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二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价值观将影响孩子一生。首先,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塑造、人格的健全,母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段《三字经》就讲述了孟母是如何三易其居以教育孟子的故事。另外,父亲往往就是孩子在家庭中无形的榜样,尤其在传统社会,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三字经》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考中科举的故事,这也就是成语五子登科的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父亲的教诲,是不是无论对错都要统统接受?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钱文忠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小杖受,大杖走。”
《三字经》强调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而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能让其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对学习的渴望。应该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渴望。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尊崇教师体现的是对教育的重视。学生应该以一种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的心态,领受知识和教育。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但是同样地,人非圣贤,为人师表者未必都合格,当教师有错误时该如何对待?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
三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穿越了历史的沧桑,至今仍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极具价值。《三字经》作者认为,应该趁着孩子年纪尚小、记忆力好的时候,督促其抓紧读书,尽早接触圣贤之书,这样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大有好处。按照传统的教育理论,13岁以前是学习的最佳年龄和黄金阶段,千万不能放松。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打磨玉器。“君子比德玉”,严是爱,宠是害,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
《三字经》强调应该从尊师、择友、习礼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亲近良师。第二,古人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道德追求、共同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第三,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应该教孩子习礼仪,懂规矩。
在现代中国社会,父母多对孩子宠爱备至,希望后代能够出人头地,但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古人教育孩子的方 法,对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有所启迪?孩子究竟多大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愿自觉的呢?钱文忠先生强调,我们要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而我们的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四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从这段《三字经》中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启蒙教育把孝悌之道作为最重要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黄香就因为温席扇枕的事迹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对父母的孝敬缘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高贵或贫贱无关。宋朝黄庭坚虽然已居庙堂之高,但依然长期坚持清洗母亲的便桶。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对传统的尊重。
同样,悌道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尊敬友爱兄长,一时容易,然而利之所在,最易使人忘形,把悌道融入思想中,贯穿在言行中,时时谦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孔融值得人称道的不仅仅是让梨的事迹,他很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在与当时鼎鼎有名的李膺的交往过程中,唇齿间的睿智让人们赞叹。然而却是让梨的小事得以传颂前年,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这足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悌道的重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古人对于教育和学习讲究先后次序,“首孝弟,次见闻”,一个道德上残缺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在端正态度、砥砺意志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明白孝悌之道,算是为接受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做好这些最基本的考量和准备以后,应该怎样开始学习呢?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传统中国的读书儿郎应该研修哪些知识呢?
|
五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在前几期节目中,钱文忠教授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故事,与我们一起重温了古代日常礼仪规范,为我们揭示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的以上部分,强调的是在砥砺意志、端正态度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学习。那么,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接下来要教给孩子们哪些具体知识?传统中国人最应该掌握的学问是什么?在不分学科和课程的古代,《三字经》是如何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这几类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刻道理?
中国虽是人文大国,但从来没有忽视过对数学的教育。秦朝以前,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便规定贵族子弟六岁必须入学,至于学习内 容,有六艺之说,也就是说学生应该研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功课。
《三字经》就在简单的数字序列中,传达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尤其是“三”这样一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三是万物之母,三才指天、地、人。另外,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同样,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这都是以“三”来说明观念、传达思想。
重视人本,是传统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三”这个数字同样用来调节社会关系。三纲者,君臣义,父子轻,夫妇顺。《三字经》倡导温馨和谐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虽然在社会和家庭中,君臣、父子、夫妻的地位不同,但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古人的这种教育智慧,让我们佩服和敬仰。钱文忠先生强调,千万不要以为《三字经》是很简单的一本书,它对传统的东西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如何进一步体会《三字经》的深刻内涵,
六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1913年,袁世凯在紫禁城称帝,国号洪宪。当他坐上皇帝宝座时,抬头突然发现,太和殿殿顶的蟠龙藻井中,神龙衔着一颗巨大的宝珠正对自己的头顶,袁世凯担心这宝珠掉下来砸住自己,所以叫人把宝座往后移了十几公分。然而民间流传,正是这一移,违反了“应乎中”的规矩,使得洪宪闹剧83天,袁世凯落得一个暴病而亡的下场。当然,袁世凯一命呜呼,没有能够如他所愿当上千秋万代的皇帝,当然不能用移动皇帝宝座来解释,然而这一故事却显示出了中国人把方位与政治命运相联系的传统思想。
《三字经》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基础。春夏秋冬为四时,东西南北为四方。我们的老祖先刚刚开始对自己居住地球的探索,认为地球是方的,而自己就居住在地球中央。中国人讲究顺应天意,往往把对自然界的认知,来对照解释社会所发生的事,比如用五行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他们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五行又与五数:一、二、三、四、五,五脏:肾、心、肝、肺、脾,五官:耳、舌、眼、鼻、唇,五情:惊、喜、怒、悲、忧以及五色:黑、赤、青、白、黄分别一一对应。五行学说甚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整套政治学说,如秦朝是水德,所以秦朝尚黑,按照数字“六”建置郡县,而汉朝是土德,所以尚黄,每个年号只使用五年等等。
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甚至现在,都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科学尚未发展的时代,古人会把各种事物与五行学说相联系。我们生活在现代,应该从中发现其合理的成份,体会古人用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去了解世界、解释世界的努力,但如果把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当作相信迷信的借口和依据,那么恐怕连古人都会嘲笑我们。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神秘的五行学说对于现代人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七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人们常用一句俗语“吹牛皮”来表示说大话,但实际上,现代人已经淡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吹牛皮”的本意没有这么简单,它与八音有关。这一集,钱文忠先生为我们讲述五、六、七、八、九这几个数字,但是与很多俗语一样,这些数字的文化内涵已经被许多现代人淡忘了。在五常、六谷、七情、八音、九族这些概念背后,其实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
讲完了对自然界的认知,《三字经》就开始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与自然界的五种元素——五行相对应,五常的说法源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之所以把这五种道德准则叫做“常”,是因为古人认为它们应该是永恒的,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道德规范。《三字经》特别强调,五常的顺序不容紊乱,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没有对物质贪欲的控制,智和信反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而制约的标准是“止乎礼”。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平稳、井井有条。古人用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将传统乐器进行分类,并把它们叫作八音。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古人十分看重音乐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位,能够使人相互理解沟通,成为朋友。比如我们直到现在都还把最好的朋友叫作“知音”。
在中国古代,“九”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很多,比如九五至尊、九霄云外等等。然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一个词与九有关,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那么,这里的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