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5|回复: 1

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转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0-3-19 18: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

韩天衡:中国篆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
王 镛: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石 开:著名篆刻家
黄 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崔志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一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徐正濂: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刘彦湖: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曾 翔: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
许雄志: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蔡树农: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报》资深记者
杨中良:《中国书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 树:《中国书画》杂志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篆刻艺术与市场现状

韩天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都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的角度看,篆刻市场现在也很好,有很多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玺印和名家篆刻。从历史上看,北方的收藏家收藏秦汉古印的比较多,江南的收藏家比较侧重明清流派印的收藏。这些收藏家大多数是从古董商、文物商店或其他渠道购买的,像张鲁安先生就收藏了几千方印章,后来大多捐给了西泠印社。印章的收藏,往往是价格不菲,晚清的时候一方《(造“曰+庚”字)都萃车马》烙马印就卖了六百两银子,这是很高的价钱。(杨中良插话:公者在曰本出差,买了一个《(造“曰+庚”字)都萃车马》印蜕就花了一千多元。)道光时候龚定庵收藏了一方鸟虫篆《孕妤妾娟》白玉印,别人向他求钤一个印蜕,就得花三两银子。据老辈讲,吴昌硕晚年为人刻印,一个字要五两银子。解放前张鲁安先生买了一方邓石如的五面印,花了五百两银子,后来捐给了西泠印社。前几年我看到一家拍卖公司拍卖《十钟山房印谱》原钤本,卖了七八十万元。

王镛:跟书画比起来,印章这个东西比较小,能引起藏家注意的机率就相对弱一些。秦汉的印章,现在收藏的人也有,但是没在面上展开,不是有很多人去关注。古代的印章在现在也值不了多少钱。从整个篆刻市场来看不是太好。我觉得跟好多人接触的面窄有关系,某些人对篆刻用篆书不理解,另外有些人不懂印章词句的内容,如果收藏的人是外行的话,有时你刻了一个姓名印或者一句无关的词句,他就觉得没意思了,这都是一种误解。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没有把印章的艺术性放在收藏的主要位置;另外对印章艺术性的理解,也会比字画慢一些,那么小的一个东西,那么讲究,那么细腻,如果收藏者没点儿修养,就看不出美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些都是影响篆刻市场的一些方面。

石开:当代篆刻艺术市场,一人一个价格,不是很统一,也没有规划,都是由个人的能力和数量来决定的。

李刚田:比起书画来说,篆刻确实有点像灰姑娘。书画的市场早已形成,社会上都知道书画作品值钱,尤其是名家书画作品会值老鼻子钱。书画作品可以作“硬通货”流通,转手倒卖,收藏可以升值,大大小小的画廊,形形色色的拍卖会,忙得不亦乐乎。而篆刻则是灰姑娘,社会上的人有许多知道作为篆刻载体的田黄石、鸡血石以及诸品冻石值钱,而不知道篆刻艺术的价值。把篆刻当作一种工艺品来对待,而对篆刻作品真正的价值、篆刻家艺术创造劳动的价值,乃至对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艺术门类的认识都是模糊不清的。而实际上,我们或可以说,成就一位篆刻家比成就一位书法家或画家更难。篆刻家首先必须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不但要有艺术家的气质与灵性,而且要有学者的修养与学识;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手段,而且要有深刻的艺术、学术思想;篆刻家既是专家,又是杂家;篆刻艺术是独立的,又需要许多学科和艺术门类支撑。正因为篆刻艺术这种种特殊性、复杂性,以致使许多书画家对篆刻的理解也限于皮毛,更谈不上社会人群对篆刻的认识。

崔志强:我认为当代篆刻市场始终就没起来过,近十年相比过去稍好一点,可为什么形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市场?原因很简单,比如说做一个全国印展的组稿,充其量不超过五千件,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只有五千至多一万人在搞篆刻,太微乎其微了,它的市场肯定不会像书画那么大。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呢?懂得欣赏印章的人太少。少的原因是什么?自古以来印章的第一功用是实用的,它的作用是一种凭信,这使得中国老百姓把印章理解成了一种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在国外也是一样,我就见过好多外国人让中国篆刻家刻印章的时候,上面刻英文,下面刻中文,还让你帮他起一个中国名字。我们在法国办篆刻展览的时候,外国人对印章石头感兴趣,因为石头好看,对印面不感兴趣,他们并没有把印面的篆刻作为一种艺术。所以很难让印章走入国际市场。

刘一闻:从眼下整个艺术市场来看,篆刻市场似乎没有书画市场那么热闹,但是我觉得篆刻市场应该说也是发展很好的。就上海这一块儿来说,早些年大家对国画关注,这几年对书法关注,近一两年对篆刻作品也开始关注了,这一现状可以从一些拍卖场所看到。印章发展虽然缓慢一些,但是我觉得它的后劲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印章不像书画作品那样可以挂在墙上看,但是它可以放在手中把玩,是另外一种存在形式。

许雄志:就市场流通而言,这些年篆刻收藏有些升温,从大都市到县城,都会有集中的古玩市场和专营古玩的店面销售印章。就河南而言,至少有两个县每周都有固定的曰期,成为古玩艺术品为主的交易集会。在北京报国寺,每年都定期举办古钱币交流大会,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古玺印进入流通领域。另外,一些古玩收藏鉴赏的网络,也在进行印章交易,如开业泉社、古泉园地等专业的古钱币网络便是如此。还有就是拍卖会。

蔡树农:与繁荣的篆刻创作相比,篆刻市场的走向不容乐观,但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篆刻的市场地位处于缓慢攀升阶段,尽管职业篆刻家的市场生存率几乎为零,对篆刻的认可毕竟成为现实——具体体现在专业圈外的普通观众大致能知道篆刻这个词,较之于篆刻文字的难辨,篆刻一词的被通晓诚属难得。

二、篆刻市场如何培育与发展

韩天衡:为了让篆刻艺术真正走向市场,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推介和普及工作,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篆刻艺术,明白它的妙处,什么样的篆刻是好的。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改瑕归正》,是具体点评篆刻创作的,没想到这本书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居然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十本书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把推荐工作做好了,会有更多人钟爱篆刻的。另外,还应把印石、印雕和篆刻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现在市场上收藏印石、印章的人很多,如果我们结合好了,也有利于篆刻艺术市场的发展。

朱培尔:现在的篆刻市场还需要培养,其实篆刻市场从明清到现在一直是不大的,和书画市场也是不相匹配的。1997年荣宝斋做过一个篆刻的专场拍卖,当时印章的价钱和所用的石头有关系,田黄可以卖到12万,一般的也就卖到三四万,这说明同一个人刻的印章,用的材料不同,价格也就不同。印章的价位跟材料有关,却跟刻的关系不大。现在印章的实用性更少了,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讲到王福庵专门刻私人用印、藏书印、公章等,一个月都成百上千方地刻,但他印章的价钱不高,因为他没有其他的事情,不画画、不上课,专门刻印,专门刻印的人的地位一直是不高的。那为什么地位高的人不刻印呢?比如说画画的,他画上的一小块空白也值个两三万,这样的人都不刻印,虽然他本身能刻得很好。而且现在社会,印章的受用面也在逐渐减少,画家对图章也无所谓,不管篆刻的风格、好坏,它只是个符号而已。搞书画专业的人如果对篆刻都理解不了,那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收藏家也同样,如果是风格比较强烈的,他是不要的,他不会把它盖在一张古画上。所以说篆刻市场真是不容乐观,要做也需要很好的培养,应该通过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等各方面的努力把这个市场炒起来。由于现在的篆刻市场还没有形成,篆刻家润格高是有一定好处的,也就是说篆刻的艺术地位可以通过润格来体现。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如果说价位不适的话,不是篆刻家所希望的市场,那估计篆刻家两三年也刻不了一方印章,这对篆刻市场会是一个坏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篆刻作品要在市场上流通,流通的价格才是篆刻作品的真正价值。再有一个问题就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看了,一是通过润格的高低来争取到一个地位,二是对于中青年篆刻家来说,尽管润格不算高,别人要100方,给你10万块钱,很低了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把这100方图章做一个专辑的话,它可以促进我们艺术上的进步。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篆刻艺术,一是不一定作品价格喊得高就好,二是培养的篆刻市场关键在于作品要流通。现在买卖篆刻的主要是一批在网上的、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年轻印人,三十岁左右,对书法、篆刻比较理解,但也不是特别深。另外对于篆刻来说,篆书这种形式,书法家都要去查字典,老百姓就更不懂了,要说篆刻作为礼品,未必会有多大的量,所以说这个市场还需要培养。不过大家有提到奥运会“中国印”的,这倒是一个机会,以一个怎么样的模式来开展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相应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三、篆刻作品价格与艺术价值

王镛:目前,篆刻作品的价格和它实际的艺术价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个东西虽然小,但是它不能跟纸上一挥而就、按尺去估价的书画去比较,印章有使用的价值。刻印的人都知道,在花心思上,刻一方印章和写一张字、画一张画来比较,我觉得要把印章搞得比较满意是很费劲的。现在的篆刻价格跟它的艺术价值来比较,还是低不少的。另外,篆刻的价格也不能像书画作品按面积、平方尺去计算。字画是个平面的东西,而篆刻是立体的,它的原拓可以不断的复制,它有它的长处和优势。

黄惇:篆刻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主要是爱好者收藏和书画家使用,曰常的实用性衰退了。篆刻家的作品也比不上书画家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尊重。20年前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紫砂壶名家想作一本他的壶谱,他注意到壶底、壶把、壶盖等处的印章,想要高级一点与壶匹配,于是请我找些当代一流篆刻家为他多刻几方,印在自己的壶谱上,我答应帮助他,并说找些朋友来刻,不难。他说那我怎样付报酬呢?我说很简单嘛,你把篆刻家为你刻的印打在你做的壶上,烧制后一人回赠一把不就行了吗!他退缩了,因为这位制壶家当时的壶已经卖到上万一把。他虽然认识到一流篆刻家的印打在他的壶上,不但能提升壶的艺术品位,从市场角度讲还提升了经济价值,但他没有想到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无法用钱来计算的。自古以来文人与文人、文人与匠人相互交往,潜藏着一种人文关怀,有着一种不同艺术间的等同认可。现在,虽然许多艺术家之间还有着这种传统,但在不少场合这种关怀却被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取代了。

崔志强:在清代,印章不便宜,并且印章的价格和书画的价位是匹配的,可现在,即使某方印章值两万元,若跟某个副主席的书画作品比较还有天壤之别,他们的一平尺字画就可以是好多方印章的价钱。他们画一张四平方尺的画只要7分钟,而篆刻家要用3个小时才刻好一方印章,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石开就要刻3个小时。所以说两种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完全不等同的,当代篆刻作品的价值还远远差于书画作品的价值。由于当代篆刻价位不高,造就了拍卖市场的冷淡,凭什么一方印章要二三十万呢?老百姓不理解,连收藏家都不理解,他觉得这东西不值。还有一点就是当代篆刻家不争气,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自己拿到活、赚到钱,都在压低价位,不顾自己的身份。价格压得很低,但是你的地位和水平都不低呀。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你艺术的积累和美的东西没有看到。所以说我的观点就是:宁可卖不出去,也不能降低价格。如果篆刻家都这样做了,那么印章在艺术市场中的价位才能逐步回升。我老劝别人涨价,实际上是为了维持篆刻在艺术界的地位,凭什么你一张画的价格就顶我那么多方印章呀,没道理。再一点,古代的篆刻市场和当今的篆刻市场不匹配,很多古人的印章,刻得很好,尤其到了民国时期,很便宜,在前几年应该说是比我们当代篆刻家的印章都要便宜,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起码也应该看到印章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吧。这几方面综合起来看,篆刻的经济价值应该高,但是现在只有齐白石、黄宾虹等为数很少的几位大家的作品价位很高,其他的都不高。

徐正濂:书法、绘画、篆刻,篆刻的难度最大,因为有最多的束缚。要在方寸之地表现历史的传统渊源,要体现作者独特的个性风采,要受文字的严格制约……就说创作手段——刻,也和人平时一般的手的运动不太相干,要达到自由“挥洒”的程度,不知道篆刻者要修炼多少年。然而三者之中,篆刻又一直处在微末的地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能走入市场,以作品谋生者比例数篆刻家最低。以作品的价格论,篆刻也是最低的,能达到上万一方的篆刻家,国中屈指可数。而上万一平方尺的画家、上万一件作品的书法家,或者国中可车载斗量了吧!
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观念中,依然有篆刻小技的看法;二是由于篆刻的高难度、高专业性,一般人没法懂。当然书法、绘画也不容易懂,然而大家以为自己懂;至于篆刻,大家连“以为”都不敢,什么“秦汉古玺”、“甲骨钟鼎”、“皖派浙宗”,跟普通老百姓太远了嘛!所以,篆刻的市场没有书法、绘画的红火,是一种客观局限,也许一时还难以改观。但是从道理上来说,这种局限毕竟是不合理的,我们毕竟不能说,越是专业化、高难度的东西越不值钱吧!从作品的历史厚度、艺术内涵、创作难度、文化渊源诸方面来考察,篆刻都还没有达到它应受到的尊重地位。更何况篆刻创作的材料——印石,是不可再生的。从青田石的发现至今不过五百余年,已经没有精品了。那么,其他寿山、昌化,包括巴林石,又能维持多久呢?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衡量,篆刻作品——特别是佳石名刻,应该说远没有到它应该达到的地位和价位!篆刻的市场可以说还处于低谷,还大有开拓的余地!这需要媒体的关注、收藏界的远见卓识和篆刻家本身的自重自爱。大家共同努力,篆刻一定会更上层楼的。

张公者:篆刻集中了书法文字、绘画构成、雕刻技艺三个门类,实际上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水平不高的人是很难刻出高水准的印章的,篆刻字为先。而且要有绘画的构成能力,那么小的一块地方,无论文字多少都要安排得体,创作的束缚比书法、绘画要多,创作的难度也大,要有思想、有创意,小天地大气象,还要雕刻出来,雕刻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技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很难做到得心应手,使刀如笔(使刀如笔前提是“使笔自如”)。综合了三门艺术,具有这么高的技术与艺术含量,可价格呢,还不及书画作品的一角。识者寡,知音少啊!

张树: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篆刻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认为它的第一要素是刻的技术,其次才是艺术因素。可是我觉得现代篆刻主要强调的是视觉审美,大多已变实用为艺术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篆刻作品的创作在艺术上重复现象十分严重,今人与古人重复,今人与今人重复,自己与自己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象正困扰着篆刻艺术及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三个重复,也是导致篆刻几乎变成一种技术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整个市场来看,篆刻作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符合,篆刻价格高低的标准是看名气而不是看作品,是名气值钱而不是作品值钱,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蔡树农:目前的状况,篆刻的价值更多通过篆刻材料得以提高:买家乐于花大价钱购买印章,付给篆刻家的润笔费却斤斤计较,于是出现包括不少有头有脸的篆刻家在内的印人卖石(印章)不卖篆的滑稽景象。最滑稽的是有些买主还不放心篆刻家的诚信,居然让篆刻家陪同购买石料,殊不知现在精明的石商,一旦看见篆刻家陪客人来采购,往往开价更狠,连以后篆刻家自己购买石头都要居高不下了。随着石头行情的一路爆涨,篆刻家的篆刻价位微不足道,除了有限几个篆刻大家牛气地“虚高”,大多数的知名篆刻家不仅没有市场价位,甚至连市场都无法进入。按照市场准则,既然大多数的知名篆刻家领不到市场准入证,则篆刻市场一说也就无从谈起。
假设篆刻市场一说能够成立,篆刻最大的市场购买力源于书画家,书画家群体的需求决定篆刻价位高低、篆刻家影响大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除了自用自藏,篆刻家的好作品一般是为书画家创作的,书画家的欣赏口味,往往可以视作衡量篆刻艺术质量的标杆。篆刻的藉书画而“生活”的实用性质,可能会伴随篆刻艺术发展到终端,很难想象市场中的篆刻会在缺乏书画支撑的空间独自狂欢。

四、篆刻作品的收藏层面

曾翔:现在购买印章的,有这么几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就是爱好者,写完字儿以后没有印章,然后就去看谁的印章便宜,买一方回来,这还不算是收藏者,他是为了自己用,可见印章还是为了需要而买。我就有体会,我在卖五百块钱的时候卖得也挺多的,等卖到两千的时候,一年就那么几档子生意了,后来涨到五千了,更没人买了,一年也就那么四五档子生意,但回头一想,总共卖的钱和以前也差不多,所以说涨价是对的。现在我的印章涨到一万块钱了,一样有那么两三档生意。这件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是喜欢印章的,捡便宜的买,看你是专业的篆刻家,比业余的高上两三百,也买。但是收藏界买的人还是太少了。
还有一个中间层是什么呢?一部分开始觉悟的、平常只收藏字画、捎带着收藏点儿印章的人,钱也不多,给你的价位也比较低,那行不行呢?你肯定说行,你可怜他呀。你可怜的是什么呀?是篆刻市场,而不是那个人。能碰到一个人花五千块钱收藏你一方印,你都会有一种感激的心态,印章的艺术市场太可怜了。真正识货的人跑到你这买印章,你会觉得遇到知音了。现在的印章就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处境。
第三个层次要大力宣传,就是礼品的市场。这个市场要怎么建立呢?这要取决于篆刻家有没有至高无上的精神,让印章进入礼品界。现在韩天衡、石开等先生的作品,都已进入了礼品市场。我们说的这个礼品市场是“高级”的,一方就要花几万块钱的,这取决于篆刻家对篆刻家之间的宣传,一些媒体也应该对此有所宣传。篆刻进入送礼的市场为时不远了,为什么呢?送字画送得差不多了,什么都有了,所以说篆刻市场的春天快来了。高层次的篆刻只要能够走到礼品的市场中去,尽管收礼者不懂,但是他觉得这个东西不一样,甚至于现在已经有人点名要让刻收藏印了。我现在就正在刻铁线印呢,刻我自己的风格不行,人家不要,点名儿要铁线印,说这样的盖上去清楚,所以现在我刻的那些一万一方的净是这玩意儿。

五、篆刻作品的收藏理念

王镛:我觉得现在收藏篆刻肯定是个机会,因为现在的价格还没有那么高。篆刻有它自身的优势,虽然形式比较小,材质也各有不同,但这些东西收藏起来,不容易风化、损坏,会觉得更踏实。

刘一闻:书法、绘画作品会有买来卖去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对印章来说就少,尤其是姓名印章、书斋印章翟烩一类属于个人专用的印章。另外,印章的材质也是印章收藏的重要因素。对于印章的收藏,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好手刻的印章,越是好的作品越是可以流传的;另外一个就是好的印材。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印章也就具备了作为藏品的条件。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早几年出了一本《心经印谱》,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后来有人请我再刻同一题材的内容来收藏,我就没答应,因为我不喜欢做艺术的重复创作。于是他们又找另外的题材,像苏东坡的《念奴娇》、岳飞的《满江红》等系列套印。现在篆刻收藏就有这么一个趋势,喜欢收藏完整的作品,我刚才说到那两套系列印就说明了这一现象,一件完整和成熟的篆刻作品应该是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

张公者:我觉得一方值得收藏的印章应具备四点:料好,钮好,文好,刻好。我们现在的篆刻创作是以石料为主,好的石头本身就有收藏价值。对玉的收藏一直比较热,玉也属石啊,古印中更有很多是以玉为材质的。寿山、昌化、青田、巴林这些印石的资源总会被采空的,更不用说名贵的田黄、鸡血了。好的石料,要有好的刻手来雕钮;否则宁可无钮,反而更大方,那些俗的印钮会减低石的价值。文好,如果印语高雅,那把玩起来会令人怡情。料好、钮好、文好,这些都是“硬件”,而从印章的文化意义来说,好的刻手刻的好印那就更值得收藏了,尤其是名家的代表作,那可不是一般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常说“寿比金石”,这种吉祥福寿之寓意也是收藏印章的文化内容。

许雄志:上世纪90年代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曾做过几期古玺印的拍卖专场,大多以明清流派印为主,宋元印只是一小部分。近年来嘉德四季拍卖瓷杂专场中就有一部分从曰本等海外回流的古玺印,从总体来说古玺印的数量及质量都不是很高。北京匡时拍卖公司秋拍中有印章专场,期待着能拍出好的成绩。这些都说明,篆刻市场已经受到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关注。我收藏古印已有二十余年,我觉得印章的收藏是与财力、机遇和胆识分不开的。早些年古印便宜的时候,胆识与机遇都有,像那些昂贵的龟钮、驼钮、蛇钮、将军印、战国官玺,也时常能遇见,因财力有限,往往擦肩而过。至于玉印、银印也多不敢涉足,只得从篆刻的角度在私印中遴选一些艺术价值高的、品相好的来收藏。随着收藏的持续和数量的增加,渐渐关注一些史料价值高的两汉魏晋官印,这类印的材质、钮式及品相已不是主要的选择标准,更看重的是史料价值。战国和秦官印几乎每方都是珍品,出土存世量比两汉魏晋要少的多,如能遇到,那则是缘分。古印不像历代货币和邮票,重复率极高。官印中除了低级的军官,如部曲将军司马等常见品外,其余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如能遇见,已属不易。若再碰上个鱼钮、蛇钮、龟钮、驼钮,再加之制作精绝、鎏金错银的那便是缘分加幸运了。

六、当代书画家用印不讲究

张公者:当代的很多书画家用印非常不讲究,尤其是画家用印。看看20世纪的大书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自刻自用;潘天寿有几方是自己刻的,大部分是请余任天刻;张大千用方介堪和陈巨来刻的……20世纪的绘画大师,懂印,修养全面。画得好,字好,诗(文)好,印好,这才搭配。诗(文)、书、画、印有一项不够,那作品就不是完整的,或者说不是完美的,经典的绘画作品每一个角落都是耐品耐读耐人寻味的。还有一点,他们不但用印的艺术水平高,且所选印章与其画风协调一致。闲章的词句也高雅,打印的位置、朱白的搭配、印泥的颜色等等都考究。这才叫大师呢!当代画家无法和20世纪大师们相提并论了。

黄惇:当年朱屺瞻请齐白石老人治印数十方,送上润刀费甚厚,齐老很感动,因有门人即知己的佳话。齐白石老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但他也是很商品化的人,一位职业化了的艺术家,因为他以卖书、卖画、卖印为生,而不像朱屺瞻有许多酱油店作营生。对于职业艺术家也好,商品市场也罢,齐、朱之间的印事,仍然充满着相互敬仰、尊重,很有美意。今天有许多书画家不找优秀的篆刻家,随便找些青年人刻刻,其中原因有经济原因,也有的完全不懂篆刻,没有这方面的修养了。古代书画家讲究印泥,讲究打印位置,甚至讲究用印规,讲究用印的风格,他们对印章的恭敬程度跟今曰书画家大不一样。而今曰的不少书画家用印非常随便,看笔会上他们钤印,竟懒得不愿离开画毡,印章打得面目全非,令篆刻家伤心至极。篆刻家的作品在今天、在未来毫无疑问还要长久地与书画相伴下去。对于书画家来说,印章与他们的签名一样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符号,书画家应该懂得印章是不能乱用的,水平低劣的印章,不仅降低了书画的艺术水平,也降低了艺术家的品格。书画家如果多一点尊重篆刻家的印作,多一点了解印章对于他的艺术作品有如何重要的价值,那么做为他的终生伴侣,则必然会以他们动辄叫出上万一尺的同等价值观去对待印章。就印章市场而言,能说没有灿烂的前景吗?

石开:当代名书画家很多,他们作品里也表现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用我们专业刻印章的眼光来看他们作品中的用印是非常差的。这跟书画家对篆刻的不太重视有关系,许多书画家修养没有前代的艺术家那么全面,他们随便请一些不入流的作者或者自己的学生来刻印,大大影响了印章质量。从近现代画家当中,我觉得用印好的仅有谢稚柳、陆俨少、程十緑等几个人,这跟他们本身对印章的高修养有关系,这样他们鉴赏印章的能力就很高。黄宾虹的那些印章全部都是自己刻的,刻的真好,越看越好。其他的画家,尤其是当代画家,他们在画中的用印太难看了,不值得一说。中国当代有很多篆刻高手,这些人的篆刻水平比民国时期是要高出一大截的,虽然跟清末几位篆刻大师相比还有所不及,但是在当代的篆刻艺术市场中,他们是毫不逊色的。可当代的美术家们好像并不太关心印章的动态,用的印章实在让人惨不忍睹。篆刻家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找他们给他们刻印章,这也许是两方面没有互相沟通的原因。我希望篆刻家要拉下架子为书画家服务,书画家也应该用求贤的态度去寻找高水平的篆刻家。这个问题应该呼吁一下,因为书画、篆刻本来就是一家的嘛!但是现在的书画家大都是用版画的观念来看印章,其实印章里面有很深的学问。现在不是讲究和谐社会吗,在这个太平盛世里也应该把书画和篆刻完全协调起来,因为很多书画家不会篆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篆刻家也不一定就是杰出的书画家一样,相互之间应该协调,继而创作出一些无愧于时代的杰出精品来。所以画家除了要加强书画方面的修养外,印章的修养也是很重要的。
据我了解,很多篆刻家治印还处在半义务的状态,而真正受惠的可能也就是几个脾气不好的。这其实也不对称,刻一方好的印章可以用上几十年,像林风眠一生只用过两方印章,于右任后半生只用吴昌硕刻的印章,印章都磨到面目全非的程度了还在用。所以说好的印章能为书画作品起到相映生辉的作用。我认为书画家应该和篆刻家相互沟通,彼此加强联系,提高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品的整体含金量。

刘彦湖:现在有这么多书画家,哪个人的作品上不需要盖印章啊?问题是大家把印章的标准降低了,多差的东西都能忍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潘天寿当年办美院的时候,在教学中他自己还写篆刻讲义呢?他为什么把篆刻看得那么重要呢?一方好印可以在所有的作品上都用,并且可以传世再用。你刻一方印可以用到100件作品里面去,好印章可以使100件作品增辉,差印章也可以使100件作品减色。现在做书画也好,篆刻也罢,或者其他,有才气、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满意、都觉得做得不好呢?大家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达成一个共识,再往下做谁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大家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也就是说,你也别说我差,我也不说你的不好,然后谁有什么活动,评论家也去说说话,大家你好我好就混得很热闹。这就得看谁的心理能忍受了,你拿出多差的东西也没关系,只要没超过你的心理防线,你自己能忍受就好。事实上,不是说我拿出这么差的东西别人能否忍受,而是自己能否忍受。都知道启功的印打得很规范,每次都用心去衡量用印,因为他有一个尺度在心里。书法、绘画、印章都是这么一个道理,它们之间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如果你随便怎么盖印都行,用什么样的东西都行,那就无所谓了。也不能说有些人完全不懂,那么多搞字画的,甚至是搞鉴定的,其实他们也是能看懂的,是很明白的,但是知道再继续往下做,再想提高,是非常难的,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比如说读书的问题,荒了好几年再让他从头读,他读不起来。我说的这种容忍,不是差到了什么都不懂的地步,也不是没有才气的,就看你是否想往深处发展了。

七、篆刻市场前景展望

王镛:现在的篆刻界挺活跃的,民间的活动很多,据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统计全国的印社,比画会和书社不知要多多少倍呢。但是搞篆刻的人,社会地位都不太高。我觉得现在某些事情就做得不够,其实也是有机会提高整个篆刻社会地位的,比如说奥运会会标的形式就是篆刻,虽然那是设计出来而不是刻出来的,但是篆刻界就没大反应。我觉得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比如说中国书协,也有篆刻专业委员会,但是他们没什么反应,没什么动作,他们要配合这个搞一些活动,不是为了个人牟利,而是为了提升整个篆刻的社会认知程度和地位。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世界都认可这个会标了,可是你在做什么呢?什么也没干,真是可惜,这是多好的宣传呀,应该去普及和提高它,让大家都知道它有多了不起。按理说一些专业团体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搞一搞,现在应该都还来得及,离奥运会还有一年多呢。

石开:作为篆刻家,我也希望借着奥运会“中国印”的东风,弘扬民族的特色文化,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才艺。只有让社会认识你,社会才会给你回报。

刘一闻:对篆刻市场的前景,我觉得会越来越好,而且越传统的越好。这不是说现在的篆刻创作不好,而是现在的篆刻创作在审美上还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收藏印章时,是否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有些作品虽然功力很深,但是往往缺少个人语言,这是所有艺术创作当中都需要看重的。我认为书法与篆刻尤其讲究传统,即便你要创新,也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这样艺术才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对于这一点,我的观念始终不变。传统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也许我在博物馆工作的缘故,对这方面有更加深的体会,对古人的东西看得越多、看得越深,对自己的震撼越大。有的人认为传统也就那么回事儿,其实这是对传统的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见到好的作品。

杨中良:对于篆刻艺术市场我还是寄希望于未来。现在一方印卖几块钱或者几万块钱,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大家更关注所出售作品的价格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否成正比。如果不能,势必会增加消费者投资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大到一定程度,会令许多人对篆刻艺术市场望而却步。而且这种现象在现阶段,一时还很难解决。我想,只要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人们对篆刻艺术品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印章收藏、研究、创作的人数会不断增加,这些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消费者对待市场会更加理性,从而使篆刻艺术市场进入相对规范阶段。

李刚田:多年来,篆刻艺术与印章刻制的概念在社会中模糊不分,篆刻作品一直作为书画作品的点缀与附属,古玩界眼中的玺印是小件、杂件,文人眼中的篆刻是雕虫、是余事,壮夫不为。近二十多年,伴随着国家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书画艺术的热潮曰渐升温,篆刻也逐渐有点热了,篆刻艺术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篆刻创作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越纯艺术化,篆刻队伍曰渐扩大,其中一些优秀的篆刻家已享有很高的专业知名度乃至社会知名度,篆刻作品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也曰渐被社会所认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带有印章形态的设计图案,定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对正在升温的篆刻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有钱的老板开始打篆刻的主意,希望能把篆刻做成一种产业,一些拍卖行开始筹备篆刻拍卖的专场,篆刻市场将被“中国印”所激活。
但篆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与繁荣健康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还需要篆刻界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篆刻界要在把古老的篆刻推向当代、把象牙之塔中的篆刻推向社会人群方面多做工作,其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篆刻热”的营造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的篆刻市场可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已经从无到有,市场开始关注当代篆刻家,尤其是对篆刻名家作品格外青睐;忧的一面是时下的篆刻市场还缺乏专业支撑、文化支撑,还不是专业的收藏市场、理性市场,而是畸形市场、礼品市场。由于买印者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目的是把名家印作当礼品用,送人以打通各类关节,于是只认作者名气大小,不认作品艺术高下,使当代名家篆刻卖到几万元一方(当然比起名画家的作品来还是低了不少),而清代、民国时期一些篆刻前辈的传世之作有时一方只能卖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种情况同书画市场一样,今人比古人贵,活人比死人贵。篆刻市场一方面表现为起步晚、规模小、热度底,另一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短视行为和泡沫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有两点:一是市场要真正理解篆刻艺术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收藏升值空间,才可能由现在的礼品市场为主转化为以鉴藏市场为主;二是印学知识和篆刻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普及,是篆刻收藏市场形成的基础,文化性应是艺术市场的根本属性,文化的提升是市场繁荣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10: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之名从石头之实而来,大师之名从大师之实而来,名实的混乱,就造成“由于买印者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目的是把名家印作当礼品用,送人以打通各类关节,于是只认作者名气大小,不认作品艺术高下,使当代名家篆刻卖到几万元一方(当然比起名画家的作品来还是低了不少),而清代、民国时期一些篆刻前辈的传世之作有时一方只能卖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种情况同书画市场一样,今人比古人贵,活人比死人贵”这种现象出现。扭转“名不符实”,才能扭转以上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6 05:14 , Processed in 0.3699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