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的砂锅 发表于 2019-8-4 01:33:14

砚边絮语——泛谈心理学

人在年青时,对垂老的感受并不深刻,因为相对而言,那是遥远的事,眼前最重要的离不开名利及其它欲望。
到了一定的阶段,发现体能、力量衰退,才真切体会到即将滑向老年,开始对垂老与死亡产生恐惧,故种种保健品层出不穷。
这个世上,在老年时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并不多,这对思想修养的要求很高,故西方有哲学家称,从事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心理学的发展不外是百年左右,之所以如此,是宗教信仰崩溃所致,尼采在世时强调“上帝死了”,所指就是信仰崩溃,故尼采又被一些人誉为哲学先知。
西方宗教信仰未崩溃的时候,人们深信人死后会回到上帝身边;当信仰崩溃之后,人在中年时期对垂老死亡的恐惧加剧,这对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国家而言,是一场大灾难。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场灾难之中,人类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正视潜意识。
此前人们关于潜意识的认识是将其当成一种天启或魔鬼,西方一些洋寺庙(教堂)中,不乏苦修士,他们希望通过冥想获得天启。他们之中有人在冥想中获得耶稣的指引,只是并未意识到这是自身潜意识的影响的结果。这是西方人过去探寻潜意识的方法之一,中国的宋明理学,强调静坐修身亦然。
不过,中国很早就有这样的论述,《道德经》那些恍兮惚兮可以说是对入静状态的描述,近代在汉墓中还出土了一件上面刻有导引术的玉器,更为久远的则是经络学的出现,说明冥想在中国累积了很丰富的经验。
心理学之所以在中国无法火热,不得不说与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有关——将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如什么“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出门时在门槛上拐了一下就不宜出门”“喜鹊叫,贵客到”之类。只要认识观察一下,这种说法在民间还有一定的市场,这意味着人的头脑中仍认可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它通过一些征兆来提醒人们要注意什么什么。尽管这些现象被今天不少人视为无稽之谈或迷信,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古老思维模式——对不可见的存在致敬。
再如1999年取缔的xx功,陷入此功者中不乏党员干部及高校学者,却难以伸到农村去。那是农村中对祖宗、观音、土地神等仍存在敬畏之心,潜意识之中对其它神祇存在抗拒。
一方水土一方神祇,即使付出较大的利益,有谁会拿自家的神祇牌去兑换呢?
2019.8.3

May-May 发表于 2019-8-4 18:06:29

謝謝優秀文章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砚边絮语——泛谈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