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80|回复: 2

语不惊人死不休--赵冷月的书法艺术  文/沃兴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09-12-1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02-28 01:30:35)

  最近20年,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大批书法家面对时代的大块噫气,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响,“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百家争鸣,吹万不同。这当中,站在潮流前面,不断变法创新,成就斐然的长者赵冷月先生尤其引人注目。
  我知道先生在30年前,认识先生在20年前,我非常喜欢他的书法,由衷敬佩他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今天,听到赵先生过世的消息,沉痛之余,写下这些文字,不仅为自己,也为整个书坛。我觉得赵先生的精神和作品具有起懦砭顽的作用,会给时下迷茫的书法界带来一种力量和生气。
  一.赵先生名亮,字冷月,号晦翁,别号缺圆斋主。1915年生于浙江嘉兴,当时,由于乡哲沈曾植先生的影响,嘉兴书法风气很盛。赵先生的祖父为晚清孝廉,也爱好书法,有声于苏浙一带。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赵先生自幼即握管习字,进私塾后,在父亲的督责下,学书非常用功。35岁时,移居沪上,设帐授徒,并广谒名流,切磋交流。晚年退休赋闲,孜孜不倦,倾全力于书法,上午临摹,下午创作,每天如此,不让一日闲过。
  赵先生一辈子深思熟虑,所探究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勤奋临池,想解决的问题是继承与创新。在认识赵先生的20年中,我每次去拜访,都看见他在写字,常常地上是废纸,床上是白纸,墙上是刚写好的作品。走进这种环境,除了书法还能说什么?他问我这张作品怎样,那张作品如何,甚至拿出前人法帖,像城北徐公一样问孰优孰劣?显然,他是立志要与前人一比高低,想在名家林立的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
  赵先生晚年变法创新,人书俱老,风格面貌熔古铸今,别开生面,赢得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推崇备至,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横加指责。对这两种意见,赵先生都比较重视,在艺术上,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什么好什么坏,心里清清楚楚,别人的意见很难左右他。但是别人的态度却对他影响很大,你说他好,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想拿出更好的作品让你看;你说他不好,他觉得自己非常好,想拿出更好的作品让社会和历史去作证。两种意见结果都在他身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晚年有副对联的上句说:“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就是这种作用的反映,耄耋之年的他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包袱,就是想更加勤奋地投入创作,与世俗决裂,一意孤行,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4年前,他身体急剧衰老,意识到病魔逼近、来日无多,他迫切地想到北京去办展览,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那时,他见面就与我谈这个计划,怎么活动,怎么布展,怎么再创作一批更新更好的作品,神采飞扬,兴奋得不能自已,那熠熠闪光的眼神仿佛看到展览的帷幕已经拉开,掌声从四周响起。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已根本不能承受创作与展览的劳累。有一次我们谈到傍晚,窗外,落日拼将最后的光热,幻作漫天绮霞,他的身影在幕色中更显龙钟,我莫名地沉浸在一种悲怆之中。“哀莫大于心死”,对此时的赵先生来说,哀莫大于心不死。
  听师母说,赵先生故去后,家属为他更衣,脚放平,手放正,手指并拢,然而第二天去看时,他的右手却弯曲着,五指攒簇,成握笔状。我不由想起几位书画家的临终遗言。来楚生说:如果再活几年,我的字会更好。石鲁说:这样走,我是不甘心的。日本人井上有一说:去做书法之鬼。赵先生晚年的口头禅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现在,他把命都舍掉了,却舍不得放下这支笔,他要带着笔,走向那个未知的世界。
  二.20多年前,上海书风受沈尹默影响,偏于流畅秀丽,属于帖学一路,照阮元的说法,皆宜于短笺长卷而拙于碑版榜书者也。这种风格符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社会需要,大行于世。但赵先生却不以为然,认为它扼杀个性,迎合社会,千人一面,流于外表的俊秀,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与古为徒,埋头于传统之中,朝夕相对的是欧阳询与颜真卿的法帖。清代书法家认为欧体有八分之意,“全从隶法而来”,“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认为颜体有篆籀之意,掌握其法可以窥探周秦堂奥。赵先生选择的结果虽然没有使他名重当时,但为日后上溯汉魏六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先生晚年认识到书法艺术必须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变是艺术发展的惟一出路,“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因此,他将以往所学的东西全部反刍出来,重新咀嚼,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并扩大所学范围,以《龙门二十品》得其劲,《嵩高灵庙碑》博其趣,《张迁碑》取其方正稚拙,《阁颂》求其体势开张,不断吐故纳新,“托古改制”;同时,又借鉴西方现代美术观念,从毕加索、马蒂斯、米罗的艺术造形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尤其作巨幅榜书,酣畅淋漓,强调笔墨对比,讲求构成关系,富有现代艺术的精神。
  在这期间,赵先生办过三次个人书法展,1984年的个展反映了早期的传统功夫,瓣香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米芾、何绍基等人,其中颜真卿的影响最大,众多风格奔临笔下,融为一体,以雄浑开张为主,兼有秀逸奇崛。同时有些作品碑帖结合,尤其是少字数作品反映出他的创新追求。整个展览形式上丰富多彩,风格上豪放雄强,在沉闷的上海书坛吹起一阵新风,使一些年轻爱好者为之着迷。这次个展是赵先生的艺术生涯总结过去走向未来的转折标志。
  1989年的个展作品主要是六朝碑版的现代阐释,点画苍茫浑厚,生涩老辣,结体大小正侧,奇险跌宕,在章法处理上强调对比关系。其中,有些作品表现出新的追求,变六朝的奇险为两汉的恢宏,横平竖直,古朴稚拙,点画线条褪去铅华,不加雕饰,平和简远,整体风格“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具有老庄所谓“能婴儿”、“得天倪”的境界。这种风格到1994年,成为第三次个展的主调。
  与三个展览相呼应,赵先生于1989年出版了《赵冷月墨迹选》,1994年出版了《赵冷月八旬书法集》,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书法家精品集·赵冷月卷》主要是他晚年的作品。三个展览和三本集子全面记录了赵先生变法创新的整个过程:从晋唐法帖到六朝石刻再到两汉碑碣,囊括万殊,裁成一体,在传统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实实在在,哪怕再新颖再独特的作品,点画、结体和章法都带着深刻的传统烙印。
  三.传统书法的用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但处理不好,两端封得太死,缺少外溢的张力,而且中段一掠而过,有伤空怯。为避免这种毛病,宋人黄山谷加强行笔过程中的提按起伏,但处理不好,千篇一律,则显得做作。清人邓石如“以印入书”,将刀法融入笔法,开逆锋顶笔书写的先例,但处理不好,过于滞涩,又容易浑浊。赵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灵活变通,用笔重而不腻,轻而不飘,有时用逆锋顶着纸面震颤而行,辅毫受阻后自然逸出,线条两边毛糙,苍茫浑厚,与碑版摩崖相近;有时爽辣斩截,线条清遒劲挺,犹如昆刀切玉,各种用笔方法融会贯通,交替使用,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赵先生书法的结体有两大特点。一是古拙,唐以后,人们写字时偏旁部首的意识很强烈,偏者次之谓也,在造型上都处理得比较小,而偏旁大多在结体的左边和上面,因此有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等所谓的楷法。赵先生取法汉魏,结体造型没有偏旁意识,随机组合,有时反楷法而行之、处理成上大下小、左松右紧的样式,结果古意盎然。另一个特点是结体无定法,根据上下左右字的组合关系决定造型变化,一幅作品中,往往常规该小的字写大了,该细的笔画写粗了,一笔该停止的时候继续写下去,然后随势应变,化险为夷。结果,生动和活泼跃然纸上,天真和幽默油然而生,新意妙理层出不穷,使观赏者的艺术想像力随着它的出格而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翱翔,获得无尽的享受。
  结体注重横势的作品,长处是开阔博大,气象恢宏,但缺乏纵向笔势,上下字难以连贯,整体容易散漫。针对这一问题,赵先生认为哲学上凡是对立的东西,都存在着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大小正侧、用墨的枯湿浓淡等各种对比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同样能达到强化作品整体感的效果。例如,打破结体的平整,使它左右欹侧,不得不依靠上下左右字的配合来重建平衡,这样相互顾盼照应,就会产生通篇的呼应关系。因此,赵先生的书法尽管注重了碑版的横势,基本上字字独立,不带牵丝,但由于能很好地把握点画结体和墨色上各种互补互存的对比关系,结果不仅通篇浑然一体,而且每个字相对独立了,局部的造形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整体内容更加丰富,耐人寻味,百看不厌。
  赵先生的书法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糅合了帖学和碑学的长处,而且,通过注重对比关系,强化了视觉效果。这样的风格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为当代书法怎样继承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赵先生认为书法艺术没有一定标准,共同美的观念,不过是所谓的理法原则炮制出来的幻象,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刻意追求只会限制和影响真情实感的表露。因此他一再告诫青年:今天书法艺术要有所发展,必须立足于主体创造,以生命的激情去打破美和丑的壁垒。他在《赵冷月八旬书法集》的自序中说:“我向往‘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大雅之境,所以坚持走自己的路,即使‘丑’一些,但这是我的精神花朵,是没有虚假的。而真情实意是书法的根本,只有真实的、自然的、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入大道,并占一席地位,我心里很明白,也很踏实,‘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这种观点肯定艺术活动是对源自生命欲望和生命冲动的精神力量的释放,技巧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情实感才是艺术的灵魂,书法风格不必东施效颦,以他人之美为美,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个性去发挥去创造。基于这种认识,赵先生的创作没有任何束缚,奋笔挥洒,一任感情的驱使和本能的流露,笔底下看不出生吞活剥的传统痕迹和理论教条的影子,烂漫纯真,一派天籁,作品既不同于帖学,又不同于碑学,“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以生命的激情来打破美与丑的壁垒,这种追求古已有之,明末清初的傅山就石破天惊地呼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清代碑学兴起,取法六朝碑版甚至穷乡儿女造像,倡导重拙大的书风。最近20年,西方审美观点和文艺作品大量引进,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勋伯格的大合唱《华沙幸存者》、席里柯油画《梅杜萨之筏》上的死尸、罗丹雕塑《欧米哀尔》所塑造的老妓女等等,都对所谓的“俊美”发起了挑战,毕加索说得更明确:“让风雅见鬼去吧”。赵先生面对历史和现实,把理论中众说纷纭的“丑”解释为豪华落尽的真淳,阐述为出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就这个意义上讲,赵先生对当代书法的贡献,不仅仅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张扬了个性解放的艺术精神。
  五.对赵先生的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长期以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人和时人的独特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反映了时代特征,触及到大家的艺术神经,使具有不同审美观念的人都觉得有话要说,都想通过对赵先生书法的观感来表达自己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
  我觉得,书法艺术的发展,二王以后为帖学,清以后为碑学,进入20世纪,碑帖结合开始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沈曾植、于右任、徐生翁、谢无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书家,他们的作品有的以碑为主,有的以帖为主,或碑或帖,非碑非帖,错综交互,幻变无穷。赵先生承续这种书风,在传统的碑版法帖中注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面貌,与前辈书家相比,对传统的取法更加广泛,风格形式更加多样,作品中两汉的意味更加浓重。而且,在晚年的作品尤其是大字榜书中,注重对比关系,强调视觉效果,追求形式构成,对活跃于当今书坛的一部分创新书家影响很大。我曾经说过:“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形式构成的现代书法则悄然崛起,与碑学的传统对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赵先生就是一位筚路蓝缕的开创者。
  赵先生以他的书法作品和创新精神影响最近20年的中国书法,现在他去世了,但是可以肯定:他的影响还会持续下去,争议还会进一步展开,作为一个被研究对象将存在于21世纪的中国书坛,继续着被一部分人误解和被一部分人理解的生命历程。我相信:理解他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并且,不管误解还是理解,都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5

主题

2万

帖子

5590

积分

版主

心静方能知白日,眼明始会识青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90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09-12-2 04: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幅我收藏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2

主题

1855

帖子

217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7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0: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5 20:00 , Processed in 0.2814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