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想念谁? ——你收到几张月饼票? 中秋已近,许多人的办公室案头又渐渐堆积起各式各样的月饼票。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在被换成货真价实的月饼前,就已被二度转手给了七大姑八大姨。与一些人手中堆积着过多的月饼票相比,可能也有很多人一张月饼票也拿不到。虽然现在月饼早就不是令人垂涎的节日点心,但中秋节的时候,吃一口月饼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积累的习惯。 当 “月饼票”越积越多的时候,其满足感较之简单的口腹之欲,实在升华了太多。每个奋力打拼的上班族,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唯有月饼一事,才可以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价值”量化——月饼票得的越多,越是“德高望重”。 其实,月饼一点也不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口味,吃的时候,还不得不沏一壶茶,帮助搜刮肠胃里多余的油脂。若是追溯至月饼的诞生,也只是一种祭典月亮的祭品,是一种无法入口的“象征物”。至于月饼变成“美食”,却早已是过了时的口味。传统中国人的美食观的精华,可归结为一个“肥”字,无论是乳猪还是鱼翅,都讲究可以“封喉”的肥腻感。月饼可谓也是这种美食观的体现。然而,很少有人像剖析牡蛎一样,撰文描写月饼的口味,通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那块油腻腻的三角小方还没被塞进嘴里,便已是思乡、念旧、感恩之情,滥无可滥了。 然而,那些名利场中人,消费月饼的目的很简单——联络感情,当然没有人真正为了贪这一口吃食,而被请去纪委“喝咖啡”。一张月饼票送过去,叫友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想念我”,就够了。然而,正当你像数钞票一样乐呵呵地数着那些月饼票的时候,你可能还搞不清楚,每一张月饼票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于是,每年中秋,就会冒出许多新创意,大家都想在这一场“联络感情”的大战中,成为那个唯一有望被记住的人。自从冰淇淋月饼成为年轻人也乐意消费的月饼品种后,现在高级的馅心也开始出现。由“燕鲍翅”做成的月饼,叫人疑惑,是否是高级餐馆全面溃败后,“清空”剩余物资的行为。而那些高级食材被混入了肥腻的猪油后,也完全有可能从原先的“纯金”变成了“镀金”。 仔细算来,所谓的“文化食品”月饼的较量,还真是在“食品”以外。早在10年前,就有人呼吁,过度的包装,既造成浪费,又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尽管节日一过,那些过度包装的、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月饼盒就会成为历史遗物,被丢弃。 但为什么过度的包装还风靡市场,这说明还有市场需要。这也印证了市场的规律是不受政府规定约束的,有时候,政府叫你不要干什么你就偏要干什么,这样才会从市场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