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老人与他的《世界重述》 前段时间,在一论坛见一名为“寂寞老人”的网友写的《世界重述》,当时我的第一现象就是:寂寞老人不是疯子就是天才。打开帖子一看,发现它的篇幅对我来说实是太长了,就胡乱扔下两句退了出来。 无论任何人,如果觉得自己要对整个世界负责,就得背上十字架来生活,《世界重述》的出现,意味着作者对这个世界产生不满,他的济世情结促令他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产生吹毛求疵的心理,非要他重新阐述这个世界不可。然而,物无常驻,一切皆流,生命是由无数偶然构成的,每当他回头检视,都会发现一些毛病;当他解决这些毛病后,新的毛病又出现,这令到他有顾此失彼之感,很容易因此而感到身心俱疲。 济世情结的形成,如撇开天赋,西方人离不开基督精神的影响,中国人则少不免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交道。情结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有西方心理学家断言:情结是无法消除的,只能想办法绕开它。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有别,在理解消除方面可能会出现分歧。不过,无论情结能否消除都不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对天赋一样,只要擅于利用,就可消除其中的对自己不利的影响。 在未进一步探讨心理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将情结抛在一边。“情结”这个词虽为西方人所创,但我相信,在中国典籍与日常生活中,必定会有类似情结影响的同一情形出现,只是在概念上有所不同而已。故我们在借鉴西方心理学时,不一定照搬其概念,而是站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来进行分析。 无论是西方人或是中国人,心理障碍的形成离不开对自身能力估计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导致自己养成不良习惯,不良习惯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这一点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大倾向,但人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种自我保护力量在内。一般情况下,自大不会导致身心出现障碍,但人的承受能力有个尺度,当不良的习惯所形成的力量挣脱自我保护力量的束缚后,人在身心上就出现障碍。生理上的疾病,可通过各种仪器检测出来,进而对症治疗;心理上的障碍则需通过反省及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有所了解,治疗方法跟启发式教育差不多,除药物外,主要还是医生对病人进行引导,激发病人的保护力量来压倒障碍。 我们知道,一个人受到酒精的刺激,理智会降低,说出一些平日不敢说的话。故我们可以轻而易举从喝醉酒的人身上看到他们隐藏在道德外衣下的种种冲突。这些冲突与道德、环境有直接联系。如我们要在自己的道德外衣上开一小孔,我们会产生跟放弃自己所爱的人那样难受,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过去理所当然的正确观点变成错误或毫无意义。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的内心冲突会在道德外衣的遮掩下不断壮大,最终会有一天,它们可以不用借助酒精的力量就能撕破自己的道德外衣冲出来。这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幸运的是,虽然在心理上没有百分百健康的人,但真正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并不多。这除了与生俱来的保护力量外,就是文化氛围的影响。 相信中国人对“塞翁失马”的故事不会陌生,试想一下,像塞翁那样的人又怎会患上心理疾病呢。塞翁对眼前的得失泰然处之,这是他对潜在的未知有深刻体会所致。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数不胜数,当我们心理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这样的故事便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就会循着故事的意义对自己进行分析,无形中,就可避免了不良倾向进一步发展。在今天,有关心理疾病的例子日益增多,这是人们偏重于精确算计每天得失,忽略了生命未知一面所致。这样,一旦在人生路上遇到意外时,就变得不知所措。虽然可以借助各种迷信手段来求取心灵上的慰藉,但最终是治标不治本。命运的强横力量并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自己顺着它,想方设法跟它和谐相处,就可保平安;如自己一意孤行,处处与它对抗,结果是事事不如意。 命运就在我们的心中,虽然人不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今天因事赌气不吃饭,这除了无法消除心中的不快外,还会令自己产生饥饿。人在饥饿时,情绪不及吃饱饭时安定。对自己的不快来说,不吃饭岂不是雪上加霜吗。吃饭是为了满足人在生理上的需求,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关心自己的生理健康对防止心理障碍产生有积极作用。老实说,如自己因心理上的障碍而跟自己的生理需求过不去,有最好的医生也无补于事。 偏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即使一个人知道自己有偏见,表面上也乐意听取他人的劝谕,但这并不代表他一下子就能扭转自己的偏见,有时甚至会越陷越深。在我看来,寂寞老人扛出的《世界重述》是来自他对世界存在着一种纯洁美好的幻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幻想变配成现实。这是人人都有过的幻想,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问题是他过于执着于纯洁美好的一面,忽略了人与人相异背后的复杂因素。要理解这种因素,不要说一个人,即使是天下人一起来进行分析,都无法找出一个详尽的答案来。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如《世界重述》要继续下去,他得要认真思考下一下自己所站立位置,明白自己的创作只是出自个人的良好意愿,这良好的意愿是否达成,非自己的能力所及。尼采被誉为“哲学先知”,亦不可能改变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即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胜于尼采,以个人之力,又能改变点什么呢?难道世界的变化会比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重要吗?一个饿得就要死亡的人也不会将自己的大腿砍下下吃掉,一个否定自己私心的人又怎能做到公私分明呢?或许,我的看法也存在着许多偏见,我也将面临种种困境,但我不会为了别人未知的幸福而自残——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懂得珍惜别人的。 我从未将尔虞我诈等同于成熟,寂寞老人始终是个可爱的人,他的纯真是当今社会匮乏的一面,希望他在关心《世界重述》的同时,更多地关心自己及所爱的人。 2007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