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38:44

老叟“应试”——“回到原点”


版主的话:
       最近收到来自美国三藩市作家马国华写的二篇好文《老叟“应试”——“回到原点”》和《听雨钻石山》,现在转载给大家分享,在此衷心感谢马国华对我们专栏的支持,祝福他笔耕丰收!

老叟“应试”——“回到原点”

                                                                     (美国三藩市)马国华

         报载,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回到原点》。我这寄居海外多年的老叟,当然没有赴考的资格,不过,要借这一题目,谈谈同乡、同城(也是住在旧金山)、“我的朋友刘荒田”,我以为,他是立足于“原点”的作家。
      传统,是刘荒田的“原点”之一。清人朱用纯的《朱子家训》中有一警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虽远离故土家山,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依然是血脉,同乡会里供奉列祖列宗的祭台,仍旧香火鼎盛。刘荒田这位草根作家,特别富于慎终追远的情怀。前年,他采访著名侨领、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黄有和先生时,我也在场。他对前辈的尊敬,对乡土的深情,对海外华人奋斗史的关注,教我深深感动。采访以后,他根据黄有和老人的追述并参考大量资料,写成了报告文学《为祖宗祭坛点长明灯》,表彰了黄有和先生克己奉公,为侨社宗亲做实事的崇高品德。此文发表后,在乡亲中引起不小震动。黄有和先生年近90,一向来行事低调,为善不为人知,幸亏刘荒田及时将埋在历史深处的“人性的黄金”挖掘出来,给后人树立榜样。
       我所以特别欣赏刘荒田这一努力,原因在于,许多新移民和由先侨所创建的社团存在隔阂,他们参与同乡会等团体活动的热情,远远不如老侨。老侨在异国多年奋斗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如果新移民不自觉继承,传统便被削弱,长期下去,可能中断。因此,我们需要像刘荒田那样的作家,致力于抢救形而上的“文物”,把前贤的美德传扬下去。
      底层,是刘荒田的另外一个“原点”。他在旧金山住了30年,写作从未中止,著作20多部,字数数百万,是海外华文文坛公认的勤奋者。他把新移民的生存状况,把我们这一代遭受中西文化夹击的中国人的甜酸苦辣与梦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于笔端。4年前,我和几位乡亲初识刘荒田。一起在唐人街小餐馆吃“煲仔饭”,刘荒田翻阅一本相片簿时,发现在座的黄杰宗,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非凡的造诣,出于作家的敏感和责任感,他随黄杰宗到几处由黄杰宗设计和施工的园林景点,实地采访,并多次和黄杰宗深谈,然后写出长达万言的纪实文学《以异国木石构建东方神韵》,这篇作品在家乡引起的震荡,激烈而持久。大家这才知道,木讷寡言,双手常常沾着土灰的黄杰宗,以及他贤惠的妻子,原来是硅谷内外来头不小的造景专家,他夫妇所营造的凉亭、小桥流水、假山、花木与游泳池,备受包括银行董事长、超级电脑企业主管在内的要人一致推崇。从此,黄杰宗成了名人,家乡电视台为他制作了专题纪录片,作为《台山人在海外》系列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成为刘荒田的朋友,不时上他家吃嫂子做的台山汤圆,经过多次零距离的观察,我发现,尽管他在西方居住了30年,自诩为“假洋鬼子”,但一直致力于“回到原点”。原点,就是乡愁的所在,精神的原乡,写作的出发点。他老老实实地写,为了新移民而写,为了完成自我而写。2009年深秋,一项特殊的荣耀猝然而至——刘荒田在中山市获得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首奖,我们通过网络观看颁奖典礼上他手捧奖杯的实况,比他自己还兴奋。不久后,刘荒田载誉回到旧金山,我们把他夫妇拉进唐人街一家餐馆,举行盛大的庆祝。我预先在两大张红纸上,写下刘荒田许多著作的名字、名篇的名字以及警句,挂在餐桌前面,获得一片赞扬。
       回到原点的刘荒田,我们为你骄傲!
            
                   (照片说明:著名作家刘荒田的故乡——荒田村,这就是他的笔耕起点!照片提供刘树民)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2:16


                听雨钻石山

                                                                                       马国华

      凌晨,一阵紧似一阵的风敲着窗子,把我惊醒。起床披衣亮灯,打开电视,天气预报说,旧金山湾区无处不是严寒,将下冰雹,下雨。此刻是4点钟,室外的气温接近零度。推开面对后院的窗户,只见斜雨扑打在花圃上的尼龙薄膜上,噼啪作响。雨大起来,屋顶,簷蓬、栅栏旁边的护花的遮盖,处处是凄厉的雨声。太太经年精心培育的白玉兰树歪了,白玫瑰凋残了,花瓣满地。远望去,院子外的开阔地上,排排老树在雨帘里颤栗。远处,郁郁葱葱的钻石山上,双子峰头、船型导航器、电视发射塔、新的及老的屋宇,全被苍茫的雨势吞没。
       在奔马般的雨声里,我打开《刘荒田美国笔记》,这是作者签名赠与的书。它的头一篇,和雨有关----《听雨密西西比》,这一长篇抒情散文所记叙的,是作者从旧金山飞往密西西比州访问诗友的情景,他们在青林镇的一间杂货店里,一起听雨,一起吟啸。那雨,"可以听成细诉衷肠","可以听成渐行渐远或渐近的脚步","最妙是,谈至夜阑,簷前郑重其事,一滴一滴,为友情的小令,缀上悠悠尾韵。"何其富于诗情的交往,他们一起吟哦纪弦的《你的名字》,朗诵非马的《醉汉》;月旦诗人,从周梦蝶到商禽,从洛夫到余光中。他们还顶着风冒着雨,驾车到密西西比河畔去,这一行旅,使作者尽揽南方的古老风情,重温一个幽梦----毒太阳下的棉田,背朝苍天在田间劳作的黑奴,浓重的南方口音,唇厚齿白的黑人妇女,襟前怀表的金链闪闪发光的白种庄园主,一手提裙裾、一手打小花伞,在马车后走路的小姑娘------读到这里,感慨无限,想起来20年前,在美墨边境的小镇,和同乡的长辈,一起用铁锅煎着丁字牛排,一边絮谈乡间旧事。而门外,雨声嘈嘈,一似进店买货的墨西哥女人亮脆的西班牙语。
       掩卷时看窗外,曙色明亮起来,原来雨小起来了。周遭陷进无边的寂寥。我依旧在刘荒田所营造的意境中徘徊。这位自嘲为"假洋鬼子"的同乡,"以异乡的眼,去写故乡的心"(王鼎钧先生语),他的写作,从来没有离开过处于美国社会下层的中国移民,诚实,率性,每一篇读来都亲切有如和乡亲围炉话家常,正应了"文章从来草根香"一论断。
       我又打开书,读《美国笔记》里的《2003年除夕的填空式书写》,纯粹的旧金山风土人情,我早已熟习,然而它出诸摇曳多姿的笔,又变得陌生而迷人,一似被雨水洗涤过的芳草地。我不能不对同龄人刘荒田叫一声好,这位勤劳的作家,其风骨与幽默,似"旧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鲁迅;其多情与放达,似写《春风沉醉的晚上》的郁达夫;其诗的灵感,似在英国流连于康桥月色中的徐志摩。尤其是此刻此际,钻石山的雨在耳边回响,刘荒田的书发出戴望舒所徜徉的江南雨巷内,那丁香花的幽香。


      为感谢美国三藩市作家马国华对我们乔庆学校专栏的支持,我特别送上最近摄影的《叶子花专辑》发表在此,期望马国华作家喜欢。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3:34

《叶子花专辑》之一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4:11

《叶子花专辑》之二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4:45

《叶子花专辑》之三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5:26

《叶子花专辑》之四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6:02

《叶子花专辑》之五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6:38

《叶子花专辑》之六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7:17

《叶子花专辑》之七

刘树民 发表于 2011-12-7 03:58:11

《叶子花专辑》之八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老叟“应试”——“回到原点”