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不能不提的一件事是范弗里特的弹药量,自从李奇微采用强大的火力开道,而赢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后,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还是常常会有中国士兵在开火回击,通过跟志愿军的作战,让范弗里特深刻地记住了对手的顽强。 铁原阻击战中,范弗里特5万多人,1600门各种火炮,300多辆坦克,强大的空军,还有范弗里特的弹药量,以这样的实力硬是过不了一伤亡很大,粮弹奇缺,部队疲惫不堪,武器装备极差的六十三军的防御,打了不是一天而是十多天都打不过去。我相信通过交手之后范弗里特对志愿军的战斗力是完全了解并对此记忆深刻,比一些用沙盘演习的家伙还要明白,更不要说电脑了。 无论电脑怎么摸拟是完全摸拟不出来志愿军的顽强和不屈的,在这一点上范弗里特就十分聪明,他根据以往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判断明白地知道如果要是进攻那一片谷地应该准备多少兵力,多少物资,这样的准备基本瞒不过志愿军去,他还清楚地明白进攻这样的一个阵地得打多少弹药,在这样饱和的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攻击下看上去不会有生物存在的阵地上会突然冒出多少志愿军来反击,得用多少部队进行攻击,一次冲不上去得冲多少次,无论冲多少次上去仍然会被反击的志愿军给打回来,这样的拉锯战会持续多少天,会死多少人都难以打下阵地来,在志愿军坚强的防守面前又会是怎样的束手无策。正是由于他跟志愿军打过仗,对于对手实在太了解了范弗里特决不肯把攻击点放在那片谷地里。 按照避实击虚的战法,他把攻击重点放在了上甘岭那两个山头上,他认为第一刀切在上甘岭,五圣山就唇亡齿寒了,占领了五圣山,后边的平康平原就会让志愿军无险可守,这是一招十分高明的棋,在实行中也确实达到了战备的突然性,让志愿军在美军有组织的攻击面前判断失误,并陷于被动,但范弗里特还是失算了,从当时的情势来看,美军已经优势尽失,无论在战场上怎么打都无法扭转战争形势,凭美军的能力已经无法再和志愿军过招了。他更错的地方在于,把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第45师当成了弱旅,殊不知45师同样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尤其擅长防御作战,在上甘岭这样的防御阵地上同强大的美军进行了殊死的拼杀,而且一天之内30万发的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几十架次的过于奢侈的空中支援,几乎没起到多少作用,志愿军该顽强抵抗的还是在顽强抵抗,令范弗里特的金化攻势和摊牌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毫无意义的。要怪只能怪范弗里特聪明反被聪明误,在选错了的时间,选错了地点同选错了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选错了的进攻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