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与烂画 ■刘德宏 “好字不如烂画”是一句经常听到的口头禅。言下之意,书法简单,容易搞,画画难,字写得再好也不如画值钱。 其实越简单越难。很多画家都怕写字,他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把字写得漂亮不难(其实当今的很多画家写的字很丑),但是要写出风格、写出个性绝非易事。 书法正因为表面上看来简单,所以很难写出效果,有的人写五年、十年、二十年,写不出来,只好放弃。美术学院的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悟性好的美术专业学生,读了四年美术本科,所画的画一般都有模有样,拿得出手了。狂妄一点的还敢瞧不起老师,敢跟老师叫板。但是书法专业的学生还不行,四年本科毕业,写的字还嫩得很,就是再写十年,也不敢在老师的面前大声说话。 好的画家都重视写字,尤其是国画家,字写不好,很难上去。吴昌硕60岁才学画,后来成了一代宗师。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线条运用到国画上,他画的线条苍劲老辣,一般画家只能望而生叹。 不仅仅是吴昌硕,国画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等等都提倡七分写字,三分画画。 说书法简单、容易的人并非有意贬低书法,而是他看不懂,不理解,他没有一双“书法的眼睛”,瞎子不怕老虎。 古代书法大师的字为什么在当代那么受欢迎?为什么有那么多崇拜者?在古代,书法练习,是私塾的必修课,是考状元入仕途的敲门砖,即使后来废除了科举制,但社会上仍保留崇尚书法的风俗,把字看作一个人的门面,写不好字是羞耻的,不受人尊敬。在旧社会,一个医生如果开处方,字写得不好,病人会怀疑他的医术,认为他不学无术。唐朝皇帝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字爱不释手,死后还将《兰亭序》拿去陪葬。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爱王羲之的字,因为他自己也写毛笔字,他懂。所以古代的书法在当时基本上都能够雅俗共赏。现代的书法为什么不能雅俗共赏,为什么遭到很多人骂?因为现在写字的人少了,写毛笔字的人更少,年轻一代的基本上都是以电脑代笔,他们看不懂,所以不理解,因为不能“共赏”,就挨骂。别说是现代书法,就是把古代的书法拿出来,如果事先不申明这是古代大师的作品,恐怕也挨骂,更不能“共赏”。——现代的书法已经不如古代那么普及了,书法已经脱离实用,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像古代,凡是文人一般都懂一点书法。现代的人,如果没有专门学过书法,就算读到博士,也不懂书法。你看现在有很多博士研究生,写的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 书法的复杂性、丰富性和难度在哪里?还是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例。作为千古书圣的王羲之,其不朽的地位往往与《兰亭序》有关。《兰亭序》的22个“之”字无一雷同,同一个字的点、横、竖等笔画都有变化。《兰亭序》太复杂,篇幅有限,我们还是拿《二谢帖》来分析吧。《二谢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开头的“二谢面未比面”可以说是行楷笔意,用直线条比较多,字比较挺。“迟咏良不”行笔较快,开始有粗细和大小变化。而“静羲女爱再拜”则完全是草书,并极尽夸张之能事,如“羲女爱”三字都写得很长,每一个字的长度相当于第一行“咏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个字的长度。第三行“想耶儿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细秀,行草杂揉。“所送议”点画虽然也细秀,但更为草化,更简省。“当试寻省”线条粗重,和头三个字形线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左边剧”用笔粗细变化更大,更丰富。“左”字的粗线抵得上其他细线条的十倍!谈何容易,短短35个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种书法语言,其中的变化是何等丰富,对比是何等的强烈!给观赏的人提供了这么丰富的技法,这么多的信息量。现在有的书法作品,写一万个字,从头到尾也只是一种语言,一种笔调。王羲之高就高在这里,《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名符其实。 真正懂行的人就不敢说书法容易搞。我的意思不是说书法难,画就容易,而是想说明,烂画和好字没有可比性,不论是书法还是画,字好难,画好也难,要想做到极致更难。烂画、烂字都不是艺术,它们的归宿是垃圾桶。 ——原载2008年8月《书法导报》 </div> [此帖子已被 破烂的砂锅 在 2009-11-9 12:19: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