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70后、80后、90后这三个名词,其中关于80后、90后的故事尤多。这种划分往往带给人们一种错觉:当一位80后做了一件较为轰动的事件时,人们就将他当成是80后的典型表现。结果,70后、80后、90后让人看起来似是三个各自为政的团体。在这种氛的影响下,每个团体中的个人,其意向亦不由自主向自己所属的团体靠拢,团体中的人,亦不由自主地以团体的特征来衡量团体中的人。这看起来跟过去习惯地将社会上的人群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类似,可现时人们将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上,创业的人更容易成为焦点,而70后、80后、90后最具拼搏精神,有关他们创业成败的故事特别多,因而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之一。 此外,网络的兴起也是这种划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世界中,自己除了一个网名之外,年龄、学历、地址、样子、婚姻状况、工作等对别的网友来说是一个未知数,这打破了网络外的种种等级之分,在不违背网站规则的条件下,人人可以畅所欲言。这种网内与网外的无形冲突,令到人们不由自主以划分出一个以年龄为等级的社会群体出来,用来限制网络外不分年龄大小的扩张。 最近数十年来的社会变化,相信70后大都有较深的体会。任何社会变革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在今天看来,解放以来有些政治运动很荒唐,可以今天的自己看过去的自己不也一样吗?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在探索过程中难免误入歧途,由此而体会到存在的荒诞,可亦由此总结出走出荒诞的怪圈。中国开放改革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这对个人来说,是一段不短的岁月,可对中国来说,只是走了一小步。文革仍是老一辈心目中难以拂走的阴影,这间接传递给70后。70后接过这精神担子后,又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挑战之中。敏感的70后精神担子颇重,可他们经历过精神的洗礼,年轻时吃过一些苦头,意志也相对坚韧。尽管这犯了我前面所说的错觉,但这是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考虑而非个人。 80后已难以嗅到文革的味道,文革对他们来说,只是儿时的民间传说,在他们自认懂事的时候,已是上世纪90年代了,并已领略到自己的命运将与打工、创业紧紧扯在一起了。在他们身上,还流着刻苦勤劳的血液,甚至重视家务。然而,他们是随着开放改革出世的,种种观念的更新令他们感到迷惘,常常有种难以把持的感受,尤其在爱情、置业方面,容易搞到焦头烂额。可以说,80后是当今人格分化最为严重的一代。 90后的独生子女比重很大,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看到一切在急剧变化,这成了他们的信条。他们富于想像,富于创造,喜欢紧贴潮流,喜欢张扬个性,漠视说教。只是,他们的青春期虽丰富多采,却多在缺乏同龄人的家庭中长大,容易感到孤单、寂寞甚至无助,当代崇尚国学、强调传统及倡导素质教育,多跟90后的表现有关。 体制是永远不可能完善的,一些人理想中的体制只能给公众带来更大的压力,精简的体制反而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和健康,与其强调,不如鼓励。每当我看到书架上那样标着“中小学生课外必读著作”的“必读”时,内心就唏嘘不已,将“必读”改为“参考”该多好啊!希望这是继70后、80后、90后的千年后成年后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氛围。 2010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