留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取雄鸡血,从龙头至龙尾边点鸡血边诵赞词。经过如此仪式,龙舟就不是一条普通的船了。

  1994年的岳阳国际龙舟节,曾举行过一次民间龙舟大展示,虎头舟、凤尾舟、独木舟等令人大开眼界。刘爹还告诉我们,去年,韩国为端午节“申遗”在汨罗引起轩然大波,乡民们自发造了十多条龙舟。他希望每年的端午节,都应该有一个民间龙舟展示日,这才不会丢掉汨罗的传统。

  在汨罗江下游两岸,赛龙舟最为乡民们看重,“宁可种输一年田,不能划输一条船”。每当你看到那旌旗蔽日、锣鼓沸天的场面,再联想起那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禁令人恍然大悟,三湘四水

  年间人才辈出,不亦宜乎!

   门插艾,粽满筐,四溢的清香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吃粽子、咸蛋,女儿回娘家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来到在祭屈大典上诵读祭文的礼生杨基良老人家里,他家的门上、窗户边早已把艾叶、菖蒲插得到处都是了,这个习俗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可以进行。他说:“你看菖蒲多像一把宝剑,插菖蒲可以避邪,艾叶可以杀菌。”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荆楚人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至今人们仍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菖蒲、艾叶长期被相信具有避邪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在汨罗,至今传唱这样一首民谣:“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端午节这天上午的祭屈大典后,杨老回到家里,还把捶烂的大蒜子和雄黄、白酒泡在一起,房前屋后都洒了一点,既可以防虫杀菌,也是一种习俗。

粽子飘香

  在许多人眼里,“端午节”和“吃粽子”早已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了。杨老家里今年包了20多斤米,长粽纤长,又叫羊角粽,短粽厚实,常会裹一些肉末豆子之类。吃粽子,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有儿歌为证:“汨罗江,长又长,外婆接我过端阳。一不要你的饼,二不要你的糖,只要你的黄壳粽子给我尝。”

  关于粽子的由来,《续齐谐记》里有一段传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美,但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茎,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就是说,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怕祭品被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但是这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五月五日烹龟食粽习俗,据说是“取阴阳尚包裹未分之象”。

  不管是怎样一种说法,是屈原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崇敬与爱戴,才把这个节日和这个节日里所有的活动,全部献给了屈原,使得远古时期业已流传的民间习俗,因为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而流传千古。

  记者手记

   叩问千年的诗灵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靠近,靠近,汨罗江,山水画一般呈现在我们面前。薄雾轻绕,江洲有牛儿放牧,一如两千年前的静谧。江水滔滔,它若有灵,可知晓因为接纳了一位伟大的诗魂而千百年来吸引着世人纷至沓来缅怀、拜祭?涉水登山,在这东南距汨罗市区10公里的玉笥山上,一道刻有浮雕的红墙绿瓦的彩饰门墙壮观巍峨,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显得格外耀目,屈子祠,承载爱国诗人屈原文章、节义的载体,更是我们心中的圣地。

  这山水画与彩饰门墙,是怎样的一道组合啊!是不是自然对流浪诗人的体贴?是不是后人对高尚节操的景仰?我试图抓住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印证诗人那华章斐句的瑰丽与壮美,而山水无言,只有赛龙舟,牵引着你用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去体会那排山倒海般的壮阔,体会《离骚》纵横驰骋的想象,体会《天问》连绵不绝的诘问。端午节、屈子祭、赛龙舟,早已不可分割。

  我又时常为一个疑问所困扰:是端午节滥觞于屈原的投江殉国,还是端午节接纳了他的率性而为?那么多挂艾叶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的端午节习俗都因他而起么?循着走访的脚步,脉络渐渐清晰,在遥远的古代,先人把对天地万物的种种莫测与不解,归结于神灵的摆布,他们划着龙舟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祈求行船平安,门插艾叶、菖蒲祈求避邪驱魔。端午节,一个农耕社会先人对神灵的祈祷日,屈原选定这一日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以期唤醒他的君王,唤起楚国臣民的爱国热情。他没能改变楚国式微衰亡的命运,可他纵身一跃那瞬间却成为国人心头永远的痛、永恒的纪念,人们为了纪念他,赛龙舟,抛粽子,让这个历时久远的节日更呈现一种鲜活的姿态。

  我无法想象没有屈原的端午节。没有他,也许我们的端午节会因为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一片纸一幅画或一件文物,也许没落为经历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人颇可玩味的游戏。是屈原改变了这一切,让端午节成为集结中华魂维系民族根的习俗链。

[此帖子已被 随风 在 2006-5-31 15:29:26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1-10 21:22 , Processed in 0.2739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