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转贴) 当今中国,在隆重、盛大的庆典仪式上,运用次数最多的乐曲是哪首?在荧屏、广播的所有激励、鼓舞型节目中, 使用最频的音乐是什么?在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一样,最经常演 奏的中国曲目又是哪部?对以上问题,人们不难回答,那就是: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每当听到那带有国歌因素的宏伟号角,每当听到宽广明亮、清澈绚丽的主题旋律,人们总禁不住心潮澎湃、情绪激荡, 从而被引入沉思与遐想之中…… 在这里,笔者想把年历翻到1965年2月--第六届《上海之春》前夕的筹备阶段。那时的上海音乐家协会设有分党组,党组成 员可个个都是当时上海乃至中国音乐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和在这些前辈面前纯属 小字辈的作曲家吕其明。 在某次会议上,音乐家们一致认为:应为《上海之春》开幕式创作一部有份量的管弦乐作品,至于此作品的标题,黄贻钧先 生则明确提议为《红旗颂》。这部作品由谁来写作呢?大家又一致推举最年轻的吕其明同志。而吕其明同志起先有些胆怯想 推却,但在前辈们的一再动员下,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然后立即夜以继日奋战一周,拿出了初稿。初稿即由上影乐团试奏。 经试奏、审听,大家认为基础不错,但不够精练,建议缩短。吕其明同志认真听取了意见,果断地砍去了两大段。 5月8日,作品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的演出场所———当时的“文化广场”隆重首演,三大乐团参加, 即: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指挥家陈传熙指挥。著名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就这样诞生了,而作者吕 其明同志,时年仅36岁。 《红旗颂》从诞生起,距今已有41年了,时间已检验了这一作品的价值。因此,尽管对这一作品至今在音乐界还小有争议,但 笔者认为:这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最为可贵的是,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由衷抒发和流露。而吕其明同志自己则清醒地 认为:若没有前辈们的信任、指导和帮助,若没有于此之前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进修,若没有《上海之春》,便没有今天的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小贴士: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作曲家在乐曲中合理运用《国歌》、《东方红》及《国际歌》等的音乐 素材,巧妙的配合创作的“歌颂红旗”主题,旋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悠扬婉转,充分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忠诚。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 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 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 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 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 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管弦乐曲) 中国爱乐乐团演奏 吕其明(1930-)作曲家,安徽无为人。1940年随父参加新四军,在部队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1949年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 吕其明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故事片的作曲,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