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2|回复: 7

提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0-6-15 1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塞尔有句名言“回到事物本身”,在我看来,这句话中包含主体“我”与客体“事物”在内,意思是“我与事物的终极关系”。要理解这种关系,主体首先要认识面对的事物,为了力求客观,主体必须在面对事物时抛开成见。
  成见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而成,个人要察觉到自己的所有成见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客观认识你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包括书法、绘画、朋友等),你必须抛弃成见来对待它们,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你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明显,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是与非的判断都属武断或出于盲目。
  2010年6月15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605

帖子

14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1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6-16 16: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744945>作者:红羽毛毛 回复日期:2010-6-18 19:47:00 24#

  我试着说几句
  破烂的砂锅老兄说要用印度哲学的“量”,就是现量和比量了(圣言量暂不讨论)。
  
  当下触识的事物是现量, 而比量是对所触识的事物分别,推理,判断等的意识过程。
  
  实际上,观察事物时现量和比量是同时进行的 ,那些说不要比量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显然是不对的,没有比量,观就无法进行,何谈了解事物本质?
  
  佛法里,现量指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比量要靠第六识(意识)。
  
  至于抛开成见,力求客观等是另一个话题了,跟比量不搭噶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在发怒时必然不能客观理性的认识事物,所以要客观心就要平和,向善等,佛法方面还要加上培养心的定力(禅定)等。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744947>作者:大众川菜 回复日期:2010-6-19 9:56:00 29#

  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10-6-18 19:37:00 22#
  
    当主体与客体统一时,他者何在呢?
  -----------------------------------------------------------
  
  这个问题点出了重点。在个人理解的西方思辨式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在此有共同的“罩门”,对任何一派抓住此处穷追,都有“破功”之危。
  如果主客统一,那统一体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思辨法的“孙行者”,无论如何东奔西跑,都无法跳出本体论的手掌心,即使最彻底的超越,也最后不得不在“存有”这个词上低头。
  
  那么反思的是,为何任何相对都会自明的前设一个统一体。譬如以方位而言,欲说“左”,则“右”亦同时成立,所以“左”、“右”相互成立;而且若离“左”、“右”,那么“方位”也无可言。所有时空、感觉等概念莫不如此。
  
  但是,与所有这些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认识的方式不同的是,主客的相待相立,却是认识发生的本身。这种发生的本身和它的认识方式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
  许多与此相似的如:时间有开始吗,宇宙有边际吗,世界有本源吗。其实“开始”本身就来于时间性,“边际”本身就来于空间性,“本源”本身就来于存在的前设。
  
  一只大象在草原自由地生活,有一天,它突然有了要有个目的去前进的想法,但是它不识方向,它就有了迷路这个问题。那么对它来说,迷路这个问题,是原本就存在还是原本就不存在呢。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744949>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10-6-19 20:45:00 31#

  若主客统一,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绝对认识了,或者可以说是主体的认识是宇宙精神的真实反映了。若是这样,主客体的统一即是所是。因此,还是要回到起点来考虑。
  首先,我们无法否认人不可能对事物一无所知,要是这样,人就不会产生进化,也不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第二,创造与复制的意义不同,自己创造过什么呢?
  若否认了第一点,则无话可说;第二点与自身戚戚相关,这是抛开成见的关键。

  有些问题不一定找到绝对答案,可通过寻找,会无意中解决一些疑问。
  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疑问而无法解决,他对这事物的体验就会中断,解决疑问后,这体验就会继续下去,人的头脑因此也会灵活一点。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745293>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容易解决,只是我说出来之后,别人就会觉得“原来如此简单”,因此,还是让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好让天涯社区“学术中国”那班哲学专业出身的找到发表自己牢骚的机会。</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我跟一些网友的讨论出来让大家参考:

作者:浪漫宝瓶 回复日期:2010-6-15 12:29:00 3#
  不执著,无为而无所不为而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使你有欲望也要控制自己心灵的变化,达尔文曾经说过即使我获得再大的理论成就我也要真诚的面对自己,勇敢的进行批判,而不是沉迷于自己的理论,而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自己,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没有成见的人,能够理智的客观的看待事物的人,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一个不执着的人。我觉得这需要不断地冥想沉思才能够真正的觉悟


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10-6-15 12:48:00 6#

  问题是面对具体事物时,你该如何处理?
  当你抛弃偏见的情况下,你会遇到“凭什么来认识事物”这问题。
  另外,你所说的仅仅是推测,而非自身体验。

作者:浪漫宝瓶 回复日期:2010-6-15 12:59:00 9#
   每当我内心受困于规则时,我为什么会疯狂?也许这是此刻最好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不我怎么会突然感到无比的自由呢?而每每这这个时候我总能够获得本质的突破性的灵感,这时候我会发现其实自自己内心的幻想总是错误的,原先的恐惧也只是内心的假象而已,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推测


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10-6-15 13:03:00 10#
  觉得这样,所以这样。

作者:浪漫宝瓶 回复日期:2010-6-15 13:12:00 11#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使我觉得好就行,真理也罢、假理也罢管他是什么呢?


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10-6-15 13:15:00 12#
  黔驴技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3: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744943>作者:大众川菜 回复日期:2010-6-18 12:07:00 20#

  楼主的问题提得好。
  首先想明确一下“回到事物本身”一语的含义,是否是说:认识者(主体)以完全理想化的认识方式使其认识与事物(客体)达到本真的一致性。即是说是一种“归真”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否可能存在呢,暂且留待后面思考。
  先欲思考的是,此处,其实已经自明了一个前提:认识的发生,是以主客相待为条件的。对这种发生而言,主客二者是相对相成。因此,这也决定了“归真”的发生,是主客一致的本真状态,而不可能只具有客观性。
  
  (此处,个人认为“回到事物本身”一语,似有暗含单方面强调客体贬抑主体的前设。即是说,已经不言自明前设了独立自存于主体的一个客体“事物”。然后片面强调另一自在者“主体”与之保持一致性。这种情况下,论者就难以避免面临二元论的悖论。)
  
  当然,从“事物”衍伸开来,广泛地对于物件、事件乃至感触、基础的视像、声像等,以致一些更微细的现象都可进行这种探讨。任然都是主客的相对作用。
  所以,客体也只是对主体的客体,所谓的客观“事物”,也只是主体对假设为其他主体的客体的一种自认的共同确认。
  
   “归真”的实践,无法靠逻辑推理的概念到概念的思维,这只能制造更多妄想,编造一些妄念到妄念的自我游戏。而是采用静默,息诸妄想,以内观、止观等方式去实践体验。这些方法中,有“正念”一词,个人觉得很贴切于此处想表达的认识方式。
  这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希望有助于共同探讨。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6-5 20:53 , Processed in 0.2976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