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3|回复: 4

岭南名家康有为的书法(转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09-12-21 1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有为(1858~1927)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 年)进 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 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 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 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 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
  他把“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 “太平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 达到 “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 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 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 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 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 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 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 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 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 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 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 告。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问话,康批驳了荣禄 “祖宗之法不可变”和李鸿章维持现状的思想,力陈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4 月,他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 度,挽救民族危亡。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康通缉。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 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次年,义和团运 动发生,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 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
  1901~1903 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 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07年,改保皇会为 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 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 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 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 康生平著作甚丰,达139种。台湾蒋贵 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 遗稿外编》等。


1.jpg
1.jpg
2.jpg
3.jpg
4.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书法 “南收北卖”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林琳

  北京匡时以超7.001529亿元总成交额为北京大拍收尾,古今书画总成交额近4.919857亿元;天价拍品层出不穷,7件书画成交价高于1000万元。近现代书法专场中首次推出26件广东大学者康有为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件行书册页拍出179.2万元高价,名列其作品历年拍卖纪录第三位。

  继在刚结束的中国嘉德秋拍中以190.4万元高价成交一对行书对屏后,康有为书法又一次引起市场关注。

  现状:广东市场价格远低于北方

  康有为的书法作品并非突然间受市场关注的。据拍卖记录,从1994年,其作品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并曾有拍品拍出当时的高价,如1994年以22万元成交的《南京碑楼行书长联》对联。在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其作品成交价集中在一两万元至五万元之间。

  在当时,除北京拍卖行外,中国香港的拍卖行自1993年起也出现过数件康有为作品,但是多为流拍。一直到2、3年后才有较大改变,如在1996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中,就以1.863万元成交了一件康有为行书。

  综观整个市场,康有为作品目前的成交价大部分位于10万元~20万元之间。

  2009年其作品价格更屡创新高,如曾在今年8月的山东拍卖会中成交一件康有为的书法手卷,201.6万元的价格在其历年拍卖价格中排行第一。而排行第二、第三名的作品均成交于本季拍卖会中。

  广东拍卖市场一直到2001年才出现康有为的作品,2002年才开始有成交,价格为1.32万元。此后数年间,成交价多在1~2万元之间,较高的是2003年成交的9.02万元的行书对联。在近10年间,广州嘉德和广州艺拍共推出60件左右的康有为作品。自2006年起至今,其作品价格为4万元~9万元之间,成交价过10万元的只有5件,最高成交价为31.36万元。

  原因:北方高价吸引广东藏家送拍

  收藏人士分析,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名儒,而且其作品早期即遍及全国拍卖市场,虽然其籍贯是广东,但在北方市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康有为作品能在全国各地的一线拍卖行中拍出高价,足以证明其作品受欢迎程度。

  与北方市场相比,广东的康有为作品数量少、成交价格偏低。据了解,康有为的作品并不单保留在广东地区。

  据市场行家透露,这些作品的买家并非均为广东人,全国各地的买家对康有为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追捧。而有的广东收藏者看准康有为书法是硬通货,送到北京拍卖行上拍卖,以期拍出较高价格。

  分析康有为书法作品价格上涨原因,市场人士认为主要决定于其学术地位;但是书法市场整体的交投活跃和价格全盘上涨是根本原因。

  近来各家拍卖行均推出与书法有关的专场已显示市场对书法的重视,行家们也均致力于书法的推广。

  市场人士认为,收藏市场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增长点,不同的种类轮流“坐庄”;因此行内认为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市场操作需求考虑,书法都将是下一轮拍卖潮的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书法理论价值探析 文/谷万里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原名祖治,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等。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维新派政治家,还是一位对近现代书法史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康有为少年读书即不好八股文,故屡试不中,后到香港、上海等地游历,阅读了大量西学书籍,又曾从理学家朱次琦学经世致用之学并受金文经学家廖平影响甚深,在年轻时就形成了革新改良的思想。光绪十四年(1888)冬,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未获成功,开始搜集购买了大量碑刻拓本,潜心研究书法。

一、康有为书法的演变发展

康有为书法的演变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58)维新变法前。帖学时期及碑帖融合孕育期为第一阶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回忆自己学书经过时谈到:“先祖始教以临《乐毅论》及欧、赵书,课之颇严。”其书作《殿试状》是典型的“配制匀停、长短合度、轻重中衡”的“馆阁体”,法制森严,运笔不苟,毫无个性可言。但借此可见康有为青少年时期所练就的过硬基本功。这也为他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期——变法失败流亡海外16年,个人书风逐渐形成之蜕变期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他环球三周,游遍亚、欧、美、非各洲,共计42个国家和地区,远游使康有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锤炼了意志,也给予了他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所独有的素质。晚期——回国之后,渐入化境之成熟期为第三阶段,他的广博学识、开阔胸襟为他人所未有。与此同时,他逐渐地涵养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书“康南海体”。此体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下部疏散,结体疏密得宜,字风浑厚雄放,有纵横奇宕之气。从三个字可以概括“康体”的主要特点:“重”、“拙”、“大”。所谓“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康有为的文章天下称道,他写的“康体”字大气磅礴,笔下生波澜,令其文风和书风相得益彰。所作之书纵横开阖、大气磅礴、浑厚雄健、潇洒奔放、纯以神行。妙入毫端其腕下工夫之深足以令世人折服。

二、康有为书法的风格特征

康有为的书法,从北碑中求意趣,在个人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其书法从碑刻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在《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获得结字造型和用笔方法,其书法有纵横奇宕之气,笔画平长,内紧外松,转折多圆,运锋自然,结体舒张,具有大气磅礴、纵肆奇逸的艺术风格。符铸评其书曰:“盖纯从朴取镜者,故能洗涤凡庸,独称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众所周知,自宋以后,翠帖成风,名家辈出。到了董其昌、王铎、傅山更是将翠帖发挥到了极致。康有为却独辟蹊径,主张“学书贵有新意妙理”,在总结前代书法家成就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卑帖崇碑”的观点,倡导习书者应上发六朝,称“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并身体力行。虽然他个人的审美观点有失偏颇,但对革除清末书法萎靡、徘徊的状态,丰富和完善书法艺术的表现语言,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思想在其书翠巨著《广艺舟双楫》里被阐述得淋潍尽致。

三、《广艺舟双楫》将清代碑学又—次推向高潮

康有为书法的最大贡献是首倡北碑。他的尊碑思想将清代碑学在晚清又一次推向高潮,从而也为他本人赢得了书坛领袖的地位。尤其在清末帖学成风“馆阁体”盛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更为难得。打破了几千年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帖学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广艺舟双楫》体例严整,论述广泛,从文字、书体之肇开始,详叙历朝变迁,品评各代名迹,论述执笔用笔,权衡优劣得失,实为一部前所未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专著。同时,它又是继《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及《艺舟双楫》之后,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总结碑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部著作,从而使碑学成为有系统理论的一个流派,并在书法史上牢牢地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尊碑,是《广艺舟双楫》的中心思想。他认为碑刻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奉为书法的圭臬。同时他在书学上崇尚“变”,其认为:“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这对于后世书坛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书中他对碑帖之优劣及书法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充分的解说:第一进一步阐述了书法推陈出新洗去千年的帖学诟病是书法革新的必须之路。第二指出帖的病因所在。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亦是凤毛麟角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何帖,大抵宋、明之人重钩屡翻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第三指出改革帖学的唯一出路是南北朝碑学,并对现已出土的碑版进行整理,划出风格,以益于学者取法。受其理论影响,民国时期书法界许多人从碑版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用各种大胆尝试解放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我国的书法艺术在历经了长期的沉闷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康有为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作用在逐渐地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他的《广艺舟双楫》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为一代又一代人所首肯和重视。而康有为在书法史中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探索精神,他的革新意识,不仅是他在传统宝库中的广泛发掘和科学继承,是他在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成功开拓,也是他为我们所留下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扬碑学——康有为及其书法艺术 文/佚名
  戊戌变法,这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已经过去百多年了。它虽然极其短命且难言成功,但它确实完成了对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利统治的沉重一击,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身为变法领袖人物康有为的业绩,也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杰出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作为政治家,康有为并不成功,但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末业中国处于危亡时刻无疑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以康有为为首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则作为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步伐。并为孙中山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历史基础。康有为晚年,在共和制度已经建立,民主思想深人人心的形势下,仍顽固地坚持君主立宪的思想立场,从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影响康有为作为伟大爱国者的形象。
  在康有为以《广艺舟双楫》这部碑学巨著将清代碑学在晚清又—次推向高潮,并从而为他本人赢得书坛领袖地位的同时,康有为的书法创作却处于他—生书法创作的创始阶段——帖学时期。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落差,似于很矛盾,但这恰恰是清代寿学理论先行的重要特征,这种由理论家先提出一个宣言,进而指导创作的做法,无疑标志着理论的自觉,同时也是古典书学向近代转换的标志。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变法前的帖学时期为第一个阶段;变法失败后羁旅海外的碑帖融和时期为第二个阶段;返国后晚年渐臻化境为第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与康有为一生的三个重要时期正好构成内在的联系。
  目前所能见到的康有为作品以中晚期的作品较多。早期作品则极为少见。
  康有为一生书法创作的两个高潮都是在政治生涯遭到沉重打击、挫折后出现的。“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导致了康有为书法变法的成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所导致的政治上的绝望,促使康有为耽精翰墨,达到人书俱老的化境。
  从现在作品看,1917——1926年是康有为晚年书法臻于高潮阶段。这个时期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由于这个阶段创作时间跨度较大,因而作品的风貌呈现出多样化表现。既有端谨不苟的《明袁督师庙纪》(1917),《徐侍郎致靖碑文》(1918);也有纵横不羁,圆熟畅达的《大同书诗屏》、《杭西湖康山诗轴》、《武矣教子书轴》、《得青岛提督楼诗轴》、《吹台感别留题诗碑》(1923)、《飞白书势铭》;也有雅意深致,法意兼融的《逭暑焦山》(1919)《写经横幅》(1921);更有大气磅礴,逸飞纵横的《赠汉丞仁史立轴》、《四括莽莽诗帖》、《云梦册页》。具体分析,20年代以前康有为书法气势明显较弱,但在对书法形质的把握上却极为精到,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这说明这个阶段康有为把形质的把握放在书法创作的首位。
  进入20年代,随着对北碑形质把握的全面成熟,康有为的书法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大气磅礴、气势淋漓构成作品风格的主调。适应作品气势的表达,康有为这个时期在创作形式上多取条幅、对联,而尤喜泼墨淋漓的擘窠大字——榜书,在各地漫游中留下了大量楹联、匾额。对榜书康有为素有研究,这似乎也是碑学家必须专擅的学问,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别撰榜书一章,系统论述榜书的源流、特点,并指出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同,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日笔毫难精。”事实上,康有为晚年书法天资神纵的磅礴之势多源自对榜书的取摄,这种气势不是有意作出,而是出之于自然。表现在笔法上,虽然尽纵逸,但少有提顿而起止无迹,一派静穆之气,这无疑与他对榜书的深刻体悟有关。康有为认为“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此实不能自掩共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努目耶
  康有为对自己的书法创作是具有极强的自信的,声称自己的碑行书创造为千年未有之新体。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惴惴不安的自卑心态:“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若以暇目深至之,或可语于此道乎!”这也许是康有为把个人创作置放到宏观历史文化情景中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见夺目再见惊心——康有为书法 转自凤凰网


康有为在近代史上之所以暴得大名,得益于“戊戌变法”。这场发生于1898年夏秋之交、被概括为“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史称“康梁变法”。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去国离乡,流亡16年,历经三十二国,环球行程总计约6万里。

若干年前,《中国书法》杂志等权威媒体,曾评选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康有为和吴昌硕、于右任、林散之等人赫然并列。

这对于一生投身国事、耽意“天游”,以“素王”“圣人”自居的南海先生康有为,算是好事,还是坏事?算是“工夫在诗外”,还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明确:康有为“不务正业”的书法,绝不容人忽视。

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县人,字祖诒,幼有神童之目,读书日进,“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之后,则号称“长素”。尽管36岁方始中举,38岁才中进士,但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进程当中,康有为同样绝不容人忽视。

有着浓郁的哲学气质与强烈的权力欲望的康有为,在书法上也要争夺“话语霸权”,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

清末民初之际,康有为全力提倡“尊碑卑唐”、“尊碑抑帖”。这一点主张,对于中国古典书法思想的影响,其振聋发聩,实在不亚于康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撼动。

康有为的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而立之年已经完成。他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再度极力标举碑学,将魏碑、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所谓碑刻“十美”,可以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这些,既被康有为奉为书法的圭臬,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追求。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一如他的主张,一如他的思想,一如南海先生“目光炯炯如岩下电”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以北碑而写行楷,中心紧密,四周舒展,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韵致,将碑体的圆笔、体势大力揉进行书。康书结字内紧外松,开张峻拔,用笔迟送涩进,气雄力健,时而尽力放出、沉猛排沓,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其点画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落墨于纸,常似铸件一般,筋丰力满,痛快淋漓。

欣赏康有为书法,其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让人眼花缭乱。书体在枯润、疏密、显晦、清浊的变动与游移中,又饱含着紧张、膨胀与挣扎。

康有为书学持论,尚“变”,这一点,正与他追求政治变革相通:“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

康有为的书论,亦同其政论,立论时有险绝,尤其对唐人书迹的褒贬,不乏偏颇,但终能在效果上让人过目难忘。

即使在创作层面上,书界对康书持批评意见的,也不是绝无仅有。章太炎的弟子马宗霍,就说康有为虽然“在六朝中脱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门铭》”,“然运指不运腕,专讲提顿,忽于转折,蹂锋泼墨,以蓬累为妍”。而清朝的末代探花商衍鎏之子、著名学者商承祚,就更刻薄一些。商以为,康书完全脱胎自当时少见流传、位于四川巴县江岸的秘本唐代碑刻《千秋亭记》,又参以宋代陈抟之书,康将二者拼盘后扩大之,如此而已。

“大陆我最大,愿起神州魂。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号称“天游化人”的康有为,其自负与傲慢,其野心与雄逸,无论如何,他都是一道霹雳、一阵闪电,而非仅一片风景、一声清叹。

无论你喜欢他与否,他就是如此,能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6-10 16:16 , Processed in 0.3676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