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2|回复: 0

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0-6-20 1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书法为什么是临帖是一个基础问题,我在一个帖子中曾说出自己的见解,就是提高自己的空间把握能力和熟悉毛笔的性能。至于别人如何回答呢?我在网上转载一些资料,如你喜欢,就跟帖谈谈自己的见解。



学书法,临帖做什么?兼论日本“书法”   文/蜕翁

  我不会问别人“您写什么字体?”,我会问别人“您有什么师承?”。“师承”包含两个方面——亲授师(老师)、取法师(古帖),两者缺一不可!我是曾经“自学”过书法的,正所谓“其功夫不可谓不深,其所得不可谓不少”。也许是因为我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智力还是天分,我绝对可以算得上中等,可以代表平均水平,所以我有权利“现身说法”,向大众大声疾呼——两者缺一不可!
  书法临帖做什么?当初还是在少年宫初级班学习“横竖撇捺”的时候就听老师满面钦羡地说:“好多日本人已经不临摹古帖了,这样他们才自开面目,与众不同,自有风格。”其实听见这样的议论,十分的腹诽——并不是我早熟,小小年纪就有思辨能力,而是因为我“老来出家”——上“初级班”的时候已经初二了,周围的“同学”都是7、8岁的样子,课堂上我常常感觉“鹤立鸡群”,十分难堪。
  临帖做什么?还应该临帖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是有标准的,起码书法是,起码书法技法是有的,所谓笔法的标准,犹如弹琴有指法,拉琴有弓法一样,都是艺术形而下的基础,不可或缺。这样的基础要从哪里得来?其一,老师教授;其二,法帖印证。
  古人强调乃至于争论“笔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笔法是规律、是捷径、是法门,没有了或者偏差了,虽然不一定“不得道”,但绝对都是要吃苦头的!笔法的细微,不是看书可以学会,必须有人一对一传授,否则难行!我曾经听古琴名家吴钊先生讲座,老先生一边演示,一边论述,亲口说过同样的话——当然他说的是古琴指法。可见艺术门类虽然不同,但是道理却可以相互印证沟通,可见这个说法是规律——艺术规律!不遵守,看起来是不行的!
  临帖呢?临帖干什么?首先,帖是什么?帖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古代书法大家的最优秀的作品,其特点是:无论在外在表现还是内在蕴涵抑或是这两者的结合上,无疑都是十分杰出的,乃至于是可以供后代学书者效法的,是为”法帖“!临帖就是(或者说“就应该”)临摹法帖。不可否认的是,诸位“亲授师”本身就是书家,艺术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对书法的个人认识与个人风格,但这些东西已非“主干”,而是“枝干”以及其上的“花叶”,不是“规律”而是“发挥”。学书者若是想要“路子正”,上述的成分绝对应该有意识的回避,而要认识它、回避它,必须找到坐标,甚至原点——法帖就是坐标,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是原点。真正的书家无不是在学习、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回望原点、观照坐标,以期“知人”,进而“自知”,不致“迷失”,而终登高峰的。这就是临帖对书法技法的重要性。
  同理可证,不仅在技法层面,而且在学习作为艺术内核的精神层面内容以及思考如何有机结合形式与内涵两者的问题上,法帖同样是学书者的“坐标”,同样是我们必须应该关注与汲取的,而其路径,舍“临帖”而谁何?学习,就是学习规律、标准。亦思兄前论得之!
  其实日本人并不是傻子,反之,十分狡猾。君可见,有多少二王真迹摹本以及更多的法帖、碑拓、金石资料现在在日本人的手里?他们绝对不是为了这些文物的金钱价值,而是因为“文化”!日本人学习书法也历史悠久了,但是,其“临帖”学来的字,具有先天的、不可挽救的缺失,即:其书家的日式思想内核与其取法对象——中国法帖背后的中国精神根本不合!故而今日所见之日本书家,无不外以砍杀之重笔,骤起骤落,以故充气势,其实并无筋骨;内以“武士道之精神”,曰强曰畸,以偷换中道,其实并无冲和!正可谓“鸡同鸭讲”,你是你来我是我,大家根底里并没有共同语言,所谓“交流”,只是咱们打打马虎眼,应付一下他们而已,凑够了交情,让他们多多拿出收藏“法帖”来看看,给我们学习、养眼的方便,才是正理,但切不可当真!
  更曾经听说有论家以为“当代书法在日本”,是在荒谬!须知:日本人即便穿上我国秦汉唐宋的衣冠,也是日本人;而今日我国发表上述“高论”的论家们,想必却已经是西装革履荣身,面包寿司充腹,做起外(国)人了!一笑!一唾!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作者:何铁山
  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这是无庸置疑的。这是千百年来,经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或规律,到目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因为帖大多都是经典,是前人长期研究的成果或结晶,它包括了前人几乎所有法则和技巧。如我们要创新,要发扬光大,都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行。如果有人告诉你,书法是不用学的,或不用临帖,那都是无稽之谈,是哄无知孩童的。关健是我们选什么帖的问题。
  我认为:第一,要选自己喜欢的或一见钟情的。第二,要选古人的,年代较久远的。
  为什么?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容易投入热情和精力;因为古人的东西经过了历史淘冶;因为“古质而今妍”;因为学今人的容易入手但也易陷于流俗。




  *结构。当然,也是很练笔法的。——某网友

  *临帖的意义当然主要就是为了模仿啦,一般以颜真卿/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字帖为主要模仿对象,这样你对运笔,字的结构特点能更加好的把握,等熟练了,加一些自己的风格元素,就是你自己的字体了。——某网友

  *为什么要吃饭呢?为了长大啊。临帖就像人吃饭。——某网友

  *书法是在摸索演变中自动自觉形成的各种体式和风格,无论在结体点画章法等等都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和体系,它非常完备是古往今来大浪淘沙的结果,古人大多拿毛笔,但经典就那么几件,自然是精中之精了。如不学古帖,那你就得把汉字重新演化一回,要嘛写成俗字、俗体,任笔为体,随意而为,有何经验可言。——某网友

  *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没有现实具相的参照物。比如画马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对着马画,而书法的最好参照就是古人的法书,这是经过几千年来书法发展的数代人锤炼的结晶。说到古人没有法帖写什么,但是你想想商周时期可以有楷书吗?我们学习五体书都是选择他们最繁荣的时代来学,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是它的最高峰,从晋人王羲之开始无不取法于古人,书法从单纯的文字表意变成一种艺术起,他所承载的技术就存在于古人的法帖当中。我们没有理由弃经典不顾,而去闭门造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才会更远,你说呢?——某网友

  *说得再明白不过的就是古人已经会了,而你还不会,他们不仅会了而且都学成了,你沿着他们的足迹跟着他们走总比自己蒙蒙懂懂地瞎撞乱闯来得便截来得快当来得省事来得便宜,就是这样。你只有沿着他们的路走下来了,你的感觉就来了,逐渐地也就能明白不少了。光站在门外问为什么,永远走不进来。人家告诉你为什么你也很难听得进去。书法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实践,这是要牢记的。——某网友

  *我来谈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想到的。临古帖固然重要,但对一些初学者来说,太枯燥,太难入门,有可能导致一部份人奈不住而舍弃;如果刚学书法时任由乱塗,让其逐渐对书法产生兴趣到入迷,到时也自然的对书法有了解甚至有较深的认识时,肯定会重新临摹古帖的。但然走了好多的弯路,事倍功半,但比那些知难而退的赢得多了。好象(不知是否真实)说日本对小学生学习书法并非从古帖入手,乃任凭自己的意象书写,教师只对点画(怎样写好点、写好横、捺等)进行辅导,他们认为孩子不必要写一手老人字,应有孩子的率真。等后来长大后再对古帖进行监摹研究。——某网友

  *我对比着习古和自己随便写,确实比着写的看着韵味十足,自己写的面目可憎,看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标准的范本吧.那我们现在印刷书籍使用的印刷体也是如此吗,我真的不明白那么精致的笔画,合理的结体是怎样形成的。——某网友

  *千年来古人不断锤炼的结晶啊!这不是一个书家两个书家可以完成的。印刷体只是工整,不是艺术。——某网友

  *不但要学古人的笔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古人那种区别于现代人的淳朴的心法。——某网友

  *倒,这也要问?——某网友

  *学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师古临帖,我觉得不一定,如果说你只是想把字写得好一点,学今人的字或者印刷体都可以的,但如果想更进一步求艺术性的话,最好要师古临帖,因为古代的好书法太多了,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放着这么好的东西不要,岂不太傻了?——某网友

  *古迹中传统经典是母乳,是主食,是山珍海味滋补品;还有一些经典之外的书迹是粗粮,是泡菜臭豆腐咸鱼腊肉,制作的好吃起来别有风味。婴儿要从吃母乳开始,长大后只吃主食、山珍海味、滋补品会腻歪;老吃泡菜臭豆腐咸鱼腊肉身体不健康。——某网友

  *我们即使有牛顿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也可能没有他那样的明悟。 直接去学习,我们的发现就可以建立在更高的基础上, 而且牛顿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也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 。学书法不仅仅是照着字型写字而已, 前人的书法和他们的经历都是宝贵的借鉴。 我想临摹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能够通过书写模拟古人将他们的情绪和精神体现于纸上的过程进而学会用笔墨自我表达的技巧。 这个读帖和写帖的过程中,理解古人需要很高的领悟力,这和人的修养和阅历有莫大的关系,理解的过程直接的提高了我们的修养(这种通过领悟来传达的东西是非常内在的,与普通的说教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提高了书法内容的质量;而模拟笔墨表达的过程检验了我们对法帖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丰富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让我们能够自如的表达。——某网友

  *1+1=?这是答案啊!——某网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6-12 03:25 , Processed in 0.1960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