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86|回复: 3

伍连德: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28 1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人们可以查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Lien-Teh Wu)。

  


  


 由伍连德、陈永汉、伯力士、伍长耀合著的《鼠疫手册》于1936年上海海港检疫处发行。 礼露供图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中新网12月24日电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人们可以查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Lien-Teh Wu)。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后又增设“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地球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

  每年的9月,物理学、化学等几个不同专业的诺贝尔委员会向全球各地的数千名独立人士(具备一定资历的学者、科学家等)发出邀请,请他们推荐自己认为下一年度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由于许多独立人士经常推举同一个人,因此每年只有不足200名科学家最终被提名,成为候选人。

  诺贝尔基金会规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出现的各种传闻,如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云云,其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印证。

  伍连德,字星联 (1879~1960),祖籍中国广东新宁(今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189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学习。在做研究期间相继在英国圣玛丽医院、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 得者ElieMetchnikoff教授与Frederick GowlandHopkins教授。伍博士负笈七年,共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医学外科学士、医学博士学位。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1907年,伍连德应清政府特别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校长职。他是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始创者之一,曾担任第一、二届会长;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为第一任主编。他积极促成并参与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创建;1915至1918年,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首任院长;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他先后兴办检疫院所、医院、研究所、医学校20余处。1930年在他的倡导与一代人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收回了国境检疫主权,伍连德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处长。

  1935年,时任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处长、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所长的伍连德,由广东W .W .Cadbury教授提名,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侯选人。

  1910年夏秋至年末,俄国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一种烈性传染性肺疫大流行。伍连德受命清政府出任全权总医官,他深入疫区领导治疫,不久即告控制。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举行国际防疫大会即“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他被推举为会长。同年7月,他组织中俄科学考察队赴西伯利亚草原和蒙古及北满地区考察旱獭(西伯利亚土拨鼠)课题,最终确定西伯利亚土拨鼠为那场导致6万人死亡的烈性传染性肺病之疫源宿主。

  之后,他创办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和肺鼠疫科研所,驻守中国东北防疫、抗疫一线20余年。

  1937年,暮年伍连德举家回到故乡马来亚,开诊所悬壶济世;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于他的出生地槟榔屿去世。

  伍连德生长于19世纪末英属南洋,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他的故乡,因此又有英侨民身份。但他的诺奖候选人报表“Country”一栏上写明了“CHINA”。此时他56岁,回到祖国服务已28年。

  在这份资料中,还有两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侯选人,于“Country”一栏也填有“CHINA”,但都不是华人:曾在奉天(今沈阳)南满医学院工作的日本人Yas Kuno(人类排汗生理)和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外交官George SouliédeMorant(针灸),分别于1936年和1950年获得提名。

  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推荐人William WCadbury(汉名“嘉惠霖”),是当时在华著名美国医生、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费城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1909年来到中国,曾在中国工作近40年。他著有《博济医院百年史》,该书是研究中国现代医史及近代中外医学交流史重要的参考文献.

  伍连德的诺奖评价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学家FolkeHenschen,(1881-1977),中译“韩森”。在瑞典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曾于1942-1946年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他著有《病理学史》(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diseases),其中一句名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被广为引用。

  他给伍连德的诺奖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于其传播中的作用)。

  试将此段评价语展开——

  通过抗疫实践和“疫的研究”(伍连德英文自传中有此专题),伍连德博士提出和确立了“肺鼠疫”学说(著有《肺鼠疫论述》,1926年,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英文版)。在他带领和组织下,依据科学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确认了野生啮齿类动物如蒙古旱獭为疫菌宿主;通过临床实践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学实验发现和确认了肺鼠疫“呼吸”和“飞沫”的传播方式,并对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追踪调查,提出见解。他于肺鼠疫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流行病科学理论,为公共卫生学,检疫学、防疫学、疾病社会学等诸多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应是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大致理由了。

  1983年由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J.M.Last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惟一被列入的华人科学家,当是对他在人类医学科学领域杰出成就的有力肯定。伍连德因他的科学抗疫实践和对疫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于1927年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今W.H.O前身)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伍连德博士一生受颁嘉奖名衔无数,晚年著有《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1959年于剑桥出版(英文)。但诺奖申报一事从未见他提及,其中怎样的过程尚不得知。

  这份解密资料告诉我们:伍连德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 ,或说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历史上第一位华人。

  附录一: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The Nomination Database for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1-1951

  Year: 1935

  Number: 48-0

  Nominee:

  Name: Lien-Teh Wu

  Gender: M

  Profession/Category: dr

  University: Shanghai

  City: Shanghai

  Country: CN (CHINA)

  Motivation: 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

  Nominator:

  Name: W W Cadbury

  Profession/Category: prof medicine

  University: Canton

  City: Canton

  Country: CN (CHINA)

  Evaluation: Yes

  Evaluator 1:

  Name: Folke Henschen

  Gender: M

  Type: Nominee 1: Prel

  附录二:有关伍连德的英文名字

  英译汉名,一名多译,是历史上海外华人在姓名上普遍遇到的问题:在以往普通话及汉语拼音尚未流行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往往有好几种读法,依各方言语音不同,拼成英文也就互相乖异,容易歧义以至难以辨认。

  伍连德之名原意为兼有五种美德,今天的汉语拼音为wu lian de,粤语拼音为 Ng Lean-Tuck;上世纪初北京音为 WuLien-The;而福建音为 Gnoh Lean-Teik;最终他在入学注册时,槟榔屿大英义学的老师凭自己的发音定为 GnohLean-Tuck,伍连德后来的学业记录就以此译名为据。留学英国剑桥时,西方人就按惯例将姓氏置于后而称其为“德先生” (Mr Tuck)。直至他回到中国天津陆军医学校任职时,才正式改为 Wu Lien-The,尔后被一直沿用。 由于这样特殊的历史沿革,致使他共有GnohLean-Tuck或Wu Lien-Teh、 Lien-Teh WU等多个名字在现存文献、资料上交错出现。其中以其返回中国的1908年为分线,之前概为Gnoh Lean-Tuck,以此类推。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12-28 11:55:06 编辑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伍连德:莫忘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
2007年04月09日 12:03 来源:《南方周末》


  一百年前,一位海外学子满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祖国,为中国医学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中国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然而,我们却把他忘却得太久太久了。他叫伍连德,一个对当代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名字。3月10日是他的生日,大概也不会有几个人想起。

 伍连德(1879-1960),祖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1907年应直隶总督袁世凯之邀,从马来亚回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堂帮办(副校长)。之后,他在中国工作整整30年。梁启超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东北人民应当记得他、感谢他。如果没有伍连德,东北也许早已“万户萧疏鬼唱歌”。1910年冬,东北瘟疫流行,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引起民众和政府的极度恐慌。伍连德临危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在当时人们毫无防疫常识,也没有像样的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得出了这次瘟疫是由肺鼠疫杆菌传染的科学结论。曾在欧洲流行的腺鼠疫杆菌只能在老鼠、跳蚤与人之间传播,而这种肺鼠疫杆菌不同,它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由于伍连德判断准确,采取的各项防疫措施得力,一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在小军医伍连德的指挥下,终于在4个月内扑灭了。防疫的惨烈,不亚于一场战争。

  191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景况!人们还固守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伍连德要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解剖尸体;面对堆积如山的疫尸,天寒地冻无法深埋,他要上奏皇帝颁旨恩准,才能实施火葬;因为他是无名小辈,他的防疫措施常受到“权威”人士的蛮横干预;日俄殖民者百般阻扰,企图借机夺我东北主权……然而,一个小个子的南方人,却顶住了种种压力,擎起了北中国的一片天空!

  由于伍连德扑灭鼠疫的功绩卓越,1911年,他被世界鼠疫研究大会推戴为“鼠疫斗士”。除了在防疫方面的功绩之外,他对中国现代医学建设也功勋卓著。他先后兴办了东北防疫医院、研究所、北京中央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20多个医疗卫生机构;曾任中央防疫处处长,对控制国内鼠疫、霍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50年他将北京的房产捐给了中华医学会;他还是《中华医学杂志》的创办者;他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赤诚爱国,自强创业”这凝聚了伍连德精神的8个字,今天乃被哈尔滨医科大学奉为校训。他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处,并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从殖民者手里收回了中国的海港检疫主权。著有《论肺鼠疫》、《霍乱概述》、《中国医史》等医学专著。

  最可贵的是,他一心用在了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上,淡泊名利,三辞国家最高卫生行政官员:第一次是1911年,肃亲王拟任命为民政部卫生司司长。第二次是1913年,袁世凯有意任命为卫生署署长。第三次是1928年,南京政府的军医署署长的任命已下达,他坚请辞职。他是清廷的卫生官员,而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却天真地请求让他组织建一支红十字医疗队,到前线去,一视同仁地疗救交战双方的将士。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人格?1937年,当他还想为祖国医学建设做更大贡献的时候,日寇开始大举侵华战争,他被迫返回马来亚,在怡保小镇上悬壶济世,终其一生。当地居民只知道他是一位和善的医生,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辉煌。

  福建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国士无双伍连德》传记,作者京虎子是一位以宣传伍连德的事迹为自己历史使命的旅美医学博士。他以满腔的热忱、广博的医学和史学知识,向我们叙述了一代医学家伍连德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记住伍连德这样真正的爱国者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林冠珍)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12-28 13:55:4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12-28 14:03:2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4: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海钩沉:伍连德博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组图)

2007年10月14日 1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伍连德博士与洛克菲勒基金会Welch 医生和 Victor G. Heiser 博士在PUMC。(礼露 供图)


伍连德博士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礼露 供图)

  中新网10月14日电 题:伍连德博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

  作者:礼露

  1917年深秋的一天,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破土动工。
至1921年第一届正式入校生开学典礼隆重召开及协和医院的开放,这所历史上远东地区最早创建的最高医学学府,经历了三次停办、三次复校、六次更名,然其生生不息,卓尔不群,今天已发展成为亚洲一流的医学院。

  今天,我们纪念PUMC开创90周年,值得提起一位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卓有建树的科学先贤——伍连德博士。

  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庞大财富支撑下,计划在中国资助符合社会公益的大型的长期项目。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问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rick Gates)倾向于在远东实施一项计划,先是提出在中国建一所综合大学。但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经过考虑否定了这个建议,认为这是“一个当时无法实现的梦想”。

  1913年底,身为大总统府侍从医官的伍连德向袁世凯递呈了《拟改组全国医学教育意见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提出加速兴办现代医学科学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具体的,他提议彻底改革医科生的训练,包括修习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系统化医院的临床教学,设置中央医药协会,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等等。

  与此同时,由哈佛毕业生组织的新机构中国哈佛医学校(Harvard Medical School of China)行政委员会也提出特别呼吁请求援助。

  盖茨和另一位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立刻对在远东建医学院表示了兴趣。在一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后,洛克菲勒基金会终于决定将钱投向中国西医学建设。

  次年,伍连德博士建议政府邀请基金会派遣代表团来华考察。代表团受到袁世凯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及其他高级政要的接见。伍连德博士则参与了全程引导与陪同。代表团考察了北京和天津的医学院及医院,随后又奔赴中国各地—— 济南、汉口、长沙、南京、苏州、上海、香港、广州、厦门和台湾。

  在伍连德博士的参与下,代表团最终成就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详细报告,报告于10月底呈交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会。这份报告包罗万象,从中国的总体卫生条件到女医生的教育、在外国教会组织和非教会组织控制下的医学院的标准、法医学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西方医学的态度等等。报告还列入了行动建议。这一建议雄心勃勃,敦促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大规模开展医学建设,“应该认识到,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基金会在中国医学教学工作中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应基于“最高的实用标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英语将是主要的教学语言。

  这份报告还提议,第一个医学机构应设在北京。报告进一步列出一长串其他的“次要建议”,以援助中国各地的其他医学项目,包括为中国学生在欧洲和美国学习医学提供奖学金。

  董事会于1914年11月批准了这份报告,并建立了一个名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学委员会(China Medical Board [CMB] of the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组织,负责开展筹建工作,直至1917年9月24日——当铭刻着“民国六年”字样的巨大奠基石沉稳座落的一刻,中国现代医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伍博士为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筹建所做的努力只是他为中国现代医学大厦奠基添砖加瓦的开始,之后的几十年,从南到北,他参与创建了二十几所医院医学院,包括:1918年,创建北京中央医院(今位于白塔寺的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分院)并首任院长;1922年,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该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军医院; 1926年,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

\"\"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9-12-28 14:41:4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2: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博士的故事

<div id=\"comefrom\">2008-11-17 17:02:00哈尔滨医科大学</div>

  2007年7月1日,受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伍连德博士纪念馆理事会委托,在省政协原副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十大医学家”傅世英教授的联络下,笔者前往新加坡访问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博士的历史印迹。——题记

一座家庭纪念馆

  新加坡伍玉玲女士的寓所,地处城区东南,是一座三层小楼。因为有傅世英教授的电话预约,伍玉玲女士轻盈地打开房门,热情地迎接我们。

  一进客厅,伍连德博士大幅特写照片和半身铜像映入眼帘,伍玉玲及子女所取得的成绩的照片实物摆放其旁。伍玉玲女士说,这是在向伍连德博士汇报。她每天睡前都要到父亲铜像前道晚安。

  在伍玉玲女士的客厅、书房、卧室里,在壁厨、柜子、箱子里,在书桌、茶几上,处处都摆放着有关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书籍、资料、照片、文物以及赠品,她的家可以说就是一座小型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伍连德博士的故事。

  说到父亲伍连德博士,她不时抱来一册册书籍、一叠叠资料供我们查阅、拍照。从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7时,连续两天的紧张访谈,我们真担心她吃不消,可她却毫无倦意。中午,她还亲自驾驶白色本田轿车载我们外出吃饭,其娴熟、其机敏,着实让我们吃惊。她指着自己的“2686”车牌号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26代表她1926年出生在中国哈尔滨,86代表她1986年在中国度过60岁的生日。

  伍玉玲女士生于伍连德博士勇斗鼠疫的年代,生于中国的哈尔滨市,生于地处傅家甸(现道外区)东三省防疫管理总处的住所。

  伍玉玲女士是新加坡文化教育名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她早年赴美国留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受聘英国剑桥大学。1953年返回新加坡后,伍女士在新加坡师范学院任职,后在新加坡教育部从事中文教育培训工作。

  1963年新加坡建国后,作为新加坡知名学者,她积极倡导英语、华语双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提倡简化字,主张使用母语,主张普通话作为汉语标准语。她帮助政府制定政策,编写教材,建立汉语教学培训中心,到中心受训的包括大学教授和教育部官员。她被称为双语教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她家客厅的一个柜上,摆放着她分别与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总理吴作栋、副总理吴庆炎、内政部长黄根成的合影。

一件极其珍贵的赠品

  在伍玉玲女士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块雕刻精美的木匾引起了我们注意。居中上方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像,用象牙雕刻而成;两侧分别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下方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落款处为“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 三月十四日祯签”。

  伍玉玲女士为我们揭开了这块木匾的极其不同寻常来历。原来这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于1926年赠送给伍连德博士的,足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巨大,地位之突出,与孙家交往之深厚。年轻的伍连德博士在当时名声大噪,缘于他在上世纪初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伍连德博士是现代中国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后回马来西亚行医。1907年应施肇基之邀来中国,被袁世凯聘任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1910年12月18日,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向伍连德通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东北发生大疫,吉林、黑龙江已死亡3万余人,并有迅速向关内、国外蔓延之势,情况万分危急。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

  伍连德以一位科学家的认真精神,解剖尸体,在显微镜下发现了鼠疫杆菌,首次认定造成大批人死亡的罪魁祸首是鼠疫。他采取加强防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焚化尸体、建立医疗机构收容病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创造了扑灭鼠疫的人间奇迹。

  在他辉煌的人生历程中,他又协助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事业,收回了海港检疫权,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参与中华医学会的创建,在中国创建了多家现代医院,业绩斐然。伍连德得到宋庆龄等知名人士的尊敬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937年春节将至,一派迎新景象。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轰炸机将邻近上海市政府的伍连德新居炸毁,所幸家人无恙。伍连德参加会议归来,看到国已破、家被毁,特别是他的大量书籍、资料毁于一旦,他痛心疾首,愤然决定离开上海,离开他奋斗了近30年的中国,返回故土——马来亚。至此,他叱咤风云的人生舞台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

一册装祯精美的影集

  在伍玉玲女士捧出的一叠影集中,仅有一本是私家照。伍女士微笑着向我们介绍,“这本影集是父亲给‘北京妈’(伍连德博士第一任夫人黄淑琼)拍的,而且由爸爸亲自装祯,他们在北京的好多名胜地照了照片,选了这么多漂亮的建筑,这么好的角度,爸爸拍这些照片好辛苦啊!”

  翻开影集,共有照片230余幅,几乎全部是伍连德博士夫人黄淑琼女士的,伍连德博士或孩子陪伴的。站姿、坐姿、正面、侧身、各式各样,反映了伍连德博士对夫人的喜爱与敬重。

  黄女士面容俊美、举止文雅,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精通中文和英文。对伍连德的事业,她倾注了全部的关注和支持,在北京的社交圈非常受欢迎,与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都恰到好处。伍连德博士常年在哈尔滨,处理北京各方面事均由黄淑琼出面。她常随伍连德出访、出游,接待客人,洽谈事宜,成了伍连德的好帮手。

  指着一张设计精美的藏书票,伍玉玲女士笑着说:“这一定是‘北京妈’替他设计的,这图案多优美啊,显然是出自女人的巧手。”

  我们面前的伍连德藏书票非常精美,书票中央是一枚方形印章,上下方对称的是玫瑰花和花蕾图案及伍连德书桉的英文译名。

  黄淑琼的父亲黄乃裳是福建著名侨领,倡导变法维新,成为新派著名人物,与康有为、梁启超同被列入黑名单。变法失败后,黄乃裳赴南洋,在新加坡与孙中山订交,确定沙捞月诗为垦殖基地,召集福建同乡建设新福建。

  家庭背景和教养,使她对时局有着准确的判断力。1928年,蒋介石邀伍连德博士出任军医司司长,并承诺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卫生部。伍连德博士心存疑虑。其时,黄淑琼对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新军阀产生了警觉和反感。伍连德博士听取夫人意见,毅然辞去了军医司司长职务,不久即发生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使伍连德博士在乱世中独善其身。伍连德博士几次关键时刻避开祸端,婉拒到政府为官,都是听了夫人的提醒,难得伍连德博士对她倚重有加。

  20世纪30年代,伍连德博士个人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黄淑琼幼年患肺结核,由于劳累,在北京病逝。伍连德博士与黄端淑所生三个儿子,次子、幼子先后夭折。

  1925年,伍连德博士在东北再度成家,夫人李淑贞祖籍广东,生长在东北吉林,一直跟随他奔波,为其育有五个子女。其中长女伍玉玲女士,自身事业有成,长期致力于伍连德博士业绩的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夫人李淑贞对伍连德博士事业的最大贡献。

一幅深藏卧室的油画

  访问中,伍玉玲女士主动提出,邀请我们到她的卧室参观。她笑着说,参观她的卧室和所要展示的物品,对外人是个“破例”,是她对哈尔滨老乡的特殊“礼物”,她要在这里请我们观赏一件东西,说一段故事。

  在床头左上方,一幅人物油画格外抢眼,高有一尺二,宽有八寸,由精美的镜框镶嵌,看得出主人对它的珍爱。油画肖像是一位年轻女性,这就是伍玉玲女士年轻时的写照。

  1952年,年迈的伍连德思女心切,郑重地向伍玉玲提出,希望女儿、女婿回归马来亚。还表达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他们回来定居,二是希望他们为他生个外孙或外孙女。

  1953年,伍玉玲夫妇回到父母身边。并且有了一个女儿。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伍连德十分欣喜。这时的伍连德在马来亚怡保市开诊所,他早年与陈有仁相识,后结识了陈有仁夫人张荔英女士,张荔英的父亲张静江早年与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张荔英喜欢南洋的气候和色彩,嫁给陈有仁后,在南洋美院教授英语和美术,因此常去怡保探望伍连德。伍连德正为女儿归来而高兴,就请张荔英为女儿画一幅肖像油画。伍玉玲把这幅油画作为特殊的纪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她所珍藏。这幅由父亲请人、身着母亲订制旗袍的肖像画,无疑凝结了父母对她深深的爱。伍玉玲轻松、向往地对我们坦露:自己的一生,幸福而完美,一旦走完这人生,她就能永远地和父母在一起了。

一部引起轰动的大型画册

  伍连德是一个注重积累资料,珍重历史的人,他一生拍下了大量的照片,而且他还亲自为每一张照片的日期和地点、事件作了记载,有时他直接用英文打字机把内容打印到照片上,为后人研究近代医学史、研究他本人留下了丰厚的史料。

  为了弘扬伍连德博士的事业,伍玉玲收集了大量资料,做了不懈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支持。1995年,一部由伍玉玲女士主持编印的英文版《回忆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大型画册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订购珍藏,也引发了更多国家、更多机构、更多人士研究伍连德博士,纪念伍连德博士。画册共185页,收入珍贵照片310幅,其中213幅为伍连德博士在中国防疫、检疫、办医院等活动的写照,展示了伍连德博士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形象地概括出伍连德博士对中国医学作出的突出贡献,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为世人扣开了通往伍连德博士辉煌历程的大门。

  在这部精美画册的最后一页,印有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在1924年5月所题的极不寻常的赞誉“科学输入,垂五十年,中国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星联(连德)博士一人而已!”对伍连德博士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与总结。

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伍玉玲女士的收藏中,有伍连德博士1950年开始撰写、1959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的原版《鼠疫斗士:一个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

  伍连德博士一生醉心医学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尤以著书、藏书为多,为后来研究历史,研究医学留下了难得的财富。如今一部分资料毁于战乱,一部分被捐赠,一部分由子女保存。

  伍连德博士学术造诣博大精深,成就非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多部,论及公共卫生、传染病、医学教育、医药管理、海港检疫、中医医学、医学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其所著的《论鼠疫》、《中国医史》、《鼠疫概论》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著,至今仍为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伍连德博士所经历过的地方都留有他的遗物,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都珍藏他的书籍和资料。1957年,伍连德博士将收集的二千多卷有关中国、印度和欧洲科学、艺术、历史书籍捐献给南洋大学(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将自己的论文和鼠疫资料捐献给香港大学;将一批珍贵收藏捐献给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还有一批图、标本、名画、古物也无偿地捐赠给学校或博物馆。伍连德博士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还是他的精神遗产,核心是他的爱国精神。

  1931年,时任华盛顿军医图书馆馆长助理的嘉里逊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成为权威课本和重要参考书。伍连德博士看到这部著作,发现其中介绍中国医学的内容竟不到一页,而且多有贬低,马上写信给嘉里逊提出质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医学史,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记述。对方回复说,他找不到关于中国医学史的文献。

  伍连德由此决定要向世界推介中国医学。他与医学史家王吉民耗时16年,完成了工程浩大的英文版《中国医史》,展示了中国医学的辉煌成就,扬了中国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在中华医学会大会上,作为中华医学会会长的伍连德博士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的会议上用中文发言。会场为之震动。

  伍连德博士常讲: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国家,我在给中国做事。伍连德博士最喜欢穿他在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服。这件博士服遗失后,他又做了一件,他在新加坡大学出席开学典礼时穿的就是这件。他要让世人知道,他有剑桥博士资格,中国人有资格站在科学前沿。伍连德博士的言行里,透着中华民族那种骨气:中国人不比别人差,中国人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巅峰和前沿,中国人能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生最大的心愿

  伍玉玲女士期待着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早日建成,郑重地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批珍贵的图书、文物捐献给“黑龙江伍连德经念馆”。

其中有弥足珍贵的史料: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影印件,宣统三年四月出版;
《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资料》(上下)成于宣统三年;
对联两幅,贺杖四幅;
《共戴薪传——星老留念》一册,由上海海港检疫局同仁书写的纪念册;

还代其弟弟捐赠了五枚勋章和纪念章:

  1. 宝光嘉禾勋章一枚,清政府表彰他扑灭鼠疫的功绩
  2. 金质纪念章一枚,充分肯定伍连德及其侄子伍长耀在第九次远东热带医学会议上作的突出贡献
  3. 金质纪念章一枚,在云南考察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敬赠
  4. 纪念章一枚,槟城大英义学100周年校庆,祝贺其防疫成功,学校赠送;
  5. 达令奖章一枚,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表彰其在疟疾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伍玉玲女士说,伍连德一生荣获了几十枚勋章、纪念章,其中11枚最为珍贵,多数已经散失。这5枚奖章和纪念章概括地反映了伍连德各个阶段的历史和突出业绩。

  历史没有忘记伍连德,有识之士没有忘记伍连德,有的撰写他的传记,有的发表纪念他的文章。今年6月,在哈医大伍连德博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举行的捐赠仪式上,80高龄的哈医大校友贾淑华教授郑重地将一部德文版文集捐献给纪念馆。贾淑华的父亲曾任哈医大一院院长,该书的作者是他的德文老师。鼠疫流行时,作者作为在东北铁路任职的德国医官,在哈尔滨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并配以生动的小故事。贾家两代人将此书传承了70余年,终于使这部书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纪念伍连德博士不应是伍玉玲个人的愿望,不应仅仅作为一段历史记住。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和风险,纪念伍连德博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他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2 15:56 , Processed in 0.3511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