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很少买书,其中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收入不见提高,书价及其它日常用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所致;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常为书一、二句话或生活上一件小事而胡思乱想,最后思绪都不知飘到哪儿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多年积累下来的所有书籍,即使是其中一本,要从头到尾看上一遍,也不挨到何年何月。 很少买书不等于不买,前段时间就买了本《心灵与世界》。此书的作者是麦克道威尔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哲学教授,据书本中的照片,他是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的大胡子。深度近视镜给人的感受是颇有学者气息,但这种学者气息如缺乏户外活动,就变成一种病态,特别是学者、专家产量丰富的年代。大胡子显示出某种原始、野性的味道,只是在进食的时候要小心,要不然,就会给别人留下不雅的感受。看来,大胡子在今天更像是默守成规的象征。 这本书的正文多为作者依附在他人的观点上来展开,即“与XX商榷”一类以文论文的文章。一个人如果真正消化了他人的观点,就可以直接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来进行展开,令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共同点,从而达到雅俗其赏。这亦是我摒弃“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普普主义”这类概念的原因之一。 我买下此书的原因是它属于“近50年来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之一,而关于这个系列的,书架上只得这一本。据这本书前言内容所了解,在这个系列中,没有中国人的著作。这也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鸦片战争后才真正向其他国家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又闭关修炼了数十年,这多少令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有点神秘。至于中国国内有没有哲学家这一点,我不清楚,但我相信,如果有个什么“中国哲学家协会”,中国的“哲学家”的人数肯定在一年内“超英赶美”,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中国闭关数十年,人人(知识分子尤甚)的脑袋中装满了中国式的马列主义,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将唯物等同于褒义,唯心等同于贬义,这一点在一些哲学译著的序言中表现最为明显。这种怀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是唯物还是唯心呢?我可不清楚。但相信在谈论禅宗时,很多人忘记了它被划入唯心主义范畴。无论唯心还是唯物,都是人捏造出来的对立现象,如执于其中,两者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两者也无需统一,只是我讨厌与他人在这方面作无谓的争辩。 就我所见,现时中国人的思想比大锅饭的年代好不了多少,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做生意还是民众口中的话题,都具有蜂拥而上的现象。今天热这个,明天热那个,人人都渴望从中抓个热煎堆。抓到者,得意忘形,错失者,来点精神胜利法,处处充满了投机倒把的热浪。我甚至听到一高中生称:文革令中国倒退三十年。这种缺乏正视时代变化、颠覆时空的言论已侵蚀到年青一代的脑袋之中,这是不是学术界的错误呢?当然,这也不要紧,说不定一百年后,民众会这样说:在改革开放最初那数十年,是中国学术最烂的年代。 2008年1月16日 [此帖子已被 破烂的砂锅 在 2009-9-1 15:01:3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